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腾冲火山地震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火山地震的波形、波动方向、波谱等波动特征进行研究,并和世界上一些典型火山地震震例类比分析,认为腾冲火山地震具有如下几点波动特征: 1.腾冲一部份火山地震的P·S波形和构造地震P·S波形相似,震相清晰,震源深度1—10千米,震中位于火山及其附近,可能是A型火山地震。 2.一部份地震震源极浅(0—1千米),震中位于火山口附近和小范围内,P·S波难区分,S波形不明显,P波初动不清,面波较发育,应属于B型火山地震。 3.腾冲火山地震波谱特征显示,其应力降(Δλ)、地震矩(Mo),低于邻区构造地震Δλ、Mo值。 4.腾冲火山地震震源机制结果为上冲击型和拉锥型。  相似文献   

2.
作者继研究了震源区联结在一起的龙陵地震之后,在本文中又研究了震源区虽不联结但却处于同一孕震区内的耿马、澜沧共轭地震。对地震多源理论、共轭地震与共轭断层等重要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4.
地震构造类比法的应用—以川东地区华蓥山断裂带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荣军  唐荣昌 《地震研究》1997,20(3):316-322
本通过野外地震地质考察和系统的年代学样品的采集与测试,对华蓥山断裂带的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该断裂带可能存在的分段特征。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震波正向传播方程对属于波形线性反演问题近似求解方法的地震数据偏移成像进行重新推导,得到了适合散射地震数据的散射偏移成像方法和适合反射地震数据的反射偏移成像方法.以地震波传播的散射理论为出发点,首先根据描述一次散射波正向传播的线性方程研究建立散射地震数据的偏移成像方法理论;利用高频近似对产生散射波场的地下速度扰动函数的空间变化进行近似,推导出地下反射率函数,再由散射波传播方程推导出基于反射率函数的反射波传播方程,然后根据描述一次反射波正向传播的线性方程研究建立反射地震数据的偏移成像方法理论.本文指出和修正了Claerbout偏移成像方法中的不足,提出的地震数据偏移成像方法是对当前偏移成像方法理论的完善,使反射地震数据偏移成像具有了更坚实的数学物理理论基础,得到的偏移成像结果相位正确、位置准确、分辨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陈章立 《地震》2020,40(1):1-10
本文是针对迄今为止中国在地震大小的度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撰写的。在阐明地震大小物理含义的基础上,首先指出由震源辐射能量ER出发所定义的传统震级标度ML,mb(mB),MS都存在着"以偏概全","震级饱和"和ML震级标度的"局限性",以及不同标度的震级之间不可相互换算等问题。而由在地震破裂的整个过程中震源区"等效力"所做的功出发导出的地震矩M0是对地震大小最科学的度量。为继续应用"震级"这一术语来描述地震的大小,由M0所定义的矩震级标度MW不仅克服了传统震级标度存在的各种问题,而且适用对不同大小、不同震中距、不同震源深度地震大小的度量。因此近20年已被国际地震学界普遍采用。最后强调推进地震大小的度量与国际接轨是推进中国地震科技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不仅有利于国际地震科技交流合作,而且有助于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8.
大地震前地震信息熵的异常——以乌恰地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大地震酝育准备过程中,总是出现种种小地震活动的异常,如条带、空区,成丛、成串等。这些异常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小地震(微破裂)活动随机性的降低、有序度的增加。本文引入信息熵的概念,定量地研究大震前小震活动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以1983年2月和1985年8月乌恰6.8和7.4级地震为例,表明震前地震信息熵确有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9.
地震区划中混合地震模型研究——以祁连山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祁连山为研究区,以上限震级7.5和8.0的潜源为特征地震段,利用滑动速率法分别计算上述每个潜源中7.0~7.4级,7.5~7.9级地震的复发间隔。特征地震选用NB模型条件概率和NB累积概率模型,中强震采用中国地震区划图(1990)的分档泊松模型,组成混合地震模型,用中国西部椭圆地震衰减公式,计算了未来50a,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计算结果认为累积概率模型当地震离逝时间长而潜源面积小时影响大,面积大的潜源应进一步考虑潜源的稀释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地震速报软件测试现状,讨论测震业务软件进一步细分类的参考依据,提出地震速报软件供方、业务管理方和用户方的职责建议,给出地震速报软件的内容信息表.进一步以自动地震速报软件测试为例,从文档检查、功能测试、性能测试、易用性测试等方面探讨测试内容以及自动地震速报结果评分表.文中提出的建议和内容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可在实际...  相似文献   

