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绿色"生物合成纳米抑菌材料以其方法简单、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的优势已成为纳米技术领域中的一项激动人心的发展策略。为了研究生物合成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Ag NPs)对水产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本研究分别以山楂果实超纯水提取物和山楂乙醇提取物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采用生物合成法制备出两种纳米银抑菌材料W-Ag NPs和E-Ag NPs。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合成产物的光学特性、形貌特征以及晶体结构等指标进行了比较,并采用琼脂扩散法初步检测了W-Ag NPs和E-Ag NPs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典型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显示,W-Ag NPs的合成效果较为理想,它的粒径较小、更加均一,并且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检测了W-Ag NPs对鳗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及点状气单胞菌等4种典型的水产病原菌的抑菌圈,并测定了其抑菌动力学曲线、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研究结果表明,W-Ag NPs对四种供试水产病原菌均有显著的抑菌效果,10μg/m L和20μg/m L的W-Ag NPs均对鳗弧菌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鳗弧菌的MIC和MBC分别为6.5μg/m L和12.9μg/m L。研究表明山楂提取物制备的纳米银抑菌剂对水产病原菌有显著的抑制和杀灭效果,在水产养殖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采用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人工注射灭活鳗弧菌,利用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luteus)和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作为测试菌株,对在抑菌活性检测中最为常用的抑菌圈法、辐射扩散法和液体培养基微量稀释检测法进行了技术改进并比较了它们的检测效果,并检测了阳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初步分离的中国明对虾血淋巴主要组分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细菌攻毒前后中国明对虾血浆及血细胞抗菌活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微量稀释检测法抑菌效果在三种方法中灵敏度最高,抑菌圈法灵敏度最低,但对于蛋白含量较高的样品,辐射扩散法被证明在抑菌活性检测方面更为适用。利用改进的辐射扩散法对灭活鳗弧菌攻毒前后的中国明对虾血细胞和血浆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虽然感染后血细胞数目显著降低(P<0·05),但其抑菌能力却明显增强(P<0·05),相对而言,血浆抑菌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说明血细胞在受到免疫刺激后抗菌因子的表达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rRNA、gyrB及rpoD基因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引起养殖泥鳅大量死亡的病原细菌进行了综合鉴定。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分离菌株NQ090701与气单胞菌属的温和气单胞菌相近;16SrRNA、gyrB及rpoD基因Blast序列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均与温和气单胞菌相似性最高;综合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RNA、gyrB与rpoD基因的分子特征,确认分离菌株NQ090701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同时,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了养殖生产中常用的10种抗菌药物对病原温和气单胞菌的体外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结果表明氟哌酸杀菌作用最好,其次为盐酸沙拉沙星;甲砜霉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在所试验的药物浓度范围对温和气单胞菌无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4.
鲈鱼鳗弧菌病疫苗的制备及免疫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从患出血、烂尾病的鲈鱼 ( L ateolabrax japonicus)中分离的 1株致病性鳗弧菌 W- 1( Vibrio anguillarum)为材料 ,进行了鳗弧菌全细胞灭活疫苗研制 ,比较了福尔马林、苯酚、氯仿等不同灭活剂在不同温度下的灭活效果。最终确定以 0 .5 % ( v/ v)的福尔马林溶液在 2 8℃下处理 4 8h为最佳灭活条件 ,所用的菌悬液浓度为 2 .5× 10 9cfu/ m L。用福尔马林灭活的 W- 1( Vibrio anguil-larum)疫苗 ,分别浸泡免疫鲈鱼苗和注射成鱼 ,并检测了疫苗对鱼体的免疫保护力。结果表明 ,经疫苗浸泡免疫 4周后的鲈鱼苗免疫保护力达 64.7% ,90 d后同批次的鲈鱼再注射免疫 ,其免疫保护力为 78.9% ,血清中抗体凝集效价为 1∶ 192。仅进行注射免疫组 ,其免疫保护力为 5 7.9% ,血清中抗体凝集效价为 1∶ 2 2 4。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海螵蛸抗菌活性,本文通过比较海螵蛸的不同处理方法,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3种海螵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等8种人体及海水常见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海螵蛸粉末用80%酒精、按照固液比1∶4,80 W超声波3次,60℃,每次20 min震荡6 h混合后抗菌活性最好。3种海螵蛸均对哈氏弧菌(V.harveyi)、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抑制效果较好,其中,对哈氏弧菌(V.harveyi)抑制效果最强,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其次,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居于第三。3种海螵蛸中,金乌贼(S.esculenta)和曼氏无针乌贼(S.maindroni)海螵蛸抑制效果相似且强于虎斑乌贼(S.pharaonis)。在8种菌中,对抑制效果最明显的哈氏弧菌(V.harveyi),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为3.9 mg/mL,其次是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MIC为15.6 mg/mL。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海螵蛸均具有抗菌活性,这为海螵鞘应用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乳酸菌胞外产物对副溶血弧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有抑制作用的3株乳酸菌,分别命名为A-1,A-2,A3,并对其胞外产物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株乳酸菌胞外产物对副溶血弧菌有较强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可达18.6,20.3,19.5mm;抑菌物质对热处理不敏感:在60,80℃抑菌活性基本不变,在121℃处理20rain条件下抑菌效果分别是原液的67%,83%,74%,蛋白酶K处理对其活性有较大影响,抑菌成分可能是细菌素。进一步研究了细菌素抑菌活性与乳酸菌培养时间的关系。根据形态特征和常规生理生化反应进行鉴定,A-1,A-2鉴定为嗜热链球菌,A3鉴定为嗜酸乳杆菌。  相似文献   

