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兴才  曹惠馨 《地震学报》1996,18(1):111-117
北京白家疃台的ULF磁感应仪投入运行以来,经常观测到一种频率比较低的ULF磁场扰动信号,其幅度和周期均随时间变化.由于不同于各种人为电磁源引起的干扰,所以,常常把它作为一种ULF地震电磁发射前兆.然而和磁照图的对比分析表明,这种磁扰信号都出现在磁暴发生期间,而且没有发现观测到这类信号没有磁暴的情形.因而,在目前的认识水平上尚不能把它作为一种ULF地震电磁发射前兆来看待.这种信号的主要特征是:在磁暴期间间断性地出现,每段信号出现的持续时间、信号段出现的频次和扰动幅度与磁暴的类型和磁暴的大小有关系.扰动的波形特征也与磁暴的类型有关.SC型磁暴与GC型磁暴相比,ULF磁扰的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K指数较大的磁暴期间出现的ULF磁扰比K指数较小的磁暴期间的幅度大、频次高、持续时间长,并且扰动信号的频率多变.ULF磁感应仪上的这种暴间磁扰的起始时间及最强信号出现的时段与磁照图上的磁暴的起始时间和最强信号出现的时段相比,不一致的居多数,相同的只有44%左右.扰动信号的周期从几秒到几百秒不等,强度一般介于0.04~8 nT之间.根据对上述信号的功率谱分析,ULF暴间磁扰的优势频率约为0.06 Hz,而且谐波上也有相当的能量分配.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乌鲁木齐地磁台的急始型变化事件的资料,发现1983年乌鲁木齐地区发生的三次M≥5级的地震中,有两次与地磁短周期变化存在着联系。本文选取地磁变化周期为1—10分钟的磁暴急始(S_c)、急始脉冲(S_z)、磁脉动(P_c)  相似文献   

3.
从上海金山地磁台19O9—1972年(其中缺1945—1946二年)共计62年的磁照图中,量算了磁暴资科,利用其中变化幅度△H≥100γ者,进行了大、中磁暴重现性的分析,其结果是:重现磁暴出现的几率约为41%,缓始的、强度较小的磁暴具有比较高的重现倾向;重现磁暴具有半年波分布特性;太阳黑子活动周的下降时期磁暴重现性最明显;重现磁暴的重现间距主要是27天。  相似文献   

4.
磁暴活动与云南新一轮地震活跃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通海地磁台记录的磁暴(K指数≥5)年频次分析发现,磁暴活动的周期有强弱之分,与云南省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对比分析看到,磁暴活动较强的周期时段与云南地震的活跃期相对应,磁暴活动较弱的周期时段与云南地震活动平静期相对应.目前,云南地震平静期已持续15年,即将进入第Ⅴ活跃期,大震发生的危险逐日增强.磁暴发生的数目和太阳活动有...  相似文献   

