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利用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运用岩心观察、薄片观察以及扫描电镜等方法,结合孔隙度、渗透率、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对四川盆地东北部河坝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气藏主要储集层段进行地层对比、沉积特征、储集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河坝地区嘉陵江组二段顶、底界面特征清楚,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段,储集层主要发育在嘉二中亚段的白云岩中,总体为局限台地沉积,发育台内滩、潮坪和潟湖等微相,台内滩是储集层发育的最有利沉积微相,主要位于河坝区块的中部;(2)储集岩岩性主要为残余(藻)砂屑白云岩、细粉晶白云岩,孔隙类型主要以晶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总体以低孔、低渗的Ⅲ类储集层为主,储集层空间类型主要为裂缝—孔隙型;(3)储集岩的成岩作用类型有泥晶化、溶蚀、胶结、白云岩化、压实压溶和破裂等,储集层的形成主要与准同生期的大气水溶蚀作用、深埋条件下的埋藏溶蚀作用以及构造裂缝的发育有关;(4)准同生期的大气水溶蚀作用是嘉二段颗粒碳酸盐岩孔隙发育的基础,白云岩化、埋藏溶蚀等埋藏成岩作用有利于孔隙的改善,微古地貌高地发育区及断裂、裂缝相对发育区可能为储集层发育有利区。  相似文献   

2.
在对四川盆地南部嘉陵江组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结合孔隙度、渗透率分析测试结果,对泸州古隆起花果山地区嘉陵江组主要储集层段的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花果山地区嘉陵江组顶底界面清楚,主要产层为嘉一和嘉二段,储集层岩性为粉晶含泥质粒屑白云岩及亮晶粒屑灰岩、细粉晶灰岩,孔隙类型以晶间(溶)孔为主,总体以低孔低渗的Ⅲ类储层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裂缝-孔隙型;(2)按成岩作用是否形成孔、缝等储集空间和是否对油气的生、储、运有贡献,将成岩作用划分为建设性成岩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和保持性成岩作用,并对孔隙成因做出分析,并找出岩石学证据;(3)准同生和表生阶段的大气淡水作用是形成储层的基础,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溶蚀对孔隙的发育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古隆起时期的构造破裂作用能够为溶蚀性流体提供运移通道,有利于溶蚀作用的进行;(4)综合考虑不同成岩作用先后次序,以及次生矿物之间的切割、伴生以及交代关系,对成岩演化史和孔隙演化史进行了恢复。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白云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白云岩分布广泛,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根据钻井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对沙三段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白云岩有层状、结核状、均匀块状和裂缝充填等4种产状,岩石类型包括泥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和细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和裂缝;白云岩储层物性较差,孔洞缝共同发育的层段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层段,储层的含油性与储层的岩性及物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目前白云岩储层正处于中成岩阶段,在埋藏过程中经历了机械压实、压溶、胶结、溶蚀、重结晶和白云岩化等成岩作用的改造,其中溶蚀作用可分为三期,后两期溶蚀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物性,机械压实和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作用;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白云岩化作用的两种类型,即准同生期的回流渗透白云岩化和成岩期的埋藏白云岩化。影响白云岩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沉积环境、白云岩化作用和裂缝发育程度,沉积环境对白云岩储层物性起决定性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对储集空间具有重要的改造作用,裂缝的发育极大改善了储层物性,提高了储层的储集能力。  相似文献   

4.
