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上海长江大桥竣工荷载试验变形监测方法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长江大桥通车前夕,主桥斜拉桥进行了荷载试验,共用总重30吨加载车辆60辆,分不同工况对主桥各个控制断面挠度、塔顶位移、伸缩缝位移等参数进行测量。监测中采用全站仪自动化监测技术对主桥的各种形变参数进行了准确有效的测量,保证了竣工荷载试验顺利完成。自动化全站仪系统由自动照准测量全站仪以及定制机载软件和数据分析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2.
土地勘测定界是为了切实将"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落实到"实地"而进行的一项繁杂的工作。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土地测量的经验,通过AutoCAD内置的开发工具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创建CAD宏,自动进行地块着色、权属注记、面积标注、地块面积按权属汇总和按地类汇总,有效杜绝了人工读写可能带来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准确获取隧洞岩体结构面的几何信息对于隧洞的稳定性评价至关重要。研究区位于长春市净月潭吉林大学岩体力学隧洞实习基地。应用免棱镜全站仪进行岩体隧洞的控制测量,按照测量工作中"先控制后碎部"的基本原则,进行全站仪棱镜模式下的导线测量及在各导线点上极坐标法免棱镜模式的岩体结构面控制点测量;通过对同测站及异测站相同结构面控制点坐标数据的对比分析,探讨免棱镜全站仪测量方向与岩体结构面夹角的限差。研究表明:在隧洞控制测量中,免棱镜全站仪测量方向与结构面间夹角大于30°是准确获取岩体目标控制点坐标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以吉林省长春市净月潭附近的废弃采石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数字摄影测量的边坡结构面信息采集的控制测量研究。控制测量分级布设:首级平面控制采用一级导线测量,高程控制采用全站仪对向三角高程法和全站仪垂距测量法,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观测结果,发现在一些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全站仪垂距测量法可以满足高程控制测量的精度,而且方便快捷,同时探讨了GPS-RTK控制测量在数字摄影测量中的应用;次级坡面控制采用空间极坐标测量法。通过控制测量,可以为边坡结构面信息的摄影测量获取提供准确、可靠的基准。  相似文献   

5.
刘德明  周松泉 《安徽地质》2001,11(4):245-249
为满足合肥市大房郢水库建设及土地管理部门对用地资井的要求,利用航空遥感片对用地现状进行了调查,采用航测解析法配合其它先进测量手段(GPS全球定位系统、TMS全站仪测量系统)确定用地的各类界线。本文介绍了这次工作的技术路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用地界线的确定,数字影像线划地籍图的编辑及数据汇总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李飞  张维立  王伟 《吉林地质》2014,(3):129-133
简单介绍了GPS与全站仪的工作原理,详细地介绍了GPS与全站仪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奔锅银铅矿区的测量应用。以三角形的形状进行规则设置,在测量过程中采取以点连线,以线组网的形式,通过设立多个E级GPS点以及RTK图根控制点来协助完成。  相似文献   

7.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使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9.
赵连彬  秦大勇  高华峰 《地下水》2010,32(6):189-190
在水准测量过程中,当水准线路不可避免穿过河床较宽的大河时,可采用高精度全站仪进行跨河水准测量。文章结合工程实例,对高精度全站仪的测量使用方法进行了介绍,通过对测量成果的分析,认为运用该方法进行跨河水准测量的精度可以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近日,河北省平泉县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外绘测量工作。目前,已完成外绘测量21580亩,涉及10个村3900多户、12000多口人,发放土地确权证书3500本。此次土地确权工作主要以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为基础,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通过与安徽同绘家园土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采取地面实测和调绘的方法,查清地块的面积、四至、  相似文献   

11.
陆面蒸散量观测方法比较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面蒸散是陆面水分平衡的主要分量,也是地球系统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但陆面蒸散量测量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利用LOPEX试验区内陇中黄土高原定西陆面过程综合观测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在参考对照蒸发皿观测的水面蒸发量的基础上,对蒸渗计法、涡动相关法、彭曼方法等3种方法观测的陆面蒸散量的年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各观测...  相似文献   

