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中国南方9条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样品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异常的研究,提出一个关于二叠—三叠系界线粘土层成因的混合模式。即认为界线粘土岩层是小行星撞击事件和中、酸性火山喷发事件的混合产物。在其物质来源上,撞击溅射产物与火山灰的比例大体为3:7。  相似文献   

2.
邹爱建  许连生 《江西地质》1994,8(2):122-129
赣西北地区在二叠纪末—三叠纪初,曾经历过地壳上升、海平面快速下降、沉积环境变迁、生物灭绝等灾变性地质事件。作者以典型剖面为依据,分析了P—T界线的层序地层特征、岩石微量元素含量、沉积环境、古生物化石,认为本区发现的界线粘土岩属火山成因,该粘土岩层正好是P—T的界线层。  相似文献   

3.
山西宁武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的磁化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西宁武陆相二叠系—三叠系剖面的孙家沟组至刘家沟组磁化率的研究,发现该剖面自孙家沟组顶部的粘土岩层至刘家沟组底部,存在着明显的磁化率值升高的现象,认为该现象是由于气温升高和火山事件的影响。对比山西宁武剖面与浙江长兴海相剖面以及贵州威宁陆相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磁化率研究成果,发现三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表明,该磁化率值明显升高的现象具有跨区(晋、淅、黔)和跨相(陆、海)的区域性特征,可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根据磁化率的研究结果,建议将山西宁武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设在磁化率值明显升高的地方,印17层顶部纹层粉砂岩之下的粘土岩层。  相似文献   

4.
西藏南部古错侏罗—白垩系界线剖面的新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藏南部聂拉木古错剖面是我国目前研究海相侏罗—白垩系界线较为理想的剖面之一。本文论述了这条剖面上的双壳类、菊石的特征以及沉积环境特点,划分出2个双壳类动物群,从一个新的角度为进一步研究侏罗—白垩系界线提供了有关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扬子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综合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一直在地学界备受瞩目.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界线标准化石为牙形石Hindeodusparvus,该化石的首现位置被定义为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点.然而在全球研究精度最高的4个候选层型剖面中,生物地层单位的对比问题尚存在分歧,从而影响了区域高精度地层对比框架的建立.在扬子台区丰富的资料及大量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许多剖面上二叠-三叠系界线处具有相似的岩石地层特征.其基本结构为粘土岩层、灰岩或泥灰岩层及粘土岩层沉积组合.从综合地层学角度的研究表明:该套沉积组合(界线层)在岩性特征、生物群总体面貌以及其他事件标志(如同位素年龄、磁性地层、地球化学特征等)上具有一定的对比意义.认为界线层应该是等时的地层单位,是扬子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处重要的标志层组,并对这套地层进行了区域性对比.这套地层的发现大大提高了扬子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处地层的对比精度.  相似文献   

6.
陈忠  陆琦 《地球科学》1998,23(5):523-523
湖北黄石P/T界线剖面是研究二叠系—三叠系过渡期地质事件的最佳剖面.在界线上下(上11.37m,下19.23m)共30余米地层范围内,出露至少19层粘土岩.岩层厚度薄,一般为几厘米至十几厘米,层位稳定.经分离提纯后,获得19件粒度小于2μm的样品,用...  相似文献   

7.
<正> 浙江长兴煤山地区是我国南部上二叠统长兴阶及二叠-三叠系界线候选层型剖面的所在地。近十年来,我们先后在本区测制了6条上二叠统长兴阶及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即剖面A.B.C.D.E和Z(Sheng et al.,1984)把下三叠统下青龙组底部的混生动物群层自下而上分成混生层1、2和3三层,混生层1包括两部分,下部为伊利石-蒙脱石粘土层,亦称底粘土(basal clay),上部为黑色泥岩,当时没有在底粘土发现化石。此后,一  相似文献   

8.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黔西威宁岔河陆相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粘土岩进行了研究.在界线粘土岩中,粘土矿物组合为伊-蒙混层矿物 蒙脱石 绿泥石;碎屑物质中有六方双锥石英和锆石,无球粒;多种化学成分在界线粘土岩中出现了异常.据此得出岔河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事件地层界线确定在第66f层比较合适;第66f和68a这两层粘土岩为此剖面的界线粘土岩;自第66f层底部至第68a层顶部这一段地层为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层(组);界线粘土岩的成因可能是由于火山喷发、火山灰降落伴随正常沉积物沉积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在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基础上,笔者选择了华南地区奥陶系台地相、盆地相和位于二者之间的过渡相等不同沉积相区5条典型地层剖面,开展了华南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动物群的图形对比研究,通过这项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华南奥陶系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动物群的延限和不同相区笔石动物群的精确对比关系,为开展不同相区之间地层的精确对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年龄测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自超  马国干 《地质论评》1992,38(4):372-381
本文报道了用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离子探针,测定的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临界层位,斑脱岩中锆石的U-Pb年龄,结果为351.3±3.4Ma(2σ)。这是国际上首次直接从界线层位准确测定的二叠—三叠系界线的同位素年龄。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是迄今所发现的地层剖面连续,所含化石门类众多,数量丰富,且在临界层位夹有火山岩层的少有剖面之一,它不仅对国际显生宙地质年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具有作为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11.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事件地层学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传统的二叠-三叠系界线,是以喜马拉雅山的Otoceras层的底作为三叠系底界(Die-ner 1912)。7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了多种方案(Waterhouse 1973,1976;Kozur 1977;Newell 1978),我国80年代出现了分歧意见(李子舜、姚建新1984;李子舜、詹立培等1986)。1986年在意大利举行的“西特提斯南阿尔卑斯的二叠系及二叠-三叠系界线国际  相似文献   

