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合肥盆地中生界沉积物物源分析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砂岩端元组分、重矿物成分变化等方法对合肥盆地及其南缘的中生界沉积物物源研究表明:合肥盆地大致以六安断裂为界分为南带和北带,其物源有显著差异.北带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华北板块,特别是早、中侏罗世,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大别造山带大规模的剥露开始,其母岩物质已经完全参与了盆地主体区的沉积;南带中、晚侏罗世沉积的物源来自北淮阳带,但大别造山带也有相当程度的贡献,凤凰台组沉积时期是大别造山带隆升最快、幅度最大的时期.早白垩世盆地的充填物质主要来自大别高压变质岩带,指示其俯冲、折返已经到达地表并持续遭受剥蚀,自中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早期剥蚀程度逐渐加大.从源区看,北带侏罗系样品的源区更接近于被动大陆边缘,南带多为主动大陆边缘.而白垩系样品无论北带还是南带多落入或靠近主动大陆边缘,说明早白垩世滨太平洋构造域已经占主导作用,南北差异减弱,早白垩世早期是南北向区域挤压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向伸展的滨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关键时期.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生界少数样品反映了岛弧区背景,许多样品具有混合源区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2.
库车坳陷中生界陆相层序地层格架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进华  薛良清 《地质科学》2002,37(Z1):121-128
根据库车坳陷野外露头和钻井地层对比与沉积相分析,建立了库车坳陷中生界陆相层序地层的格架,总结了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发育的特点,指出了多期叠合盆地陆相层序发育和横向对比的复杂性.将库车坳陷中生界划分了5个二级构造层序,每个层序分别由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组成.低位体系域多为巨厚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代表较强烈的造山活动期的沉积响应.湖侵体系域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体系,代表造山运动间歇期的沉积响应.高位体系域多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代表较弱的造山活动期的沉积响应.根据库车坳陷层序演化,建立了陆相盆地的3种盆地模式,即强挤压沉陷盆地,以早-中三叠世和晚第三-第四纪为代表;弱挤压沉陷盆地,以晚侏罗-早白垩世为代表;造山后剥蚀反弹盆地,以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第三纪为代表.  相似文献   

3.
合肥盆地白垩纪地层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长洲  孙亚力  张立明 《安徽地质》2007,17(4):241-243,269
合肥盆地白垩纪地层分为二统四组,岩性特征明显,物源主要来自大别造山带和张八岭造山带.白垩纪初期在大规模右旋走滑拉伸条件下的伸展变形,导致地下热能释放,形成盆地.早白垩世由于盆山幕式构造作用和深断裂的走滑作用,造成盆地的差异性隆升.晚白垩世合肥盆地转入应力松驰、整体不均匀抬升的坳陷初始阶段.末期由应力松驰转为受SW-NE向挤压应力的发展阶段,形成箕状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4.
以合肥盆地侏罗系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对其层序地层构成及格架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表明合肥盆地在侏罗纪时期为一前陆盆地.从侏罗系充填沉积中识别出7个主要的等时界面,并据界面的性质和级别划分出1个构造层序、3个层序组和6个层序,且各层序的沉积坡折分布、层序界面和单元的形成及其时空展布、演化明显受秦岭大别冲断-逆冲带自南向北的逆冲推覆作用所形成的前陆盆地构造沉降单元控制.  相似文献   

5.
合肥盆地钻井地层的同位素测年与地层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肥盆地内部中、新界地层大面积被第四系覆盖,其地层的时代与划分主要依赖已有的6口深井地层资料。由于缺乏可靠的化石记录,这6口深井地层时代与划分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制约了对该盆地的油气勘探与远景评价。本文利用这6口深井泥岩类岩屑中自生伊利石,在其结晶度分析基础上,进行了K-Ar同位素测年,成功地获得了不同深度上的地层形成时代。据此地层年龄,文中对这6口深井所钻遇的地层进行了重新的划分。  相似文献   

6.
根据地震反射特征,万安盆地地震剖面由上而下识别出T1、T2、T3、T3^1、T4、T5、Tg共7个地震反射界面。结合区域地层与钻井剖面资料,以T3、T5为界,由上而下将盆地的新生代沉积层序划分为I、Ⅱ、Ⅲ三个超层序。超层序Ⅲ由F(T5-Tg)层序组构成,为盆地初始发育阶段扭张构造应力产生的地堑内形成的层序,分布局限,其体系域展布特征不明。超层序Ⅱ由D(T3-T4),E(T4-T5)两个层序组组成,  相似文献   

