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是建立一套CT、MRI影像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系统,使具有医学基础知识和懂得简单CT、MRI影像术语的医生能对脑血管疾病做快速确诊,并可作为影像学系统。材料与方法为:本系统图片和资深放射医生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T室和其他有关方面,分析方法为序贯诊断法,程序设计以Window32为平台,Visual Fox Pro30为开发语言。结果得到:该系统实现了分别由29种CT、 23种MRI特征量对八大类23种脑血管疾病的确诊,自动打印诊断报告,还设有各种脑血管疾病的文字及图片档案管理模块。结论:经过运行证明系统确实能辅助医生快速识别图像内涵,达到了辅助诊断和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CT对42例脑血管病急性期病人进行检查,结果表明:CT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定性诊断中具有首选价值.尤其对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实用,对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虽然不如MRI敏感,但应用CT动感观察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对无设备的单位更为重要,DSA对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型、脑血管狭窄的诊断较特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CT与CR检查分析,进一步提高对颈椎间盘膨,突出症的影像认识。材料与方法:100例患者均行CT与CR检查,个别病例行CTM检查,结果 因颈椎间隙通常比胸腰椎间隙窄,CT扫描受扫描层数的限制,致使颈椎间盘显示不够完全,但CT摄影是比较简便的方法,而且是有价值的诊断方法。结论:对CT与CR两种影像检查方法进行分析,能够加深对颈椎间盘膨,突出症的影像认识,并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笔者分析了39例MRI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图像资料,并对CT、MRI、DSA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比较,MRI多次出血信号特征和CT钙化灶是其特点,笔者认为CT、MRI综合分析,是对本病进行无损伤性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脑栓塞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CT、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12处病灶)经临床及影像学联合检查确诊的静脉性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例接受MRI增强扫描,部分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分析其治疗前后CT平扫及MRI序列检查结果,评估其影像表现。结果:8例确诊患者中浅表型静脉性栓塞6例(单侧5例、双侧1例),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深部中央型静脉性栓塞者2例(单侧/双侧基底节丘脑静脉梗死各1例),临床表现均较轻且病情进展缓慢,预后效果较理想。12处病灶CT平扫均呈低密度影;T1WI图像呈低信号,DWI图像则呈高信号,T2WI图像呈高信号9处,混杂信号3处;6例行MRI增强扫8处病灶强化环厚薄均匀,但形态欠规则。结论:MRI相较于CT检查,能帮助医师更直观、清晰地了解静脉脑栓塞患者的病灶信息,对针对性治疗方案的拟定和预后效果的准确评估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到目前为止,国内对RB主要采取眼球摘除。 但为避免误诊,所以术前必须要正确诊断,应用各种影像手段来检查。据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统计的RB 81例应用CT检查均发现眼内高密度影、不均质,有钙斑者29例,占CT检查者的75.0%。视神经增粗6例,眼球增大5例眼内肿物向眶内蔓延3例,眶腔扩大1例。 由此看来,CT检查不但能够发现眼内的病变,还可观察眼外蔓延及眼球周围结构的改变,在发现眼外蔓延的肿瘤方面,CT检查优于B…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和评价CT引民下肺部穿刺活检中体位的选择,穿刺点定位,穿刺针及穿刺方式等因素对本项检查结果的影响。所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分析36例完整的病例,分别统计了切割法和抽吸法的阳笥率,假阳性率,假阴性率,气胸率及局部出血发生率组织诊断率。得到结论为切割法较抽吸法能获得更高的阳性率和组织学诊断率,但局部少量出血发生率略高  相似文献   

8.
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ly SCTA)及三维重建的新技术,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脑血管患者进行了SCTA检查和三维重建,三维重建采用最大强度投形(MIP)或表面示意图法(Sutface Rendeling),其中颅内动脉瘤13例,脑血管畸形6例,自发性颅内出血5例,脑缺血性疾病2例,本组有23例行数字减形血管造影(DSA)检查,且与CTA结果对照,结果:除3例末行DSA检查的患者,1例多发性动脉瘤CTA漏检2个小动脉瘤外,22例CTA的结果与DSA相同。CTA在描绘毗邻骨结构以及脑血管三维结构上优于DSA,结论:SCTA是一种简单,快捷,有效的无创伤性脑血管成像术,在某种程度上可替代DSA或创伤性的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配准的双气相定量CT对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气肿定量指标的对比分析,寻找最优肺气肿定量指标。方法:回顾性收集健康体检对照组55例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1级21例,GOLD 2级31例。将CT原始DICOM数据导入“数字肺”分析平台,测定深吸气末LAA%-950和深呼气末LAA%-910。将呼气相与吸气相CT图像配准,根据阈值法计算出肺气肿区域百分比(PRMEmph%)、功能性小气道病变区域百分比(PRMfSAD%)和正常区域百分比(PRMNormal%)。肺功能指标包括FVC、FEV1%、FEV1/FVC。组间一般资料、CT定量指标和肺功能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卡方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定量参数对轻中度COPD患者肺气肿的诊断效能。结果:轻中度COP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性别、吸烟指数、FEV1%、FEV1/FVC、吸气...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性的报告分析了165例颈椎病,CT50例、CTM15例、MRI100例。MRI比CT和CTM更精确而且没有损害。但CT和CTM则可补充MRI对颈椎和韧带的观察不足。三种方法的结合使用,将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循证医学方法,对双源CT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桥血管狭窄程度的价值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以及Cochrance Library、PubMed、OVID、Embase等外文数据库,搜索双源CT诊断桥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性试验。对纳入资料使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计算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比值比。结果:最终入选5篇文献,其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比值比分别为99%、99%、498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99.84%。