7.
锯缘青蟹混合感染症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感染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汕头市牛田洋水产养殖区的患病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中分离纯化到2株优势细菌,在TCBS培养基上生长,颜色呈黄色的命名为HY,呈绿色的命名为HG,两者都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人工感染此两株细菌的健康青蟹均产生与自然病蟹相同的症状和组织病理变化,并导致死亡,说明它们都是青蟹的病原菌.以这两种细菌的DNA为模板,采用细菌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后分别获得HY的1509bp和HG的1532bp核苷酸序列.通过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合细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HY和HG分别被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这是首次报道嗜水气单胞菌为青蟹的病原菌.两种病原菌均对阿莫西林、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链霉素高度敏感,对磺胺嘧啶、甲砜霉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钠不敏感.采用嗜水气单胞菌浸泡感染或注射感染青蟹,发病后进行阿莫西林药浴3天,均获得100%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以霍乱弧菌lolB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了霍乱弧菌的PCR和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技术研究,并对它们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实际应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PCR检测霍乱弧菌的方法最低检测限为4.0× 103 CFU/ml; LAMP检测方法在65℃下恒温扩增60min,检测限为4.0×101 CFU/ml,反应产物加入荧光染料SYBR Green Ⅰ后反应液呈现明显的绿色;以温和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及美人鱼弧菌为对照菌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霍乱弧菌人工染菌的8种水产品进行PCR及LAMP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而未染菌组均为阴性;PCR及LAMP检测霍乱弧菌的方法均具有灵敏度较高、特异性强等优点,且LAMP检测霍乱弧菌的方法灵敏度是PCR方法的100倍,更适合于养殖现场检测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在风机大尺度化与风场大型化的趋势下,如何通过合适的控制策略以降低尾流损失成为关键问题。以包括30台NREL-5MW风机并采用5行6列平行四边形布置方式的小型风场为研究对象,基于显示尾流模型,以各风机偏航角度为优化参数,风场总功率为目标函数,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比分析了偏航控制对不同风速、风向、湍流强度下的风场性能提升效果。结果表明,偏航控制优化可在风向与风机行或列方向平行时发挥明显效果,当风机行列间距为4倍风轮直径且湍流强度为5%时,在不同风速下偏航控制可分别将风场总体发电量提升15%~20%,但对于布置间距大于7倍风轮直径或湍流强度高于15%时的风场,其作用十分有限,总体发电量提升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氢氧化钠对不同生长时期小球藻液的絮凝效果,比较了絮凝沉降法和溶气气浮法的采收效果,并初步优化了气浮操作参数。结果表明,在小球藻液中添加氢氧化钠能够取得很好的絮凝效果,添加700 mg/L氢氧化钠,沉降30 min即能达到90%的沉降采收率;同等氢氧化钠添加量下,溶气气浮法的采收效果要优于絮凝沉降法;确定的气浮采收最佳操作参数:指数生长期和稳定期藻液的最佳氢氧化钠添加量分别为350 mg/L和600 mg/L,溶气水进水流速为60 L/h,溶气水/藻液体积比为25%。絮凝沉降法中指数生长期和稳定期的小球藻液采收效果相差不大,而溶气气浮法中同等采收条件下指数生长期的采收率高于稳定期,其采收浓缩倍数也略高于稳定期。  相似文献   

