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信息生产、处理、管理及应用的有力工具。而多媒体,可视化,电子邮件等等新技术的发明应用,大大拓展了机算机的应用领域,其影响已深入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世纪,可以预料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21世纪遥感与GIS的发展   总被引:72,自引:9,他引:72  
在 2 0世纪 ,人类的一大进步是实现了太空对地观测 ,即可以从空中和太空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通过非接触传感器的遥感进行观测 ,并将所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短短的 3 0年中 ,遥感和GIS作为一个边缘交叉学科已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体。本文深入地论述了 2 1世纪中遥感的 6大发展趋势和GIS的 5个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3.
展望大数据时代的地球空间信息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德仁 《测绘学报》2016,45(4):379-384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推进,地球空间信息学应运而生,推动了数字地球和数字城市的建设。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度集成发展,出现了物联网和云计算,人类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本文论述大数据时代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特点(无所不在、多维动态、互联网+网络化、全自动与实时化、从感知到认知、众包与自发地理信息、面向服务)和必须解决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全球空天地一体化的非线性地球参考框架构建技术、星基导航增强技术、天地一体化网络通信技术、多源成像数据在轨处理技术、天基信息智能终端服务技术、天基资源调度与网络安全、基于载荷的多功能卫星平台设计与研制)。本文最后给出大数据时代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定义,即地球空间信息学是用各种手段和集成各种方法对地球及地球上的实体目标(physical objects)和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ies)进行时空数据采集、信息提取、网络管理、知识发现、空间感知认知和智能位置服务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和技术。从这个新定义出发,地球空间信息学将在构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大数据时代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艰巨的任务,必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GPS定位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实时动态大地测量服务体系的建立刘经南1引言以GPS为代表的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20世纪后期人类科技进步的里程碑。许多学者预言,即使在21世纪初期,它仍将独领风骚20年以上,并极大地推动空间科学、大气科学、海洋...  相似文献   

5.
通导遥融合的复杂环境实时感知服务以复杂环境空间为研究背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和感知设备为信息获取手段,以天基、空基、地基和海基遥感平台为服务平台。针对复杂环境态势,新型复杂环境实时感知服务充分运用通信、导航、遥感(通导遥)信息资源和智慧地球等技术,为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和社会域提供复杂环境要素保障。从复杂环境下的实时感知服务需求出发,剖析通导遥融合的创新思路,概述复杂环境设施感知服务范围,构建复杂环境实时感知服务平台,论述复杂环境实时感知服务架构,并对通导遥融合的复杂环境实时感知服务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陈武 《浙江测绘》1999,(2):29-31
1电子地图概述 随着即将敲响的世纪钟声,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正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信息化时代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计算机和网络在世界范围的普遍的应用。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大部分信息将会存储在计算机和网络中,并在其中进行处理和传播。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人类活动频繁,生态系统脆弱,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运用遥感、地理 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DEM 、影像正射校正、多源影像数据融合、多层次信息提取等技术方法,对整 个库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生态环境、草地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动态监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开发完成了“长江 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GIS系统”。  相似文献   

