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歧口凹陷滩海区下第三系地震反射特征及层序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利用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终止形式和不连续类型 ,对歧口凹陷滩海区下第三系地层进行层序的划分 ,并对不同体系域内部及层序界面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较为详尽的描述。研究结果表明 ,歧口凹陷下第三系发育有六个层序 ,每个层序的顶、底界面分别对应于区内七个地震反射界面。不同成因及不同沉积环境的层序内部具有不同的地震反射相。并讨论体系域与油气赋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震资料及地质、钻井资料,对沧东凹陷沙河街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了地震界面及地震层序划分,对其反射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在进行地震相及沉积相划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层序的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这为该地区沉积盆地的油气生储盖特征提供了基础资料[1]。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恩平组是重要的油气储层,但受钻井资料较少且分布不均匀的限制,应用常规手段无法进行精细的储层预测。利用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结合测井曲线及区域地质资料,对恩平凹陷恩平组进行了精细的地震解释。根据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将恩平组分为PSQ1、PSQ2、PSQ3 3个三级层序。基于建立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表明恩平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和滩坝相3种类型的沉积相。研究成果对恩平凹陷下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应用SYNTRAK-480型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对东海陆架盆地地层进行了探测研究。通过全区地震资料的解释,根据地震反射波及反射界面特征,共识别出T02、T03、T04、T05、T06和Tg等6个反射界面。重点对T02、T04、T05、T06和Tg反射层进行追踪对比解释,建立了统一的地震层序和地层格架。依据地震层序划分原则和方法,自上而下将基底反射界面以上的地震反射层划分为5个地震层序,即:Ⅰ(海底面—T02)、Ⅱ(T02—T05)、Ⅲ(T05—T06)、Ⅳ(T06—Tg)、Ⅴ(Tg以下)层序;其中第二地震层序可以进一部划分为两个亚地震层序Ⅱ1、Ⅱ2,经与研究区相邻海陆已知地质资料的对比分析,确定了该区5个不同地震层序的地质年代分别为Q+N、E3+E2+E1、K、J、前中生界。中生界沉积为有利勘探目的层,尤其是闽江凹陷与基隆凹陷潜力大,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须二段、须四段是主要探目的层段,也是盆地周边地区寻找新气源最有利层位之一.依据地震地层学方法和理论,结合钻井与测井资料,将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划分成7个地震层序边界,分别为SB1-SB7,与之对应6个最大湖泛面,分别为MFS1-MFS6,并对层序界面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总结.利用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和反射波终止类型,在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与四段内共识别出平行—亚平行、前积、丘状、透镜状及发散状地震反射特征等5种地震相,并对18条二维地震测线进行了剖面地震相的综合解释,编制了须二段与四段的地震相平面分布图.通过地震相与沉积相的转换,分别划分出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以及湖泊等沉积体系,编制了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二段与四段沉积相平面图,对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构造格局的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北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区中生界的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可以分为4个二级层序和9个三级层序。从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出发,再辅以振幅、连续性等参数,在研究区的中生界地震反射剖面上可见多种地震相类型,其中亚平行波状地震相、丘状地震相、发散充填相、前积地震相等最为发育。地震相的分布和演化受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在测井和钻井资料约束下的地震相解释能够重现北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区沉积体系的演化。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分辨率反射地震资料和ODP 184航次获得的岩心及测井资料,开展第四纪层序地层学研究,根据上超、下超、削蚀、顶超等地震反射终止标志进行层位追踪,识别出了6个区域地震层序界面,并在层序内部追踪和识别了8个不连续的或局部分布的反射界面。以区域连续反射面为界划分出6套地震层序,分析各层序的反射特征、顶底年龄、地层厚度以及沉积速率等,建立了第四纪以来南海北部分辨率高达数万年的地震层序框架。对比过钻孔ODP1144站和近1146站的相邻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两者呈现出很好的层序一致性,借以说明地震剖面研究能够在没有钻孔及准确定年的前提下,体现某个区域的大尺度地层特征,得出比传统岩性描述和地层分段更为直观、可靠的多维空间分布的认识。将地震剖面与深海沉积记录比对,发现地震反射界面多与氧同位素高值期(即冰期或者间冰期内部偏冷的冰阶)相对应,尤其6个全区连续反射界面均对应着冰期旋回中的特大冰期,而地震层序与深海沉积记录不同指标如氧同位素、碳屑沉积、水体结构等所记载的气候变化信号之间也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特别讨论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MPT)在地震剖面、深海沉积物、冰盖以及黄土、地磁中的记录。本次工作探讨了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方法所得结果的关联和不同之处,提出借助彼此的研究优势相互补充和综合,可以更好的还原区域沉积演化史。  相似文献   

8.
