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在深入研究对绵阳市涪城区八角村不稳定斜坡的区域地质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实施钻探、取样等地质工作,充分的了解了不稳定斜坡的形态特征和变形特征,分析了不稳定斜坡的影响因素,对危险性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解释了三维重力正、反演的计算结果,提出龙门山重力梯度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壳幔斜坡或陡坎。并进一步指出该重力梯度带的范围、发震断裂的深浅关系、次级构造的存在及其复杂图象等一系列深部地震地质问题都有待于揭示和认识。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两个学科的密切配合有可能回答上述问题,找出强震在龙门山重力梯度带乃至整个南北地震活动带内的蕴育发生规律。这对地震预报和工程地震都是有意义的,也将丰富大地构造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在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中,为了使重力数据处理和反演更加符合实际的地质情况,重力-地震联合建模分析时应当考虑非均匀地幔物质的重力效应.本文针对含油气盆地结构、断裂构造、大陆边缘演化和洋陆转换带等热点地质问题,广泛调研了全球范围内多个地区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及其对应的地幔深部结构,发现地幔的横向不均一性是普遍存在的.在以往许多基于重力、地震数据的综合研究实践中,重力异常分离和建模分析通常都是在地壳内部(莫霍面以上)进行的.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是以均匀地幔为假设前提,虽然简化了重力异常分离和建模分析的难度,但忽略了地球深部的不均匀性所带来的重力异常,所获得的剩余重力异常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密度结构反演、地质解释会存在偏差.本文通过对模型界面的2D正演,定量探讨了非均匀地幔对布格重力异常的影响.在对四川盆地的实例研究中,剥离了非均匀地幔的重力效应,2.5D重震联合模拟的结果明显优于均匀地幔假设条件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及其邻域岩石圈底界面特征及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布格异常采用小波变换场分离技术得到深部重力异常,利用其他地球物理方法获得较可靠的先验信息作为约束,并采用球谐函数的级数解形式对中国东部及其邻域的深部重力异常进行联合反演,获得了该区岩石圈底界面的展布图像;同时对岩石圈底界面特征和强地震分布特性进行了讨论,指出中国东部及其邻域在地貌分布、各种地球物理场和岩石圈结构等方面都明显地具有分区性,很可能与深部岩石圈底界面的变化有关,而岩石圈底界面的形态的差异将对岩石圈层的运动和一系列地质过程产生重要作用,强地震活动的分布也与深部岩石圈界面形态和构造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重力异常是地层不同规模、形态以及埋深的非均匀地质体的综合响应,通过分析重力异常信息,可以探测区域地质构造、隐伏构造以及地层分布规律.在阐明区域地质概况及物性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城市特殊的场地环境及干扰因素,提出了以重力勘探法为主,地震方法为辅助手段的综合物探组合模式,并且研究了综合物探的可行性和互补性,通过实验数据和实际数据对比分析,可以很好的识别地质体边界和断层,推断断裂分布规律,确定具有控热构造的储层位置.本文通过研究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给出钻井建议,从而解决了地质结构不清、目标不明、钻探风险很大等地质问题.通过地热井验证表明,水温水量达标,地热供暖效果良好,充分发挥了地球物理方法在中深层地热勘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区域重力调查是一项基础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它的成果可用于研究地质构造、资源勘探、环境调查,地震灾害、地球形状、地球物理理论等方面。它象征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特别是地学方面的水平。地矿部研究了国内外重力勘查情况,于1978年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全国范围的区域重力调查。通过十多年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就地矿部区域重力调查成果与展望,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地质体的重力建模是正确解释和应用重力资料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非规则形状变密度的三度体,本文提出了基于3D Delaunay剖分算法的重力建模方法.采用3D Delaunay剖分算法将三维目标地质体分解为若干变密度四面体体元,推导了基于四面体体元的重力正演公式,建立了剩余密度值与重力异常值的线性方程组;以变密度的长方体和倾斜台阶组合体为例,比较分析了常规块体算法和3D Delaunay剖分算法应用于重力正演的有效性,并采用共轭梯度法加密度约束条件对非规则形状变密度的倾斜台阶组合体进行了密度反演.计算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基于3D Delaunay剖分算法的重力建模可应用于存在褶皱、断层、裂缝等复杂地质体的重力正反演计算.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哈密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海华  丁中一 《地震地质》1997,19(4):83-378
根据地质、地震剖面、重力等资料及野外实地考察结果,分析了新疆吐哈盆地内各块体的力学性质和运动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吐哈盆地的发育模式。根据地质模型,并充分考虑了地质时间因素,建立了包括大区域平面模型、南北向剖面模型和台北凹陷三维模型等计算模型,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了古构造应力场和构造变形场。结果表明:吐哈盆地自侏罗纪以来一直受到近南北向的挤压,但盆地各段边界上的作用方向略有变化。模拟结果还显示出盆地的不对称形态以及主应力方向随深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针对汶川大地震中产生的在反倾巨厚层状岩体中滑坡的特征,以甘肃武都寨子崖滑坡为实例,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滑坡区的工程地质环境和面波测试成果,综合分析反倾巨厚层状岩质边坡中形成滑坡的条件,研究其特征和演化机制。不发育结构面、尤其不发育缓倾坡外结构面时此类边坡不具备产生重力滑坡的条件;此类斜坡在仅有水平地震力时同样不易形成滑坡,双向地震力共同作用时易产生地震滑坡。  相似文献   

10.
