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天津纬度站于1962、1963年继续用180毫米天顶仪进行纬度变化的观测。两年来,在506个晴夜中共得7076个纬度值。本文列出了对这些观测结果的初步整理分析,给出了所用星对的赤纬改正、纬度的月平均值、津站二年间的纬度变化及周年非极性变化。对观测结果的精度作了初步的估计,并给出了用奥尔洛夫法计算的地极坐标。  相似文献   

2.
天津纬度站位于我国天津市西郊暂庄,1956年冬开始筹建,1958年春建成并安装仪器.天顶仪室的位置在选址时虽曾作过初步堪测,然精确的测定由我们在1958年3—4月间进行.观测使用的仪器为邦贝尔77262号子午仪和拉丁7302号天文表.子午仪物镜的口径为50毫米,焦距450毫米,挂水准分划值为2″.07.塔尔谷特水准分划值为1″.05.仪器备有接触测微器和目视测微器,目视测微器螺旋周值为114″.02.仪器安放在天顶仪室外距天顶仪墩子向正西7.86公尺处的砖墩子上.观测由一个观测员进行.经度测定采用一般测时站用子午仪测时的方法来测定钟表改正量,即由一组(8—12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了津站天顶仪测得的1971—1980年纬度变化结果,分析了纬度的长期变化、非极性变化,估计了纬度变化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纬度观测的实际精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纬度地方非极项(简称地方项)的性质,通过对同一测站上两台仪器纬度观测值差的分析,说明纬度观测实际精度远低于内部符合精度。并指出地方项主要成分是观测室异常折射等因素造成的观测误差,而板块运动、垂线变化等地球物理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天津纬度站用国际纬度纲要所观测的结果,并对平纬的变化、闭合差,以及周日纬度变化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对1970—1980年间的纬度观测资料,统一使用IAU1964系统天文常数,按直角坐标法计算全部星对的视赤纬,用统一的公式进行了全部观测结果的归算处理。本文给出全部星对的赤纬及自行改正以及纬度观测结果的每组月平均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利用武昌时辰站1975—1980年六年纬度观测资料,分析了Z项对地极坐标的影响,提出今后计算地极坐标时,应尽量采用靠近观测年份的Z项表达式。并对相应于t_(23)及t_(12)时间求得的地极坐标进行了比较,认为今后在处理长期资料时,采用中间内插(即t_(12))计算地极坐标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用文献[7]所述三种赤纬改正量同时修正五个纬度站于1955—1960年的观测,重新计算平纬(?)_m、纬度变化Δ(?)和瞬极坐标 x、y.用奥尔洛夫式和取六年均值法计算平纬,连同不修正任何赤纬的结果列于表1、2、3和图1.由不同赤纬改正所得平纬曲线几乎是平行的.从实践上并从理论上知存在着(1)、(2)和(6)三个关系式.共用六站(包括天津站)的资料再次计算极移,得图2.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用奥尔洛夫方法得出的三个纬度站的平纬值,根据分析结果,1926年和1928年前后这三个纬度站的平纬波动,看来不是由于固有的平极移动所引起,而似是由于奥尔洛夫公式不能完全消除极的周期运动的不规则变化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地球自转速率对海平面纬向变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大伟  萧耐园 《天文学报》1996,37(1):97-104
本文用了太平洋地区内近300个验潮站的海平面观测资料,计算了不同纬度带平均海症状贩 年际变化与地球自转速率年际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利用简化的地球海洋模型,从理论上定性地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影响海洋纬向运动的可能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测定方法的绝对性以及观测误差来源及其消除方面,对绝对测定观测点纬度的卯酉——子午交替观测方法和传统子午观测方法进行了比较。认为,在原理上卯酉——子午交替观测法测定的纬度值是绝对的,而传统的拱极星上、下中天法不是真正绝对的;前者的误差来源比后者少,容易消除,从而能取得更精确的纬度采用值。  相似文献   

12.