7.
朱莉  朱敏 《安徽地质》2006,16(3):169-172,176
合肥盆地中生界地层的热演化程度以往了解的十分有限。通过盆地内中生界地层一系列自生伊利石结晶度值的测试,揭示地表白垩系地层多数处于成岩作用的晚期,少部分处于成岩作用中期,分别指示其中有机质进入了中—高成熟期或成熟期。钻井中1000m以上地层也处于成岩作用的中期或晚期,类似于地表样品。而钻井中1000m以下所有中生界地层都进入了埋藏变质阶段,指示着有机质的过成熟期。其中1000~3000m深的热演化温度为200~250℃。而3000m以下的热演化温度基本上为250~300℃。这些测试结果为合肥盆地今后的油气远景评价与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焉耆盆地中生界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建立了焉耆盆地中生界层序地层格架,将其划分为4个层序,继而分析了各个层序的地层特征、层序演化及各个体系域的沉积体系展布。研究表明,焉耆盆地中生代存在南北两大物源体系,盆地总体上以河流-湖泊沼泽相的浅水沉积为主,湖泊水体深度不大且分布范围有限;层序Ⅲ的水进体系域是湖盆发育的鼎盛时期,构成了本区良好的盖层;通过层序构成分析,探讨了隐蔽圈闭发育的有利层位及区带。  相似文献   

9.
10.
胡耀东 《吉林地质》2012,31(1):12-16
营城盆地位于松辽盆地东缘,其地层可与松辽盆地地层对比。营城盆地层序(三级)地层应与松辽盆地Ⅰ-VI和IX、X层序(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和泉头组)地层相对应,营城盆地地层应该划分为侏罗系上统火石岭组(J3h);白垩系下统沙河子组(k1sh)、营城组(k1y)、泉头组(k1q);第四系(Q)。主要可采工业煤层产在沙河子组。  相似文献   

11.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相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肥盆地是与大别山造山带有密切关系的山前前陆盆地,盆地中、新生界沉积物主要来自南面大别山区以及盆地东部、北部剥蚀区。通过野外实际踏勘、室内岩石薄片显微分析,认为合肥盆地中、新生界发育的沉积相主要有冲积扇相、河流相和湖泊相,其中以河流相最为发育。该盆地中、新生界油气源条件比较丰富,储盖条件良好,生储盖组合形式多样,存在多种油气圈闭类型,是一个油气勘探潜力较大的陆相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12.
The Hefei Basin is the largest basin in the North China landmass with complete and well-preserved Mesozoic and Cenozoic strata. In the basin there developed a suite of extremely thick “red beds” in the Mesozoic. Owing to complex evolution processes and a lack of paleontological traces, there have been controversies regarding the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is suite of red beds. Based on results obtained in recent years in drilling, seismic and surface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nd in considera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ismic sequences and regional tectonic events, as well as evidence in paleontology, petrology and isotopic dating, this paper preliminarily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ideas about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continental “red beds” in the Hefei Basin. (1) The Zhougongshan Formation and the Yuantongshan Formation have similar lithologic, geophysical and paleo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o we incorporate them into a single formation, called the Yuantongshan Formation, and the original Zhougongshan and Yuantongshan Formations are regarded as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parts of the newly defined Yuantongshan Formation. Its age is the Middle Jurassic; (2) the Zhuxiang Formation belongs to the Upper Jurassic Series and (3) the age of the Xiangdaopu Formation is the Lower Cretaceous. Furthermore, signatures of depositional evolution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based on features of seismic reflection, outcrops and drilling data. The Early and Middle Jurassic is characterized by a foreland basin, which is influenced mainly by uplift and longitudinal compression of the Dabieshan Mountains; the Lower Jurassic System has a relatively small depositional area; the Middle Jurassic strata are distributed extensively over the whole basin, marking the summit of basin development; a flexure basin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Late Jurassic, manifesting a joint effect of the Dabieshan and Zhangbaling Mountains with the former being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the Xiangdaopu Formation was distributed in the Daqiao depression, evidently affected by extension of the Tanlu fault; in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Hefei Basin was subjected to dismembering and the Zhangqiao Formation was distributed in the east-west direction along the downthrown side of the fault.  相似文献   