地壳对不同波长地形在重力场中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有效发挥重力均衡在地质、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中的作用,本文进一步阐明重力位球函数的阶数与波长的关系.以及地形及其补偿与波长的关系.指出在研究短波长地形的重力效应时无需考虑补偿的影响,否则将会引起场效应的失真.模型的研究表明,在局部地区或测点上,利用高程资料作重力异常推估可以达到理想的结果.为检验均衡理论的适用性与局限性,文中列出高喜马拉雅一带的54块样品的岩石密度和岩性;为验证地形的重力效应,还计算出锥形山体时外部点的引力.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隆升及伸展变形中的重力位能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在南侧印度板块和北侧欧亚板块的双向挤压下整体抬升,边界挤压力所作的功增加了高原内部重力位能.但高位能态的物质会不断向重力势能最小的平衡态转移,并产生流变变形.由于受南北边界的挤压力约束,高原内部的高位能驱使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之间的地体产生东西向伸展变形.利用三种不同方法对青藏高原重力位能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一定流变学条件下,青藏高原目前所具有的重力位能可以产生各地体中观测到的地表构造变形速率.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挤压隆升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6,自引:7,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大陆岩石层视为由幂指数律控制的一层薄层,它上伏在粘滞性较低的软流层之 上蠕变流动,其运动限制在与东亚大陆构造形态较相似的边界模型的梯形框架之中.设印度 板块以一恒定的速度向北推进,并被视为青藏高原挤压隆升的主要动力.用数值模拟的方法 研究了青藏高原的挤压隆升演化过程,并对数值模拟的隆升过程作了剥蚀修正.结果表明, 由挤压模型所产生的地形和现代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地形格局比较吻合.同时也表明,挤压 隆升过程受多种因素(如岩石层的力学特性、边界条件以及剥蚀作用)的制约,无论从空间还 是从时间上看,模拟所反映的高原隆升都是不均匀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西藏高原拉萨附近介质的品质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波和sS波的走时差和频谱比测定了西藏高原拉萨附近介质的品质因子。结果表明,西藏高原拉萨附近介质的品质因子Qs约为25,比其他地区要低,造成这种偏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互相碰撞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青藏块体东北缘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 1993与 1999年GPS观测获得的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初步研究了该区的应变场与构造变形。该区应变场以近NE向的主压应变为主体 ,伴随着近NW向的张性应变。河西走廊中、东段 ,尤其是武威断块是压应变最强的区域。应变场形成的剪应变以近EW向的左旋剪切为主体 ,表明该区NWW向的块体边缘主干断裂的活动方式是左旋走滑兼挤压。剪应变高值区主要分布于青藏块体东北边界带的武威、祁连一带。甘青块体与阿拉善块体之间整体左旋扭动速率约为 6mm/a。配合非连续变形分析法 (DDA)数值模拟 ,初步分析了该区的构造应力场背景 ,认为该区相对水平运动和构造变形分布特征不仅是印度板块推挤应力场作用的结果 ,还可能与来自西侧南强北弱的向东的动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天山地区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1,自引:1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全球重力大地水准面异常、板块绝对运动及全球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了青藏高原-天山地区岩石层下部地幔大尺度对流格局以及此种尺度对流驱动下岩石层内应力场分布;同时,利用区域均衡重力异常数据反演青藏高原中、北部到天山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模型.结果表明,大尺度的地幔物质运移过程可能驱动着中国大陆岩石层整体从西部以南北方向为主的运动转向东部地区以北东和南东方向的运动;而该区域上地幔小尺度上升流动支持了现代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的抬升运动.提出和讨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断离隆升-挤压隆升-对流隆升”三阶段模式,并探讨了大陆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深部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与地球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综合对比、分析了现有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地球动力学模型相关成果,认为:(1)高原岩石圈以多圈层为特征,其内部层圈相互作用复杂,从而导致隆升过程和机制的复杂性以及构造演化的阶段性,高原的隆升是多种机制联合作用的产物,具有多阶段、非均一、不等速的特征;(2)现有地球动力学模式多力求用一种动力学体制对高原整体构造格架和成因演化进行解释,然而,高原的隆升过程、状态和动力学机制具有非线性、非周期性和无序性等特征,其隆升作用存在非线性效应;(3)以数值模拟为手段,开展物理与数学的定量模拟研究,建立组合动力学模型,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中有待深化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Detailed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large‐scale gravitational‐tectonic deformations and landslides in the Acambay graben, an intra‐arc basin in the trans‐Mexican volcanic belt (TMVB). Field 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revealed the slope instability of the northern graben boundary induced by the Acambay‐Tixmadejé fault. Two major landslides of 0·1 km3 and 0·05 km3 in volume were identified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role of tectonics, mechanism of slope failure, and possible triggering factors. Quaternary faulting