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是研究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最重要的国际候选剖面之一。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硅同位素在剖面中的变化规律,指出“C”点附近“界线粘土层”为火山成因,“B”点至“C”点之间有海底喷气活动;“C”点附近的δ~(13)C,δ~(18)O负异常与生物大量活动有关,而非“灾变”所致。  相似文献   

2.
余光模  梁斌  钟长洪 《地质通报》2010,29(5):901-906
对上震旦统灯影组麦地坪段的C、O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并根据δ13C值在剖面上的变化特征,讨论了该地区震旦系/寒武系的界线。结果表明,麦地坪段白云岩δ13C值在-3.19‰~2.86‰之间,平均值为0.10‰;δ18O值在-10.75‰~-5.17‰之间,平均值为-7.82‰。在剖面上δ13C值出现了有规律的变化,剖面下部2~21层,δ13C值均为正值,在0.04‰~1.68‰之间,平均值为0.92‰;上部23~32层,δ13C值均为负值,在-3.19‰~-1.42‰之间,平均值为-2.13‰,δ13C值存在一个显著的负漂移,变化高达4‰。麦地坪段白云岩δ13C值的变化特征与国内外同期地层非常相似,具有全球可对比性,可作为震旦系/寒武系划分的地球化学标志。  相似文献   

3.
云南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的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梅树村前寒系-寒武系界线剖面是研究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最重要的国际候选剖而之一。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硅同位素在剖面中的变化规律;指出在“B点”-“C点”之间有海底喷气活动存在“界线粘土层”为火山成因。“C点”附近点δ13Cδ18O负异常与大量生物活动有关,而非“灾变”所致。  相似文献   

4.
余光模  梁斌  钟长洪 《地质通报》2010,29(6):901-906
对上震旦统灯影组麦地坪段的C、O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并根据δ13C值在剖面上的变化特征,讨论了该地区震旦系/寒武系的界线。结果表明,麦地坪段白云岩δ13C值在-3.19‰~2.86‰之间,平均值为0.10‰;δ18O值在-10.75‰~-5.17‰之间,平均值为-7.82‰。在剖面上δ13C值出现了有规律的变化,剖面下部2~21层,δ13C值均为正值,在0.04‰~1.68‰之间,平均值为0.92‰;上部23~32层,δ13C值均为负值,在-3.19‰~-1.42‰之间,平均值为-2.13‰,δ13C值存在一个显著的负漂移,变化高达4‰。麦地坪段白云岩δ13C值的变化特征与国内外同期地层非常相似,具有全球可对比性,可作为震旦系/寒武系划分的地球化学标志。  相似文献   

5.
湘西王村剖面寒武系鼓山阶(Drumian)底界附近碳酸盐岩的δ~(13)C值分布于0.5‰~–3.0‰之间,δ~(18)O值分布于–4.0‰~–12.0‰之间,少数碳酸盐岩样品的δ~(18)O值低于–10.0‰,指示岩石经历成岩期后蚀变作用影响,但δ~(13)C、δ~(18)O之间的非协变关系指示碳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鼓山阶底界附近δ~(13)C表现为负漂移演化趋势,负漂移幅度为4.0‰,最低值出现在鼓山阶底界之上9 m处,与美国犹他州Drum Mountains剖面鼓山阶负漂移(DICE)出现的位置基本一致,负漂移幅度可与美国内华达州Desert Range剖面、Panaca Hills剖面、犹他州House Range剖面、Drum Mountains剖面对比,表明DICE负漂移具有洲际可对比性,可作为寒武系鼓山阶划分与对比的工具。湘西王村剖面寒武系第二统顶部清虚洞组、第三统底部敖溪组白云岩为海平面下降期形成的进积序列,寒武系第三统花桥组下部黑色泥灰岩、钙质泥岩夹富含黄铁矿结核的硅质条带为深水斜坡相沉积,超覆于白云岩之上。因此,寒武系鼓山阶底部附近的DICE负漂移发生在寒武纪第三世鼓山期海侵时期,与美国Drum Mountains剖面鼓山阶DICE负漂移所处的沉积环境相似。  相似文献   

