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雨量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介绍了计算面雨量的等值线法、数值法、算术平均法。以三种方法计算了1998年8月逐日面雨量,并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如下几点看法:1、气象上计算面雨量使用算术平均法优于三角形法。2、算术平均法计算面雨量的误差与站点密度密切相关,站点密度越大,计算误差越小。3、算术平均法、三角形法计算的面雨量一般是比等值线法计算的偏高。  相似文献   

2.
七大江河流域面雨量计算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41  
徐晶  林建  姚学祥  毕宝贵  吴昊 《气象》2001,27(11):13-16
参考我国水文部门和各省气象台的做法,比较客观地确定了全国七大江河流域(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及其支流域的边界,将全国划分为71个子流域,并实现了各支流域内计算机自动选取代表测站。同时研究了各种面雨量计算方法的优缺点,最后选定泰森多边形法为面雨量计算的主要方法。2000年6-9月在中央气象台进行了面雨量预报业务试运行,每天定时完成将24小时常规雨量资料和加密雨量资料合并作为实况资料,并将中央气象台短期降水预报指导产品24、48小时雨量预报场转换成站点降水,在此基础上计算各支流域的实况和预报面雨量,同时实现了面雨量实况和预报在MICAPS下的显示。  相似文献   

3.
丘陵地区面雨量计算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高斯权重客观分析原理,在考虑了流域内各地的降水气候差异和地形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找出一种适合于丘陵地区的面雨量计算方法。并将该方法计算的面雨量与泰森多边形法进行比较,研究了这两种计算方法的优缺点;此外,还研究了面雨量与流域的洪涝灾害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关系非常密切,流域面雨量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未来洪水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松花江流域面雨量预报业务运行系统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开展面雨量业务工作的意义,面雨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松花江流域的子流域划分,松花江流域面雨量预报业务系统的结构、运行方式。该系统在松花江流域2002年7月1日到8月31日业务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5.
商水县面雨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商水县面雨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对不同方法优缺点的讨论,确定采用面积权重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单介绍了计算某一区域面雨量的三种常用方法,并根据算术平均法和多边形法,利用长江三峡区间73个水文站(其中包括30个气象站)的日降水资料(08-08时)分别计算了历史上1960-1990年60次降水过程的面雨量,并将其结果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三峡区间,三种面雨量的计算方法在气象上都是适用的,在误差允许的计算下,气象站的面雨量可以代替水文站的面雨量,就平均状况而言,多边形计算的面雨量偏高,而用同一种方法计算水文站和气象站的面雨量时,气象站的面雨量高于水文站的机率略大,同时还发现,强降水分布的极不均匀性是造成气象站和水文站面雨量之差较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几种流域面雨量计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简单介绍了计算流域面雨量的泰森多边形法和逐步订正格点法,并运用此两种方法及气象站资料的算术平均法与气象站和水文站资料的算术平均法计算了1998年(5~9月)、1999年(5~9月)及2000年(5~8月)湖南5个小流域的实况面雨量。从整体上看,几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均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方法所得面雨量的逐日差异有的还是相当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县域面雨量估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增雨点雨量,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了博兴县的面雨量,分析了县域点雨量与面雨量相关关系,探讨了将单点雨量转化为面雨量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9.
长江流域近40年强降水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30  
杨宏青  陈正洪  石燕  任国玉 《气象》2005,31(3):66-68
利用长江流域109个气象站1960-200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方法计算整个长江流域的面雨量,研究了长江流域面雨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年面雨量呈增加趋势,但不显著。从长江流域各站暴雨日数和暴雨量趋势变化的空间分布来看,长江流域年、夏季6~8月的暴雨日数和暴雨量表现为较大范围的增加趋势,但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并不多,显著增加的中心在江西省。  相似文献   

10.
优化ZI关系及其在淮河流域面雨量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合肥新一代天气雷达2003年6—7月观测数据和地面观测的逐时雨量资料,得到分段最优化Z-I关系,在淠河灌区的水源地响洪甸流域和佛子岭流域进行降水测量。结果表明:强降水阶段流域面雨量,优化Z-I关系后得到的流域累积面雨量与雨量计比值从39%提高到73%,同时相关系数从0.78提高到0.8。528小时时间序列上佛子岭流域在优化Z-I关系之后,流域平均面雨量与雨量计的回归线斜率从0.4提高到0.72,lmm·h^-1以上流域平均面雨量累积值与雨量计累积值的比值从48.4%提高到了85.9%。可见,优化Z-I关系后雷达反演值更接近于雨量观测值,同时雷达定量估测流域面雨量的精度得到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