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塔中地区中一上奥陶统可划分为上部桑塔木组泥岩段和下部良里塔格组灰岩段,它们构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灰岩段碳酸盐岩为陆棚相沉积,沿塔中Ⅰ号断裂带发育典型的陆棚边缘镶边沉积体系,是有利的储集相带。主要储集空间为孔隙、溶洞和裂缝,储集层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非均质性强。沉积相类型决定了岩石组构特征和成岩作用类型;构造破裂作用形成的裂缝不仅改善了储集层的性能,而且作为流体运动的通道,为埋藏溶蚀作用刨造了有利条件。储集层的孔隙演化与成岩演化密切相关,其中溶蚀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准同生期溶蚀作用发育于礁滩相带;风化壳岩溶分布局限;而埋藏期溶蚀作用表现最为普遍和强烈,对储集层形成和改造起重要作用。塔中地区有四种常见的重要储集层类型,即孔隙型、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及裂缝—孔洞型,在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图上可明显划分为三个区域,其中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孔隙型储集层尤为重要。尝试引入地层测试产能标准对储集层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郭玉新 《矿物学报》2021,41(2):163-170
以济阳坳陷桩海地区下古生界冶里—亮甲山组为研究对象,应用岩石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成像测井资料、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手段,并结合研究区成岩演化特征,对研究区冶里—亮甲山组白云岩储层建设性成岩作用的类型、成岩演化过程及其对储层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包括白云石化作用、破裂作用、溶蚀作用.区内白云岩主要为微-细晶白云岩,夹少量细-中晶白云岩和泥-微晶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特征显示研究区白云岩主要发生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极个别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白云石化作用主要发育在加里东运动早期及海西运动中后期.白云石化作用可形成晶间孔发育的白云岩储层,与灰岩相比具有良好的孔渗条件,为后期裂缝的发育及流体的溶蚀提供岩石基础;破裂作用主要发育在印支运动末期、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早期,多期的构造运动使得区内构造裂缝发育,为流体的溶蚀提供通道;溶蚀作用在各构造运动阶段均有发生,主要包括表生大气淡水溶蚀、热液溶蚀以及有机酸溶蚀作用,对储层改造作用明显.整体看来,白云石化作用是白云岩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破裂作用是条件,溶蚀作用是关键,3种成岩作用叠加,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发育及后期改造,提高了储集物性,控制了现今白云岩优质储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李嵘  张娣  赵瞻  朱丽霞 《地质通报》2012,31(11):1852-1861
雪峰山西侧地区下古生界中—上寒武统和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是潜在的重要油气储集层。作为主要目的层段,本区的白云岩类型主要包括结晶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藻白云岩四大类。白云岩储层总体上均属于低—特低孔、低—特低渗储层。影响储层发育的成岩事件包括重结晶作用、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等。研究表明,白云岩结晶程度可以影响其初始孔隙的发育程度,具粉晶—细晶结晶程度的白云岩具有最好的孔渗性。白云岩化作用的强弱对储层物性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最佳白云岩储层中主要储集空间包括晶间孔隙(包括剩余晶间孔和晶间溶蚀孔)、次生溶孔、洞和裂缝。总体上,较强的白云岩化作用、一定程度的重结晶、较发育的微裂缝、较好的区域渗透性、晚期压溶缝合线发育和晚期较大构造缝不发育等因素有利于白云岩储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简称“马四段”)是下古生界天然气风险勘探的重点层位。文中基于岩心、薄片观察,结合地层对比、沉积结构描述等,并运用岩石结构组分测井解释和井震结合古地貌恢复等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四段沉积时期古地貌、沉积特征和储集层展布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1)受控于沉积期隆坳相间的古地貌格局,马四段发育大量台地内丘滩微相,其易于发生准同生溶蚀和白云石化作用,是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2)马四段储集层以(藻)砂屑白云岩和粉—细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等;(3)纵向上,储集层主要分布于马四2亚段和马四1亚段;平面上,马四段储集层主要分布于台地内低凸起带和台缘带;(4)储集层的发育受控于3个因素,其中古隆起部位发育的有效丘滩体是储集层形成的物质基础,高频层序控制的准同生溶蚀作用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白云石化是储集层后期保存的重要因素。马四段沉积时期碳酸盐岩台地内隆坳相间的古地貌控制了丘滩相带和白云岩储集层的展布,这一新认识为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储集层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李嵘  张娣  赵瞻  朱丽霞 《中国区域地质》2012,(11):1852-1861
