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于2020年7月在大亚湾及大鹏半岛沿岸开展造礁石珊瑚的分布、覆盖率、死亡率、硬珊瑚补充量和物种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24个站位共发现造礁石珊瑚9科17属44种以及5个未定种,其中裸肋珊瑚科的种类最多,有7属27种,其次为鹿角珊瑚科和滨珊瑚科,均有2属6种;中央列岛沿岸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为12.0%,三门岛沿岸平均覆盖率为12.9%,大鹏半岛沿岸平均覆盖率为5.2%;以坚实滨珊瑚(Porites solida)、翼形蔷薇珊瑚(Montipora peltiformis)、五边角蜂巢珊瑚(Favites pentagona)和多孔同星珊瑚(Plesiastrea versipora)等为优势种;造礁石珊瑚物种多样性较高。与历史数据相比,大亚湾及大鹏半岛沿岸造礁石珊瑚退化严重,活珊瑚覆盖率锐减,优势种由分支状珊瑚逐步转变为皮壳状或亚团块状珊瑚。此外,本研究构建了近岸造礁石珊瑚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并对目前大亚湾及大鹏半岛沿岸造礁石珊瑚进行了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中央列岛、三门岛和大鹏半岛东侧海域造礁石珊瑚处于低或中脆弱状态;较场尾、杨梅坑、西冲和大鹏半岛西侧海域造礁石珊瑚处于高或很高脆弱状态,在环境压力影响下其受损可能性较高。在海水养殖、渔业捕捞、滨海旅游和船舶航行等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下,大亚湾及大鹏半岛沿岸造礁石珊瑚整体处于中高脆弱状态,建议加强珊瑚礁监测,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造礁石珊瑚资源初步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断面法调查于2007年4月至10月对海南岛周边区域的造礁石珊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岛周边调查区域造礁石珊瑚有13科95种,优势种为丛生盔形珊瑚、多孔鹿角珊瑚、标准蜂巢珊瑚、五边角蜂巢珊瑚、秘密角蜂巢珊瑚、精巧扁脑珊瑚、梳状菊花珊瑚、澄黄滨珊瑚、二异角孔珊瑚、十字牡丹珊瑚等.海南岛周边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为32.74%,其中东部29.84%、南部44.43%、西部17.38%;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为3%,其中东部2.29%、南部4.81%、西部1.06%.海南岛造礁石珊瑚补充量为0.44 ind/m2,其中东部为0.56 ind/m2、南部为0.52 ind/m2、西部为0.24ind/m2,总体上,海南岛周边近岸造礁石珊瑚分布状况为南部种类及覆盖度最多,东部次之,西部较少.从地理位置及造礁石珊瑚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海南岛造礁石珊瑚分布呈现由南往北随纬度增高而递减的趋势,分析认为,这主要与珊瑚浮浪幼虫占领新的生境有关.随着近几年过度捕捞、海水养殖、旅游观光等持续进行,海南岛近岸部分区域的造礁石珊瑚呈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梁文  周浩郎  王欣  黄荣永  余克服 《海洋学报》2021,43(11):123-135
采用2019年5月14?22日开展的断面法调查数据,分析了涠洲岛西南部海域的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共有9科38种,优势种为滨珊瑚(Porites sp.)、秘密角蜂巢珊瑚(Favites abdita)、斯氏角孔珊瑚(Goniopora stutchburyi)等团块状珊瑚。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为5.20%~31.20%,平均值为16.66%,远离海岸或靠近海岸但水较深的站位覆盖率较高。石珊瑚补充量较低、病害少、死亡率较低。造礁石珊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互相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靠近岩壁的站位,水较深且船舶通行和游客潜水等影响较少,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和多样性程度均较高。受侵蚀海岸悬浮泥沙和潜水旅游影响较大的砂质岸段站位,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最低、优势种的优势度最高、多样性程度相对较低。人为活动、西南季风、风暴潮、海岸侵蚀悬沙、极端气候是影响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三亚红塘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现状,采用人工潜水调查方法开展三亚红塘湾造礁石珊瑚分布及生态状况调查。