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海夏季风维持期的气候特征Ⅱ--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利用NCEP1958~1997年逐日格点气象资料对我国南海地区(105~120°E,5~20°N)夏季风维持期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仔细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对南海地区夏季风影响最大的是1970年代末期大气环流的突变.突变以1978年为界,分析工作主要是将前20年情况与后20年进行对比.前20年夏季风建立晚、结束早、降水较少、对流活动较弱、季风较弱;后20年则与此相反,季风建立早、结束晚、降水较多、对流活动较强、季风较强.分析对比前20年与后20年夏季风维持期高低空环流形势后发现,后20年南海地区上空对流下层辐合较强而对流层上层辐散较强,显然这种形势对后20年南海夏季风和对流降水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需指出的是南海地区中心部分夏季风维持期的降水和OLR值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正好与南海其它地区相反,也就是说后20年南海地区中心部分降水较少,OLR值较高,而前20年正好相反.后20年和前20年的ENSO指数和南海地区海温的差别也十分明显,前20年ENSO指数和海温较低,而后20年都较高.  相似文献   

2.
各气象要素影响沙尘暴的方式和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4—2005年甘肃60个测站春季17个气象要素和沙尘暴的日资料,对这些要素影响沙尘暴的方式和强度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风速、最大风速、蒸发量是甘肃省沙尘暴的正影响因子;相反,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最低气压、水汽压和日照时数是负影响因子;气压、最高气压、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以及20:00~08:00,08:00~20:00和20:00~20:00的降水量对沙尘暴的影响方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各要素对沙尘暴的影响强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平均而言,最大风速、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风向、日照时数及蒸发量对甘肃沙尘暴的影响强度依次最大,20:00~08:00,08:00~20:00和20:00~20:00的降水量、气压和气温的影响强度依次最小。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州近40a来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黔东南州16个气象观测站1964--2005年共41a的逐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及最低气温和稳定通过0℃、5℃、10℃、15℃和20℃积温等资料,对黔东南州近40a来气温变化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将近20a与前20a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20a的气温比前20a的气温基本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59,自引:8,他引:15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青藏高原72个地面气象站1962~1999年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分析,以唐古拉山脉为界将高原分为青海区和西藏区,分别考察了两区冬春(上年10月~当年5月)和汛期(当年6月~9月)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突变及其周期振荡,得出的主要结论为:近38年(1962~1999)来,青藏高原呈升温趋势,冬春大多数台站的升温率为0.02~0.03 ℃ a-1,汛期大多数台站的升温率为0.01~0.02 ℃ a-1;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原冬春气温的升温更为强烈,汛期青海区的升温变得强烈,但西藏区反呈微弱降温趋势,降温主要发生在西藏的江河谷地;全球性的1980年左右的暖突变在青藏高原是明显存在的;近38年来,青海区冬春降水和西藏区汛期降水存在相同的相位变化,即20世纪60年代基本偏多,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初偏少,20世纪80年代中到20世纪90年代偏多;青海区汛期降水与西藏区汛期降水的变化存在反向的关系,但它的转折点要滞后4~5年,青海区汛期降水20世纪60年代偏少,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偏多,20世纪90年代偏少;西藏区冬春降水呈现自己独特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初偏少,20世纪70年代中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偏多;高原气温主要存在准3年、5~8年和准11年的周期振荡,高原降水主要存在3~5年、8~11年和准19年的周期振荡,这些周期振荡在高原气候演变的不同阶段显著性不一.  相似文献   