11.
从海洋鱼类重要病原菌———鳗弧菌基因库中选择金属蛋白酶基因为目标检测基因 ,以此设计一对引物 ,建立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鳗弧菌的方法 ,并对此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鳗弧菌的检测快速、灵敏。对人工感染鳗弧菌的花鲈组织样品进行检测 ,该方法能识别组织样品中极微量的鳗弧菌。  相似文献   

12.
几种海产双壳贝类血淋巴中抗菌物质的诱导及其活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贻贝(Mytilus edulis),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dian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esis)为试验材料,分别用活的和灭活的大肠杆菌为诱导物进行诱导,采用3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和3种革兰氏阴性细菌作为指示菌,对4种供试双壳贝类血淋巴进行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贻贝在诱导前其血淋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四联微球菌有抑菌活性,免疫诱导可使血淋巴对鳗弧菌出现抑菌作用;(2)毛蚶在诱导前其血淋巴中含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鳗弧菌有抑菌活性的物质,诱导对这两种菌的抑菌活性有明显的提高,但未诱导出对另外4种供试细菌有活性的物质;(3)海湾扇贝在诱导前其血淋巴对所有供试细胞均无抑菌活性,但经诱导后产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和鳗弧菌有抑菌活性的物质,且活菌诱导比灭活诱导效果好;(4)菲律宾蛤仔在诱导前其血淋巴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鳗弧菌表现出抑菌活性,经诱导后其血淋巴不仅对这两种菌的抑菌活性增强,而且还诱导出对副溶血弧菌有抑菌活性的物质。  相似文献   

13.
以纯培养的鳗弧菌作为抗原,探讨对虾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卵黄抗体(IgY)的制备技术,以及IgY在对虾体内的代谢及对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弧菌病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鳗弧菌对蛋鸡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产蛋鸡经免疫后,血清与卵黄中很快出现抗体,而且卵黄中的抗体水平要高于血清中的抗体水平。IgY对鳗弧菌的感染有可靠的保护作用,IgY经口服后很快到达直肠,继而血淋巴、肝胰脏中也出现抗体,并可持续12~24 h;投喂IgY的试验组对虾在7 d内的死亡率为15%,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对虾的同期死亡率(为60%)。  相似文献   

14.
养殖大菱鲆烂鳍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山东半岛3个养殖场各分离到一株大菱鲆烂鳍病的病原菌,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极生鞭毛,有运动能力,菌落半透明。经常规生理生化特征测试和16SrRNA基因序列对比,表明它们都是同一种细菌。理化特征的结果显示这3株菌均与V.anguillarum的表性特征非常相似。对其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这些菌株与V.anguillarum亲缘关系最近。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将该菌鉴定为V.anguillarum.  相似文献   