13.
中国合肥盆地新生代火山岩成因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从柏林  王清晨 《岩石学报》1996,12(3):370-381
古新世和渐新世(可能至中新世)玄武岩质岩石的零星露头产在中国东部的合肥盆地中。前者是拉班玄武岩质,而后者是碱性玄武岩质。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以及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古新世拉斑玄武岩浆应该来源于一个老地幔楔的部分熔融,而这个地幔楔是由早中生代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消减而形成的。自渐新世,中国东部大陆进入了张裂的大陆边缘阶段。该阶段的碱性玄武岩浆可能来源于软流圈。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生界地层节理发育特征与古应力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生代地层中发育有六组节理(E-W、N-S、ENE-WSW、NNW-SSE、WNW-ESE、NNE-SSW),并且构成三期的正交节理系统(E-W与N-S、ENE-WSW与NNW-SSE、WNW-ESE与NNE-SSW).三期正交节理系统形成的先后期次为:E-W向和N-S向两组节理最早形成,WNW-ESE向和NNE-SSW向两组节理为第二期形成,ENE-WSW向和NNW-SSE向两组节理则最晚形成.E-W向、N-S向和ENE-WSW向三组节理的节理间距指数(FSI)分析结果表明,节理间距的发育程度除了受岩层厚度控制外,还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E-W向、N-S向和ENE-WSW向三组节理的节理间距率(FSR)值分布范围指示不同组节理在区域上发育程度具有差异性.此外,E-W向的优势节理组的FSR值有超过间距与层厚比值的临界值,而非优势组的SN向节理的FSR值则全部小于临界值,表明E-W向和N-S向两组节理组成最早一期的正交节理系统.盆内中生代地层中的三期正交节理系统,所对应的古应力场分别为:(1)晚侏罗世盆地处在近E-W向的挤压环境下,形成了第一期正交节理系统,为E-W向和N-S向两组节理;应力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NW-SE向的挤压分量.(2)晚白垩世时,来自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NW-SE向挤压应力形成了第二期正交节理系统的WNW-ESE向和NNE-SSW向两组节理.(3)晚白垩世末至新生代,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下的俯冲产生NE-SW向的远程挤压应力,形成第三期正交节理系统的ENE-WSW向和NNW-SSE向两组节理.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东部勃利盆地在早白垩世为陆缘断陷盆地。经晚白垩世和新近纪的构造反转改造后,呈改造残留型含油气、含煤盆地。该盆地在下白垩统发育有厚度较大的暗色泥岩和多套煤系地层。盆地内源岩有机质以生气为主,煤系地层为重要的气态烃的来源。在研究了勃利盆地中生界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蒙特卡罗法初步估算了盆地内的油气资源量,得出盆地油气资源量的概率分布函数图,取得不同概率下的油气资源量值。盆地的中部断陷为有利含油气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在松辽盆地外围寻找油气资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共和盆地处于秦岭、祁连、昆仑造山系相互叠置的关键区域,盆地及周缘造山带记录的构造、岩浆、变质、沉积作用事件复杂多样,是研究青藏高原北部构造-沉积演化的关键位置。本文以多口钻井的岩心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共和盆地东北部进行了岩石组合、沉积类型和沉积相特征分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砂岩组分和重矿物分析,明确了共和凹陷新生代的沉积特征、地层发育格架、沉积相类型、沉积物源及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结果揭示了共和凹陷新生代砂岩具有200~300Ma、400~500Ma、750~1000Ma、1800~2000Ma以及2400~2550Ma的年龄峰值,且主要集中在200~300Ma和400~500Ma,表明三叠纪的侵入岩及浅变质岩是其主要物源。砂岩组分和重矿物分析结果记录到共和盆地东北部在咸水河组和临夏组沉积之间发生过一次构造环境转变,其时共和凹陷的沉积物源发生变化,来自青海南山的物质供给增加。共和盆地东北部共和凹陷新生代沉积物在西宁组-咸水河组沉积时物源方向为NEE方向,而在临夏组沉积时物源方向为NNE方向。青海南山的隆起主要发生在晚中新世-上新世,分隔了青海湖盆地与共和盆地。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是我国重要的油气盆地,而绝大多数油气储层都会受到天然裂缝的影响。文中通过野外系统观测和室内的统计分析, 详细描述了盆地中生代地层中的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和主要控制因素, 为裂缝性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基础理论支持。通过研究得知, 盆内中生代地层中主要发育有6组裂缝: E-W向、 ENE-WSW向、 NE-SW向、 N-S向、 NNW-SSE向、 NNE-SSW向。其中E-W向、 ENE-WSW向和NE-SW向为系统裂缝; N-S向、 NNW-SSE向和NNE-SSW向为非系统裂缝。在裂缝组合中, 有两组正交裂缝系统(E-W向和N-S向, ENE-WSW向和NNW-SSE向), 其中E-W向和N-S向裂缝构成的正交裂缝系统只出露于三叠和侏罗纪地层。同时, 还有两组共轭裂缝(ENE-WSW向和NNE-SSW向, ENE-WSW向和ESE-WNW向), 其中ENE-WSW向和NNE-SSW向裂缝构成的共轭裂缝出露于整个中生代地层, 而另外一组只出露于上三叠统延长组中。此外, 裂缝间距分析表明: (1)裂缝间距与力学层厚之间的关联性相对较低; (2)E-W向和ENE-WSW向两组系统裂缝的发育强度好于N-S向非系统裂缝组; (3)岩层厚度越小, 对应裂缝密度则越大。(4)除了岩层厚度, 区域应力场对裂缝的发育具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区内裂缝主要形成于两期区域应力场: 第一期是晚侏罗世近E-W向的挤压应力场, 由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和碰撞作用所致; 第二期是新生代NE-SW向的挤压应力场, 由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和碰撞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8.
合肥盆地地质格架演化及油气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合运用大地构造学及沉积学理论与方法,结合最新的勘探资料,对合肥盆地的地质构造与演化及油气地质条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与论述。印支运动造就了盆地的统一基底和基本形态,其基本构造格架为“三坳围一隆”;盆地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其动力在早期主要源自大别山构造带,后期主要源自郯庐断裂带,其间为二者的联合控制作用;区内石炭—二叠纪煤系具有良好的煤型气及一定的煤层气潜力,中、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暗色泥岩类是最具生油潜力的烃源岩系。印支期古风化壳层和中央隆起构造则是最有利的区域性油气储集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