5.
1暴雨过程 每年的 4~ 6月正值我省汛期, 2001年 4~ 6月每天≥ 10县、市的暴雨天数有 8 d(表 1)。与历史同期相比,属偏少年份。但其中 4月 19日 20时~ 20日 20时暴雨和大暴雨总站数之多,与历史同期相比,属第 5位。其它过程均为一般过程。 表 1 2001年 4~ 6月暴雨天数一览表 序号日期(月、日)站数(站)暴雨中心暴雨落区暴雨大暴雨强度(mm)站点 14月7日20时~8日20时1994广昌全省 24月19日20时~20日20时2011199金溪赣南 34月28日20时~29日20时104119乐平全省 45月6日20时~7日20时1198黎川赣北、赣中 55月8日20时~9日20时1070赣…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气候变暖的归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不同排放情景和各种强迫因子分别组合3组试验,对试验结果采取多模式集合,并把3组数值试验模拟的20世纪中国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与观测序列作对比,对20世纪中国气候变暖进行了归因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中国气候变暖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和硫酸盐气溶胶有密切的联系,尤以近50 a更明显。当模式综合考虑多种外部和内部强迫因子时,所模拟的20世纪中国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最接近实际观测。归因分析中还强调了海洋的重要作用。但是3组试验都没有模拟出20世纪20年代的变暖。  相似文献   

7.
邓世有 《贵州气象》2007,31(6):19-20
该文利用2005-07-08 T20—09 T20 5个时次(20时、02时、08时、14时、20时)的NECP1°×1°全球再分析场资料,并运用GRADS绘图和云图对此中尺度气旋过程进行分析,说明了低空急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4~ 6月是我省的汛期, 2000年汛期共有 6次较明显的暴雨过程:   ( 1) 4月 19日 20时~ 20日 20时受地面弱冷空气影响,赣北和赣中北部有 14个县市出现暴雨。与历史同期相比,该过程属一般过程。   ( 2) 受中层暖切变影响, 4月 24日 20时~ 25日 20时赣北和赣中北部有 28个县市出现暴雨, 6个县市出现大暴雨。这是 2000年入汛以来的第 1场大范围暴雨过程,范围之大居历史同期 第 1位,强度之大居历史同期第 5位。   (3)受低层切变和高空低槽共同影响, 5月 29日 20时~ 31日 20时我省北部有 14个站次出现暴雨, 10个站次出现大暴…  相似文献   

9.
介绍能见度仪PWD20的构造,以及测量原理,然后简述了它的安装和使用,详细分析了PWD20常见故障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法,给维护人员带来方便,使PWD20更好的运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9-11月8个台站(苏州、昆山、太仑、张家港、常熟、吴江、无锡、常州)、两个时段-短期(20-20时)和趋势(明天20时-后天20时)的降水等级预报。系统由批量资料输入程序、资料处理程序、资料库、经验预报规则库、传真预报规则库和推理运算模块组成。使用BASIC语言在IBM-PC微机上实现。  相似文献   

11.
利用佛山市南海区1961—201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性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法进行气候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南海区汛期(前、后汛期)降水总量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后汛期降水增加明显,而总汛期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偏多。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汛期降水量下降最为明显。汛期(前、后汛期)降水量偏少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而总汛期和后汛期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5年降水偏多。汛期存在准2、准4和7~8年尺度的周期;前汛期存在3~4、准2和准4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后汛期存在3~4、准2和7~8年周期。突变检测确定1992年为汛期和后汛期降水量的突变年份。  相似文献   

