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栋  杨敏  孟云闪  孙苗 《海洋科学》2019,43(12):28-34
为了对典型海岸带的侵蚀风险程度进行量化统计与评估,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目标岸段开展动态监测,以多核学习技术进行图像分类及岸线提取,基于水边线逐年位置变化提出一种海岸侵蚀风险评估方法,并以大蒲河-滦河岸段为例进行了应用,得出了该岸段所处的侵蚀风险级别,为下一步海岸带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海岸线作为海洋与陆地区域的基准界线,实现其位置的自动提取具有重要意义。以无人机航摄影像构建的DOM、DEM产品为基础,结合影像拍摄的"历元"信息,实现瞬时水边线"四维"数据获取;引入"差分"思想,利用精密潮汐模型计算得出瞬时水边线与平均大潮高潮线的高差,综合二者数据最终得到海岸线在DEM模型中的高程值并自动提取。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有效减弱模型自身的误差、避免潮汐模型和DEM模型基准不统一等问题,海岸线提取数据准确、完整且成果唯一,满足海洋测绘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远离大陆的海岛礁地形测绘的技术难题,在西沙群岛应用IMU/DGPS辅助海岛礁无控航空摄影技术进行了作业,经实测成果检验,影像精度满足大比例尺航测要求。基于试验分析,对在南海岛礁进行航空摄影常见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有助于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海岛礁测绘中的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站位编码不统一、不唯一和不稳定等问题,提高监测数据应用水平和海洋信息化能力,文章参考我国渔区编码规则,基于海洋环境监测站位的地理坐标设计站位代码,并以山东省海域为例具体说明。海洋环境监测站位代码由监测区、监测小区和监测点3个部分组成8位阿拉伯数字,将海域按经、纬度各30′划分监测区并顺序编码0000~9999(第1~4位),将每个监测区按经、纬度各3′划分监测小区并顺序编码00~99(第5~6位),将每个监测小区按经、纬度各0.3′划分监测点并顺序编码00~99(第7~8位)。该代码设计规则仅与监测站位的地理坐标相关,具有统一性、唯一性和稳定性,且容量较大,可满足我国海洋环境趋势性监测和绝大部分海洋环境业务化监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航摄影像应用于海岸带地形图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于海岸带地形图生产的技术方案和作业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实际生产中进行了应用,在组织业务生产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控制点和检测点的外业与内业观测数据的比对结果表明,主要要素精度符合成图要求。  相似文献   

6.
论证了航空摄影测量模式下由潮位推算技术确定岸线的基本原理,设计了岸线高程确定的两种技术方案,分析了岸线高程确定的精度,介绍了该技术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7.
王鑫  申家双  姜挺 《海洋测绘》2011,31(1):61-64
研究了当前国际上3种主流数字航空摄影传感器ADS40/80、DMC及UCXp,并分析三者的成像原理及关键技术,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和比较。针对海岸带及岛礁航空摄影的需求,对传感器的选型进行了研究,为获取满足海洋测绘指标要求的航空摄影数据源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赤潮航空监视方法与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秀云 《海洋通报》2000,19(5):62-67
介绍了赤潮航空监视应用技术。依据1989 ̄1999年期间渤海、黄海海域航空监视赤潮情况,对赤潮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物理性状等进行了统计。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阐述了航空监视赤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航空遥感监视监测方法和加强赤潮监视监测网络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在声速剖面未知的条件下计算海底控制点水平坐标的方法,根据流体静力学方程将海底应答器的压力值转化为深度值,并以此深度值作为等效声速剖面法的参考深度,基于等效声速剖面法与船底换能器到海底应答器声波的传播时间计算各历元的测距值,通过圆走航利用距离交会法确定海底控制点水平方向的坐标。松花湖的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精度的浅海海底控制点水平方向的坐标。  相似文献   

10.
针对海岸带和海岛礁稀少控制区域摄影测量定位问题,将水边线等高约束条件应用于区域网平差中,提出了一种海岸带水边线等高条件控制下的光束法区域网空中三角测量方法,精确确定摄影时影像的空间方位,进而提高海岸带和海岛礁稀少控制区域测图的几何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1.
全站仪遥测目标三维坐标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奎峰  孙东 《海洋测绘》2007,27(3):34-36
研究了利用全站仪悬高测量功能和前方交会来测定某些不能放置棱镜的目标点三维坐标的一种方法,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误差分析,证明该方法测量精度满足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