雪峰山西侧地区下古生界中-上寒武统和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是潜在的重要油气储集层。作为主要目的层段.本区的白云岩类型主要包括结晶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藻白云岩四大类。白云岩储层总体上均属于低-特低孔、低-特低渗储层。影响储层发育的成岩事件包括重结晶作用、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等。研究表明,白云岩结晶程度可以影响其初始孔隙的发育程度,具粉晶一细晶结晶程度的白云岩具有最好的孔渗性。白云岩化作用的强弱对储层物性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最佳白云岩储层中主要储集空间包括晶间孔隙(包括剩余晶间孔和晶间溶蚀孔)、次生溶孔、洞和裂缝。总体上,较强的白云岩化作用、一定程度的重结晶、较发育的微裂缝、较好的区域渗透性、晚期压溶缝合线发育和晚期较大构造缝不发育等因素有利于白云岩储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东地区中生代碳酸盐岩储集层和中国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差异大,国内相关研究较少现状,本文以伊朗西南部A油田上白垩统Sarvak组作为对象,以取心薄片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沉积地质背景和储集层特征,重点对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序列进行研究,并建立了优质储集层发育成岩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储集层成岩作用主要包括泥晶化作用、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新生变形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和岩石破裂作用。决定优质储集层形成的主要时期为同生-准同生成岩阶段,主导成岩作用为溶蚀作用。有利储集层类型为富含厚壳蛤碎屑的礁滩体储集层,成岩模式为受不同级别层序界面控制形成的同生-准同生连续岩溶。高频层序界面引发的同生岩溶使得储集层内形成大量生物铸模孔,三级层序界面引发的准同生岩溶(局部岩溶)导致孔隙在空间进行再分配,使得最有利储集层集中分布于紧邻三级层序界面之下20~30m储集层内。层序内部受控高频层序界面影响形成的以铸模孔和灰泥溶蚀孔群为主的上白垩统储集层,在后期构造微裂缝配合下也可形成相对较好储集层。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具有时代老、埋藏深、成岩作用复杂的特点。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和裂缝两大类,其中孔隙类型可进一步划分为晶间孔、晶间溶孔、晶内溶孔、铸模孔、溶蚀孔洞等;裂缝类型可进一步划分为缝合线、风化裂缝和构造裂缝。根据储集空间类型特征,白云岩储层可以划分为孔隙型、孔洞型、缝洞型和裂缝型4种。孔隙型储层和缝洞型储层物性较好。根据成因白云岩储层可以划分为准同生白云岩储层、埋藏型白云岩储层、构造-热液型白云岩储层和风化壳岩溶型白云岩储层,其中后两者及其复合类型常形成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11.
基于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测录井等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深入研究了鲁西豫东(东濮)地区奥陶系顶部峰峰组和上马家沟组岩溶储集层发育特征、演化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优质储集层形成的主控因素,预测了有利储集层分布区。结果表明,奥陶系顶部储集层主要岩性为颗粒石灰岩、云质石灰岩、泥晶石灰岩、粉细晶白云岩、含膏白云岩和藻粘结白云岩等,裂缝和溶洞是主要储集空间类型。白云岩类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为2.5%,平均渗透率为7.43×10-3μm2;石灰岩类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为2.2%,平均渗透率为2.72×10-3μm2。储集层经历了沉积—准同生期成孔(寒武纪—中奥陶世)→风化淋滤(晚奥陶世—早石炭世)→矿物充填(晚石炭世—白垩纪末期)→溶蚀改造(古近纪)4个演化阶段。沉积相、成岩作用及构造应力控制了研究区优质储集层的形成。颗粒滩及潮坪相带、断裂发育带、白云石化作用和准同生岩溶、表生岩溶、埋藏岩溶作用6项叠合区储集层质量最优;颗粒滩及潮坪相带、白云石化作用和准同生岩溶作用、表生岩溶作用4项叠合区,以及断裂发育带、表生岩溶作用、埋藏岩溶作用3项叠合区储集层质量次之;颗粒滩及潮坪相带、断裂发育带、白云石化作用和准同生岩溶作用、埋藏岩溶作用5项叠合区储集层质量一般。  相似文献   

12.
以鲁西隆起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旋回与不整合面分析为基础, 应用薄片、铸体和阴极发光等室内分析技术, 对其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孔隙演化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区的成岩作用分为两类: 建设性成岩作用和破坏性成岩作用, 前者包括白云石化、压溶、去石膏化、溶蚀和破裂等作用; 后者以重结晶、胶结、压实、硅化和充填作用为主。奥陶系碳酸盐岩经历了多期次和多种类型的成岩作用演化, 与马家沟组相比, 三山子组多经历了一次其沉积后的短期表生和随后的埋藏作用。三山子组白云岩、马家沟组东黄山段、土峪段和阁庄段粉细晶白云岩以及八陡段不整合面以下的溶蚀角砾岩段发育次生孔洞缝系统, 是较为有利的储集层段。  相似文献   

13.
达县—宣汉长兴组礁滩白云岩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新生变形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和充填胶结作用等,对研究区储层贡献最大的成岩作用主要是溶蚀作用、新生变形作用和破裂作用。根据岩石中所形成的大量溶蚀孔隙、晶间溶孔和晶间孔以及裂缝的特征,该套礁滩白云岩储层的良好物性主要形成于中—深埋藏环境。  相似文献   

14.