西沙海槽盆地是南海北部陆坡西段的一个勘探程度较低的大型新生代深水沉积盆地。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多道地震资料并结合周边地区地质特征对盆地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在研究区内识别出8个地震反射界面,结合地震剖面振幅旋回性变化,将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划分了3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并进一步论述了各层序的顶底接触关系、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厚度、层速度及砂岩含量等。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5类典型的地震相:平行-亚平行相、楔状发散相、前积相、杂乱相及水道充填相。在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层序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的分析,认为始新世研究区呈现出陆相湖盆沉积体系特征;渐新世,盆地遭受海侵,研究区接受滨海相和浅海相沉积;早中新世,盆地中部沉积大规模半深海相沉积;中中新世末海平面出现下降,陆坡半深海环境的范围有所减小,西沙海槽浊积水道的雏形形成;晚中新世之后,研究区进入稳定的区域沉降阶段,主要发育了一套半深海-深海相泥岩沉积。此外,由研究区南北缘隆起区提供物源在层序内部还发育有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由地形高差控制作用在陡坡带或断层下降盘还形成了斜坡扇、浊积体。  相似文献   

9.
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古生物组合、湖水面变化及构造变动,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下第三系进行层序划分,分析了地震相类型,总结出主要的沉积体系特征及其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二维地震剖面的精细地质解释,并结合磁力和钻井资料分析,开展了九龙江凹陷火成岩发育特征、岩浆活动和区域构造与盆地演化关系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的研究。分析认为,九龙江凹陷经历了始新世中晚期、中新世中晚期二期火山活动,火成岩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板状、锥状及块状三种地震相类型,钻井主要揭示了喷发、侵入及火山碎屑三大类型火成岩,它们的发育与分布是区域性构造事件和盆地演化相作用的结果。始新世中晚期火山活动产生的高温有利于烃源岩在短期内经历高温的催化改造而生成油气,形成的火成岩体岩墙面可以增加和改善凹陷中央区油气向西部斜坡的运移,该火成岩附近区的一些圈闭在成岩期受热液蚀变的影响,储层孔、渗性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会致使储层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在今后的勘探开发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河口现代海洋沉积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地震地层学的知识,结合KDG2和S3钻孔资料,对2002年得到的现代黄河口地区的浅地层地震剖面进行了分析解释,共划分出中更新世以来11个地震地层单元,对每个地震地层单元进行了地震相的有关描述,对剖面上出现的地质现象给予了合理推测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邻的钻孔资料,与全球冰期进行对比,构筑了黄河口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层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2.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现有钻井稀少且分布不均,采样分析资料缺乏,不同层段烃源岩非均质性极强,导致烃源岩分布特征尚不明确.针对上述难题,基于地化、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地震相-沉积相-有机相转化法和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对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下段烃源岩有机相特征及厚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有利烃源岩的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  相似文献   

13.
