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速铁路对河南沿线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孟德友  陆玉麒 《地理科学》2011,31(5):537-543
高速铁路建设对沿线地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缩短地区间的时空距离,提升地区间的交通可达性水平,进而促进地区间社会经济联系和空间相互作用强度。从可达性和空间经济联系两方面探讨徐兰、京广客运专线建设前后河南省12个沿线地市的省内可达性和空间经济联系的变化状况,以及全国"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络的构建对河南沿线城市的省际可达性和空间经济联系的影响。通过对河南省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的省内和省际可达性及经济联系的对比分析,从客观上论证了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利于廓清各地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导向,有利于协调省内地区间和省际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为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区域经济竞争力现状及未来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对河南省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比较的基础上,对河南省相对较弱的区域经济竞争力及其导致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管理体制、经济结构、发展环境变化、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和历史遗留问题是河南省区域经济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最后,本着提高河南区域竞争力的原则,提出了未来河南经济发展中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发展壮大河南县域经济对建设中原经济区、推进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阐述了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其次对河南工业发展滞后、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县域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人均财政收入低、地方政府缺乏对经济和社会的调控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即推进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4.
快速发展的高铁网络对区域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而高铁发展对具有不同属性的城市对间联系的影响机制仍亟需探讨.论文选取南京市2000-2019年全行业的企业对外横向投资联系数据,测度以南京市为核心的城市间经济联系变化,在揭示城市对间联系格局的基础上,定量识别和分析了高铁因素对不同属性城市对影响的异质性.研究表明:①南京市...  相似文献   

5.
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河南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增长情况,采用指标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河南省的对外开放度与GDP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外开放度系数与GDP高度关联,即对外开放促进了河南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动了河南的对外开放。进而提出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在改善投资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河南经济的对外开放步伐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南外向型经济区域差异及极化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河南外向型经济的核心内容出口贸易、实际利用FDI两方面区域差异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新近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极化理论和方法测算并分析河南外向型经济区域极化程度、演化态势,对极化空间指向也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河南外向型经济区域极化态势突出,作为增长极的中原城市群地区与外围地区两极分化格局突出。最后,针对河南外向型经济区域差异及极化发展的现状特征提出几点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外开放对河南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开放与河南经济增长有显著的相关性。由于河南的对外开放度还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河南经济发展还不具备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河南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在18个地(市)分布格局都是集中于局部地区,集中程度先增大后减小。这种格局对各地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西伯利亚地区在苏联解体前后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其对外经济联系;分析了俄罗斯联邦独立以来西伯利亚积极调整伙伴关系,强化与世界市场接轨,寻求扩大对外经济联系的新途径和开辟新的通道;论述了改造西伯利亚铁路问题已迫在眉睫,建设北西伯利亚铁路势在必行,以及西伯利亚水上通道和空运在其今后对外经济联系中将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提出了西伯利亚对外经济联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南美洲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琴  胡伟  葛岳静  丁时洪  冶莉  王淑芳 《地理学报》2020,75(10):2061-2075
南美洲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的拓展方向区,对于提升中国地缘经济地位和拓宽中国地缘经济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贸易、投资、旅游、交通和政治,本文建立多维度的地缘经济联系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TOPSIS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解析中国与南美洲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的重要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6—2015年中国与南美洲国家的地缘经济要素流整体呈增长趋势。② 中国与南美洲国家地缘经济要素联系发展不平衡,交通联系强度高于政治、旅游、投资和贸易。③ 中国与南美洲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偏低,且差异显著。④ 中国与南美洲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提升缓慢,空间格局年际变化不大。⑤ 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合作戈登斯坦因子是重要的地缘经济联系强度影响因子。市场是中国与南美洲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最重要的驱动力,资源禀赋对中国与南美洲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作用有限,地缘政治对中国与南美洲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赵东霞  韩增林  赵彪 《地理科学》2016,36(6):846-854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重力模型、潜能模型、隶属度模型等方法,以东北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1992~2012年东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联系强度与区域空间结构关系密切;东北地区经济联系强度南方高于北方、中部地区高于两侧,时空差异明显;近20 a来,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代表的区域性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区域中心城市没有变化,但最大引力联结城市变化明显;最后,提出了流域型城市及其格局的概念,并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辽宁沿海经济发展与近岸海域环境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是东北唯一的沿海省份,海是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近些年来,近岸海域污染已成为辽宁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分析了近岸海域污染概况的基础上,从产业结构、城市化和工业化角度探讨了经济发展对近岸海域水环境的影响,然后采用库兹涅茨曲线和协调度数学方法定量分析了近岸海域水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辽宁沿海城市总体水环境与经济发展较协调;工业污水与经济的EKG曲线轨迹大体呈倒"U"型关系,但近年来污水排放量有回升趋势.