8.
虚拟现实技术是由计算机产生,通过视、听、触觉等作用,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技术,具有多感知性、存在感、交互性和自主性等特征。本文主要阐述了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建设GIS立体显示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随着20世纪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并迅速结合到各行各业的实际应用中,催生了许多新的应用技术,数字制图就是其中之一。数字制图使地图学产生了深刻的技术革命,随着全球定位系统、数字摄影测量、遥感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关于地球表面各种空间信息,解决了地图制图的数据源问题:同时计算机图形学、地图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促使数字地图制图技术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网络地图问题凸显--黑龙江省网络地图发布使用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某种意义来说,互联网是20世纪留给21世纪最辉煌的人类文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的触角迅速扩展到新闻、文化、教育、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各个领域,同时与经济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地图由此也找到了新的载体和形式。日前,黑龙江测绘局地图审查管理部门对黑龙江省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网站上发布、使用地图情况的调查显示,网络地图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令人震惊。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 ,人类面临着全球可持续发展 (SD)战略的信息社会 (SI)。航天 /外层空间 (Outer Space)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科技的发展 ,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信息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监控工具。人们通过卫星可获取遥感 (RS)信息、属性 (DCS)信息、定位 (PSS)信息。通过通讯卫星系统 (SCS)传输信息 ,即遥信 (RI)。与航天 (外层空间 )相对应的地面 ,必需要有发射和接收信息的系统。无论在卫星上还是在地面上信息的输入、输出 ;信息的存取 ;信息的处理 ;信息的加工等等无一不是用计算机来进行的。地面上成熟的信息处理与加工技术可以搬到卫星上去。而所谓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社会的监控系统无非是庞大的、超巨型的、非线性的、开放式的、多类别的、多层次的、多元的、高维的、动态的、复杂的信息网络系统。即天 (外层空间—航天 )地 (地球表面环境 )人 (人类社会及人类智能 )信息一体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本文简要地反映了作者近几年来积累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2.
张继贤  刘飞 《测绘学报》2023,(10):1617-1630
视觉SLAM技术是现代智能装备环境感知的核心技术之一,是驱动测绘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围绕视觉SLAM环境感知技术,从特征点法、直接法、视觉指纹库、语义和类脑SLAM 5个方面,梳理了30多年来典型视觉SLAM环境感知技术框架、重要算法基础和测绘应用方式;总结分析了智能化时代视觉SLAM环境感知技术在智能化环境交互感知、即时众包化信息处理和多样化感知数据服务3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探讨了视觉SLAM环境感知技术在交互式导航定位、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实时地表监测解译、众包地图POI生产、无人值守地质灾害监测和自主交互能力支持的深度空间探测应用模式。当前,测绘行业正处于重大发展变革时期,视觉SLAM环境感知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将会进一步赋能测绘生产方式的转变,提升智能化测绘生产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感知设备的接入、集成管理与服务是实现智慧城市的首要前提.为了剖析当前智慧城市感知技术的发展和挑战,首先系统性论述了智慧城市感知的需求与复杂性,梳理了智慧城市感知技术体系的发展过程和网络架构;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未来智慧城市感知中泛在接入、可信感知和智慧管理的重要挑战,提出了智慧城市感知基站这一全新的解决方案,论述了智慧...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空间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月球与深空探测已成为测绘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和新战场。在多类型深空探测任务的驱动下,测绘遥感技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深空探测的各类任务,对地外天体环绕遥感测图、着陆导航遥感避障、巡视环境感知与视觉导航定位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结合未来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需求,对深空遥感测绘技术的发展,包括地外天体海量全球遥感数据智能处理、全球控制网精化、月球南极精细三维形貌测绘、多传感器融合的着陆导航避障和巡视环境感知与定位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模式识别模型框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人类视觉认知机理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介绍了视觉模式识别的三种主要匹配模型的特点,以及目标背景和视觉注视点对模式识别结果的影响,分析表明,人类视觉认知机理是计算机模式识别的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对计算机模式识别的实际研究工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车辆导航系统H.ClaussenandD.M.Mark引言车辆导航系统(VNS)是引导车辆从起点到达目的地的系统。导航中的重要方面包括记录车辆所在位置和规划行车路线。人类很早就开始利用导航技术,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导航...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使非接触的人机交互方式成为可能,其中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手势识别技术就是一种正在被广泛应用的交互方式,它可以实现对计算机的连续、快速及直观的输入。虚拟地理环境(VGE)作为新一代地理学语言,以最接近人类自然的交流方式来表达地理现象和过程,因此对人机交互方式有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图将目前比较前沿的人机交互技术——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手势识别技术引入到虚拟地理环境中,增强虚拟地理环境交互方式的友好性、直观性。  相似文献   

18.
虚拟现实是由计算机生成的人造环境或对象,它可以与操作者交互,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一技术扩展了人的认知手段和范围,改变了传统的仿真与模拟方式,已引起了各个专业领域的重视。测绘工程为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数据基础,并应把这一技术作为下一个世纪测缓保障的新手段而给予重视和开发。  相似文献   

19.
GIS空间思维与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的世纪,人类社会面临人口增长、环境变异、资源匮乏等全球性问题,人们把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寄托于现代管理和科技。GIS作为传统地学学科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目前已发展成为集遥感(remote sensing,R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互联网技术于一身的综合集成化技术系统,其概念层出不穷,技术日新月异,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作为地学学科的技术基础课程不仅吸引了广大地学、信息技术工作者的研究和关注,而又受到更广泛的经济、文化、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地理信息系统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集成在一起,更加强调空间概念,注重空间分析,在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等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马蔼乃 《测绘科学》2000,25(4):11-16
21世纪,人类面临着全球可持续发展(SE)战略的信息社会(SI),航天/外层空间(Outer,Space)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信息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监控工具,人们通过卫星可获取遥感(RS)信息、属性(DCS)信息,定位(PSS)信息,通过通讯卫星系统(SCS)传输信息,即遥感信(RI),航天(外层空间)相对应的地面,必需要有发射和接收信息的系统,无论在卫星上还是在地面上信息的输入,输出,信息的存取,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另工等等无一不是用计算机来进行的,地面上成熟的信息处理与加工技术可以搬到卫星上去,而所谓可持续发展的住处社会的监控系统无非是庞大的,超巨型的,非线性的,开放式的,多类别的,多层次的,多元的,高维的,动态的,复杂的信息网络系统,即天(外层空间-航天)地(地球表面环境)人(人类社会及人类智能)信息一体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本文简要地反映了作者近几年来积累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