地震火山地层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深海钻探计划与其后的大洋钻探计划掀起了海洋研究的热潮。而研究被动大陆边缘,进而研究大陆张裂及至海底扩张的过程一直是这些计划的核心内容。挪威奥斯陆大学的Sverre Planke教授等在研究火山裂谷边缘时,提出了地震火山地层学的概念,用于分析火山沉积在地震上的响应。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对火山地震相单元的识别与描绘,并用火山岩知识对这些相单元进行解释。经过数年对大西洋沿岸和西澳大利亚裂谷边缘的地震反射数据的研究,Sverre Planke等先后识别出16种典型的火山岩地震相单元,本文选取其中8种研究得较为成熟的地震相单元来阐述地震火山地层学,分别为:近端向海倾斜反射体,②远端向海倾斜反射体,③外部隆起,④向陆熔岩流,⑤熔岩三角洲,⑥内部熔岩流,⑦穹隆,⑧岩席侵入。地震火山地层学为我们了解火山型裂谷边缘,分析该区大型火成岩省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南海西北部晚第四纪典型地震相—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西北部地形变化大,水深由近岸几十米变化至深海盆区的3 500m,跨越了陆架、陆坡、深海盆、岛礁等地貌单元。南海西北部也是深水油气的重要勘探地区。利用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资料,采用地震相分析方法,对研究区晚第四纪典型地震相—沉积相分布特征开展深入分析。研究区内的主要地震相包括:①席状、亚平行、强振幅、低连续、中频地震相;②披盖状、波状、中振幅、中—低连续、中低频地震相;③披盖状、平行—亚平行、中—弱振幅、中连续、中—低频地震相;④披盖状、平行、强振幅、高连续、中—高频地震相;⑤席状、平行、中—弱振幅、高连续、中—低频地震相;⑥披盖状、波状、弱振幅、低连续、低频地震相;⑦前积相;⑧下切充填地震相;⑨杂乱地震相;⑩条带状、波状、中—弱振幅、中—低连续、低频地震相;瑏瑡披盖状、平行、强振幅、高频、高连续地震相共11种。对地震相—沉积相及其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认为,区内晚第四纪主要发育有三角洲相、河道相、滨浅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深海相、滑塌相、斜坡相、浊流相、生物礁相等沉积相,其分布主要受海底地形地貌、构造运动等多种因素所控制。  相似文献   

15.
辽东湾南部下第三系地震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地震地层学原理,结合层速度和砂岩百分比的研究,描述了辽东湾南部下第三系地震相和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确定出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和深湖—深水浊积扇沉积体系,指出这些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具有不对称性,垂向演化具有继承性和新生性的特点。最后预测了有利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6.
西沙海槽区作为气水合物的可能聚集地越来越受到关注。浅析地震相分析方法,通过地震相标志的识别,归纳出自中中新世以来,西沙海槽发育有8种地震相:S形前积地震相、斜交前积地震相、下超型前积地震相、丘状地震相、杂乱地震相、空白地震相、透镜状地震相和席状地震相。较细致地描述了各种地震相的反射特征,并结合研究区的沉积背景,对不同地震相的沉积学特征做出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7.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系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盆地经历了多年油气勘探,无论是在中生界还是新生界,至今未获得油气突破。新生界储层具有优越的储集条件,故重点分析了古近系阜宁组和三朵—戴南组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演化特征。以钻井和测井资料为基础,将阜宁组和三朵—戴南组划分为4种沉积相类型,即河流相、扇三角洲相、三角洲相和湖相,其中河流相在研究区可划分为辫状河流相和曲流河流相;并且分析了各沉积相、沉积亚相和沉积微型的岩电性特征。仔细解剖地震反射特征,进行阜宁组和三朵—戴南组地震相分析,以单井相分析为基础,解析各地震相沉积意义。根据瓦尔特定律,将单井沉积相分析与地震相分析充分结合,分析各层段沉积相分布特征。阜宁组主要发育曲流河流相、扇三角洲相、滨浅湖相和半深湖相;三朵—戴南组主要发育辫状河流相、扇三角洲相和滨浅湖相。根据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结合沉积相分析,深入分析了研究区古近系阜宁组至三朵—戴南组的沉积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按河道形态,河流分为4类:(1)顺直河;(2)曲流河;(3)辫状河;(4)网状河。根据河道砂岩体主体的宽(w)与(h)高之比,河道砂岩体分为带状砂岩体(w∶h小于15)和席状砂岩体(w∶h大于15)。在参考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在横切河道的地震剖面上河道砂岩体的反射形态、结构及振幅变化。重点介绍了曲流河内侧沙洲地震勘探,以及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寻找河道砂岩体方面的应用。并强调指出,在河道砂岩体地震勘探中,应当加强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测井资料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