15.
从致病性鳗弧菌W-1基因组DNA扩增并克隆了1 156bp的特异性片段,含有完整的外膜蛋白ompU基因阅读框,由993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3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与国外已发表的鳗弧菌外膜蛋白基因的序列同源性为100%,与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2%,69%,68%和64%。将该外膜蛋白基因克隆于pBV220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表达蛋白分子量约38kDa,Western blot分析发现表达蛋白能与鳗弧菌外膜蛋白抗体很好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间接ELISA技术在病原性鳗弧菌SMP1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出血症的病原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SMP1为抗原,制备兔抗血清,测定了抗血清的工作浓度和对抗原的特异性,建立了在大菱鲆肝肾组织中检测SMP1的间接ELISA方法。SMP1人工感染大菱鲆,用建立的间接ELISA对大菱鲆肾脏和肝脏进行检测,结果肾脏的阳性检出率为87.7%,肝脏的阳性检出率为90%。该方法的建立有助于快速准确地鉴定由SMP1引起的大菱鲆疾病。  相似文献   

17.
Metalloproteases represent a class of extracellular proteases found in Vibrio anguillarum that can generate toxic and pathogenic effects in turbot ( Scophthalmu...  相似文献   

18.
6种海洋致病性弧菌36kDa外膜蛋白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本着筛选和制备弧菌共同外膜蛋白亚单位疫苗,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抽提并结合超速离心的方法提取了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鱼肠道弧菌(V.ichthyoenteri)、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和创伤弧菌(V.vulnificus)6种海洋致病性弧菌的主要外膜蛋白, SDS-PAGE图谱比较发现这6种弧菌都存在36 kDa的外膜蛋白条带.通过电泳洗脱分离纯化这6种弧菌的36 kDa外膜蛋白,并制备了鳗弧菌菌株SJ060621的36 kDa外膜蛋白多抗.ELISA和Western-blot印迹结果显示,仅鳗弧菌SJ060621、S010610-1和哈维氏弧菌的36 kDa外膜蛋白存在免疫交叉反应;双向电泳分析了鳗弧菌SJ060621、S010610-1、哈维氏弧菌和溶藻弧菌的36 kDa外膜蛋白,2-DE图谱显示出鳗弧菌SJ060621和S010610-1均由3种等电点相近的蛋白组成,存在很高的同源性,2株鳗弧菌与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在蛋白质组成数量和等电点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结果说明通过主要外膜蛋白的分子量和免疫特性研究,可为筛选不同弧菌共同外膜蛋白的亚单位疫苗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养殖牙鲆鳗弧菌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牙鲆病原性鳗弧菌M3为抗原,制备了细胞(CV)、细胞-胞外产物(CEV)、脂多糖(LPS)三种疫苗,通过浸泡和注射两种途径对牙鲆进行两次免疫,检测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免疫后4周可检测到免疫组牙鲆具有明显的凝集抗体效价,其中注射组效价显著高于浸泡组,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牙鲆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力,其中注射免疫组高于浸泡组。在注射免疫途径中,以CEV的免疫保护效果最好;在浸泡免疫途径中,以CEV和LPS的免疫保护效果最好。结果表明鳗弧菌M3的细胞-胞外产物苗有显著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3种水产病原菌简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产养殖中常见的3种病原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及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的研究资料,筛选3个毒力相关基因toxR、aerA、evpA设计引物和探针,构建简型基因芯片,并使用对虾白斑病综合征病毒(WSSV)variable region的PCR荧光标记产物作为表面化学质控。通过已构建和优化的多重PCR反应条件,获得了3个目的基因的PCR产物;经过芯片制作过程的优化,将探针以终浓度20μmol/L溶于50%DMSO,在室温、相对湿度45%的条件下点印于醛基基片表面。扩增的PCR产物与杂交液混合后,在42℃杂交2 h就可检测到理想的杂交信号。芯片的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可以检测到的3种水产病原菌的最低模板DNA为:鳗弧菌3×102拷贝、嗜水气单胞菌5×103拷贝、迟缓爱德华氏菌6×101拷贝。该芯片可成功应用于患病大菱鲆内脏的细菌分离物的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