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许兴旺  李肖伦 《岩土力学》2010,31(1):233-236
郑西客运专线是我国第一条黄土地区时速300~350 km/h铺设无砟轨道的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控制是保证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重要因素。通过郑西客运专线现场沉降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黄土地基在较小沉降控制要求的情况下具有完成时间较短、沉降趋势符合双曲线分析法、埋设于路基中部的沉降板比埋设于路肩的观测桩沉降曲线拟合性好、路堑地段也有较小的沉降发生等特点,这些结果对进行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设计很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铁路客运专线路基面沉降特征与工程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路基面沉降是铁路客运专线变形观测和沉降评估的基本内容,但由于对路基面沉降的物理含义及其工程意义认识不足,其观测成果的运用存在一些谬误之处。结合武广客运专线大量实测数据,简要地分析了路基面沉降特征及表征意义,探讨观测成果的合理应用方法。分析表明:路基面沉降观测数据可用于考察路基沉降的稳定性、后期发展趋势和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是否满足要求,但无法直接用之进行工后沉降检算。建议了联合路基面沉降观测数据和地基沉降观测数据推算工后沉降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和高层建筑的特性,结合多种地基基础处理方法的特点,从技术可靠、经济合理和施工方便可行的观点出发,对湿陷性黄土场地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进行探讨。通过工程实例着重阐述灰土挤密桩(DDC法)复合地基处理方法、素土挤密桩和CFG桩复合型地基处理方法、素土挤密桩和钢筋混凝土桩复合型地基处理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场地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效果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夯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种有效方法,灵宝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湿陷性黄土地基,经强夯处理后,地基土孔隙和压缩系数降低,干密度提高,湿陷性被消除,地基承载力大幅度提高并满足了建筑设计基础底面压力220kPa/m^2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岩土力学》2009,30(4)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为《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主编、《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编委、《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编委。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湿陷性黄土概述: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判定与评价;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原则: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桩基础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际工程,对湿陷性黄土在强夯处理前、后各项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作了对比,评价了夯实效果,并分析了原因。对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方鹏  王立强  折学森 《地下水》2006,28(4):98-101
本文结合某公路黄土路基处理现场试验,分析了冲击压实技术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适用性及处理效果,提出了工程施工合理的施工参数.  相似文献   

8.
瑞利波法检验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地基具有明显的湿陷性,试验采用3种方法(柱锤冲扩桩、挤密桩、强夯)进行处理.测试得到地基在3种方案处理前后的瞬态瑞利波频散曲线,比较处理前后的瑞利波波速分布图,反演分析地基剪切波速度,得到黄土地基处理后的波速变化特性.结果表明,经3种方案处理后的黄土地基弹性波波速均得到了提高,波速增大幅度从大到小分别为柱锤冲扩桩、挤密桩和强夯,与静力触探法对比结果较为一致,表明瞬态瑞利波测试方法能大面积无损测试地基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阜新-朝阳高速公路段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西黄土进行强夯法、灰土挤密桩法和冲击碾压法加固路基的试验研究,旨在确定辽西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技术方案和技术参数.以现场测试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试验路段的不同处理方法处理前后的黄土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夯击能为800~1 600 kN·m、夯击数不小于8击,对处理深度4~6 m的黄土较为有效;(2)灰土挤密桩法可以消除桩深范围内及桩端下一定范围内的黄土湿陷性,较适合于深厚湿陷性黄土的处理;(3)冲击碾压法适合处理黄土厚度较小和表层黄土的处理,碾压遍数以40遍为最佳,其处理深度在1 m左右.这些成果为该地区湿陷性路基处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分别采取了不同夯击能(8000kNm、6500kNm和3000kNm),不同的夯点间距(1.6D、2D和2.5D)及不同的夯锤底面积(5m2, 7m2)等5种方案组合进行了强夯处理对比试验。处理前后分别进行了标准贯入、静力触探、载荷试验及渗透试验等一系列原位及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各强夯方案对地基土干重度、承载力、压缩性、湿陷性及渗透性等性质均有较大影响。各方案有效加固深度,随着施工工艺和参数的不同有所差别。对强夯震动波水平加速度进行了测试,对其衰变规律做出来了初步判定。试验结论可以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郑西客运专线路堤工后容许沉降量为15 mm,湿陷性黄土区路堤地基处理的沉降控制是关键性技术难题,为此,选择湿陷性黄土代表性地段进行了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路堤工程沉降观测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路堤本体的压缩沉降量只有3 mm,并在路堤竣工后的15 d内趋于稳定,路堤沉降主要由地基沉降控制,而地基沉降则决定于3种不同地基处理措施层以下土层的沉降量大小。在沉降量大小、地基处理和浸水效果方面,22 m深湿陷性土层全部处理的柱锤冲扩桩区段最好,15 m深湿陷性土层的挤密桩区段较好,6 m深湿陷性土层的强夯区段最差,而且采取合理的防排水措施防止坡脚附近积水浸泡非常必要。采用双曲线法、三点法和Asaoka法预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路堤的最终沉降量,柱锤冲扩桩区段、挤密桩区段的路堤分别需要恒载预压5个月、8个月便可卸除荷载铺设无碴轨道,强夯区段路堤的预压荷载可能需要持续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沉降预测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路基的工后沉降控制是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利用铁路客运专线路基现场观测数据,找出相应的路基沉降规律有利于指导设计与施工。在分析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路基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将三点法的基本思想引入到双曲线模型,建立了基于双曲线模型的三点法。其具体做法是:在实测沉降曲线上选取3个适当的点作为预测样本,代入双曲线模型进行预测。为了检验新方法,运用常用的双曲线方法、三点法、Asaoka法、星野法、泊松曲线法进行对比分析,并且提出了新方法的取点控制条件。研究表明:基于双曲线模型的三点法的预测误差小、相关系数高、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为铁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的沉降预测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沈丹客运专线本溪段下伏采空区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沈丹铁路客运专线本溪段的路基稳定性,为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提供依据,利用概率积分法进行了预测,并采用有限元软件ADINA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三维模型,分析了采空区残余变形对客运专线的影响,并对采空区注浆后的状态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了注浆前、后沿路基方向下沉、沿路基方向水平移动、垂直路基方向水平移动的数值。研究表明,采空区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地表移动和变形是均匀渐变的,不会出现突然塌陷,但采空区上方出现了应力集中和塑性变形,地表移动仍会对铁路客运专线的运营造成影响,考虑未来可能产生的残采和复采以及铁路行车荷载的作用,也可能会出现老采空区活化,宜采取措施进行加固;对采空区进行注浆后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值较小,达到了铁路客运专线的要求,采空区注浆能有效地控制地表移动和变形。  相似文献   

14.
