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圣菊  周朝东 《气象学报》1985,43(2):248-252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我国粮食作物上的重要害虫。 它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一年中,粘虫春夏季从南向北,秋季又从北向南,逐世代逐地区地往返迁飞危害。根据这一迁飞规律,通过虫源及发生条件调查所作的粘虫预测,基本正确。为了推动病虫测报工作从定性进入定量,向数学模式化发展,作者曾对建立一代粘虫发生区越冬代成虫迁入量和迁入期、二代粘虫发生区一代成虫迁入期、二代粘虫  相似文献   

2.
影响粘虫发生的外界因素很多,因此预测粘虫发生期的因子和方法必然也是多样的。本文中用前期海温作为预报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电子计算机建立了二代粘虫发生区一代成虫迁入期预测模式。其方法和结果如下:1.以二代粘虫发生区一代成虫迁入期为预报对象。2.对一代成虫迁入前期的上一年1月至当年5月北太平洋逐月海面水温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各预报量都得到了几十个高相关海区,以此作为预报因子。3.用它们建立的预测模式,都得到比较好的结果。这说明用前期海温直接预报粘虫发生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一、粘虫 (一)二代粘虫 1.一代成虫迁飞降落与天气系统关系依20年蛾峰观测结果,前2天至当天有降水27次,占93.1%;无降水2次,占6.9%.从850hPa,等压面图分析,一代成虫常在盛行偏南气流引导下北迁,而在锋面条件下降落.这是因为:夏季锋面气旋移到本地时,常有降水天气出现,由于雨滴的拖带对成虫飞行不利,加之锋面后部有较强的下沉气流,迫使粘虫蛾降落.为了弄清粘虫在我县活动高峰的时间,我们从1983-1984年6月期间共观  相似文献   

4.
赵圣菊  周朝东 《气象》1983,9(11):18-19
粘虫是暴食性农作害虫,是《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规定要消灭的危害对象之一。 在我国,二代粘虫发生区的范围很广,包括东北、西北、西南等大片地区,在6月中至7月为幼虫盛发期,对麦、粟、玉米、高粱、稻等作物都可造成危害,在大发生年可以把作物的茎杆和叶片吃光,造成颗粒无收。目前,关于病虫发生程度的预测,还以单站短期预测为多,大范围发生程度的长期预测尚不多见。所以,准确地做出二代粘虫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9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植保站的草地螟越冬代成虫标记放飞和捕获试验结果,结合2009年6月每日08时和20时500-1000 hPa高空天气图、每日8次的地面天气图等气象信息,分析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螟盛发期自然放飞并回收到的标记成虫的放飞与天气系统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螟成虫放飞后卷入东北冷涡并随其在控制区内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气流飞行,其迁飞方向与天气系统密切相关;气流方向、降水和风力等气象因子是影响草地螟成虫迁飞与降落的主要原因,分析气象因子与草地螟迁飞和降落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草地螟在盛发期的迁飞习性;分析草地螟主动降落迁入的气象条件和相关预警指标,对监测草地螟成虫迁入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粘虫是一种暴食性害虫。在我国黄淮流域,第一代粘虫于4—5月间危害冬小麦。影响粘虫发生量和发生期的因素很多,过程错综复杂,预测方法也是多种的,但以海温预测病虫发生,尚未见到有文献记载。第一代粘虫的发生与消失,和天气气候条件(尤  相似文献   