12.
对黔西滇东地区的贵州普定高窝、贵州六枝中寨和云南宣威密德3条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粘土岩的大山物源成因和界线地质意义进行研究发现:在界线粘土岩中,其主要粘土矿物均为伊/蒙混层矿物,见少量高岭石、伊利石或绿泥石;碎屑物质中有六方双锥石英、锆石、长石等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物质。推断该地区在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早期至少经历一至两次强烈的火山作用,并且有多个火山喷发源。界线粘土岩中火山物质的富集与贫乏可能与剖面离火山喷发源的远近有关。粘土岩物源物质的成因均为火山喷发,火山灰伴随正常沉积物沉积而形成即凝灰沉积而形成,与华南大部分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粘土岩的物源成因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The Zhejue Section is an excellent terrestrial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TPTB) section not only for its convenient accessibility and good outcrop, but also for its abundant fossils. In addition, there are two claystone beds that were formed by events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 at this section. The claystones provide a bridge for high-resolution correlation between marine and terrestrial PTBs. Another advantage is that the PTB at the Zhejue Section can be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littoral and neritic facies by tracing estwards. Synthesized stratigraphic studies, including biostratigraphy, eventostratigraphy )susceptibilities and carbon isotopes across the TPTB, and microspherules found in the boundary claystone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are carried out at this section.  相似文献   

14.
黔桂地区深水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黏土岩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贵州断杉、纳水以及广西柳桥3条深水相剖面上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黏土岩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断杉、柳桥剖面黏土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由伊-蒙混层、蒙脱石和高岭石组成,碎屑物质中存在六方双锥石英、锆石等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物;在纳水剖面黏土岩中未发现与火山活动有关的迹象.由此可知华南大部分地区在晚二叠世曾受强烈的火山作用影响,但也有少部分深水相地区未受影响或影响很小.同是深水相P-T界线剖面附近的黏土岩以及同一剖面不同层位的黏土岩中的黏土矿物和碎屑物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与火山作用的强弱、离火山活动中心的远近以及所处地理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天山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磁性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天山地区二叠─三叠系地层发育齐全、沉积连续、化石丰富、出露良好,是研究和建立非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的理想地区之一。通过对吉木萨尔县三台大龙口背斜北翼、南翼剖面及乌鲁木齐县芦草沟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古地磁特征研究,提供了二叠─三叠系界线划分的古地磁依据。国内二叠─三叠系海、相非海相剖面研究表明,在海相或非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均有频繁极性倒转,即伊拉瓦次(Illawarra)极性间隔的存在,为全球性二叠─三叠系界线划分与对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仇鑫程  童金南  田力  楚道亮  宋婷  李东东 《地球科学》2016,41(10):1709-1722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同时发生了复杂的环境变化.由于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化石记录没有海相记录完整,同时也缺乏其他可靠的年代地层标志,所以如何标定陆相剖面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一直是研究热点和难点.贵州威宁金钟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位于康滇古陆的东侧,毗邻海陆过渡相区,可以与同期的浅海碎屑岩相、海陆过渡相、陆相剖面进行由海到陆“追索式”的生物地层对比,是我国研究海、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及对比的关键研究区之一.研究区的金钟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中化石丰富,共发现双壳类化石4属6种,叶肢介2属4种,植物化石9属及腕足类化石1属,为海、陆相地层对比提供了桥梁.依据叶肢介Euestheria gutta-Palaeolimnadia xuanweiensis组合、植物Annalepis-Peltaspermum组合以及双壳类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Neoschizodus orbicularis组合的生物化石时代归属讨论,识别出金钟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应该在卡以头组下部.通过与邻区不同相剖面的对比,提出双壳类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Neoschizodus orbicularis组合以及陆相的叶肢介Euestheria gutta-Palaeolimnadia xuanweiensis组合可以作为三叠纪最早期的识别和对比标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峨眉山地区地层剖面的实地观察和测量,采集界线附近的粘土岩,分析了该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组成特征,并通过对稀土元素标准化图解和其它微量元素的研究,利用微量元素的示踪作用以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初步探讨了界线粘土岩的来源,为全球二叠一三叠界线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贵州乐康P/T界线无机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乐康深水海槽相中的无机碳同位素研究表明,晚二叠世由于局限环境,区域内生物贫乏,相对应的碳同位素值比同期其他剖面中碳同位素值偏低。而在长兴阶晚期,由于受区域内火山作用的影响,在剖面界线之下发育另一个碳同位素负异常,之后碳同位素有所回升,直至界线附近降低为最低值。早三叠世由于绝灭之后的生物复苏缓慢,无机碳同位素表现为低正值。碳同位素特征显示,碳同位素的变化受到了生物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19.
Fullerenes (C60/C70), clays and rocks near the Permian-Triassic (P/T) boundary in the Meishan section of South China are explored by means of comprehensive analytical techniques, including ultrasonic extraction with column purification,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nd 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 TOF MS). The study confirms the existence of fullerenes toward the P/T event boundary and their absence in clays and limestones beyond the boundary. In particular, the white clay, known as the event boundary, contains fullerenes of 0.33 ppb, while the red material, as the first lamina fill of goethite and gypsum on the base of the white clay, contains fullerenes of 1.23 ppb, and the last lamina of 2.50 ppb. Significantly, distinct enrichment of fullerenes is coincident with the disappearance of fossil records of marine species (94%) just at the base of the white clay,implying that geological fullerenes would be one of temporal remnants led by the P/T catastrophic event. This work strongly supports that fullerenes would be one of significant records of the P/T catastrophic event but their origin remains to be studied fur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