6.
湘西罗依溪剖面包含有被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表决通过的、确定全球寒武系第三统第七阶底界的球接子三叶虫Lejopygelaevigata的首现点位,是全球寒武系第三统第七阶GSSP的候选剖面。野外按0.25—0.5m的样品间距,对该点位附近的碳酸盐岩采取了264件碳、氧同位素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寒武系第三统Drumian阶上部δ13C值呈恒幅波状演化、波动范围较小,δ18O波动强烈、幅度较大;而第七阶下部δ13C值跳跃强烈、幅度较大,总体表现为高值,δ18O值波动减弱、趋向低值;全球寒武系第三统第七阶底部的候选GSSP正好处于δ13C值由恒幅波动向剧烈跳跃的转折处。第七阶早期δ13C值、δ18O值及海平面三者之间存在较好的耦合关系,表现为海平面上升到最高位置、δ13C值较高、δ18O值较低,造成耦合的原因可能为全球气候变暖,大量淡水流向海洋、海域扩大,初始生产率提高,较多12C为生物所摄取,导致海水中13C的浓度相对升高,沉积的碳酸盐岩具有较高的δ13C值。同时,由于最大海泛期洋流活动频繁,对江南斜坡带沉积作用有一定影响,致使碳酸盐岩沉积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7.
云南东部上新元古界-下寒武统地层碳同位素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东部上新元古界-下寒武统沉积序列中碳酸盐岩较多,本文研究的三条剖面上厚约500m,包括:东龙潭组、渔户村组及筇竹寺组底部,覆于海相冰水沉积之上,反映了从潮上蒸发至浅水相环境。已获得的δ^13C和δ^18O值显示出较大的变化范围,分别是-7.33~ 2.64(‰)和-14.98~ 0.78(‰)。依靠δ^13C测试,结合岩矿鉴定,发现梅树村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岩石成岩作用中有改造现象。显然,δ^13C总的变化范围及变化模式比世界其它地区小,但却包含一个δ^13C负异常,直接位于古生物学上的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之下。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地区下古生界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大锐  冯晓杰 《地质学报》2002,76(3):400-408
渤海湾地区寒武系标准剖面(山东张夏剖面)海相碳酸盐岩氧同位素δ^180值分布区间为-10.6‰~-4.8‰,碳同位素的δ^13C值为-5.8‰~ 1.6‰;奥陶系标准剖面(河北唐山剖面)海相碳酸盐的δ^180值分布区间为-15.9‰~-6.0‰,δ^13值为-7.6‰~ 1.2‰。中国华北地区奥陶系未出现(或未保存有)中国塔里木区与华南地区、北美大陆及瑞士等中-上奥陶统海相碳酸盐中碳同位素组成正向偏移现象。这表明,中国华北地区奥陶系应缺失兰代洛阶以上地层。碳同位素组成在华北地区奥陶系各组生物石带更叠之间均有异常波动,稳定同位素地层曲线可以成为大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标志之一。据华北地区、塔里木区与华南地区的对比研究,海相碳酸盐岩中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地正向波动,可成为地质时期烃源岩形成期的宏观地球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李延河  钟华 《地质论评》1995,41(2):179-187
云南梅树村前寒武秒-寒武系界线剖面是研究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最重要的国际候选剖面之一。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硅同位素在剖面中的变化规律,指出“C”点附近“界线粘土层”为火山成因,“B”点至“C”点之间有海底喷气活动;“C”点附近的δ^13C,δ^18O负异常与生物大量活动有关,而非“灾变”所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部贵州省的睦化剖面是国际泥盆纪/石炭纪三个界线层型候选剖面之一。虽然地层和古生物的资料已有发表,但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尚未做过。睦化剖面详细的δ~(13)C和δ~(18)O的分析结果揭示,在Siphonodella crenulata牙形石带底部存在一个有意义的短暂δ~(13)C负异常,其值为—8~9‰。这是首次在泥盆纪与石炭纪界线处发现的δ~(13)C负异常,这类似于二叠纪/三叠纪界线、白垩纪/第三纪界线 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报导的δ~(13)C异常。因  相似文献   