结论:双源CT对于CABG后桥血管的评价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论述了鉴定CT图像质量的标准,阐述了提高CT图像质量的各技术环节,对CT图像质量控制提出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上肢动脉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6排CT血管成像在上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3例临床怀疑上肢动脉阻塞性患者行16排CT扫描,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处理图像。结果:13例上肢CTA中,有9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左侧肱动脉完全闭塞,1例右侧腋动脉动脉瘤,其中8例经DSA证实。结论16排CT上肢血管成像是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非侵袭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探讨外部性脑积水(EH)的CT与临床表现特点及关系。材料与方法:搜集24例EH的CT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中10例进行了临床与CT复查.结果:24例CT上均有不同程度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增宽,大脑前纵裂增宽,并多伴有基底池扩大.复查显示,3个月全部为典型表现,6~12个月CT征象逐渐减轻,24个月大部分病例逐渐或完全恢复正常.临床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结论:EH是发生在婴儿早期的良性自愈性疾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病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临床与胸部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发热门诊收治的161例COVID-19确诊且胸部CT显示肺部感染阳性的病例,按CT检查时发病时间不同分为两组:<10 d及≥10 d,对两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和胸部CT影像学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 d组共92例(57.1%)、≥10 d组共69例(42.9%),两组病例临床症状比较显示,两组间咽痛和肌痛的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实验室指标显示,<10 d组的C反应蛋白更高、淋巴细胞计数更低,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CT影像特征方面,<10 d组患者存在血管周、混合分布、大片、空气支气管征的比例更高,≥10 d组患者存在边界不规则、病灶内索条、反晕征、胸膜尾征、胸膜下线、胸膜下栅栏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OVID-19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CT影像特征随病程不同发生变化,探索其中的规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COVID-19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骨盆骨折的X线和CT影像学特点并探讨漏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620例同时有X线平片及螺旋CT检查的骨盆骨折影像资料,比较检出率,分析漏诊因素。结果: 620例共有骨盆骨折1036处及关节脱位/分离38处,其中髂骨骨折255处,髋臼骨折226处,骶尾骨骨折99处,耻骨上下支骨折341处,坐骨骨折115处,髋关节及骶髂关节脱位20处,耻骨联合分离18例。X线片共漏诊169处小骨折,1处髋关节后脱位,5处骶髂关节脱位、3处耻骨联合轻度分离。X线的骨折诊断检出率为83.7%,脱位诊断检出率为76.3%;其中226处髋臼骨折X线、SSD分别漏诊61处、20处,X线、SSD骨折诊断检出率分别为73.0%、91.2%。99处骶尾骨骨折X线平片与SSD分别漏诊48、11处;检出率分别为56.0%、89.9%。经χ2检验,骨盆骨折的X线平片与CT检查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SD与常规螺旋CT和/或MPR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螺旋CT骨折检出率明显优于X线检查;螺旋CT结合MPR、SSD可更好地显示骨折及其周围情况,术前正确诊断对治疗方案、手术入路及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可提供正确指导。  相似文献   

18.
CT窗宽窗位的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CT窗宽窗位的理论和近三万人次的检查应用进行了分析观察,列出了几种常规检查部位的宽窗位,旨在更合理地选择窗宽和窗位,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胸部表现与实验室检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月17日我院收治的10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影像检查结果,分析各项血常规检测指标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异常变化、胸部CT影像表现。结果:10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数表现出血沉、淀粉样蛋白A (SSA)、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D-D)水平异常升高,少数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异常升高,降钙素原水平异常升高,极少数患者表现出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异常升高或异常降低;患者多数表现出氧分压(PO2)水平异常降低,但总体PO2水平升高;部分患者表现出二氧化碳分压(PC02)水平异常升高,但并未影响总体PC02水平。PH总体水平表现正常。治疗前行CT检查,主要表现为两肺以小叶内间隔增厚为主的片状磨玻璃影、片状渗出实变影,以双肺胸膜下明显。经治疗好转后复查CT,显示患者实变影明显减少,网格影及条索影明显增加,磨玻璃影贯穿疾病始终,影像滞后于临床。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多项血常规及血气分析指标会出现明显异常,且CT片检查可较好地反映病变的动态变化,对实验室指标进行动态监测,结合CT检查结果可帮助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 (DEPI) 与肺动脉造影 (CTPA) 相结合对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肺栓塞患者进行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采用Lung PBV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 可以得到DEPI、CTPA以及两者的融合图像。通过DEPI、CTPA及两者联合检测三种方法, 对肺叶、肺段及亚段水平肺栓塞诊断结果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的χ2检验, 分析其结果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χ2检验发现, 在肺叶水平, DEPI、CTPA及两者联合诊断肺栓塞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肺段及亚段水平, 三种方法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尤其在亚段水平联合诊断提高了对孤立亚段肺栓塞的检出率。结论:通过将功能性的DEPI与解剖性的CTPA相结合应用既提高了诊断肺栓塞的敏感度, 又保留了较高的特异度, 对早期准确诊断肺栓塞有重要作用, 有助于指导临床及时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