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分析网形结构对重力网平差结果的影响,利用北天山测网改造后的最新4期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分析测网中存在长支线对整网数据处理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支线的存在使北天山最大异常变化达到260 μGal。将支线连成闭合环再进行平差计算,得到的最大重力变化量减小到60 μGal,表明测线上的误差积累导致支线末端测点重力值可靠性差,严重影响异常重力变化的识别。由于观测原因形成长支线时,为正确识别异常信息,采取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将支线连接成闭合环,可以有效提高测网整体平差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测量平差系统的可靠性理论为基础,对北京通县地区重力测网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通县地区重力测网在可靠性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建议对此重力测网进行改造,以增强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高精度重力测量资料处理的数学模式为基础,叙述了用于LCR重力仪标定和重力网平差的软件包ACGN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特点;对重力仪精密标定和重力网最优平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实例计算表明:高精度重力测量资料的处理,不仅与所选数学模式有关,而且与具体计算穷案有关;ACGN系统正是一个高精度、高效率处理精密标定重力仪、平差各类重力网观测结果的通用软件包。  相似文献   

4.
对宁夏地震重力测网1987年以来的野外观测数据进行了统一平差处理和精度评定。给出了判断重力非潮汐异常的标准,并对各期重力平差资料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宁夏境内中强地震前1年内可观测到重力异常变化,异常特征是正异常,且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等值线密集带的一侧或高重力变化腹地  相似文献   

5.
在利用重力测量结果研究地壳垂直运动时,重力-高程因子的确定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利用多期复测水准网与重力网动态联合平差的方法,同时求解地壳垂直运动速率和重力-高程因子。利用此方法对北京地区1983-1991年的水准和重力复测结果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两类不同观测值的权比配置是恰当的,平差模型是正确的、重力-高程因子的分布符合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978—1983年国家地震局地震重力重复测量资料的质量进行了综合评述。通过对观测段差的平差处理和统计分析,表明用2-4台Worden、CG_2重力仪进行重复测量的段差精度:测网可达10-20(10~(-8)米/秒~2),独立测线可达25(10~(-8)米/秒~2)。两台重力仪观测段差的平均值精度比单台仪器提高20%,四台仪器提高一倍。多期观测段差在剔除一些异常变化后,其平均值精度可达10(10~(-8)米/秒),平差后的点值中误差一般小于30(10~(-8)米/秒~2)。 统计分析表明:段差系统误差不显著,特别是多台仪器平均值能削弱系统误差,但南北测线台差出现同号积累。在相同测线上不同单位观测的段差差值有时会随重力差的增大而增大。 本文对部分绝对重力观测值和相对重力测量果结进行了比较,发现少数绝对重力点的值存在较大偏差。  相似文献   

7.
选取滇西重力测网1986~2009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及下关、丽江、昆明3个绝对重力基准点多年复测资料作基准控制,采用线性速率模型拟合观测过程中重力场的时变信息,建立绝对重力基准点约束下的动态平差模型,讨论段差观测值及绝对重力基准观测值协方差矩阵的构建、平差模型初值选取及迭代计算等细节问题。经分析,测区内测点的重力年变率范围为(-0.039 5~0.024 1)×10-5ms-2/a,精度范围为(0.001~0.029 8) ×105ms-2/a,与分期静态平差拟合结果的差异约为(0.003~0.020)×10-5ms-2/a。在处理全国网和较大面积的区域网多年重复观测的重力资料时,尤其是多网多期重力资料联合处理时,应采用动态平差模型来获得统一时间基准和空间基准的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8.
针对水下重力匹配导航SITAN算法中动力学模型误差以及重力异常观测数据存在粗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抗差自适应匹配算法。通过构建自适应因子和抗差因子来调节状态预测信息与量测信息对滤波贡献的权重,有效抑制粗差和预测信息异常的影响,提高匹配算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南海选取一块重力异常特征变化丰富的海域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SITAN算法相比,该算法能够显著降低异常观测值的影响,系统的定位精度和鲁棒性均有提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改进后的重力三程观测程序、段差计算方法及两个测区重力网的验验结果。并与原三程观测序程的资料精度、作业效率、返工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相对重力观测网按亏秩自由网平差处理的方法。通过丹江流动重力网的试算对使用该方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讨论了亏秩平差和经典平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单个备选假设的可区分度,讨论了监测网设计中如何考虑变形模型的可区分性,给出了设计的可区分准则。使用0-1变量,构造了顾及可区分、可靠性和费用等标准的监测网设计的数学模型,并用逐步更新法来进行解算,最后以一模拟实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2.
基于动态平差模型,应用多指标动态规划工具建立了两种同时顾及精度,费用和可靠性准则的二类优化设计模型。通过一个实例阐明了进行动态网复测权整体设计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南天山重力测网内的3个绝对重力点作为平差基准,利用2015~2016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对两台CG-5重力仪进行实测标定,并对实测标定前后的重力网平差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实测标定的格值系数与基线场的标定结果差异较大,利用实测标定值得到的平差精度明显高于标定前,利用带有误差的格值系数进行平差计算会引入额外的系统误差;差分重力变化结果显示,标定后的重力变化量级明显减小。由此表明,利用测网实测数据标定重力仪的格值系数可以有效减弱格值系数误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有利于消除重力场变化结果的虚假信息。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灰色系统中的聚类原理,提出了有关复测网区内地壳活动区的灰色划分方法,即根据动态平差得到的观测值速率和关联度这两个灰类指标,对观测值按不同的灰类进行灰色聚类,从而划分地壳的相对活动区。文中给出了重力网重复观测值的灰色关联度、聚类权以及灰类白化函数的计算方法,并用一个复测重力网资料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所划出的相对活动区与实际情况比较符合。  相似文献   

15.
应用模糊识别方法对重复流动重力北京测网和张家口测线自1987年以来的观测结果进行异常模糊识别,分析了测网附近的中强地震前后从属函数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几次中强地震前,从属函数均有较明显的异常,模糊识别方法不失为异常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流动重力测量的布局、复测周期以及观测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地震系统重力测量的现状,提出了优化现行布局、调整复测周期、提高观测技术以及改善观测条件的具体意见。指出:为了获得与地震有关的重力变化信息,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布局的优化和复测周期的调整上。  相似文献   

17.
处理分析2016~2018年三峡流动重力测网资料,获得2016-03~2018-09共11幅差分和累积重力场变化图像,并结合2018-10-11发生在湖北秭归的4.5级和4.1级地震,分析震前重力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17年以来,震中区重力场变化经历了从先减小后增大到震前趋缓的过程。2)2 a累积重力场变化显示,新华-龙王冲和高桥断裂带两端重力场变化差异增大,可能与本次地震的孕育有关。3)只要测网网格距合理、数据处理得当,区域流动重力测网对4.0级小震前的重力场变化具有潜在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