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胶莱盆地发育演化及其油气前景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胶莱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地球动力学背景及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特征分析,论述盆地的发育和演化阶段,并对胶莱盆地含油气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3.
台西盆地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历史最早的盆地之一.但在盆地的区域构造单元划分上,至今仍是众说纷云.笔者通过资料分析研究,提出了台西盆地区域构造单元的综合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4.
利用x荧光定量光谱分析了胶莱盆地东南缘中生代青山组火山岩系18个样品的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含量。利用岩石化学判别并结合邻区的构造地质背景,推断它们形成于中生代晚期陆间裂谷构造背景下的火山活动,是陆壳下部及上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并阐述了中生代伸展构造在本区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北黄海盆地与朝鲜安州盆地和中国胶莱盆地的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黄海盆地位于黄海北部,是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开发研究相对最为薄弱的海域,在研究的3个盆地中,北黄海盆地系海域含油气盆地,面积5万km^2,迄今我国尚未钻井;朝鲜安州盆地系跨海陆域盆地,面积最小,但是钻井最多;中国胶莱盆地则为最邻近北黄海盆地的陆域沉积盆地,目前有少量钻井,并是胜利油田外围勘探盆地。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后两者钻井地质与野外剖面调查的测试研究成果,初步对比了3个沉积盆地地层岩性沉积与含油气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首次对采自青岛即墨WN部两个深钻孔中新鲜玄武岩样品进行Rb-Sr同位素测年,测定年龄值为65.77±13.6Ma。认为该年龄值代表了胶莱盆地东南缘基性火山熔岩喷发的时代上限,对于整个胶莱盆地中基性火山岩的划分和对比具重要的年代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前人对胶莱盆地形成机制、东部边界、地层发育及油气地质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利用最新采集的二维地震剖面资料,对胶莱盆地海阳凹陷的盆地结构、地层发育及主控断裂进行了描述,估算了其海域分布面积,并探讨了其可能的形成机制。认为海阳凹陷是一个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其主控断裂为东部边界断裂,可能是泗阳—连云港—千里岩—开城断裂的一部分,现今仍在活动。海阳凹陷西部陆上生油层系出露地表遭受破坏,但凹陷主体位于南黄海海域,有较好的生油层,生储盖组合配套好,且未遭受岩浆活动破坏,可能有较好的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8.
墨西哥Sureste盆地是墨西哥最具油气潜力的盆地,但与北部相比,勘探程度不高。自招标以来,受资料品质以及含盐岩的影响,尽管陆续有油气发现,但盆地构造演化与构造单元划分仍没有明确的定论。基于地震、重力、磁力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通过2D Move软件,采用地球物理与地质相结合研究,确定了Sureste盆地构造演化特征,明确了Sureste盆地断裂特征、盐下、盐上构造单元划分以及构造样式,总结了各单元构造形成时间。研究认为,盆地断裂大致呈NE—SW、NW—SE以及近EW向3个方向展布。受早期基底形态控制,盐下构造具有“两坳一隆”特点。板块构造演化影响下的盐相关构造的形成受控于重力滑脱影响,盐上构造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异”,形成时间具有“东早西晚”的特点。该研究为后续Sureste盆地构造分析以及勘探研究指明了方向,对国内边缘海盆地的构造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根据胶州湾附近2001、1994、1988和1979年的TM影像及莱州湾附近2002年ETM、2000年ETM和1984年TM等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胶莱运河南北入海口附近的地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北胶莱河河口及其西侧岸滩和大沽河河口及其西侧岸滩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如人工养殖、防洪堤坝等)岸线变化显著,而北胶莱河河口东岸和大沽河河口东岸地区岸线无明显变化。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还分析了胶莱人工运河开通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北康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构造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康盆地是位于南沙中部海城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新生代沉积盖层在盆地内广泛发育,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及地震反射界面的区域对比,盆地基层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构造层。北康盆地西南边界发育延贾断裂,该断裂西起万安盆地,向东直于加里曼丹。从渐新世始,廷贾断裂先后经历了3次规模较大的构造活动。南沙海槽西北缘断裂位于北康盆地的东南边界,该断裂把北康盆地和南沙海槽盆地分隔开来。北康盆地内断裂主要有北东、北西和南北向三组,其中南北、北西向断层往往错断北东向断层。在详细讨论断层特征和沉积盖层布规律的基础上,对北康盆地的二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12.