11.
12.
分析了新西兰地震发生后市民的避难生活情况,指出城市规划建设具有地震避难所功能的公共建筑是十分必要的。针对新西兰地震后灾民的避难生活,提出了室内地震避难所的基本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13.
合理地确定场地的历史地震影响烈度,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以广东南澳跨海大桥场址为例,论述了历史地震影响烈度分析的要点。首先对南澳附近1918年7.3级地震的震中位置及对桥址的影响烈度进行了确认;其次对选择合适的区域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建立了合理的桥址影响烈度目录;最后应用极值统计分析方法,得到不同平均重现期所对应的烈度值,为大桥的抗震设计提供了设防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前人对水库诱发地震规律的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了三峡地区1980年以来ML2级及以上地震的震例资料,对比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震源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和地震频度变化的因果问题。结果认为,相对于蓄水前,蓄水后震源深度没有明显加深,震源位置有向库区集中的趋势。蓄水后地震年平均释放能量有一定的增强,能量增强的原因主要是地震频度的增加导致。  相似文献   

15.
张彬  杨选辉  陆远忠 《地震》2007,27(4):27-35
在前人提出的地震预测方法基础上提出一种地震学综合预测方法。 首先利用动态图像方法(地震条带与地震空区)大致确定潜在地震危险区; 然后利用中、 强地震产生的库仑应力确定孕震区; 最后利用地震矩快速释放模型和相关长度增长模型判断孕震区是否进入短临状态。 在地震三要素预测中, 发挥地震学典型预测方法的优势, 并且对相关性较小的预测方法的预测结论相互对比、 印证, 以便得出更可靠的预测结果。 文中还利用这种综合预测方法对1983年菏泽5.9级做了简略研究, 结果表明这种综合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和菏泽地震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龙门山断裂带为背景,基于岩体应变能基本理论,使用FLAC软件模拟地震能量源和能量释放形式,计算结果显示:在0.01 MPa水平应力增量作用下,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可释放的应变能约为3.24×1013 J;使得断层面之间发生滑移,克服断层面滑动摩擦所需消耗的能量约为2.10×1013 J;岩体在重力方向上产生位移,克服重力做功所消耗的能量约为1.14×1013 J。由此可推断:在一定区域内,应力触发释放能量值与克服断层面滑动摩擦和克服重力做功所消耗的能量之和大致相当;应变能可能会在某一区域范围内集中释放,形成地震效应。本次应力增量触发断层周围岩体能量释放事件中,在映秀—北川断裂与灌县—安县断裂之间的局部区域集中释放的能量为7.67×1012 J,相当于一次MS5.39地震发生所释放的能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包括三部分,首先概括地介绍了水口山、恩口、桥头河矿区抽水期间诱发地震的某些特点,接着从空、时两方面论证了地下水潮与抽水地震的关系及诱发机制,最后部分讨论了地下水潮研究方面目前存在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计算方法,定量分析龙门山地震带及邻区1970年以来现代中小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特征,探讨其与历史强震震中分布、主要断裂展布和地震带边界的关系,验证了新区划图中龙门山地震带边界修改方案的合理性.同时基于震级—频度分布原理,对所使用的中小地震资料进行完整性分析,分别给出了区域内不同时段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c.本研究为此地区地震区、带划分提供了定量依据,可供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正目前地震难以预测,原因是积累的观测数据时间区间过于短暂,如吉林省只有45年的地震观测数据,很难判断周期性和分布特征。本项目研究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基础,首次提出地震物质能量转换公式,将地震以空间、时间连续的能量波动分布形式进行研究;首次提出突破原理念的地震预测方法,结合历史地震来推测千年间的地震能量分布特征,并以千年数据尺度来对未来的地震进行预测。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在研究中逐渐完善预测方法的技术路线,证明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