11.
扬子地台寒武系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贵州金沙地区寒武系上部娄山关组岩性单一,为蒸发相白云岩,生物化石稀少,沉积时代归属不清.为寻找地层对比与划分的岩石地球化学标志,按5 m的样品间距对贵州金沙地区相邻的长岩沟剖面、岩孔剖面寒武系采集了250件碳、氧同位素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对其演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金沙地区寒武系碳同位素组成演化表现出4次显著负漂移和3次显著的正漂移.负漂移分布于清虚洞组中部(NE-1)、陡坡寺组下部(NE-2)、陡坡寺组与娄山关组的分界处(NE-3)、及娄山关组下部(NE-4),δ13C值分别降低到-2.3‰0、-2.6‰o、-6.2‰和-4.8‰;正漂移分布于清虚洞组底部(PE-1)、顶部(PE-2)及娄山关组上部(PE-3),δ13C值分别上升到1.3‰、2.1‰和2.6‰.δ13C的演化趋势可与世界各大陆寒武系δ13C演化趋势对比,它将娄山关组下部、中部、上部分别划归全球寒武系第二统上部、第三统及第四统.  相似文献   

12.
对全球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西纽芬兰绿岬(Green Point)剖面和我国吉林白山(原浑江)大阳岔小洋桥原全球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候选剖面的对比研究表明,绿岬"金钉子"剖面所指定的界线生物标志——波动古大西洋牙形石(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并不存在于所指定的界线生物层和点位上,而且在分布和分类上是均存在争议的物种,更遗憾的是,所展示的大部分牙形石和笔石标本图片以及碳氧同位素异常数据也并非来自该"金钉子"剖面,因而完全违背了选择金钉子剖面的原则和要求,有必要进行重新的评估。小洋桥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剖面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系由一套深水且未变质的黑色、黄绿色页岩与灰色薄层瘤状灰岩所构成的韵律沉积组成,并保存了完整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牙形石和笔石序列,在详细研究的34 m界线间隔中,自下而上保存了完整的Cambrostodus、Codylodus proavus、C.intermedius、C.lindstromi和C.angulatus等5牙形石生物带,在C.intermedius带上部至C.angulatus带之间,还依次出现3层笔石,归属于重新厘定的Rhabdinopora parabola和Anisograptus matanensis等2个笔石带,此外还有大量三叶虫和介形类化石共生,结合高精度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笔者等建议,以全球广泛分布的牙形石C.intermedius的首现,取代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作为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划分对比的标志,其层位与原来所指定的界线层几乎一致或接近,界线之上所记录的最大碳同位素异常和首次出现的最早的浮游正笔石——R.parabola(含R.praeparabola),可作为该界线划分的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演化,对贵州喀斯特地区黄壤剖面中黄土的有机质开展了碳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剖面深度加深,黄壤有机质及其中胡敏酸的δ~(13)C值趋于偏正,且有机质全样的δ~(13)C值高于胡敏酸。另外,胡敏酸超滤组分的δ~(13)C值随着分子量的减少而增大,说明分子量较低的胡敏酸中可能含更多富集~(13)C的组分,而分子量较大的胡敏酸中可能含更多贫~(13)C的组分。黄壤有机质的δ~(13)C值组成差异,反映了黄壤剖面有机质及胡敏酸形成过程中有碳同位素的分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野外剖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薄片观察,对川东南地区三汇剖面寒武系洗象池组237块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δ~(18)O值主要分布在-8‰~-6‰,平均为-7.63‰;δ~(13)C值介于-5.53‰~3.44‰之间。利用碳氧同位素数值计算古盐度及古温度结果表明,绝大多数Z值高于120‰,且δ~(13)C值大于-2‰,古海水温度主要集中在19~25℃,说明整体为海水-咸化海水沉积环境与温暖或炎热的亚热带气候。认为洗象池组沉积期海平面变化有五个阶段:早期缓慢上升与下降,中期快速海侵,中后期缓慢海退,后期动荡,末期海退。三汇剖面洗象池组储集层岩性主要为颗粒云岩及晶粒云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粒间孔与晶间孔为主。多期的海平面的下降,对应碳同位素多旋回负漂,从而发育向上变浅的多旋回韵律性地层,形成纵向上的多套储集层,洗象池组储集层的形成与演化受海平面变化控制,主要发育在古地貌较高处与滩体向上变浅旋回的上部。另外,依据δ~(13)C值显著的正漂移,明确了芙蓉统地层的底界,为四川盆地寒武系地层的划分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5.
云南晋宁梅树村阶及梅树村动物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蒋志文 《地球学报》1980,2(1):75-92
<正> 一、前言 寒武系—前寒武系界限问题,历经了长期的争论和变动。由于各国界限工作者的努力,已有趋向一致的可能,已经达到可以选择一个建立这种界限层型点的程度。 云南省晋宁县梅树村剖面和王家湾剖面地层连续,代表单一的海相,含有丰富的生物化石,所含早寒武世最早期小壳动物群可以划分3个组合6个亚组合。这些组合由下至上持续更替的特征清晰,反映了动物群由低级—高级、由简单—复杂的演化序列,并且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对比。1978年,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工作组决定将该两剖面选作界限层型参考工作点和参考段。  相似文献   