墨西哥及墨西哥湾盆地构造单元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西哥及墨西哥湾盆地中生代以来可划分为两个一级构造单元,分别是墨西哥造山带和墨西哥湾盆地,进一步可划分二级构造单元6个,其中在墨西哥造山带划分了3个二级构造单元,分别是下加里福尼亚造山带、西马德雷—南马德雷岛弧带和东马德雷逆冲挤压带。在墨西哥湾盆地也划分了3个二级构造单元,分别是墨西哥湾盆地区、佛罗里达地块和尤卡坦地块。墨西哥造山带的形成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构造单元上的表现不同。墨西哥湾盆地是一个中生代—新生代的裂谷盆地,包括内陆带、沿海带和洋壳带。根据墨西哥湾盆地构造地层幕将墨西哥湾盆地构造演化分为5个演化阶段,分别为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时期裂谷阶段,中侏罗世裂谷和地壳衰减阶段,晚侏罗世洋壳生成阶段,早白垩世下降阶段和晚白垩世至新生代陆源物质沉积和盐构造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13.
鲍威尔海盆位于南极半岛东北和南奥克尼微大陆之间,是南半球典型的高纬度边缘海。通过搜集鲍威尔海盆的相关重磁资料、历史文献,以及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了鲍威尔海盆的重磁场基本特征以及张开历史。结果表明鲍威尔海盆中部存在着约NW30°方向倾斜的埋藏扩张中心,两侧残存基底高地,在靠近陆架边缘存在着裂谷海盆。根据线性的对称磁异常分布模式及年代的限定,鲍威尔海盆的扩张历史可以被重建为40 Ma的闭合期,29.7 Ma的断裂后期,27 Ma的中脊扩张时期。  相似文献   

14.
马来盆地为新生代断陷盆地,经历始新世断陷期、渐新世凹陷期、中新世构造反转期3个演化阶段。中-晚中新世发生正反转构造,构造反转导致区域左行旋转逐渐变换为右行,中部和东南部反转作用强烈。马来盆地南部圈闭形成时间早,北部圈闭形成时间晚;早期生成的油在南部聚集,北部逸散;后期生成的气在北部有效聚集。北部烃源岩沉积、沉降快,埋深大,有利于成熟生烃,目前多数烃源岩已经进入生气阶段;由于后期东南部的抬升生烃受到抑制,生气量较少。马来盆地油气分布具有东部和南部以油藏为主,北部以气藏为主的特点。马来盆地划分了六大勘探区域,其中东南挤压背斜油区是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也是主力油气产区。该区未来勘探重点主要位于深部H和J组超压带下的气藏和凝析油藏。通过对马来盆地构造特征、构造成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厘清了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并指出了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盆地古潜山分类及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是下扬子的主体,奠基于晋宁期变质基底之上,构造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盆地历经多次构造运动改造,古潜山发育,类型多样。在总结前人对古潜山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南黄海新近采集的二维地震剖面,对该地区古潜山类型进行了系统划分,并对典型古潜山的构造特征及生储盖匹配关系进行了初步描述。根据成因划分为剥蚀型潜山、拉张型潜山、挤压型潜山和复合型潜山四大类,每一类又可根据形态划分出剥蚀残丘型潜山、拉张翘倾断块型潜山、拉张断阶型潜山、拉张断垒型潜山、挤压褶皱型潜山、拱张褶皱型潜山和褶皱—断块复合型潜山等类型。南黄海盆地古潜山的发育具有分带性,按盆地中潜山的构造位置,分为凸起潜山带、陡坡潜山带、洼陷潜山带和缓坡潜山带,每一构造带发育了不同类型潜山。研究表明南黄海古生界和中生界古潜山数量众多,规模较大,是南黄海地区实现油气突破的一种重要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北部湾盆地位于华南陆块西南缘,自形成以来发育多期沉积间断和不整合面。研究了该盆地内不整合面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按照影响的构造单元范围划分了3级不整合;根据形成时期与盆地裂解阶段关系,厘定了3种主要不整合类型:裂谷期裂解不整合、断-坳转换不整合、反转期角度不整合。基底不整合面是盆地初始张扭裂陷的记录,为一级不整合,属裂谷期裂解不整合性质,区域上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速率骤降有关。涠洲组底部不整合面为珠琼运动导致的裂谷期二级不整合性质,区域上与印度板块的汇聚及太平洋板块俯冲变向有关。下洋组底部不整合面是盆地构造体制发生断坳转换的界面,为二级不整合,而区域上对应的事件为南海海盆的持续张开。灯楼角组底部不整合面是盆地发育晚期构造反转的产物,为三级不整合,属反转期角度不整合性质,区域上与印-澳板块的作用有关,而与晚期菲律宾海板块挤压关系不大。北部湾盆地不整合面的形成与华南陆缘裂解和多级多期张扭或压扭活动密切相关,华南陆缘发生强烈的走滑活动与区域板块格局的巨大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17.
