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其韩  王泽九 《地质通报》2007,26(9):1059-1062
程裕淇院士是我国老一辈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地质科技管理专家,国际知名学者。他是我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之一,又是我国变质地质学的开拓者、早期前寒武纪  相似文献   

2.
吴正文 《地球科学》2019,(5):I0001-I0004
马杏垣1919年5月25日~2001年1月22日,吉林省长春人,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1952-1978年在我校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9月在山西大同鹅毛口召开推覆构造现场会,马杏垣院士在现场讲解的情景(吴正文教授提供)。1989年11月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后,马杏垣院士与区地教研室部分同仁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影(吴正文教授提供)。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马杏垣院士的学术生平与创建开合构造史实.开合构造提出是中国地球科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展的结果;是黄汲清院士、张文佑院士、马杏垣院士领导的青年团队,在国际板块构造革命的新潮中,根据板块构造登陆存在的巨大问题,结合中国地质构造的特色,依据坚实的实际资料进行深入的全新探索.3位院士领导的团队又联合起来,进行开合构造的长期研究.2002年在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支持下,成立了开合构造研究组,召开了开合构造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总结20多年研究成果,出了专刊书集.2015年研究组聚首北京,总结开合构造研究的新成果,并吸取地球物理研究新成果,准确地阐明开合构造的定义,提升了研究方法,总结了开合构造运动和开合构造体系特征,将构造动力来源初始点建立在古登堡面的开合构造转换带上,全新解析了转换带的重要作用,站在星球角度认识开合构造.最后,强调青年研究力量的培养,是开合构造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任纪舜 《地质通报》2019,38(8):1403-1404
<正>2019年5月25日是马杏垣先生诞辰100周年,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座谈,传承马先生等老一辈地质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首先,请允许我对主办这次活动的单位邀请我参加这次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我们尊敬的老师马杏垣先生的在天之灵表示最崇高的敬意。马杏垣先生是中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特别对前寒武纪构造地质研究造诣深厚。他和他的学生在五台  相似文献   

5.
正马杏垣,男,汉族,1919年5月25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2001年1月22日去世.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并留校任教,1948年在英国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历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区域地质教研室主任、副院长,1978年调离地质学院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马杏垣是国内外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和教育家,曾先后担任过中国  相似文献   

6.
编者的话     
马杏垣教授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国际岩石圈委员会执行局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原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现中国地质大学顾问和名誉教授。马杏垣教授1938年开始从事地质工作,就读于西南联大地学系;1948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在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任教和担任领导工作,为我国培育了几代构造学人才,为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期间,马杏垣教授还完成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嵩山重力构造研究,成为我国地质科学园地里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马杏垣教授1978年参加“科学大会”后调国家地震  相似文献   

7.
沈其韩  王泽九 《地质通报》2007,26(9):1073-1076
程裕淇先生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科技管理专家。他是我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之一,又是我国变质地质学、早前寒武纪地质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  相似文献   

8.
2008年10月,是我国著名的煤田地质学家、煤岩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和《古地理学报》编委韩德馨先生90寿辰暨从事地质工作66周年的日子。在长期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中,他怀着对祖国和地质事业的无限热爱,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兢兢业业、不断创新,为祖国煤炭事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为煤田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沈其韩 《地质学报》2012,(9):1329-1330
程裕淇,中共党员,浙江嘉善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38年考取庚子赔款的留学名额,赴英国利物浦大学专攻变质岩石学,并获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国内外知名的学者、是我国老一辈的地质学家、是我国现代地质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变  相似文献   

10.
<正>吉林大学地球学院的前身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倡导成立的东北地质学院地质勘查系,始建于1952年。地质学家俞建章院士、董申葆院士、业治铮院士、喻德渊、张寿常、张秋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著名煤田地质学家、煤岩学家、地质教育家、<古地理学报>荣誉编委韩德馨先生,因病于2009年10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相似文献   

12.
    