本次调查共发现三亚红塘湾造礁石珊瑚分布总面积为149.25 hm~2;种类包括8科17属28种,主要优势种为二异角孔珊瑚(Goniopora duofasciata),珊瑚覆盖率14.3%,硬珊瑚补充量为1.34 ind·m~(-2);水质总体良好,但有50%站位溶解氧含量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且部分站位悬浮物含量较高;珊瑚礁区底质以礁石为主,但泥沙沉降物覆盖严重,覆盖率高达60.8%。调查结果表明,红塘湾珊瑚礁生态系统出现严重退化,悬浮物含量较高和沉降物覆盖严重是制约红塘湾造礁石珊瑚正常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截线样条法(line intercept transect)于2011年3月对海南省西瑁洲岛周边海域的造礁石珊瑚进行调查,同时采集水样及生物样品进行分析,并结合2006~2011年海南西瑁洲岛南部造礁石珊瑚监测数据,探讨西瑁洲岛周边海域造礁石珊瑚的空间分布及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显示,2011年西瑁洲岛周边区域造礁石珊瑚有13科43种,优势种为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活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范围为0.80%~34.83%;死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范围为0~12.50%,造礁石珊瑚平均补充量范围为0.03~0.90ind./m2,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与珊瑚补充量在浮泸仔周边海域相对较高,在堆头附近海域最低;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高值区在角头顶及牛鼻岭周边海域,其他地方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差别较小.受人为活动影响,西瑁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目前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水环境和生物残毒处于健康状态,栖息地与生物指标处于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6.
砗磲采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破坏——以西沙北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沙群岛北礁为例,通过对比采挖砗磲前后的数据,来说明该活动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破坏.2012~2014年间北礁礁坪上的造礁石珊瑚种类数量变动较大,减少了29种;优势种由之前的鹿角珊瑚(Acropora sp.)变为现在的指状蔷薇珊瑚(Montipora digitata);礁坪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也处于较低的水平.虽然当前北礁的珊瑚覆盖率为52.83%,但是相比2012年降低了大约10%,尤其是2号站位,珊瑚覆盖率降低了约20%.同时2号站位出现了珊瑚白化死亡的现象.调查结果表明,北礁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尤其是礁坪上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珊瑚种类减少、群落结构改变、物种多样性降低、覆盖率下降、死亡率提高.通过分析,认为砗磲采挖是造成北礁礁坪珊瑚礁生态系统破坏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8年12月在亚龙湾沿岸进行的13个站位的珊瑚礁调查,本文分析了该区域造礁石珊瑚的多样性、分布、覆盖率、死亡率和补充量。结果表明,亚龙湾西岸8个站位共发现造礁石珊瑚12科27属55种和11个未定种,其中蜂巢珊瑚科的种类最多,包括9属25种,其次为鹿角珊瑚科,包括3属17种。亚龙湾西岸各站位造礁石珊瑚种类数为12—33种,平均27种;覆盖率为2.8%—22.9%,平均12.9%;以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同双星珊瑚(Diploastrea heliopora)和澄黄滨珊瑚(Poriteslutea)等团块状珊瑚为主要优势种;种类多样性和空间分布异质性都较高。与2010—2011年相比,亚龙湾西岸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显著下降,优势种也有较大的变化,表明该海域的珊瑚礁已大幅衰退,这可能与偏高的悬浮物含量和沉积速率有关。不过,亚龙湾西岸造礁石珊瑚的补充量为1.6ind./m2,与周边海区相比,有相对较高的自然恢复潜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徐闻4种角孔珊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ITS基因各区段的长度,碱基组成及(G+C)含量,计算了4种角孔珊瑚间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其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4种角孔珊瑚的ITS基因长度在592~599bp之间,4种角孔珊瑚ITS区的(G+C)平均含量在48.5%,二异角孔珊瑚的ITS基因各个区段的(G+C)的含量与其他3...  相似文献   

9.