played a major role in increasing the local relief, and the activity of the Acambay‐Tixmadejé fault represents the main geomorphic factor conditioning the gravitational movements. Moreover, displacements along this fault generated sliding surfaces and reduced the strength of the rock mass. The two landslides are classified as large‐scale rotational slides involving volcanic rocks of late Miocene‐Pleistocene age. Since the Acambay graben is a seismogenic area with a known maximum horizontal ground acceleration of 0·5 g, a strong earthquake could be ascribed as the possible triggering mechanism of the landslides. Our work represents the first analysis of large gravitational slope movements in tectonically active regions in Mexico, a process that can be common in the intra‐arc basins of the TMVB, where active tectonic, seismicity, weak altered volcanic rocks, and heavy rains affect the slope stability.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Numerical modeling of gravitational erosion in rill system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self-organizing model was developed for simulating rill erosion process on slopes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gravitational erosion.For a complete simulation circle,processes such as precipitation,infiltration,runoff,scouring,gravitational erosion and elevation variation were fully considered.Precipitation time(or runoff time) was regarded as iteration benchmark in the model.To specify the contribution of gravitational erosion to the process of ril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a gravitational erosion module was inserted into the model.Gravitational erosion in rill development was regarded as a Gaussian random process.A model was calibrated by our experimental data,and further validated satisfactorily with 22 runs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different investigators. Systematic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sediment yields with and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gravitational erosion module.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odel could reasonably simulate the rill erosion process under a variety of slope gradients,rainfall intensities and soil conditions upon the gravitational erosion being considered.However,the role of gravitational erosion on sediment yields in rill systems varies significantly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although it is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 in steeper slopes.The process of gravitational erosion in rill development was studied by a newly-defined parameter a>,which is defined as the volume ratio of gravitational erosion over hydraulic-related erosion.The gravitational contribution to the total erosion could be over 50%for the rill systems with higher rainfall intensity and steeper slopes.  相似文献   

19.
应用模式识别定量划分潜在震源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韫玉  杜兴信 《地震研究》1990,13(2):122-130
本文以陕西关中及部分邻区为例,考虑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及地球物地场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模式识别方法和多种计算方案,以定量判定潜在震源区。其结果表明,模式识别方法有利于地质、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场等多种因素综合应用,并能选择和显示判定潜有震源区的主要特征。不同模式识别方法的比较和多种试验方案的综合,则可提高潜在震源区判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喜马拉雅板块活动证据兼论青藏高原形成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近年来对青藏高原广泛开展的考察所积累起来的实际材料,以板块构造观点,简要讨论了青藏高原主要构造特征。文章以地质历史、沉积特征、冈瓦纳相沉积、蛇绿岩套、混杂岩和外来岩块的分布、变形特征、岩浆活动的规律以及雅鲁藏布江两侧变质带的特点,论证了喜马拉雅地区板块活动的方式和特征,对喜马拉雅运动进行了分期并对各期运动的性质作了分析。文章提出了冈瓦纳大陆的北界可能是班公湖—东巧构造带以及雅鲁藏布江构造带在中生代拉开、早第三纪闭合机制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