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晓芳  陈玲  鲁娜 《内陆地震》2012,26(4):300-305
2011年5月1日哈萨克斯坦境内发生MS5.2地震,震前部分哈萨克斯坦地下流体测项出现了前兆异常。通过分析,总结出其异常类型大致有2种:①波动异常,主要表现为速率变化、上升幅度超出正常波动范围;②年变畸变异常,主要表现为打破年变规律。此次地震前中短期异常的出现时间与震中距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2.
2002-2003年新疆地下流体前兆异常跟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过去震例,认真分析了新疆地震地下流体前兆从2001年12月下旬开始至2003年初先后出现的3组异常。对各时期震情做出了正确判断,并对石河子5.0和5.4级地震提出了准确的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3.
崔勇  杨晓芳  陈玲  鲁娜  李新勇 《内陆地震》2008,22(2):162-169
2007年7月20日在新疆特克斯县境内发生Ms5.9地震,震前哈萨克斯坦地下流体和新疆部分流体测项出现了前兆异常。通过分析资料,总结出其异常类型大致有3种:①脉冲异常,表现为泉水中气泡规律性大幅度的脉冲,在水位记录纸上形成有一定规律的间隔“脉冲峰”;②波动异常,主要表现为速率变化、上升幅度超出正常波动范围;③年变畸变异常,主要表现为打破年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王道 《内陆地震》2004,18(1):45-55
重点分析了新疆及边邻地区1980年以来6次7级以上地震前后北天山地下流体动态异常资料,其中3次地震前地下水有短期前兆异常变化,震时同震地震波效应普遍存在,震后异常十分突出且幅度大;以水位为主的水动力学效应反映了大区域应力调整过程具有不可逆特征。水文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不敏感。讨论了地下水远程效应与井震距离的关系以及阶跃异常的幅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地下流体短期前兆典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分析了地震地下流体短期前兆异常资料,总结了转折型和单一型两类典型前兆的特征。通过对华北(含西北)和西南不同区域前兆特征的研究发现:在空间分布上,这两类前兆表现出与构造分布的密切关系;在比例关系上,前兆异常会随着震级的不同而表现出数量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北天山重点监视区地下流体临震前兆标志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八五”短临预报和“九五”中短期(1年尺度)前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整点值、日测值、原始曲线法、一阶差分法和日工法,系统地分析了北天山1985年以来的地下流体前兆观测资料,研究了在此期间控制区范围内发生的7次Ms5.0级以上中强地震前临丑异常显示特征,探索了中强地震发生前地下流体临震前兆标志,表明只要正确地识别地震前兆的中长期向中短期、短期、临震前兆过渡的标志,并进行短临跟踪,是可以实现临震预报的。  相似文献   

7.
2003年2月14日1时32分和34分,新疆石河子相继发生了5.0、5.4级地震。两次地震前,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出现了不少前兆异常,依据“九五”、“十五”及其它基金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对上述两地震进行了跟踪预测。  相似文献   

8.
新疆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王道 《内陆地震》1995,9(2):137-149
系统地介绍了新疆天山重点震监视区下流体观测网,及其地质构造环境和地下水的成因类型,总结了20年来地下流体地震前兆探索与地震前兆探索与地震预报研究的基本经验和成果。  相似文献   

9.
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大震(强震群)远场前兆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高小其  崔勇 《高原地震》2000,12(4):25-32
从 1 990年至 1 999年 ,天山及其相邻地区共发生了 7级以上地震 3次 ,包含了1 1次 6级以上地震的强震群 1次。震前 ,天山地区地下流体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前兆异常。这一现象既显示了地震孕育的复杂性 ,又揭示了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广泛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系统分析了地下流体短期前兆异常变化与中强地震的关系,提出祁连山地震带地下流体资料存在两类短期前兆异常,即转折型和单一型短期前兆异常,结合震例对这两类短期前兆异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预报人员应特别注意该区内的这两类群体异常的特点,并把它应用到该区的地震预报中。  相似文献   