5.
地磁感应电流(Geomagnetically Induced Current, GIC)会对低纬和赤道地区高压电网安全运行构成威胁.本文利用广东肇庆地磁台在2006年12月14—15日,2015年3月17日两个磁暴发生期间监测到的地磁场数据,研究和计算了广东500 kV电网两条输电线路上由地磁暴激发的GIC,并利用NASA Space Physics Data Facility网站提供的太阳风和行星际磁场数据分析了该区电离层赤道电急流(Equatorial Electrojet, EEJ).结果显示:广东500 kV电网输电线路易受地磁暴引发的GIC干扰.GIC除和输电线路的长度、线路所处的地貌特征、沿海输电线路遭受到的海岸效应有关外,赤道电急流在GIC的激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赤道电急流对GIC的影响发生在地磁暴的急始期,也发生于地磁暴的主相期,和行星际磁场B_z在太阳风动压增加时产生的南向偏转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谱分析角度考察了1986年2月6日发生的大磁暴和随之于11日发生的亚暴,在中国地区(北半球、中低纬)和中国南极长城站(南半球、高纬)的全过程,以及磁暴初相、主相和恢复期3个不同物理过程中的谱成份。结果表明,像2月6日这样特大的急始型磁暴,无论从形态和最大幅度的纬度分布规律看,还是从其谱成份来看,均具有全球一致性。各台磁暴的共同谱周期为65min 和130min,正是亚暴主要周期130min 的1/2和1倍。因此推断磁暴中包含有许多亚暴。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行星际激波传播的空间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物理模式加统计的预报方法。对1975-1982年间58个耀斑-IPS激波事件是否引起地球磁暴急始进行预报的结果如下:有无磁暴急始发生的报准率是77.6%,虚报率为22.4%;磁暴急始发生时间的预报准确性,大多在±10小时内。这表明利用IPS观测进行磁暴急始预报有很大的潜力和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太阳黑子、磁暴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伯琴 《地震学报》1985,7(4):452-460
本文用格林威治台1904——1953年的太阳黑子与磁暴资料及国家地震局编的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同期资料,对太阳黑子、磁暴与地震的关系作了统计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结果: 1.太阳黑子、磁暴与地震数的逐年变化之间经11年流动平均后具有相当高的相关性,而后者与地震的相关性更显著; 2.地震频率的季节分布在统计上有类似磁暴的季节分布的倾向; 3.太阳黑子、磁暴对地震的触发作用有一个滞后效应,前者为3——4个月,后者为1——3个月;也还出现有同时性效应; 4.太阳黑子周期内地震最多的年份常发生在太阳黑子下降相位期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1970—1979年部分磁暴急始资料,对我国7个三分量地磁台站记录到的一些磁暴急始进行了统计分析。所得结果表明,在我国昌黎、兰州、佘山磁暴急始垂直分量的变化幅度明显偏大(急始的垂直分量变化△Z的平均值分别为:昌黎9.2nT、兰州4.9nT、佘山5.3nT,而长春、北京、武汉、广州等台站则为1.5—3.0nT,垂直分量与水平分量变化的比值△Z/△H的平均值分别为:昌黎0.22,兰州0.20,佘山0.16,其余台站为0.02—0.10)。初步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台站地下存在着局部电性构造异常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1997年1月6日爆发的日冕物质抛射(CME)到达地球时引起了强烈的地球物理效应,CME在行 星际空间传播时,广州的多方向μ介子望远镜观测到银河宇宙线强度的变化. 本文采用 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磁暴前后广州台宇宙线强度的频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磁暴前 宇宙线周期为16~32h的信号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中周期为24~32h的周期特征过去没有 被报道过. 广州台垂直方向宇宙线强度的谱在磁暴发生前48h就出现明显的变化,比各向异 性分析方法得到的时间提前量更大. 同时还分析了几个方向宇宙线强度的最强信号以及达到 最大值的时间,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苏联Р.Γ.阿芬尼娜研究急始型磁暴的十一年出現頻数分布吋,发現1944-1959这两个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內,急始型磁暴的頻数分布曲线与太阳北半球黑子面积的十一年变化曲线相似。  相似文献   

12.
急始磁暴期间的地磁脉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重点分析了在1989年3月13日发生的强急始型磁暴期间观测到的丰富的地磁脉动现象.文中列出各种地磁脉动发生的时间和波形曲线范例,并对各种地磁脉动做了傅里叶谱分析.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地磁脉动和磁暴的关系,而且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磁暴过程的能量传输实质.  相似文献   

