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建设广州国际大都市的市区街道绿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郑芷青 《热带地理》1995,15(1):62-69
本文运用生态学方法,分析了广州市行道林生物群落、生态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广州国际大都市街道绿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体育产业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大都市经济复苏的新亮点。基于国内大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热潮及存在的现实问题,依据国际著名机构对最佳体育城市的评比结果,选择芝加哥、伦敦、墨尔本和新加坡四个体育产业发展较好的国际大都市,对其体育产业的链条组织方式、产业经营方式、组织模式创新和产业互动发展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国内大都市体育产业发展应学习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建议应完善大都市体育产业链,注重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培育体育消费需求,健全体育产业市场经营体制;借力体育节事活动,推动体育产业与城市形象的互动融合。  相似文献   

3.
一、目标定位与总体概念:基于网络的集中发展,参与世界城市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城市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世界经济竞争之中。发达国家在近期的区域规划中,往往立足全球,视野和目标都已有了新的突破与拓展。纽约第三次区域规划就把“保持并提高其世界一流城市地位”作为战略目标,东京的“展都”策略无疑也与巩固东京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国际大都市Sub—CBD建设刍议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国际大都市的Sub-CBD(副中心)建设正在形成方兴未艾的热潮,以往比较重视CBD(中央商务区)的系统研究,而忽视Sub-CBD的理论建设,本文从分析CBD与Sub-CBD的关系入手,研究了Sub-CBD的形成机制,提出了Sub-CBD的定义和对相关问题的理论认识,探讨了以步行街、过街天桥系统、地下街市为主要内涵的Sub-CBD建设新趋势,最后,本文还提出了Sub-CBD建设中必须引起注意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纽约大都市地区”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经济区域,面积约为33483公里,人口约占全美的1/10,是美国重要的社会经济区域之一。其区域规划的基本思想表现为“区域城市化”,即把大城市的发展与周围地区联系起来整体考虑、统一安排。  相似文献   

6.
产业功能区是国际大都市生产功能的核心载体。本文基于城市内部产业布局文献,以金融商务区、高新技术园区和现代制造业园区三类产业功能区为研究对象,重点从土地利用和功能配置两个空间视角,梳理了国际主要大都市产业空间利用的特征,提纳出对我国产业功能区发展的启示,从用地综合化和功能配置多样化等提出了我国大都市培育产业功能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广州市建设国际大都市大气环境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余汉豪 《热带地理》1994,14(3):193-198
建设国际大都市要求有优美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广州市与国际大都市比较还有较大差距。本文分析了影响广州市大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和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控制广州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各个城市的决策部门的领域者,过去先后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设想,但对于国际化都市的基本概念、理论与实践的一些问题尚未解决,作者就长江流域内四大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建设问题作了系统分析,并对长江流域四大城市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广州大都市区户籍贫困人口特征和空间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袁媛  薛德升  许学强 《热带地理》2006,26(3):248-25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广州市户籍贫困人口总量增加,贫困阶层种类由单一走向多元,新增种类中的下岗失业无业、在业低收入者成为救助对象主体.救助对象从基本没有收入的个体为主拓展到有少量收入的家庭为主,贫困深度降低.受到历史继承、单位制和工业企业改革、住房市场化和住房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户籍贫困人口区际空间分布和集聚的相对差异增加,贫困人口在内城外围区集聚程度明显增加,并在大都市区形成绝对改善区、相对缓解区、变化微小区、相对加重区和绝对加深区5种地域类型.对少数贫困  相似文献   

10.
安特卫普大都市区行政组织的发展与管理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涛 《中国方域》1997,(6):25-27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文翎 《热带地理》1999,19(3):213-218
通过分析广州市城市交通的现状, 认为广州市的交通问题已相当严重, 必须及早对其采取措施。针对目前的行车难、乘车难、停车难、车流量大、污染严重以及管理落后等问题, 提出了严格控制市中心区规模、征收交通影响税、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限制私人交通的发展、完善静态交通管理以及实现交通管理现代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广州市交通环境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对广州市交通环境作出的定性评价是广州市缺乏长远性、战略性的交通规划,交通布局不合理,设施不完善,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不足.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未来广州市城市总体交通环境的改善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虎  徐欣 《热带地理》2001,21(1):7-10
分析了广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1998年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情况,指出目前广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体制不顺,供需矛盾尖锐,水质恶化等。并提出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广州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朝辉 《热带地理》2002,22(1):34-38
广州市在现代化过程中 ,要建成山水城市 ,也即生态城市 ,首先要正确理解城市化 ,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包括林业、农业、水体等环境建设 ,优化城市环境 ,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城乡经济—生态体系。为此 ,必须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科学的城市规划 ,保证建立合理用地结构  相似文献   

15.
李文翎 《热带地理》1995,15(3):210-217
本文通过分析广州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以较快速度持续向前发展的现状以及广州人口的变化与迁移趋势,指出了广州人口呈分散性聚集的逆城市化现象与其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论证了广州城市群体形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广州近35年来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周国逸  黄忠良 《热带地理》1999,19(3):198-203
在经过双累积曲线的严格验证后, 对1961 ~1995 年广州的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近35年来广州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62 ℃, 最为明显的时期是1985 ~1995 年。1985 年以前, 年平均气温年际间变化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性, 周期长大约为7 ~8 年。引起年平均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湿季气温的明显上升, 这与湿季多云、空气湿度大和空气中烟尘含量增加等多方面因素的积加作用有关。年平均日照百分率有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 1995 年比1961 年下降了279 % 。干湿季分别为229 % 和321 % , 干季日照百分率的降低主要发生在1 ~3 月份。大气相对湿度也有下降的趋势, 但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 呈现二次曲线型的变化方式  相似文献   

17.
广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和建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君亮 《热带地理》2000,20(1):27-31
根据国内外旅游形象设计发展趋势,提出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应有3个层次:(1)城市旅游整体形象;(2)城市旅游特色形象;(3)旅游企业形象。根据Jansen-Varbeke都市旅游产品的界定模式,结合广州实际分析了广州的旅游吸引物,将广州具有国内外吸引魅力的旅游形象定位为:(1)商都旅游,包括购物、美食、商务旅游区作为广州市形象旅游区,并就选址、景点建设提出了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大学城的另类定位--广州旅游的"太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旅游的角度,运用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广州大学城,发现它在广州所有景区中,最有资格和条件担当广州旅游的“太阳”。它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投资规模、大学数量、占地面积和规划人口容量皆为中国之最,是世界最大的人造景区,具有浓浓的文化氛围、时代气息,能够体现与闪烁广州的灵魂与精神。为此,广州应在大学城的建设中为未来角色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随着广州市城市建设的发展,当今广州的城市形象可以定位为国际都会、文化名城,体现在繁荣的经济、便捷的交通、优越的商务环境、比较富裕的生活水平、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城市风貌、岭南文化等.广州至2010年将基本实现现代化,按此目标,塑造国际都会、文化名城的城市形象,尚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20.
城市中心商业区内部功能与步行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泳 《热带地理》1997,17(1):61-66
本文研究城市中心商业区商务,居住,交通等内部功能方面的问题,并提出有关在中心商业区设置步行街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