北黄海盆地东部M隆起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黄海盆地是中国东部近海中生代断陷型盆地,详细记载着中国东部复杂的构造活动信息,期间经历了多期岩浆活动和构造反转。M隆起位于北黄海盆地东部,其构造活动记录比周边的坳陷更为详细。为充分认识M隆起的地质结构及沉积响应关系,在充分利用地震、钻测井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从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探讨分析其构造演化历程,进而为北黄海盆地乃至中国东部地区的构造演化提供新的依据。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及地质分析揭示,该隆起区发育有5个典型的不整合面,纵向上可划分为5个构造层。结合北黄海盆地所处构造位置、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特征,及板块运动和区域构造演化史,将北黄海盆地东部M隆起自中侏罗世至今的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共9期):裂陷阶段(稳定沉积期、掀斜形成期、早白垩世凹陷沉积期)、构造反转阶段(晚白垩世抬升剥蚀期)、再次裂陷阶段(早渐新世初沉积期、早渐新世末剥蚀期、F2断层活跃期)、再次构造反转阶段(整体抬升期)、区域沉降阶段(区域沉降期)。  相似文献   

18.
北斐济海盆的构造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斐济海盆位于西南太平洋边缘,近半个世纪以来,针对该海盆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今海盆内活动的构造带主要包括北斐济断裂带以及北部、中部、斐济西侧3组扩张中心,北斐济断裂带以左行走滑作用为主,扩张中心具有不稳定性。北斐济海盆形成于约10 Ma,早期主要受控于瓦努阿图岛弧的顺时针旋转,后期在以近NS和EW向的扩张作用控制下逐渐张开。扩张中心的迁移和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是造成现今海盆内复杂构造和磁异常特征的主要原因。北斐济海盆扩张活动的深部动力学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湄公盆地的形成是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发生伸展作用的结果。其构造演化上总体可以分为基底形成、裂谷初期及其裂谷期、热沉降阶段Ⅰ和热沉降阶段Ⅱ共4个阶段;盆地基底中发育大量断裂构造,从断裂的走向来看可以分为4组:NE、NEE、NW和NWW走向;盆地的地温梯度值为32℃/km;发育中中新世和大约5 Ma前后两次玄武质火山活动。湄公盆地基底由晚中生代侵入岩、火山岩和变质沉积岩组成,基底之上从始新统一直到第四系均有发育。盆地古近纪期间的沉积作用处于开阔海的状态,沉积物主要通过湄公河供给,沉积物厚度较大;中中新世期间,以河流-湖相浊积岩-滨、浅湖相-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沉积物厚度较大,主体超过2 000 m,沉积中心——白虎油田附近沉积厚度超过4 000 m;晚中新世-第四纪期间,以海相沉积体系为主,沉积物厚度明显减薄,主体在1 500 m左右,最大沉积厚度为3 000 m。  相似文献   

20.
南黄海盆地属于下扬子地块海域部分,是我国海相中—古生界发育最齐全,保存相对较完整的地区之一。该区具双层基底结构及复杂的深部构造体系,经历了多旋回的盆地成生、改造及叠加过程。海相中—古生界则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等构造运动的改造,以往由于缺少深部地震资料,无法对海相中—古生界进行构造区划。通过该区沉积盆地原型的分析,结合深部地震资料的解释划分了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