通南巴地区飞仙关组三段储层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南巴地区飞仙关组三段储层近年获得了工业气流,储层压力较高,储层岩性主要为颗粒灰岩与泥微晶灰岩,物性较差,储集空间以铸模孔、粒内溶孔和晶间溶孔为主,且储集层横向变化大,纵向差异显著,总体看,该区储层发育欠佳。通过研究区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分析、成岩演化序列分析以及与邻区普光气田储层成岩作用对比分析,对通南巴地区的储层成因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通过研究发现,通南巴地区飞三段储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1)由于沉积成岩环境的限制,白云化作用非常微弱,基本不发育白云岩储层,这导致本区储层较差;(2)原生孔隙基本消失殆尽,溶蚀作用成为飞三段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同生期的溶蚀作用在各期溶蚀作用中占主导地位;(3)由于在中—深埋藏阶段没有烃类注入,飞三段储层基本无TSR反应,破坏性成岩作用相对增强,储层无法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长庆中部气田奥陶纪马家沟组储层成岩模式与孔隙系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长庆中部气田奥陶纪马家沟组马五~马五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包括:(Ⅰ)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Ⅱ)白云石对小球状硬石膏结核(简称"膏球")和板状硬石膏晶体的交代;(Ⅲ)石膏的溶解;(Ⅳ)自生石英、自生粘土矿物在白云石晶间生长;(Ⅴ)早期方解石的充填作用;(Ⅵ)晚期方解石的充填作用;(Ⅶ)钾石盐的充填作用;(Ⅷ)去白云石化作用。其中造成孔隙的是(Ⅰ)、(Ⅱ)、(Ⅲ),破坏孔隙的主要是(Ⅴ)、(Ⅵ)、(Ⅶ)、(Ⅷ)。最重要的成岩作用是(Ⅰ)、(Ⅱ)、(Ⅲ)。主要的成岩模式有:云化-溶蚀型、云化-溶蚀-充填型、云化-溶解型、云化-交代-溶解型、云化-交代-溶解-早充填型、云化-交代-溶解-早充填-晚充填型、云化-交代-溶解-早充填-晚充填-钾石盐充填型。其中云化-溶解型、云化-交代-溶解型以及云化-溶蚀型是形成孔隙的主要成岩方式。主要的孔隙系统类型有5种:密球型、"球 胀裂缝型"、"球 晶间溶孔型"、晶模孔型、晶间溶孔型。其中,密球型、"球 胀裂缝型"、"球 晶间溶孔型"是最主要的孔隙系统类型。长庆中部气田马五段储层的发育首先受沉积微相控制,即膏球的发育;在此基础上还受成岩方式控制。膏球发育于马五、马五、马五、马五,尤其是马五。白云石对硬石膏球的交代作用和石膏的溶解作用广泛发育于马五、马五、马五、马五、马五、马五、马五、马五地层中。早期方解石、晚期方解石和钾石盐的充填作用主要发育在马五、马五、马五和马五地层中,而在马五、马五地层中不发育。膏球在马五、马五、马五不发育。所以,马五、马五、马五是最好的储集层段马五、马五是其次的储集层段。马五、马五、马五是最差的储集层段。  相似文献   

16.
川中磨溪地区龙王庙组晶粒白云岩储集性能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为基础,结合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针对磨溪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晶粒白云岩开展了较精细的储层特征及成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龙王庙组晶粒白云岩储层储集性能良好,其主要的储集岩类型为粉晶白云岩及具残余颗粒结构的粉晶白云岩;储集空间包括晶间孔、晶间溶孔、溶洞与裂缝,总体上表现为"中低孔低渗"的孔隙型和孔隙-裂缝型储层。研究区晶粒白云岩储层的发育及演化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位于古地貌高地的台坪相及颗粒滩相为储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白云岩化和重结晶作用是形成现今粉晶白云岩及具残余颗粒结构粉晶白云岩的最直接原因;而多期溶蚀改造是研究区晶粒白云岩储层次生孔隙和溶洞形成的关键。综合以上研究认识建立了龙王庙组粉晶白云岩储层成因演化模式,并将其演化划分为同生沉积成岩阶段、埋藏阶段及构造破裂阶段。  相似文献   

17.