7.
林光 《贵州气象》1996,20(2):39-41
本文从毕节地区玉米粘虫发生与气候关系出发,分析了粘虫发生与温度、雨量、湿度等因子的关系,计算出我区粘虫发生的世代数以及论述了我国粘虫大量发生的年份是由于初夏东南和西南气流,粘蛾随之迁入所致,为开展粘虫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抗灾减灾、减少病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规律的气象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2010~2014年在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东、西部2个试验点,利用屋式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进行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分别研究春、夏不同季节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期、发生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平均气温与梨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发生期相关性显著。每年自3月中旬开始,当旬平均气温的累积值≥30℃的下一旬将是越冬代成虫的发生期。夏季,气温、日照条件正常,降水量多的年份,梨小食心虫发生量多。大连金州区梨小食心虫的代数为3~4代,各代高峰期的间隔约20 d,其后6 d为卵期,此时是最佳防治期。掌握越冬代成虫发生的高峰,用间距法预测其它各代高峰期,以期达到早预测早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9—2022年江苏草地贪夜蛾虫情监测资料,分析了草地贪夜蛾的时空发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地区,东部沿海的盐城和南通两地为重发区,2020年是近4 a来重发面积最大的年份;草地贪夜蛾在江苏主要危害玉米,春玉米、常规夏玉米、迟播夏玉米上均有发生,其中迟播夏玉米发生程度最重,多为集中连片发生,最高百株虫量在54.7~125.6头,最高被害株率均在93.0%以上;成虫迁入江苏的时段主要是5—9月,其中6—7月为成虫迁入峰期;草地贪夜蛾重发区、迁入峰期等与玉米种植情况、迁飞规律、大气环流、气象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可为精准制定防控策略和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杨澄  付志嘉 《气象科技》2020,48(5):675-684
利用WRF模式耦合Noah陆面模式和CLM湖泊模式,对2015年1月23日大理地区洱海盆地的大风天气进行模拟,对大风的发展期、强盛期和减弱期的三维动力热力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得出了洱海盆地大风形成机制:在洱海盆地大风发展期,高空以西风为主,盆地中部上空1km高度处出现局地小气旋,地面以偏东风为主,高空偏西气流翻越苍山形成波动扰动,在背风坡侧形成空腔区和二次涡,低层形成了波不稳定区域,波不稳定区域发生波破碎,波破碎区域湍流运动活跃,把上层的能量往下传播。大风强盛期,盆地南北侧高空为两支西风气流控制,中部变为弱的辐散场,造成高空扰动,苍山东侧近地面浅薄逆温层消失,低空逆温层之上温度廓线几乎垂直上升,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高空动量向下输送。大风减弱期,高空西风减弱,扰动消失,湍流动能耗散,地面风速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高原山地条件下稻纵卷叶螟的迁入机制,该文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山地条件为背景,对2001—2010年稻纵卷叶螟迁入资料与高空流场及天气系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5月下旬—6月上旬是迁入高峰集中期;2夜间降雨与迁入关系密切,中雨以上强度降雨导致成虫大量迁入;3迁入高原山地的稻纵卷叶螟除了具有水平流场迁飞外,还存在异层面垂直迁飞;4昆虫在晨昏朦影起飞除高温和短日照剌激外,趋光性起着诱导作用;5大气环流为昆虫迁飞架起了"立体通道",其迁入量取决于迁出地虫源量、高空流场流线密集度、辐合强度和迁入地降雨强度。  相似文献   

12.
大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机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利用雷达径向速度、风暴相对径向速度和风廓线产品以及数值预报产品和雨量资料,分析了临沂2008年汛期中最大也是最后一场大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发生机制。结果发现: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形势下,中小尺度系统的生成是短时强降水产生的原因。分析还表明:低空西南气流的稳定维持利于降水过程持续,而高空气流的短波波动则造成降水强度的强弱波动变化;当高空气流由偏西风转为西南风,中低空西南气流和中高空西南气流同向叠加时,对流层中层西南急流建立并且向超低空传递,高空冷空气的加入和低层西南气流加强促使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导致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3.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稻飞虱在大连地区的危害有明显加重的趋势。因此,研究稻飞虱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是目前大连地区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稻飞虱属热带昆虫,具有迁飞特性。在我国北方每年所发生稻飞虱的虫源都是由南方逐次迁飞而来的。稻飞虱的迁飞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其起飞、高空飞行、降落等过程,必须依赖于地面上升气流、高空气流、当地的下沉气流或降水来完成。因此,本文从气象角度来研究稻飞虱的高空飞行及降落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找出相应的气象指标。1稻飞虱迁入的气候规律1…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06-2012年黄南州各地1h降水量≥25mm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及环境场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时空特征为北少南多势态,河南最多,集中发生在7、8月份,一日的16-21时,均为单锋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高空形势为副高边缘型、低涡切变型和西北气流冷平流型三种类型,其中副高边缘型强降水是黄南州主要高空环流形式,发生在冷锋前的暖区里;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开始前及发生时地面至中空湿度近似饱和,温度露点差小于4℃,触发短时强降水的冷空气侵入不同,副高边缘型温度场反应对流层中低层暖脊控制,对流层低层到地面有弱冷空气侵入,低涡切变型是对流层低层强冷空气的侵入,西北气流型是对流层中层冷空气入侵,对流层低层为暖空气控制;降水区一般在高空西风急流轴的南侧,高空西风急流出口区右侧存在辐散上升气流,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形成,低空显著气流为强降水区提供足够的水汽及不稳定层结的建立和维持;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强降水的中尺度影响系统;总结出短时强降水中尺度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5.
粘虫为暴食性害虫,是我省晋中东山区农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它不仅发生快而且来势猛,其危害具有暴发性和毁灭性。因此,预测预报粘虫危害趋势在综合治理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此,我们采用综合预测法以晋中东山区三代粘虫危害趋势为预报对象,气象要素和有关粘虫资料为预报因子,多年来为农作物病虫测报中心搞预报服务。1资料来源及处理1.1虫情 国家植保司农作物病虫测报处提供的全国6~8月粘虫分布状况及危害情况;山西省农作物病虫测报中心石坪中心站提供的历年(1968~1997年)农作物病虫观测资料。本文筛选的资料有:…  相似文献   