沿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岸南北两侧沿岸布设8个站位,采用断面监测法调查了珊瑚的种类多样性、覆盖率、死亡率和补充量等指标,并利用健康指数(CI)评估了铜鼓岭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遭受环境压力的程度.本次调查共发现铜鼓岭造礁石珊瑚11科23属40种,软珊瑚8种,造礁石珊瑚和软珊瑚覆盖率分别为13.8%和19.4%,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好和健康.铜鼓岭珊瑚的覆盖率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北侧珊瑚覆盖率为0.1%~9.8%之间,远低于南侧的水平(8.1%~66.1%).从珊瑚补充量来看,铜鼓岭北侧珊瑚的恢复能力基本为零,而铜鼓岭以南的区域可以有0.4个/m^2珊瑚新个体.通过比较2006年以来珊瑚种类、覆盖率、死亡率、补充量、健康指数等方面的调查数据,认为铜鼓岭保护区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岸礁的造礁珊瑚代表性种类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是环境适应性较强的块状产卵型珊瑚。探究其遗传结构和连通性将有助于揭示其海南岛岸礁集合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格局和幼虫迁移路径,进而阐明海南珊瑚礁的恢复潜力。文章通过11个P. lutea微卫星标记来分析10个海南岛岸礁地理群体(八所、海尾、大铲礁、邻昌礁、雷公岛、木栏头、铜鼓岭、龙湾、大洲岛和鹿回头)和1个西沙群岛(西沙七连屿)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整体上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中等偏低,平均等位基因丰度(allelic richness, Rs)为(2.8±1.3)(八所群体)~(3.7±1.7)(邻昌礁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1 (铜鼓岭群体)~0.54 (大铲礁群体)和0.50 (雷公岛群体)~0.64 (海尾群体)。除海南岛东部龙湾群体、大洲岛群体和西部的八所群体、大铲礁群体之外,其他7/11的地理群体均呈杂合子缺失。海南岛岸礁澄黄滨珊瑚P. lutea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显示,集合种群分为北东南遗传连通带和西岸两支,支间遗传分化显著,前者包括北岸的雷公岛群体和木栏头群体、东岸的大洲岛群体,以及...  相似文献   

11.
西沙群岛永兴岛礁坡石珊瑚覆盖率的空间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续影像样方调查方法较常用的截线样条法具有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采用该方法于2008年7月在西沙群岛永兴岛礁坡开展了5条垂直岸线断面和2条平行岸线断面的石珊瑚覆盖率调查.调查发现,永兴岛珊瑚覆盖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北、西北和东部断面珊瑚分布相对较多,覆盖率较高;西和西南部断面珊瑚分布稀少,覆盖率低.其中北、西北和东部断面沿礁坡方向珊瑚分布明显减少,礁坡中上部30-50m以上、水深5-6m以浅的区域,珊瑚覆盖率高;而礁坡中下部50m以下、水深约6m以深区域,珊瑚分布少,覆盖率低.此外,北和西北部断面还发现由棘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和黑皮海绵Terpios hoshinota分别造成的珊瑚白化和珊瑚黑死现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珊瑚覆盖率.永兴岛珊瑚覆盖率的下降以及空间变化格局的形成主要与30年以来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和珊瑚礁区过度开发有关.  相似文献   

12.