最后提出了近岸海域环境改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产业网络结构特征与调节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茂军  柴箐 《地理研究》2013,32(3):543-555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科学议题。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或知识、制度以及空间因素等诸多因素逐步纳入分析的视野。投入要素的规模与产业规模均与产业网络的结构特征有关,需要将产业网络的结构特征引入到产业规模的解释框架之中。利用2005年北京市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建立了产业交易链接网络,分析了该网络的基本特征;基于调节变量回归分析方法,讨论了产业网络在产业发展规模中的效能。结果发现:①不同产业间特有的经济技术联系使得产业间交易链接稀疏,集聚系数不高;②不同产业的供给市场数和需求市场数组合差异悬殊;③产业网络结构参量对产业规模的影响是双重的,其一表现为解释变量,如介数中心性;其二是半调节变量,强化了劳动力投入、固定资产投资与产业规模的因果关系,同时,对产业规模也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泛珠三角各省(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泛珠三角各省(地)区的产业结构入手,通过对各省(区)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专业化程度等进行定量的比较分析,找出了目前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为理论基础,选取山东省1981年以来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计量模型,通过分析经济因子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探究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演替轨迹。结果表明:山东省工业废水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EKC呈"倒U形右侧"曲线特征,SO2与烟尘的EKC呈"N形"曲线特征;研究时段内,污染物排放量均已渡过峰值,其后随人均GDP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但是2002年以来,下降趋势停止并产生波动。分析表明,山东省EKC特征与工业结构变化、环境保护投资、环境政策取向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苗长虹  樊杰  张文忠 《地理研究》2002,21(1):125-133
本整合现代经济地理学、新制度主义和演化经济学、规范性区位分析三种理论,提出了一个包括制度、技术、市场、区位资源禀赋等区位因子并将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相结合的综合区位分析框架。运用框架,对中国农村工业的发生与发展、宏观分布与微观布局等和出了一个系统解释。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东北区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杨晓慧 《地理科学》2003,23(5):542-546
分析了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得出日本区域经济仍具有非均衡发展的特点,用传统经济地理学对日本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作出了解释;然后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了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提出了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的结论。最后,从培育产业集群的角度,探讨了促进中国东北区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东北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经济时代下,尽管创意产业区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其形成和创新却与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密切相关。本文重点研究新经济时代下创意产业区的主要背景因素和条件,提出创意产业区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后工业社会语境、体验经济盛行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下对文化和个性的另类消费并促使经济由“理性”转为“快乐”;创意产业区只有在风险投资丰富、知识产权制度健全、中介组织完善及非营利组织发达等条件下才能得以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产业区的形成机制及其与传统空间组织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田明  樊杰 《地理科学进展》2003,22(2):186-194
在新产业区概念和特征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归纳了产业区发展的一般过程,并重点对新产业区的形成机制及所具有的优势进行了探讨。地方化产业群及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是新产业区成熟的标志,知识外溢、经济外部性导致的收益递增,以及基于密切的内部联系引来交易成本的降低使新产业区获得了强大的经济竞争优势,新产业区的空间组织形式所具有的网络效应、创新效应和企业与地方文化的良好融合是经济竞争优势的根本。最后,对新产业区理论和传统的空间组织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二者的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洪涝灾害对产业系统造成的经济影响既有直接经济损失也有间接经济损失,而间接经济损失远远高于直接经济损失,研究间接经济损失对灾害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利用2016年湖北省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数据,从产业关联视角计算不同洪涝淹没水深下的产业部门间接经济损失。研究结果表明:① 随着淹没水深增加,不同产业部门受洪涝灾害冲击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相应增加。② 大部分产业部门由于产业关联关系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高于直接经济损失;当淹没水深较小时,一些资产较密集的产业部门受洪涝灾害冲击较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于间接经济损失。③ 全社会总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呈非线性关系,且间接经济损失随着直接经济损失增加而增加;当淹没水深大于2.093 m时,间接经济损失约是直接经济损失的1.15倍。  相似文献   

20.
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复兴及其理论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背景下,区域发展问题逐步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其中,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领域,产业区研究作为当代经济学的"新异端"和"新区域主义"的代表而受到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文章论述了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特点和复兴过程,讨论了马歇尔式"产业区"的分类,深入阐述了"产业区"研究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