根据阿克苏地区两条典型野外剖面(肖西沟剖面、苏盖特布拉克剖面)的细测及大量薄片资料分析,认为肖尔布拉克组发育凝块石云岩、残余颗粒云岩及晶粒云岩等3种类型白云岩,主要孔隙类型有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溶孔、凝块内溶孔等4种。凝块石云岩中孔隙面孔率与胶结物含量及单个凝块大小呈反比,孔隙的连通性与单个凝块大小、堆积疏松程度、胶结物含量、凝块含量呈正比。残余砂屑云岩孔隙面孔率与残余颗粒含量呈正比、与胶结物含量呈反比。根据沉积—成岩作用影响的差异,建立3种不同白云岩孔隙演化发育模式:在凝块石云岩中,同生—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是形成孔隙的关键,埋藏期溶蚀作用使得孔隙进一步改善,最终形成以凝块内溶孔(占比72%)为主的孔隙类型;在残余颗粒云岩中,同生—准同生期的溶蚀作用是形成孔隙的基础,埋藏期溶蚀作用是增加有效孔隙的关键因素,最终形成以粒间溶孔(占比51%)为主的孔隙类型;在晶粒云岩中,早期的溶蚀改造作用对晶粒云岩孔隙发育影响较小,而埋藏期的扩大溶蚀作用是有效孔隙发育的关键因素,使其形成以晶间溶孔(占比62%)为主的孔隙类型。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东濮地区地热勘探的不断深入,现有奥陶系储集层研究精度已不能满足勘探需求。基于露头、岩心、薄片、测录井、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等手段,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深入研究了东濮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系统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并进一步预测了有利储集层的分布区。研究表明,准同生和早成岩期发生胶结、压实、准同生白云石化和准同生溶蚀作用,其中胶结、压实作用使储集层原生孔隙度大幅减少;表生成岩期发生风化壳溶蚀作用,对储集层孔隙的增加起决定性作用;中—晚成岩期发生构造破裂、热液溶蚀、压溶、胶结、埋藏白云石化和重结晶作用,其中白云石化、溶蚀和构造破裂作用对储集空间的贡献最大,重结晶作用具有双重性,对粉细晶白云岩起强烈破坏作用。综合研究将研究区划分出Ⅰ类储集层分布区1个、Ⅱ类储集层分布区2个和Ⅲ类储集层分布区2个。其中,颗粒滩、潮坪与断裂发育带、白云石化、准同生溶蚀、风化壳溶蚀、热液溶蚀作用叠合区储集层质量最佳,多为Ⅰ类和Ⅱ类储集层分布区。  相似文献   

19.
宏观与微观结合并以地球化学分析为主要手段,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存在准同生白云岩化、渗透回流及混合水白云岩化、埋藏白云岩化和热液白云岩化4种白云岩化成因。准同生白云岩主要发育于马一、三、五段,由常规蒸发泵白云岩化形成;渗透回流及混合水白云岩由富镁盐水下渗白云岩化以及富镁盐水混同大气淡水对先成碳酸盐岩进行白云岩化共同作用形成;埋藏白云岩为大气降水溶蚀古陆老硅铝质岩石形成的盐水下渗和海(湖)水沿溶蚀孔洞下渗这两种白云岩化叠加形成的;热液白云岩为热液在粗晶粒白云岩孔隙或构造裂缝中溶蚀碳酸盐岩,过饱和后晶出。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东濮地区地热勘探的不断深入,现有奥陶系储集层研究精度已不能满足勘探需求。基于露头、岩心、薄片、测录井、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等手段,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深入研究了东濮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系统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并进一步预测了有利储集层的分布区。研究表明,准同生和早成岩期发生胶结、压实、准同生白云石化和准同生溶蚀作用,其中胶结、压实作用使储集层原生孔隙度大幅减少;表生成岩期发生风化壳溶蚀作用,对储集层孔隙的增加起决定性作用;中—晚成岩期发生构造破裂、热液溶蚀、压溶、胶结、埋藏白云石化和重结晶作用,其中白云石化、溶蚀和构造破裂作用对储集空间的贡献最大,重结晶作用具有双重性,对粉细晶白云岩起强烈破坏作用。综合研究将研究区划分出Ⅰ类储集层分布区1个、Ⅱ类储集层分布区2个和Ⅲ类储集层分布区2个。其中,颗粒滩、潮坪与断裂发育带、白云石化、准同生溶蚀、风化壳溶蚀、热液溶蚀作用叠合区储集层质量最佳,多为Ⅰ类和Ⅱ类储集层分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