16.
一次强对流天气中尺度涡旋结构和冰雹落区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京英  漆梁波 《气象科技》2008,36(3):293-299
利用临沂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分析了2005年6月18日临沂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表明:强对流天气过程丰要发生在高空干冷气流、低空暖湿气流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下,影响系统为中层700 hPa的中尺度涡旋.涡旋的生成机制为:在西南风的背景场上,两北气流和东南气流分别从高空和低空向其嵌入,形成了巾尺度气旋性涡旋.该涡旋风场和温湿场结构东西不对称,冰雹落区主要位于涡旋中心东南侧;雷达回波的演变分析表明,强回波区回波强度中心由低到高几乎呈垂直分布;降雹过程中,回波强度增强,回波顶下降,VIL值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17.
蒙古气旋爆发性发展导致的强沙尘暴个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对2001年4月6~7日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从沙尘源、干旱气候背景、天气系统及起沙和扬沙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揭示了强沙尘暴与蒙古气旋和高空急流活动的关系.得出:位于内蒙古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和中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持续两年的干旱是强沙尘暴形成的气候背景;蒙古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和冷锋后大风是起沙的主要动力;湍流输送和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气流辐散强迫形成的干对流上升气流是沙尘向高空输送的动力机制等结论.作者认为强沙尘暴是挟带大量沙尘的强干对流风暴.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多种实时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造成2021年11月6—8日华北、东北极端暴雪过程多系统的结构特征及热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先后由500 hPa高空横槽、河套西风槽及高空冷涡接力影响,其上空的高空急流不断加强并呈现“S”型弯曲,同时低空偏南风急流形成与加强,并在东北地区与高空急流耦合。此次过程阶段性特征明显,其影响系统的结构特征和水汽输送存在差异。回流冷锋形成的冷垫锋面较为浅薄,暖湿气流在其上倾斜上升。寒潮冷锋则较为陡立,上升气流随高度西倾。而锋面气旋结构较为深厚直立,使得气流呈垂直上升运动。随着斜压强迫的不断增强,850 hPa切变线由准东西向分布转为南北向分布,再演变为低涡切变结构。对应的水平涡度由弱转强,其上空正涡度垂直分布也逐渐加强,由弱倾斜上升运动逐步演变为较强垂直上升运动区,并在系统东侧形成次级环流下沉支。此次过程的发生发展与锋生作用密切相关,降雪落区和强度与锋区走向及锋生函数大小较为一致。假相当位温锋区在降雪3个阶段逐渐加强,垂直锋区和低层锋生函数由倾斜状态演变为近乎直立结构;湿位涡诊断表明,3个阶段降雪落区均发生在湿位涡正压项>0而斜压项...  相似文献   

19.
3 .2 对称不稳定的诊断分析在观测资料的分析中 ,最难确定的是基本气流u的走向 ,如上所述 ,基本气流u满足静力平衡和地转平衡。从理论上讲 ,可以将热成风作为基本气流。在本例中 ,从 2 2日 2 0时 850hPa、70 0hPa和以上各层的风向转变和等温线走向可以看出降雪区上空基本气流的走向基本上是东东北—西西南走向 ,这里选择方位 80°~ 2 60°作为基本气流u的走向 ,然后垂直于基本气流作一个剖面 ,建立 yOz坐标 ,原点设在太原站 ,将剖面附近的东胜、呼和浩特、海流图 ( 53336)、二连 ( 530 68)和 4 4 354站投影到这个剖面上 ,并计…  相似文献   

20.
统计分析了影响卢氏县降水的天气系统,结果表明:冬春季节可能造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有西风槽、低层东北风和高空西南气流相结合、高空西南气流和地面倒槽相结合等,夏秋季节有西风槽、东西向切变线、南北向切变线、黄淮气旋、华北冷涡、高空强冷平流区、偏南气流等.华北冷涡、高空强冷平流影响时,产生冰雹的可能性很大;西风槽、东西向切变线、南北向切变线、黄淮气旋、偏南气流影响时,有利于暴雨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