通过现场浸水试验,研究了郑西高速铁路豫西段典型黄土场地浸水后的自重湿陷特征,分析了湿陷土层深度随浸水时间的演化规律,判定了浸水水平向影响范围。研究表明:浸水边界对沉降的影响十分明显,浸水后的湿陷速率呈现出慢-快-慢直至稳定的特点,在浸水10 d后已完成总沉降量的60%,浸水30 d时完成总沉降量的约90%;该场地实测因地区土质而异的修正系数 为1.30,大于规范推荐的0.9,说明该地区黄土的湿陷程度比以往认识地更为强烈;该场地自重湿陷土层下限深度室内试验值是19 m,而现场实测值是16 m,前者是后者的1.2倍。通过综合判定,该场地浸水后的湿陷变形范围为距试坑边缘20 m,与试坑的直径相当,建议在郑西高速铁路沿线此类黄土场地,线路两侧20 m范围内不得积水。该研究成果已在郑西高速铁路建设中得到应用,也可为该地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西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穿越湿陷性黄土地区时面临诸多设计和施工问题。选择国道312线典型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段,进行了不同夯击能量的强夯试验。通过对强夯土体室内、外试验结果分析,揭示了强夯前后湿陷性黄土的变化规律,得出:压实度与孔隙比呈线性递减关系;压实度不小于95%时施工含水量的合理范围应控制在11.9%~15.4%,土体分布-1~-5 m;2 000 kN.m、3 000 kN.m、6 000 kN.m强夯的加固深度分别为5~6 m、6~7 m和8.5~10 m,大于加固深度后地基土强度提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海珍  杨鹏 《岩土力学》2012,33(7):1951-1956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多层建筑大多数都会遇到地基处理的问题,用素土桩、灰土桩、碎石桩等各种桩处理地基的湿陷性是常用的方法。为检验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效果,设计了现场试验,试验方案中考虑了桩心距、处理深度、处理范围及桩孔填料等不同影响因素,设置了8个试验点。各点处理后测得了两桩间和3桩间等距离的5个点上的土体密度变化数值。之后对各点加载200 kPa,做小面积(小坑)浸水测试和大面积(整个场地,28 m×16 m)浸水测试,测量两种浸水条件下各试验点的湿陷量。由此总结了该种工程方法处理地基湿陷性的效果和规律性。结果表明:桩心距应控制在2.5倍桩径以内,可保证消除挤密桩间所有面积的湿陷性,超出挤密桩长以下地层的湿陷性仍然存在;小面积浸水发生的湿陷为外荷湿陷,大面积浸水才能释放试验场地地基的全部湿陷量,而与处理深度无关;灰土填料显然优于素土填料,在地基主要持力层内须用灰土填料,但对于其下地层或自重湿陷不严重的部位强调使用灰土填料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津秦客运专线滨海北站是综合交通枢纽站,是该专线的重要节点。本文基于该工程的地质背景条件和地质灾害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对其范围内的地面沉降、饱和粉(砂)土液化和水土腐蚀地质灾害的发育现状进行探讨与分析,并依次应用2阶多项式回归分析、标准贯入试验法、取样分析法分别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在现状条件下,本工程近五年地面沉降速率有所减缓,饱和粉(砂)土液化灾害等级为轻微液化一中等液化,浅层水土腐蚀对工程基础中的钢筋混凝土的腐蚀性为中腐蚀。通过进行现状分析和趋势预测,从而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确保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8.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新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化学材料加固黄土试验与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强夯法和化学加固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存在的优势及问题。强夯法相对较为成熟,造价低廉,但强夯后的黄土地基不抗水;高分子材料固化处理强度高,价格昂贵,其最大的优点是固化后黄土地基的水稳性好。以系统科学思维为指导,借鉴全寿命成本设计理念,提出了强夯法与高分子材料固化组合处理,以发挥两者优点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新途径;建议以创建这一组合加固湿陷性黄土的新方法为研究目标,进一步开展相关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