13.
地电场日变幅与地电暴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昌黎台地电场资料分析地电场日变幅季节变化特征,显示有季节效应,EW、SN测向夏季日变幅地震最大,而出现最小值的季节两测向表现不一。分析认为,与地电场观测信号的复杂多样性有关。地电暴可以记录到磁暴急始变幅、初相、主相的变化形态,但由于电场和磁场之间存在一阶差分的关系,并不是所有地电暴都和地磁暴变化一致,甚至有些地电暴没有变化形态,而是出现高频上下起伏的脉冲形式。利用多台地电场资料,对同一个K指数为7的磁暴进行急始变幅、扰动最大变幅分析,结果显示,各台不尽相同,可能与台址介质的电性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柿岗(1924—1981年)女满别和鹿屋(1958—1981年)的磁暴资料,对磁暴的各种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为进一步验证这些结果,又用IAGA1968—1981年的SSC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柿岗SSC的发生频次的日变化,早晨5—7点最小,9点开始急剧增加,并且在白天18点以前多,夜间至清晨少。与IAGA资料中同期的日变化相比,两者的变化基本相似。 2)柿岗SC的幅度△H(nT)的日变化,夜间大,上午8—10点最小。而且在女满别最大的幅度比柿岗和鹿屋的都大,最小的幅度比柿岗和鹿屋的又都小。也就是说,越往北,日变化小,幅度越大。因此,可看作是由在高纬度地区的两个急始涡旋电流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磁暴是太阳活动与地磁场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地球物理效应。它们之间的活动相关性已得到了一些定性的了解。例如,据统计分析1937—1959年的580个太阳大耀斑表明,有50%的大耀斑可以引起磁暴。以及太阳黑子数与地磁活动程度(u)之间的11年周期变化等。为了解磁暴与太阳黑子的关系,本文利用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日本柿岗地磁台1948—1978年间(其中所缺的1959—1962年的资料利用鹿屋台资料)每年出现的磁暴数,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北京台1957-1978年共22年的磁暴资料,统计分析了磁暴出现频次及△Z/△H随世界时、季节和年份的变化,初步研究了它们的频谱和与太阳活动性的关系,获得了可供磁暴预报与地磁预报地震探索研究参考的若干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低纬度地区磁暴频谱特性及其与唐山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北京、青光、昌黎、广州、佘山、武昌、长春等7个地磁台1973——1977五年期间80个磁暴的振幅谱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得到中低纬度地区磁暴频谱的一般特性.结果表明:①7个台磁暴频谱的变化趋势同步;②在周期0.5——6.8小时的频率范围内,振幅谱的斜率 b 值相当稳定,反映了在此频段内磁暴能量具有恒定的分配因子;③广州、佘山、武昌、长春四台振幅谱截矩 a 的年均值相当稳定,而距唐山震区较近的北京、青光、昌黎三台 a 的年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变化.这可能与1976年7月28日强烈的唐山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小波多分辨率分析的地磁脉动信号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  山秀明  毛玉平 《地震研究》2007,30(2):179-181
2003年10月29日,云南通海地磁台记录到一次K=9的特大磁暴。运用本次强磁暴的数字化记录资料,探讨了用小波多分辫率分解Mallat塔式率算法在强磁暴信号水平上提取地磁脉动弱信号的方法。结果表明,该算法提取的地磁脉动信号频率成分清晰、基线平整、波型完好。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0~11月的大磁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析了引起2003年10~11月发生的3个特大磁暴的太阳活动、行星际扰动以及中国东部地磁台链记录到的地面磁场变化。结果表明,这3个特别大的磁暴是由太阳质量抛射事件引起的。太阳向着地球喷发出的大量等离子体引起的强烈太阳风扰动和持续长时间的南向行星际磁场与磁层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别大的磁暴。ACE卫星、GOES卫星以及地面地磁台站较完整地记录了这3次日地扰动传输过程。对于每一个磁暴,中国东部地磁台链记录到的H分量变化形态一致,纬度最高的满洲里地磁台H幅度最大,而其他台站的幅度与纬度无明显关系,这表明磁暴的发展不完全由赤道环电流引起,在这样强烈的磁暴期间,磁层内的电流体系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从1985年9月至1992年12月共115次急始型磁暴期间武昌多普勒台阵观测到的电离层暂态振荡(SIO).这种与地磁SC相伴的SIO可分成SCF(+,-),SCF(-,+),SCF(+)与SCF(-)几种类型.分析发现,伴随地磁急始在F区总是存在突发电离层暂态振荡,除非电波被吸收、穿透、被E5屏蔽,以致F区无反射回波或在反射区电离密度的高度梯度特别大,使多普勒频率很小在多普勒图上显示不出来.通常SCF(+,-)发生在白天,而SCF(-,+)发生在晚上.SIO与地磁急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