11.
新疆北天山西段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芳琴 《内陆地震》1993,7(2):188-196
利用地表构造形迹、地震震源机制解、现代水系展布的优势方向以及激光全息光弹模拟等综合分析方法,研究了北天山西段(东经82°~86°)地壳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指出,该区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通过激光全息光弹实验获得模型的等差线及等和线条纹图,从而求解各点的主张应力σ_1主压应力σ_2和最大剪应力τ_max的相对值并绘制相应的等值线图,结果发现:实验区σ_1值普遍偏低,σ_2值明显偏大,说明本区处于整体受压状态。τ_max值的分布较均匀,仅在一些断裂的交汇部位和端点剪应力值较高。分析结果认为:萨尔萨拉西南、独山子——安集海断裂西端、乌苏林场西南、阿尔夏特一带、婆罗科努达坂东南都是围压很高的剪应力集中区。这些地区易积累大量的应变能而产生突发式剪切破裂和粘滑引起强烈地震,是在地震预报中值得注意的地震危险地段。  相似文献   

12.
中部天山地壳活动的GPS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杰  方伟  朱治国  刘代芹 《内陆地震》2006,20(3):239-244
通过对天山中部地区连续多年的GPS观测分析,得到了该监测区相对欧亚板块的运动速度场及应变场分布情况。计算表明天山中部地区内部断裂两盘的运动方向以婆罗科努断裂为界,北部各断层表现为拉张特征,南部总体表现为聚合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兴海及邻近区域2012年1~2月连续发生了24次ML2级以上地震,该系列地震分布于龙羊峡水库周围。试图通过周边台站记录到的初动信息进行小区域应力场分析,计算了2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数据分析,认为龙羊峡水库对邻近区域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特征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宁台地温井数字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宁地温井数字化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数据稳定可靠,无外界干扰因素存在,其变化形态呈现缓慢上升的年变趋势,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明显的下降型异常变化,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5.
青海东部地区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治平 《内陆地震》1990,4(3):247-256
利用地质、地震、测量及地貌资料确定了青海东部地区的新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自新第三纪以来,该区地壳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华北4次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应力场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小震机制解资料 ,分析了 1975年海城 7 3级和 1976年唐山 7 8级强震及 1983年菏泽 5 9级和 1995年苍山 5 2级中强震前 ,震源区及其周围不同构造部位应力场的时、空变化 ,证实震前震源区附近应力场曾有某些异常改变 ,如唐山强震前震源区周围出现长达 4a多的小震机制解主应力轴一致性取向的现象 ,菏泽地震前小震机制解P轴“集中—转向” ,苍山地震前P轴偏转且一致性增强。同时还发现 ,唐山地震前应力场异常变化开始时间可能早于 1972年 ;震源区内的陡河台与源外区的昌黎台小震综合机制解反映出震前的受力差异 ;震源断层附近不同应力区内震源机制解和地震活动有时空动态差异。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不同构造条件和应力背景下 ,中、强震前震源区不同构造部位力学状态的改变或地震孕育过程的信息 ,对研究不同地震的孕震过程及差异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陕西关中地区剪应力分布及近期地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峰值速度与构造环境剪应力的关系,利用西安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小震资料,初步计算了陕西关中地区的剪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关中中部的剪应力值较低,近期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但关中北部的韩城、西部的宝鸡-千阳、东部的大荔-华阴一带剪应力值较高,存在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背景。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地震目录完全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杰  陈棋福 《地震》1996,16(1):59-67
文中发展了由Tinti et al.(1985)提出的一种判断地震目录不完全性的方法。它由三步组成:余震和震群的剔除,相对完全性的识别以及绝对完全性的计算。假定经过剔除余震和震群后理想化(即没有任何地震从目录中遗漏)的地震目录是一个稳态随机泊松过程,而对于实际的目录,通过拟合检验,将目录分成一组时间区段,每个区段是相对完全的,并具有不同的地震发生率。如果目录中至少有一区段被认为是绝对完全的,那么真  相似文献   

19.
由云南永善-大关Ms7.1级地震序列中的11个Ms≥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98个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区应力场的基本图象和变化形态。结果表明,震源区应力场的基本图象和构造应力场的方向相符。Ms7.1级主震未对震源区应力场的方向产生可觉察的改变。大量小震机制解的空间取向的优势方向与主震机制解一致。取向离散的小震机制解多出现在序列的前期,至序列末期则很少发现。小震机制解由较离散向集中过渡,显示了震源区应力场动态调整的过程。因此,小地震在强震序列中也做出不可忽略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