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给准东-华东(皖南)±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线路工程的施工和设备选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针对线路工程途径甘肃的18个气象站近10年平均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罗曼诺夫斯基准则的数据剔除法进行数据处理,并使用相关系数法得到各气象台站覆盖区域的气候趋势系数。通过spss软件分析18个台站平均温度的变化以及各台站地区平均温度分布,最终分析各个台站地区温度变化趋势以及温度变化对线路工程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治多国家一般气象站1988—2017年气温和相对湿度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分析、气候倾向率、平均距平等分析方法,分析了近30a治多地区温湿度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近30a该地区平均温度以0.6℃/10a趋势上升,极端最高最低、气温以0.3℃~0.6℃/10a趋势上升,平均相对湿度保持在57%,且呈现逐年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甘肃省27个气象站1967-2008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趋势系数法、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近42年的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并将甘肃省以季风区非季风区划分为西北部和东南部两个研究区。研究结果表明:1967-2008年甘肃省气温呈增加趋势,降水呈减少趋势。甘肃省西北部气温较东南部增加显著,尤其是河西走廊中部增温速率最快,并且甘肃省、西北部和东南部气温序列都存在12-15a、6a左右的周期,气温的变化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密切相关。甘肃省降水量西北部有略微的增加趋势,东南部减少显著,不同的海拔高度降水量差异较大,甘肃省和东南部在时间尺度上都存在14a、7-8a和4a左右的周期。西北部存在12a、7a和4a的周期。甘肃省西北部气候略变暖湿,东南部气候暖干化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逊克县1961~2005年共45 a的气候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出了逊克近45 a的温度要素的变化规律,得到以下主要的结果:逊克县自1961~2005年,45 a平均气温以0.387℃/10 a的趋势变暖,年平均最高温度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也呈增暖的趋势。一年四季中,夏季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升高趋势幅度略低于其他季节,春季、秋季和冬季的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变暖最为突出,平均温度以0.608℃/10 a的变化率升高。  相似文献   

5.
三江源地区近50年降水变化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利用西北及三江源(黄河、金沙江及澜沧江)地区122个气象观测台站1956—2004年近50年的逐日降水量及月总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地区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6.73mm/10a;降水日数的趋势变化呈较为明显的减少趋势,递减率为2.7d/10a;平均降水强度总体呈弱的增强趋势,增强速率平均为0.20mm/d/10a,增强幅度比中国西北地区平均水平强;从4~9月最长无降水日数趋于增长反映出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石家庄市1990—2017年输电线路雷击事故资料,结合输电线路雷击发生前近距离的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输电线路雷击发生前的雷暴方位、风、气压、相对湿度、气温和地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输电线路雷击发生前12 h内的雷暴方位走向大多呈现从西北或偏西方位经过天顶至东南或偏东方位,或终止于天顶。输电线路雷击前6 h内气象要素的小时变化,地面最多风向由东南经东北向西北旋转,最大风速随输电线路雷击发生的临近呈逐时明显增大趋势;平均相对湿度随输电线路雷击发生的临近呈逐时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和平均地面温度随输电线路雷击发生的临近呈逐时明显下降趋势;平均本站气压随输电线路雷击发生的临近变化趋势不明显。输电线路雷击前6 h、3 h和1 h气象要素波动幅度的年变化,前1 h气温和地面温度波动幅度呈逐年明显下降趋势,其他时段气象要素波动幅度变化趋势不明显。输电线路雷击发生前地面最多风向逆时针旋转,最大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明显上升,气温和地面温度明显下降,但气压变化不明显;输电线路雷击发生次数分别与输电线路雷击前1 h气温和地面温度波动幅度呈现完全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阿拉善盟地区8个气象站1961—2006年的气温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分析了阿拉善盟近46年来年、季平均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并用t分布检验了变化趋势的统计显著性。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近46年来阿拉善盟地区的增温趋势为0.37°C/10a,1990年代中期开始增温更明显,冬季对增温的贡献最大,趋势为0.61°C/10a;气温变化有阶段性,冬季与年均气温变化较一致,以1986年为突变点。其它三季,1980年代之前为下降段,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出现升降波动,之后气溫明显上升。从空间分布上看增温趋势由西北向东南减小,巴音浩特(53602)单站增温趋势相当于西北部。  相似文献   

