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璧强龙卷个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宋子忠  刘娟  张健  卢海  项阳 《气象科学》2006,26(6):689-695
本文利用阜阳CINRAD/SA型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产品和部分导出产品等综合分析了2005年7月30日下午发生在灵壁县境内的一次强龙卷天气过程,分析了导致这次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发现该过程是由一个超级单体产生的。通过对阜阳和徐州雷达资料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产生强龙卷天气的龙卷涡旋特征和垂直累积液态水的规律,总结出应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做临近预报的一些经验,为0~2 h局地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9年11月湖南发生强对流天气的探空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发生在深秋季节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触发条件是南支槽、中低层切变以及高低空急流;CAPE值、CIN值、K指数、SI指数和500 h Pa的变高对强对流天气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上午的强对流天气其雷达回波表现为带状回波特征,午后的强对流天气主要表现为超级单体。  相似文献   

3.
利用伊宁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结合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9日伊犁地区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500 hPa中亚低槽、200hpa高空急流、低层风速辐合和地面雷暴高压。较强的层结不稳定和低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对流的产生;云图和雷达资料分析表明,此次局地暴雨是由中尺度强对流云团产生,具有典型的对流单体形成、发展成回波短带合并形成带状回波,该带状回波最后演变成一个尺度较大的弓形回波。  相似文献   

4.
3月17日的系列冰雹天气是兴义多普勒雷达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所监测到的第一次强对流天气.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由于多单体对流性风暴回波所致,如再遇上低槽并配合冷空气及辐合线等系统的活动时,要密切注意回波的生成、演变以及发展成多单体回波或合并后增强的超级单体回波.若出现强回波,强度梯度大,并表征出特殊的结构,则应该考虑有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可能.分析结果对以后我州及周边地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甘南地区2006年7月12日出现的冰雹天气过程,利用兰州CINRAD/CC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以及MICAPS资料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分析了冰雹天气过程中雷达回波的形态特征、结构和动态特征,发现在此次强对流天气是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超级单体风暴特征,且呈现出三体散射、有界弱回波、钩状回波等特征;雷达回波强度值55dB;回波顶16km;径向速度图上出现较强的气旋性辐合,在中高层辐合中还存在着中尺度气旋;此外,降雹过程前后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广州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资料的分析,指出中小尺度对流云团是本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产生系统,并得到一些基本的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出现的雷达强度回波和多普勒速度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7.
2006年5月26日和6月25日三门峡辖区均出现了以地面大风、冰雹为主的灾害性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非常规加密探测资料以及雷达、卫星云图资料对这两次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灾害性天气均是由500 hPa华北冷涡后部的下滑槽或横槽转竖带动北方冷空气急剧南下造成的下击暴流引发的强对流天气.当雷达回波顶高超过10 km、强度≥50 dBz并出现回波悬垂结构的超级对流单体或多单体超级对流风暴移来时,易产生强对流天气;强回波质心在移动过程中不断下降或回波悬垂结构、低层弱回波区出现在风暴后部时,是下击暴流发生的前兆;冰雹指数、风暴跟踪信息、中气旋3个产品叠加对强对流风暴发生、发展、移向的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哈尔滨雷达站2006年7月13日的观测资料,对一次冷锋及锋前飑线的新一代雷达回波特征演变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这次过程中产生冰雹和龙卷的对流单体回波特征,结合大尺度背景天气及相关雷达产品分析,揭示了此次冰雹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得出了对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利用赤峰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05年6月19日一次典型超级单体风暴造成的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出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场和多普勒速度场的典型特征,为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识别和临近预报、人工消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恩施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3月21日傍晚~22日凌晨发生在鄂西南恩施州8个县市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过程是在地面冷空气和暖倒槽交汇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大尺度影响系统为高空槽、中低层西南涡及切变;在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先后有7个强风暴单体生消演变,并自西向东移动,其成熟阶段,回波呈倾斜状,偏向风暴前侧,其前侧低层大部分存在弱回波区,中高层有回波悬垂结构,这些强风暴单体强回波上方有旁瓣回波出现;在恩施山区复杂地形下,垂直液态含水量密度比垂直液态含水量更能反映风暴强度,对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提前预警的参考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