广西涠洲岛地处世界珊瑚礁分布的北缘,其造礁石珊瑚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然而近30年来涠洲岛的造礁石珊瑚资源呈逐年下降趋势,正面临生物多样性衰退和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的威胁。本研究针对涠洲岛珊瑚礁生态衰退区域,参照珊瑚礁生态恢复潜力评估决策流程进行恢复可行性评估和恢复策略探讨。结果显示,该区域有造礁石珊瑚5科10属21种;表征海水水质质量的6项指标均在I类水质标准范围,且常年处于贫营养化;大型海藻覆盖率不足1.00%,90.00%以上的珊瑚礁鱼类为杂食性,且该鱼类种群结构有利于调控大型海藻的暴发性生长,与大型藻类和浮游动植物的多样性相适应,适宜珊瑚生长。但该区域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仅有5.60%,底质类型57.27%为礁石,34.30%的底质为非稳定的碎石和砂,珊瑚幼体补充量平均为3.17 ind/m2,珊瑚幼体更新缓慢。以上结果表明,涠洲岛珊瑚礁具有一定的自然恢复潜力,但珊瑚覆盖率低、幼体补充量少以及部分底质结构不稳定是限制涠洲岛珊瑚礁自然恢复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强人工干预。在减少人类活动干扰的前提下,适时进行园艺式培育珊瑚苗种、批量珊瑚原位种植和构建人工珊...  相似文献   

13.
福建东山海域石珊瑚种类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福建东山珊瑚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石珊瑚种类的多样性和群落的空间分布,共发现5种造礁石珊瑚,分别为标准蜂巢珊瑚(Faviaspeciosa)、锯齿刺星珊瑚(Cyphastrea serailia)、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小星珊瑚(Leptastrea sp.)、角孔珊瑚(Goniopora sp.),和1种非造礁石珊瑚猩红筒星珊瑚(Tubastrea coccinea Lesson).结果表明:(1)东山石珊瑚优势种为标准蜂巢珊瑚、锯齿刺星珊瑚和盾形陀螺珊瑚,但是东山的造礁石珊瑚种类正在减少.(2)东山石珊瑚的空间分布呈现正态分布,受人类影响较小的中间区域珊瑚覆盖率最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大的两端区域没有或者只有极少量的珊瑚分布.(3)东山湾内理化环境退化明显,部分区域已经不太适合珊瑚生长,仅仅少数站位分布少量石珊瑚群落,而大部分站位已经不见石珊瑚的踪影.随着远离东山湾方向,珊瑚覆盖率显著增加,在头屿一赤屿区域珊瑚覆盖率达到最大,珊瑚生长状态较好,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随着离澳角渔港码头距离越来越近,珊瑚的覆盖率则逐渐降低.针对东山珊瑚分布区域的环境现状,应该加强东山湾污水入海的控制,合理开展海水养殖,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这才能保护处在东山湾外的珊瑚群落.  相似文献   

14.
2009年3月,采用水下照相及摄像方法,对海南昌江沿岸海域的石珊瑚物种多样性、分布及覆盖度进行了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共发现石珊瑚10科15属28种和1未定种.其中鹿角珊瑚属(Acropora)、角蜂巢珊瑚属(Favites)、叶状珊瑚属(Lobophyllia)等为优势类群,常见分布珊瑚种类有角孔珊瑚(Gonioporasp.)、标准蜂巢珊瑚(Favia speciosa)、五边角蜂巢珊瑚(Favites pentagona)、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伞房叶状珊瑚(Lobophyllia corymbosa)等.石珊瑚主要分布于海尾镇三联村以南海域,覆盖率最高为12%.本次调查在海南昌江沿岸海域记录的珊瑚种类数多于以前的记录,但少于海南南岸的三亚鹿回头,也少于北部的广西涠洲岛、广东徐闻、香港等海域,随着调查次数的增加,预计会有更多的种类被发现.