8.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西北地区日最高气温的观测资料,通过对中国西北地区极端高温变化特征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揭示了近20 a(1996—2015年)与近55 a(1961—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的新特征。结果表明: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和陕西省南部部分地区外,1961—2015年西北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出现频次普遍呈增加的趋势,大值中心集中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青海省北部、甘肃省西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地区,线性增加率为3.00次/10 a以上,其中大部地区增加趋势通过了99.5%以上信度的显著性检验,与全球气候变暖的特征较为一致。近20 a来西北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出现频次呈西部和南部地区增多、东部和北部地区减少的空间变化特征。近20 a西北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出现频率呈"西南部地区多、北部和东部地区少"的变化趋势,与前20 a(1961—1980年)极端高温事件出现频次的变化趋势相近,与近30 a(1981—2010年)极端高温事件出现频率的"西南部地区少、中东部地区多"的变化趋势相反。近55 a西北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平均出现频次呈增加的趋势,平均值为1.73次/10 a;主要阶段变化率分别为:前20 a极端高温事件平均出现频次为0.06次/10 a,近30 a极端高温事件平均出现频次为3.90次/10 a,近20 a极端高温事件平均出现频次为-0.46次/10 a。近20 a西北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出现频次呈弱递减的趋势与全球1998年以后增温的停滞现象较一致,说明西北地区的区域极端高温事件减少的特征对全球气候变暖停滞现象存在响应。由西北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出现频次异常偏多年和偏少年的典型温度场可知,西北地区夏季异常高温变化对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温变化具有明显的正响应。西北地区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高温事件的温度强度分布主要取决于海拔高度,其次与局地地形和下垫面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1961—2013年威海市所辖4个气象站地面观测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威海市近53a气温变化特征,并利用Mann-Kendall法对年平均气温突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威海市年平均气温明显呈增暖趋势,气候变化趋势倾向率为0.3°C/10a,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气候变化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2°C/10a、0.3°C/10a;近53a威海市年平均气温在1987年发生了由冷转暖的突变,增暖趋势自1992年开始趋于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甘肃省81个自动气象站2002—2012年逐小时降水数据,分析了甘肃省近11 a来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频次自甘肃省西北向东南逐步递增,陇东南地区是甘肃省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最多、强度最强的地区。短时强降水存在2个高发中心,一个在以合水为中心的陇东地区,另一个在以徽县为中心的徽成盆地。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午后至前半夜,出现时段集中在16:00—00:00,17时前后是短时强降水天气高发时段。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5—9月,其中7—8月是一年中出现最多的月份,其次是6月。近11 a来,短时强降水频次呈上升趋势,2006年和2010年出现了2个峰值,其中2010年最多,发生52次,2004年最少只有17次。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1—2020年河西走廊3个太阳辐射站和19个气象站资料,推算河西走廊各站太阳总辐射量,得出该地区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进一步采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在年及春、夏、秋季呈西北向东南递减,冬季呈西北向东南增加。(2)太阳总辐射在月际和季节分布上呈单峰型,5月最强,12月最弱,夏季最强,冬季最弱。(3)年太阳总辐射呈增加趋势,其线型倾向率为6.3 MJ/(m2·10 a),其中夏、秋、冬季总辐射呈减少趋势,夏季下降最明显,而春季呈明显增加趋势。(4)年、季总辐射都表现出2~3、5~6 a短周期及8~10 a长周期振荡。(5)太阳总辐射量与相对湿度、降水量、总云量、低云量及浮尘、扬沙、沙尘暴日数总体呈负相关,与气温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6)河西走廊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和稳定度表现一致,都呈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稳定度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汪婷  吴珂 《气象科学》2012,32(S1):134-138
利用1961—2010年昆山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滑动平均、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昆山市50a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以及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昆山年平均最高气温整体呈振荡上升趋势,1980s后期开始上升趋势显著。50a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存在着24 a、15 a、10 a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周期以及4 a的年际变化周期。高温总日数从1990s起明显增多,21世纪以来高温总日数进一步增加。高温初日呈现逐渐偏早的趋势,终日呈现"晚—早—晚"的趋势,高温时间逐渐延长。高温过程发生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各级高温过程数都以7月最多,8月次之,21世纪前10年高温过程数最多。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6—2015年鲁中地区8个气象站逐日气温观测资料,通过分析年平均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该区域最高最低气温非对称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鲁中地区年平均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呈显著增加趋势,自1998年开始突变增温,存在2~4 a的显著性周期,空间变化强度中心在中西部平原地区,在第二特征向量上存在空间变化的差异;年平均日最高气温随时间变化增加趋势不明显,存在2~4 a的显著性周期,主要空间变化规律与日最低气温一致,第二特征向量上存在平原和山区的变化差异;气温日较差随时间变化呈显著降低趋势,90 a代后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存在2~4 a的显著性周期,空间变化规律与日最低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4.
昆山50a最高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昆山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滑动平均、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昆山市50a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以及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昆山年平均最高气温整体呈振荡上升趋势,1980s后期开始上升趋势显著.50a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存在着24 a、15 a、10 a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周期以及4 a的年际变化周期.高温总日数从1990s起明显增多,21世纪以来高温总日数进一步增加.高温初日呈现逐渐偏早的趋势,终日呈现“晚—早—晚”的趋势,高温时间逐渐延长.高温过程发生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各级高温过程数都以7月最多,8月次之,21世纪前10年高温过程数最多.  相似文献   