12.
阿勒泰近20年物候(候鸟)观测资料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阿勒泰20年的物候(候鸟)观测资料,分析候鸟的迁徙变化规律,并和阿勒泰近20年的气候变化做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李光照 《气象》1982,8(10):12-12
我站从今年3月1日起,每天接收日本20时的AUFE50和AXFE78,FUFE502和FXFE782,以及FSAS04等传真图。用实况图和预告图中的涡度、垂直速度、风场等物理量分别作次日08—08时和20—20时的短期降水预报,经过3—5月的试报,效果尚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机载探测不同数据源之间差异,检验飞机探测数据质量,结合新舟60增雨飞机2018年10月21日一次飞行案例,对该飞机平台和飞机任务系统不同机载设备对关键飞行参数与气象要素的观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飞机平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任务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机载综合气象测量系统(AIMMS-20)三套定位源的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定位偏差较小,飞机气压高度表观测海拔高度则明显低于任务系统BDS和AIMMS-20。飞机平台大气数据系统(ADS)与任务系统AIMMS-20、云粒子图像探头(CIP)观测的真空速、环境气压、温度以及相对湿度各参数变化趋势一致。ADS与AIMMS-20真空速观测值非常接近,AIMMS-20对环境风速瞬时变化响应更灵敏,CIP探测真空速明显小于ADS和AIMMS-20,平均偏慢约10 m·s~(-1);AIMMS-20和CIP环境气压变化趋势完全一致,且观测值非常接近,ADS环境气温比AIMMS-20平均偏低1.4℃,偏低最大时观测存在明显逆温。CIP环境气温比AIMMS-20平均偏低0.6℃,环境湿度比AIMMS-20平均偏低8.6%。机上不同设备对环境与气象参数的观测差异,一方面因机载设备安装位置不同所致,另一方面也受大气与云结构不均匀的影响。飞机平台与任务系统不同设备观测对比分析,不仅为云物理机载探测数据合理应用提供指导,还能够为国家和地方人工影响天气飞机机载设备系统集成设计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1 国际气象科技服务由来和发展背景 1.1 国际气象科技服务由来 国际上,气象科技服务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对气象科技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气象科技服务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寒草原不同量级降水对干旱解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7年3月1日至10月31日逐日每10 min降水量和土壤体积含水率试验数据,分析不同降水量级不同处理对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雨仅能提高0~10 cm土壤墒情,且在遮挡率超过30%时,效果明显减弱,同时地表植被覆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降水利用率。(2)在土壤底墒较差条件下,中雨能改善对照区、遮挡率20%和30%处理下0~1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在土壤底墒较好条件下,中雨能有效补充对照区、遮挡率20%、30%和40%处理下0~30 cm土壤水分。(3)大雨条件下,在对照区、遮挡率20%、30%、40%和60%处理下,0~2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均有明显增加,在20~30 cm土壤层对照区、遮挡率20%、30%、40%处理下增加亦比较明显,大雨能完全解除0~30 cm土壤干旱。(4)短时强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偿十分有限。暴雨对提高0~2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非常明显,但对提高20~30 cm土壤水分含量不及大雨效果明显。(5)在对照区,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有效降水量阈值分别为2. 5、7. 0和10. 0 mm。(6)特旱、重旱、中旱和轻旱条件下,0~10 cm土层干旱解除所需的最小降水量分别为21. 5、11. 7、5. 0、1. 4 mm,10~20 cm土层所需的最小降水量分别为32. 9、18. 6、8. 6、2. 7 mm。  相似文献   

17.
陈辉 《气象》1977,3(2):29-29
一、挑那个更妥当些?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规定,日最高、最低气温挑自前一日20时到当日20时(包括两个20时)的定时观测和发报观测的记录中。一般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日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但有时在某天气系统的影响下,气温日极值却出现在前一日20时。这时,如果是挑最高气温,最高温度表的读数往往比前一日20时干球读数高出零  相似文献   

18.
李宜章 《气象》1991,17(2):1-1
河南省商丘地区地处黄淮平原,一般情况下站际之间气象要素变化比较规律。但1990年1月31日20时的一次地面温度记录,却有几个站反常,附表给出该区8个站20时0cm地面温度(T_(地0))、当日地面最低温度(T_(地min))、20时气温(T_(20))和当日最低气温(T_(min))。  相似文献   

19.
利用短时强降水概率预报模型生成短时强降水(≥20mm/h)概率预报产品,并对其进行“点对面”模糊检验试验。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20mm/h)概率预报和SWC_WARMS模式最大小时雨量(≥20mm/h)的“点对面”TS评分均明显高于相应的“点对点”评分,短时强降水(≥20mm/h)预报结果可在30~40km范围内进行调整;短时强降水(≥20mm/h)概率预报在概率为30%时TS评分达到最大,Bias接近为1,预报偏差最小;短时强降水(≥20mm/h)概率预报比SWC_WARMS模式最大小时雨量(≥20mm/h)预报更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奥运会期间北京地区降水酸度分析:2008年7月20日至8月20日减排期间,北京地区3个酸雨监测站(密云的上甸子、北京观象台和昌平)的降水酸度为1993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强,酸雨频率和强酸雨频率也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值,酸雨量与总降水量的比值接近100%。仅8月1~20日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