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讲课时,如果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将知识程序化地交给学生,学生即使知其然,也未必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师设疑置问,引起悬念,激发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急切地“愿问其详”的愤悱心理。例如:地球上气温的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相似文献   

2.
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学生回答后,教师马上指出:“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为什么呢?”。在学生的好奇心和议论声中,引入“大洲和大洋”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李淮涛 《地理教学》2008,(10):22-23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很爱动脑筋,问一些非常好的问题。比如,学生问:“印度北部与我国华南地区纬度相当,为什么印度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而我国华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日本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为什么向南弯?”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发现问题的动机,教师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应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让学生体验探索奥秘并取得成功的经历,  相似文献   

4.
曹军 《地理教学》2012,(13):42-43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创新始于提出一个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地理学习或实际生活中遇到困惑时多问一些“为什么”,促使学生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缘由和规律,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  相似文献   

5.
“凌汛”是一种“河流在水上有冰坝阻塞水流的现象。”它的成因是:冬季封冻,春季河水开始解冻,纬度较高处的水面封冻,纬度较低处的水流挟带冰块不断涌来,以致冰堤越涌越高,阻塞水流,抬高水位,而使河流泛滥成灾。学生阅读课,弄懂黄河“凌汛”的成因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为什么黄河的“凌汛”主要出现在上游的河套一段和下游山东境内?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初学高中地理的学生来说,难就难在开头,即“行星地球”和“地球上的大气”两章。笔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从高中地理的学习开始,往往形成“两极分化”的格局,一极是部分“开头”开得好的学生,领悟到了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和技能,以后的学习可以说“一路顺风”,成绩保持得很好;而另一极则是部分学生在开头就被迎头一棒,进而丧失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和兴趣。如何帮助学生开好这个头,让学生迈过“门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笔认为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师生有效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应一味地将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而应充分认识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以平等的态度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着相互的造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扼杀学生不断提出“为什么”的猜想和冲动,磨灭学生探索世界的热情。教师只是一个教学情景的创设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学习障碍的咨询者,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者,  相似文献   

8.
高中地理第一章中有一幅“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的示意图。在指导学生读图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会产生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这一主题,在初中地理的课本上没有出现,但中国西部,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是新世纪全国上下都在议论的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在各种媒体中频频出现。为了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开发我国西部地区,为了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结合“中国地理”知识,在学完“中国地理”的基础上,针对初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设计了“巾国西部”这一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着重了解中国西部的自然特征。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要求在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学生也比以往更敢于提出问题了。然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眼光和思考,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五花八门的,且地理学科本身的许多内容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使学生的提问更加复杂多样。因此,在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应对学生的各种提问,成了广大教师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世章  于霞 《地理教学》2001,(7):20-21,19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传统教学的“要我学”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反复实践发现,“学案导学”是探索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吴玥 《地理教学》2020,(4):30-32
学习共同体这个理念是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注重成员沟通和对话的学习组织形式。“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的内容具备创设学习共同体的条件,本节课以两位同学讲述家乡的温度和生活作为源头,在成员的交流、探讨、总结中达成学习目标,并在过程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后反馈中,学生发言情况比常规课多,对课堂模式的认可度也更高。  相似文献   

13.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复习,教师提出“坐地日行……”,学生立刻有了共鸣,想到“坐地日行八万里”。教师提出问题:该诗句反映的是不是地球自转呢?为什么?学生想到“日行”为地球的日运动,所以体现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师再提出问题:已知地球赤道周长约四万千米,那么该诗句所描述的地点在哪里最合适呢?为什么?学生得出该地点位于赤道上,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要重视对“问题情景”的创设。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决的疑问。所谓“情景”是指。问题”提出后学生产生好奇心与学习愿望的景象。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开路,设法“制造”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具体课题的问题情景。要使学生对地理课发生兴趣,只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思考任务”,使学生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唤起学生自行探究的激情,才能激发其兴趣。创设问题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讲授“经纬网”这一课题时,我用语言为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幅“情景”:茫茫的大海中,有艘遇难的海轮,无法自救,欲向邻近国家发出“呼救”请求快速救护。  相似文献   

15.
有这样一节地理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确,下课前老师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老师就放心了。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论断充分揭示了人类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由此也给我们地理教学带来启示,那就是建立很有逻辑的教学过程,很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去发现、研究、探索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和谐统一。那么,该如何创设发挥学生丰体作用的教学情境呢?  相似文献   

17.
一、有意栽花花不开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是一节很抽象的课,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和“火山与地震”。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而海洋和陆地为什么在不断变化,更是难以理解,单凭学生用脑想象,效果是很差的。  相似文献   

18.
徐威 《地理教学》2011,(4):20-22
提问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而课堂提问这种方法被许多教师广泛运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以及探究教学的各阶段中。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来看.地理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可以被直接描述,像地理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构知识.如“中国的首都在北京”、“中国的疆域和面积”等。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具有逐层递进性的系列知识,与认知过程的逐步深化相关或与解决有关的地理问题相关联,主要回答有关诸如“其结果如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结果”等问题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张焱 《地理教学》2004,(5):26-27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课备的过程中,我发现关于新疆的影视资料很丰富,与上海迥然有异的地理景观,也特别能够吸引学生。歌曲《新疆好》更是以其特有的民族旋律,唱出了新疆的特色,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思想,陶治着学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