15.
利用贵阳站57 a逐日气温资料应用m-k检验法,并利用贵阳市其余7个站点,分析贵阳地区气温在57 a内的变化特征,并着重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贵阳地区在气温上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全国的变化相类似,贵阳地区在近57 a一直呈波动上升趋势,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在2001年前后出现了明显的突变,通过比较突变前后10 a内日平均温度在各温度区间的分布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突变的原因。另一方面,从积温的角度分析了贵阳地区近57 a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气候变化对变暖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基于CRU发布的中亚干旱区逐月气候数据序列,分析1901—2017年中亚五国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区域差异,得出以下结论:中亚地区平均气温升温显著,自1988年突变升温以来升温幅度达0.37℃/10 a,21世纪为最暖时期。四季平均气温差异明显,春、冬季平均气温升温幅度最大。平原区升温幅度较山区高0.05℃/10 a。最高气温增幅最小,最低气温增幅最大,夏季最低气温增幅为最高气温的近2倍。高山区最高气温增速较平原区缓。中亚地区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突变后增幅较之前增加了2倍多。受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影响,高大山体阻挡,降水量自北向南递减。1901—2017年四季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春、冬季为降水量高值期,增速也相对较大。降水日数总体呈微弱增加趋势,各国变化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7.
利用商丘市8站1961-2006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商丘市年、季及月气温日较差的线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最低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最高气温上升趋势不显著,气温日较差呈显著减小趋势;春、夏、冬季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均呈减小趋势,其中春季和冬季的减小趋势显著,秋季呈弱的增加趋势;全年有10个月的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其中1、3、5、8月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小,1月减小幅度最大.城市化发展对气温日较差变化有一定影响,距城区较近的台站平均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小,而距城区较远的台站气温日较差减小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对镇江地区1984—2019年家燕物候资料(始见、绝见期)及同期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36 a镇江地区家燕始见期在波动变化中呈提前的趋势,以4 d/10 a的速率提前.绝见期在波动变化中呈推后的趋势,以5 d/10 a的速率推后.间隔期在波动变化中呈延长的趋势,以9 d/10 a的速率延长;近...  相似文献   

19.
1951—2005年营口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51—2005年营口市年和逐月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近55 a来营口市年平均气温呈递增趋势,其中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最强、平均气温次之、平均最高气温最弱。极端最高气温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不同,呈现出前30 a递减、近30 a递增,近20 a气候变暖更为突出;各月极端最高气温变率差异不明显。近55 a营口市年极端最低气温呈递增趋势,近30 a较近55 a显著递增,但近20 a则稳定少动;各月极端最低气温均呈递增趋势,冬季递增趋势最强、夏季最弱;城市化发展及工业化引起的热岛效应是营口市显著增温的重要原因,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则进一步加强了增温趋势。  相似文献   

20.
近5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及可能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0—2010年逐日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累积距平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近51 a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上升最快,最高气温上升较慢;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递减,沿海地区递减滞后于内陆地区;上海及杭州湾升温较快,浙江南部则相对缓慢。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特点,夏、冬两季降水增加趋势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及雨日数自北向南增大,倾向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年降水量存在13 a左右、6—8 a、3—4 a和1—2 a的变化周期,气温变化存在32 a以上、12 a左右、4—6 a和1—2 a的变化周期,其中两者1—2 a周期震荡能量最强。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海气相互作用、极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逐渐变暖,降水呈集中化趋势,导致发生旱涝灾害的不确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