张培震 《地质学报》2022,(10):3281-3282
<正>今年是中国地质科学史上非常有意义的一年:中国地质学会迎来100周年诞辰。100年前成立的中国地质学会为地质学家们提供了用知识报效祖国的舞台,在中国地质学发展的各个阶段,构造地质学家都发挥了重要的开拓和引领作用。随着学科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大师,如李四光先生、黄汲清先生、张文佑先生、李春昱先生、陈国达先生、张伯声先生、马杏垣先生,等等。这些灿烂的群星辉煌了我国的地质科学事业,为我等后辈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马杏垣教授于1987年1月在中国矿业学院,为煤炭部地质局举办的沉积环境研讨班、徐州市地质学会和矿院煤田地质勘探系作了“国际地球科学的进展与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要”和“解析构造学与伸展构造”等两个学术报告,并和地质系  相似文献   

14.
沉积重力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力在地质作用中,特别是在引起地壳变形上的重要性,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已引起地质学家们的注意(K.A.Kühn,1863;C.F.Naumann,1850)。特别是雷伊尔(E.Reyer,1888)提出的重力构造概念,后来被许多地质学家应用于阿尔卑斯推覆体的研究中。廿世纪以来重力构造的研究又有了很大的进展,如哈尔曼(H.Haarmann1930)的脉动说和范别麦林(Van.Bemmelen 1931)的波动说。他们认为由于地壳的垂向运动继而由于重力作用而引起了重力构造。近年来我国地质学家们也颇为重视(马杏垣等,1963,1975,1982)。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质学科发展的回顾》正式出版1995年农历10月1日,是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奠基人孙云铸教授百年诞辰。孙云铸教授的学生杨遵仪、孙殿卿、叶连俊、王鸿祯、董申保、刘东生、马杏垣、郝诒纯等8位院士发起倡仪,筹备出版孙云铸教...  相似文献   

16.
陈毓川先生是我国著名矿床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生为我国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找矿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重要贡献,体现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的崇高精神和国家情怀,是我国矿业界的一面旗帜,是我国地矿行业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尹赞勋院士诞辰100周年,以此文来纪念尹先生对中国地质事业所做出的功绩.尹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地质学家之一,他博学多才,不仅仅在古生物学,而且还在地质学的其他分支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第一个在法国学习古生物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而且他还是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第一个发掘和研究了中国洞穴沉积以外的第四纪地层和化石;他对大同火山、镜泊湖、北京房山云水洞的研究都是原创性的,成为后世研究的楷模;他主编的中国地层表和中国地层表续编是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必读书籍.此外,尹先生是第一个向中国介绍板块构造的学者.尹赞勋先生始终认为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他帮助和鼓励年轻人学习,并且与他们分享他自己的资料和观点.我认为尹赞勋先生不仅仅是地质学家的杰出代表,而且是他同时代学者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8.
唐永成  储国正  柏林 《安徽地质》2001,11(2):81-85,91
常印佛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也是深受我省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尊敬和爱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年是他70寿辰,从事地质工作50年.我们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向他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常院士自1952年清华大学毕业后,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安徽工作,从一个普通的地质队员成长为知名的地质学家.50年来,他敬业奉献,奋斗不息,不断探索,求实创新,为安徽和我国地质矿产事业,为安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地球系统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概念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83年首次正式提出。然而如果我们重温李四光先生遗著,则不难发现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他就已将系统论引入地质学,提出了诸如构造系统(tectonic system)、大陆车阀说、海水进退规程等等新概念;1970年在他临终前出版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还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大。可以说,系统科学思想贯彻在他的一生论著中,说明我国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才是真正地球系统科学的先驱。李四光先生有诸多超前思维值得传承,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的内容就是现代“系统构造地质学”加“地球系统科学”。   相似文献   

20.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5,40(3):414-414,438,456
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马杏垣先生的遗著《解析构造学》,2004年11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63页,885千字。解析构造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杏垣先生在总结自己和研究集体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的。之后,在他的领导下,他的学生们在各自的研究岗位上做了许多工作,既丰富和完善了解析构造学的理论和方法,也使解析构造学在我国学术界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解析构造学的形成与发展,构造解析的原则与方法,中国前寒武纪构造、大陆伸展构造、重力作用与构造运动、中国大地构造发展的基本样式与地壳构造演化,地学断面研究、中国地震活动与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