16.
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是我国下寒武统梅树村阶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也是全球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界线点的中国候选剖面。该剖面位于昆阳磷矿区,北距昆明市区65公里。该区是我国研究震且系——寒武系界线的重要地点之一。早在1939年,程裕祺首次发现中邑村磷矿,并在磷矿层中观察到“类似三叶虫活动颊”的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17.
末元古系-寒武系底Sr、C同位素对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测定了云南永善肖滩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Sr同位素组成及湖北省三峡 剖面震旦系碳酸盐岩Sr、C同位素组成,并与蒙古、 加拿大、西伯利亚和纳米 比亚的末元古系Sr和C同位素数据进行了比较,得出末元古纪海水87Sr/86Sr和 δ13C值的演变图。通过该演变图,可以对全球末元古系地层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8.
末元古系-寒武系底Sr、C同位素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云南永善肖滩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Sr同位素组成及湖北省三峡 剖面震旦系碳酸盐岩Sr、C同位素组成,并与蒙古、 加拿大、西伯利亚和纳米 比亚的末元古系Sr和C同位素数据进行了比较,得出末元古纪海水87Sr/86Sr和 δ13C值的演变图。通过该演变图,可以对全球末元古系地层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9.
汪啸风  柴之芳 《地质学报》1989,63(3):255-264
用放射性化学和仪器中子活化分析,研究了宜昌分乡502号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剖面40多种元素丰度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层中铱的丰度突然增至0.64 ppb,显示出明显的铱异常。而且铱和一些亲铁和亲硫元素丰度的变化呈正相关性。在宜昌黄花场剖面的相同界线层中,还存在δ~(13)C偏离。上述地球化学的信号有利于奥陶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可能与地外事件有关的设想,并为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应划在Hirnantia-Kinnella和G.persculptus带之间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对出露于塔里木盆地北缘阿克苏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玉尔吐斯组上部和寒武系第二统肖尔布拉克组下部海相沉积碳酸盐岩进行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V、Cd和U)及稳定C、O同位素的地球化学剖面研究,以探讨早寒武世沉积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研究揭示,尤尔美那克剖面肖尔布拉克组底部和下部含有两个δ13C负异常,谷值分别为-2.1‰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