12.
黑河流域典型景观植被带陆面过程同步观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为了解内陆河流域不同尺度内与水循环及生态过程有关的水分、热量分布规律,在黑河流域上中下游选取3个典型植被景观带建立观测场,并布设环境观测系统(ENVIS)进行环境要素的同步观测.结果表明,山区森林草地灌丛复合生态区陆面是冷性湿润的下垫面,中游绿洲荒漠接触带是干性、较湿润的下垫面,下游荒漠河岸林景观带是干热性的下垫面.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黑土的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开展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全面查清了测区8.15万km2内元素分布特征及不同土壤类型中元素含量特征。通过对不同土壤类型中元素含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松嫩平原南部的黑土类土壤中主要营养元素含量较丰富,而有毒有害元素含量较低,土壤呈中性,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测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等级划分,结果显示:重金属元素均未超标的一级土地质量占调查区总面积的96.08%;农业用地的黑土区域均属于没有重金属污染的净土,有利于农业种植。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沉积序列及构造沉降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和莱洲湾南岸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海陆相沉积的频繁交替,本文通过古地磁和14C测年资料对不同钻孔的晚更新世地层进行了精确的年代对比,揭示了不同时期的沉积序列。并通过27口钻井的联合对比剖面,揭示出本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表现为二凹夹一隆的构造特征,对黄河三角洲发育位置和沉降特征有强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Historical and exact information about the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is very important for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etermine the rapid changes in land use/land cover (LULC) pattern due to agriculture expansion, environmental calamities such as flood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over Upper Narmada basin, India. Multi-temporal Landsat satellite images for years 1990, 2000, 2010 and 2015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monitor the changes in LULC with an overall accuracy of more than 85%. Results revealed a potential decrease in natural vegetation (? 9.52%) due to the expansion of settlement (+ 0.52%) and cropland (+ 9.43%) from 1990 to 2015. In the present study, Cellular Automata and Markov (CA–Markov), an integrated tool was used to project the short-term LULC map of year 2030. The projected LULC (2030) indicated the expansion of built-up area along with the cropland and degradation in the vegetation area. The outcomes from the study can help as a guiding tool for protection of natural veget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built-up area. Additionally, it will help in devising the strategies to utilize every bit of land in the study area for decision makers.  相似文献   

16.
GPS测量的高程是大地高,而我们日常使用的高程是正常高,这中间存在一个高程异常值,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这个高程异常值不是个常数。本文简要介绍了常用高程系统及相互的转换关系,重点介绍了多项式曲面拟合和多面函数拟合两种GPS高程拟合方法。结合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项目,利用研究区范围内监测点已有的A级GPS测量数据和一等水准测量数据,采用了五种拟合方法,通过不同的选点方式,再经过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对研究区进行了高程拟合,并对各项试验结果分别进行了拟合精度的评定。通过对每个拟合模型进行分析,对拟合结果进行比较和对五种拟合方法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选择适当的高程拟合模型进行高程拟合能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精度,采用二次、三次曲面拟合和多面函数拟合方法均能较好的对研究区进行高程拟合。  相似文献   

17.
宋普洪  吴才进 《贵州地质》2009,26(2):129-132
国土资源大调查《贵州以那架-小猫场地区矿产远景调查》项目中,通过重点成矿区的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找矿效果,提出了在地表遭受人为破坏的铅锌矿地区开展地球化学岩石测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原地表的感热和潜热通量在亚洲季风系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高原地域辽阔,且自然环境较严酷,不利于建立完善的地面观测系统。因此,卫星遥感观测就成为测算高原整体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有效工具。地面场地的观测结果作为地表通量的真实值,对于卫星遥感测算是非常重要的。它也为构建陆面—大气模型提供了科学依据,是卫星资料的资料同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场地热量通量有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利用有效的观测和试验的参数,可以给出稳定连续的估计。愈精确的Bowen比或者廓线的观测能给出愈精确的信息。综合了湍流测量及辐射测量、土壤热通量的观测结果的估计对陆面—大气相互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以适应模式的发展。从1998年开始,这些方法联合应用到青藏高原;场地通量观测方面的成果以及目前对其理解将在本文中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山西汾阳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对比溶蚀实验,并结合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测试分析及土壤水分含量和CO2浓度野外现场测试,揭示出北方半干旱条件下的溶蚀速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下试片溶蚀速率差异明显,林地的地面以下溶蚀速率最大,为0.551 1 mg/(cm2?a),分别是灌丛[0.258 5 mg/(cm2?a)]和草地[0.254 7 mg/(cm2?a)]的 2.13倍和2.16倍;表明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碳酸盐岩溶蚀速率有增加的趋势。(2)试片溶蚀速率主要受土壤有机碳、无机碳、水分控制,受土壤CO2浓度影响小;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水分与试片溶蚀速率呈正相关,土壤无机碳含量与试片溶蚀速率呈负相关;高浓度的无机碳使部分试片经过溶蚀后重量不减反增,造成试片溶蚀速率偏低。(3)以林地、灌丛、草地条件下试片土下平均溶蚀速率计算出研究区岩溶碳汇强度为1.815 tCO2/(km2?a),与前人根据水化学径流法计算的结果[8.69 tCO2/(km2?a) ]相比偏小。这意味着由溶蚀试片法来计算我国岩溶碳汇量可能会比实际偏小。   相似文献   

20.
正蓝旗荒漠化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琳琳  王旭红 《地下水》2011,(4):41-43,45
以1987年和2000年两期TM影像数据为信息源,提取研究区两期荒漠化土地数据,建立数据库,获得正蓝旗1987~2000年土地荒漠化动态图,统计计算该区13年内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之间的转换面积,采用转移矩阵法建立1987~2000年土地动态转移数据矩阵,结果表明:该区荒漠化土地从1987年的5 593.8 km2发展到2000年的6015.3 km2,发展的平均速率为32.4 km2/年,土地荒漠化严重,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部分极重度和重度荒漠化土地得到了好转,但新的更多的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在发展。在10~15年的时间尺度内,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与减轻存在明显的跃变递减过程,主要发生在北部平原地区,发展的动态趋势是整体扩展,局部逆转(主要在西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