一、纬度变化的科学意义和主要外国队伍纬度变化的科学意义正如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A.A.米啥伊洛夫所说“其目的在研究地球自转极点的复杂移动.这对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均有好处;同时因为地球极点决定了地面经纬度座标网的位置,对于天文和测地也很重要”.此外,大量的长期的纬度联测还可提供非极变化的研究资料.在需要较高精度情况下,地球上任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推导了在用卯酉—子午交替观测绝对测定的方位差和瞬时纬度值中,纬度近周日变化项影响的表达式。在方位差测定值中,有与这种变化幅度等量级的影响,而在瞬时纬度测定值中,其影响超过观测平均时刻的这种变化的量值,以致可以从这种观测本身测定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由1935.0—1941.0年的五个纬度台站:水泽、基塔布、卡尔洛福特、盖切尔斯堡和乌基阿的纬度观测资料,得到1)星表的系统误差将在纬度变化中引入虚假成分和影响纬度变化中的周年和半年周期成分;2)用新的星表系统重新推算纬度变化,求得张德勒周期平均为414日,振幅为0″.074;周年周期平均为362日,振幅为0″.140;3)在分析纬度观测结果时受到对各台站不一样的地方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元朝的纬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等为了修订历法,进行了许多天文实测工作并创制了多种新的天文仪器.公元1279年的大规模的纬度测量就是其中的一项工作.这次测量在27个天文台和观测站上进行,地理纬度从 15°到 65°.本文对这次测量的方法、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在利用卯酉圈观测方法绝对测定观测点瞬时纬度的过程中,仪器定向误差、周日光行差和大气折射的高次项对所得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仪器定向误差的高次项影响在可观测天顶距范围内都是比较大的,必须在结果中加以改正。而周日光行差和大气折射的影响一般不大,在精度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7.
1.本文根据1955—1960年六年期间苏、美、日、意的五个国际纬度站78021个纬度观测值所综合的993个组均值,用连锁法推算现用各星组的赤纬改正量.然后加入津站1959—1961年的观测,用六站86211个纬度观测所综合的1101个组均值,重新再推算一次.各种结果见表7.同组各值几乎完全一致,最大仅相差0″.002.2.将用连锁法得值Δδ_3~(1))和用解方程法得值Δδ_4~(2))及用子午环所测的Δδ_1~(3))进行比较,得表5和图2、3、4.知每星组赤纬改正量因方法不同而大异.次法得值总较首法为大,几为一常数,平均+0″.128;后法得值夏大,平均较首法大0″.285,较次法大0″.156.这些差异,将对各站的平纬带来同样巨大的影响,应予以应有的注意.3.考究组间差在“晚—子夜”和“子夜—晨”情况下的差值,有如表2B 及图1的末图所示的“夜中差”,在连锁法的结果中并无赤纬改正量的年间差表现(结果见表3B).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文[1]的基础上,利用其中关于一般三体问题的运动区域的结论,具体讨论了太阳系中太阳、木星、土星以及太阳、海王星、冥王星所组成的两组三体问题,并计算了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轨道面倾角和纬度的变化范围,结果与文[1]的结论相符。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有关资料,通过电离层的重要参数foF2和TEC以及某些扩展F与散见E层现象,描述了中国上空电离层的主要特征。我国位于中低纬区域,拥有由九个电离层垂测站组成的常规站网(表中新乡站是非常规站),其观测工作已超过30年,近年来,在大部份站点上,又采用微分多普勒与法拉弟旋转技术,分别接收美国NNSS的VHF信号和日本ETS-Ⅱ的1 3 6 MHZ信标信号,进行TEC测量。通过对电离图和TEC资料大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空变化的精细结构及其产生机制还不清楚;但是,已得出的初步结果仍然给出了我国有关电离层纬度、季节和昼夜变化以及与太阳活动性的概貌,其平均的和扰动的主要特征与其它经度扇区中低纬度站所观测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也观测到一些由不同的电离层与动力学效应所引起的地区性特点,南方站有很强的赤道喷泉效应,而北方站可能有中层大气环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瞬时极坐标的确定,六十年来均依靠纬度变化的研究来进行.众所周知,利用纬度变化观测订定 x、y,当任意两台站经度差为90°时,对这一工作最为有利.近十年来天文测时工作有重大的进展,表现在照相天顶筒、超人差棱镜等高仪的出现,它们可以同时而且等精度地测定续度和时刻(经度);原子钟、石英钟以及附属的记录设备已能把任意两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