该海域是北部湾珊瑚幼虫交流的中间过渡区,对珊瑚礁的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断面法调查分析了儋州海域海花岛沿岸、南华墟沿岸和磷枪石岛沿岸造礁石珊瑚的种类组成与群落分布,结果表明:儋州海域造礁石珊瑚共有12科25属55种,相较于此前的研究增加了10个种,优势种为斯氏角孔珊瑚、澄黄滨珊瑚、柱角孔珊瑚;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急剧下降,由2012年的42.92%下降至现在的22.24%,降幅高至48.18%;造礁石珊瑚死亡率高居不下,长期维持在35%左右;初级群落以团块状造礁石珊瑚为优势种的趋势愈发明显,且单一绝对优势种的情况频繁出现,说明该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导致群落退化演替,分析认为这种破坏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礁初步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是唯一的中国大陆沿现代珊瑚礁,本文报道了对雷州半岛西南端灯楼角地区的珊瑚礁的观察结果,本区地处琼州海责和北部湾的会合点,属热带北缘大陆沿海水环境,本区珊瑚礁是冰后期海侵以来形的,分为岸礁和离岸礁两类,厚度一般为1-3m,宽度约500-1000m,构成原生礁 中的优势种为角孔珊瑚(Goniopora),现在造礁石珊瑚主要有滨珊瑚(Porites),峰巢瑚(Favia)和鹿角珊瑚(Acropora)等11属,西岸的表瑚生长比东岸的好,本区岸礁的生态分带为;(1)内礁坪光滩带;(2)外礁坪珊瑚生产烯疏带,(3)礁前水下斜坡上部珊瑚林带,本区珊瑚资源已开发和人为破坏严重,亟待进行科学调查研究,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西北部排浦岸礁区内具有珊瑚礁发育所需的温暖、激荡的浅水环境。沿岸侵蚀性海岸与河流输入大量泥砂,形成浑水沉积,其海水透明度仅为2—8m,沉积物中陆源碎屑含量平均高达20%左右。根据地貌形态和沉积特征,礁区可划分为礁前泻湖砂相、原地珊瑚礁岩相,礁坪含原生礁砂砾相、海蚀坪-沿岸水道砂相及海滩-海岸砂堤砂相。 区内河流和海湾出口处具有典型的三角洲相沉积,在西南大铲珊瑚堤礁的向海侧为典型的礁相沉积,排浦岸礁则以碳酸盐为主,并含一定量的陆源碎屑物的浑水沉积。这三种沉积类型均受沉积环境的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8.
雷州半岛徐闻西南海岸发育中国陆地最南端的珊瑚岸礁,这也是目前陆地海岸仅存的珊瑚岸礁.该区域内现生石珊瑚以滨珊瑚、蜂巢珊瑚、鹿角珊瑚、角蜂巢珊瑚、蔷薇珊瑚、扁脑珊瑚、牡丹珊瑚等为优势种,礁栖生物主要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构成鹿角珊瑚-蜂巢珊瑚-滨珊瑚群落.根据珊瑚生态特征和礁坪发育的地貌特征,可以把徐闻灯楼角岸礁从岸...  相似文献   

19.
西沙生态监控区造礁石珊瑚退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2005-2009年对西沙生态监控区5个站位(永兴岛、石岛、西沙洲、赵述岛和北岛)造礁石珊瑚种类、覆盖度、补充量及其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沙生态监控区造礁石珊瑚呈现逐年退化趋势,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从2005年的65%下降到2009年的7.93%,而死珊瑚覆盖率变化则相反,从2005年的4.70%增加到...  相似文献   

20.
南海中沙群岛两海域造礁石珊瑚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6月,采用截线样带法进行了南海中沙群岛两海区造礁石珊瑚种质资源分布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对调查影像调查资料和采获样品分析,本次调查共获记录石珊瑚30种,其中中北暗沙7种,主要优势种为鬃棘表孔珊瑚(Montipora hispida),漫步暗沙30种,主要优势种为巨枝鹿角珊瑚(Pocillopora eydouxi);统计分析表明,漫步暗沙海域石珊瑚覆盖率为(66.35±17.21)%,其中健康石珊瑚、半白化石珊瑚、白化石珊瑚覆盖率分别为(53.80±17.96)%、(2.85±4.65)%、(9.70±13.15)%;中北暗沙域石珊瑚覆盖率为(7.34±6.05)%,调查海域未发现白化石珊瑚.分析结果表明可能由于海流和水深等因素差异导致了漫步暗沙与中北暗沙海域的石珊瑚种类和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调查海区造礁石珊瑚多样性较低,覆盖度差异大,应加强对中沙群岛珊瑚礁及其生态系统的监控,保护日益衰退的珊瑚礁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