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1725年康定7~1/2级地震,至今其震中及发震构造尚未定论。通过历史地震记载资料以及发震地区地震与地震形变带的对比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归属鲜水河断裂带无疑,而且应是该断裂带南段色拉哈分支断裂上的地震,震中在龙启马沟—色拉哈一带,称之为色拉哈地震。同时认为,这一发震段现今为一明显的大震空段,仍潜存着大震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空白区现象,日益引起国内外地震工作者的重视。1976年唐山7.8级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如何?有没有地震活动空白区?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 魏光兴等同志研究了唐山大震前90年M≥4(3/4)级地震后认为,唐山大震前地震活动没有空白区特征。邱群同志则认为,1973年12月后,唐山东南面有一个以2—4级地震围成的空区,这个空区分布在渤海里,与唐山大震的极震区和余震区并不重合,同时还可以找到若干类似的空区。  相似文献   

3.
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7.2级强烈地震发生前,由于作出了较好的预测预报,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大大减轻了地震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简述了这次地震预测预报过程,地震及其灾害情况,大震前后所采取的对策,其中包括大震监测对策、群测群防在地震工作中的作用、地震预报的发布与传递、临震对策、震时对策和震后对策;最后在启示中指出,地震预报是地震对策中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1668年7月25日,在郯城、莒县间发生8.5级强烈地震。有称莒县大震,有称郯城大震,有称临沂大震。因震中不确切,也有笼统称之为鲁南大震的。由于对这次大震震中位置说法不一,大震名称也就各异。确定震中,对研究震源机制,划分烈度等方面有其重要意义。同时对推测本区未来地震危险段,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对1668年这次大震震中作深入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试论1303年山西8级大震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303年山西汾河中游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是我国根据现有历史资料所能确定的第一个8级地震。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地震考古资料,主要讨论本次大震的历史依据;大震前后山西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大震的震害及其评价;宏观震中的可能位置及其命名等问题。经过分析,本次大震宏观震中的可能位置当在霍州城(今霍县城)附近;鉴于目前的认识尚不统一,可将本次大震称之为1303年山西汾河8级地震。同时指出地震史料和地震考古在历史地震研究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这次8级强震取得新的突破,所急待解决的几个关键课题。  相似文献   

6.
1927年古浪大震地质构造背景及其成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多年野外考察资料,在论述1927年古浪大震形变带及发震断裂带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认为这次大震是塔儿庄—皇城断裂带和武威—天祝断裂带同时活动的产物,同时对两组断裂破裂方式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断块错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李志君 《高原地震》2002,14(2):69-72
论述了昆仑山8.1级大震前,川甘青交界地区一些手段的异常,及对这次地震的预测预报情况。通过这次实践,说明8.1级大震的影响场还是相当宽的。  相似文献   

8.
1927年5月23日发生的古浪8级大震距今已有60年了。这是继1920年海原8.5级大震之后在甘肃发生的又一次震惊世界的8级大震。这次地震与海原大地震仅相隔6年半的时间,两个地震的极震区仅相距100余公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这么短的距离上连续发生两次特大地震,这在我国地震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利用历史地震资料探讨了山西临汾7 1/2级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地震围空区是这次地震前的主要活动特征。文章首先介绍了历史地震资料的来源及其使用原则;进而对空区图象的性质和指标进行了确立,亦探讨了空区的孕育演变过程,分析了临汾7 1/2级地震与周围地震的关系。作者通过一定的工作,得出了:临汾7 1/2级地震的发生是华北一系列大震活动后的产物、7 1/2级大震前,临汾盆地构造应力已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临汾地震围空区的孕育和发展大约经历了50年左右的时间,其过程主要包括:构造应力积累—应变加速—平静—地震释放。故应高度注意这个强震活动场所的地震活动图象和演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1983年3月20日发生在辽宁熊岳西海域的4.8级地震的基本概况,研究了地震活动性参数和某些力学特征,并对这次地震发生的意义做了讨论,认为这次地震证实了该部位为地壳水平扩张的构造活动形式,应把这次地震作为产生海城大震的地壳构造活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带头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带头地震是异年倍九律时间系列中的头一个地震,其震级较大。在它发生后几百年内附近200—300公里范围的6级和6级以上地震与它的发生日期往往呈倍九天的关系,其月份范围在带头地震发生日期前后2—3个月内。已发现的带头地震有1679年三河平谷大震,1668年郎城大震,1624年扬州大震,1604年泉州东大震。另外还发现在中国西部也有不少带头地震。带头地震和随后的被带地震其间的倍九律关系可能是具有倍九天可公度的外因调制地下过程的结果。在前兆观测的基础上用带头地震有助于选择发震日期。  相似文献   

12.
大震系的层次、频度及时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震构造类型、规模及大地震的强度和累积地震矩,将12个大震系划分为4个层次。在一个大震系中,累计的地震数为7—10次,最大地震的地震矩约为总地震矩的0.5左右。用分数维的概念对大震系中大震的频度和能量特征作了初步分析。对大震系内的地震的时间分布,可以用随机统计的方法给出其统计的规律。多数大震系的地震累计数N可近似地用时间t的指数函数表示:N=AeBt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与哈萨克斯坦地震研究所地震科技协议,双方商定于1992年9月24日—30日在哈萨克斯坦首府阿拉木图,联合召开第一届天山地震预报国际讨论会。 这次会议将着重交流有关天山地区的地震预报、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地下水化学和水动态、地震形变测量以及地震观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将出版会议论文集。另外会议还将组织对阿拉木图等几个大震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1983年6月13日至18日,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省地震局和甘肃省地震学会在兰州联合召开了“大震对策”讨论会。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个单位11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是我国第一次讨论减轻地震灾害的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对过去大震灾害作了较全面的经验总结,同时对未来大震发生  相似文献   

15.
1992年7月28日,加州南部的居民们被该州40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惊醒。虽然这次地震异乎寻常地大,但却不是发生在著名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上,而是发生在该断层以北不远处的沿一系列分支构造的兰德斯镇附近。这使人立即想起许多问题。这次地震是不是“那个”大震?这次地震是否释放了圣安德烈斯断层系  相似文献   

16.
对南北地震带15个地区1966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地震熵值分析。在重点研究中段和南段发生的9次M_L≥7.0级大震前后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各区未来发生7级以上大震危险性提出了趋势意见。9次大震无一例外地在震前1—4年出现地震活动由无序到有序的熵值降低过程。南北带强震前这种地震活动时、空、强丛集异常持续时间较华北地区,如辽宁海城地震、唐山地震前的1—2年为长。经研究,南北地震带的宁夏宁武地区(38—40°,105—107°),中段的鲜水河—理塘地区(尤其是鲜水河断裂东端),南段洱海—怒江地区是今后1—4年内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对倪长犀《地震记》中的“海反退舍三十里”这句话,有两种迥然不同的看法。不少人认为郯城大震使赣榆县海水从此后退15km,同时使云台山与大陆相连。经查阅史料、实地考察,证明郯城大震并未使赣榆海水从此后退15km。“海反退舍三十里”仅是地震引起的短暂现象。至于云台山与大陆相连,是在郯城大震发生40年后的事。其原因,主要是黄泛砂淤的结果,并非郯城大震所致。  相似文献   

18.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Ms 8.1级地震(以下简称昆仑大震),这是50年来我国大陆地区唯一的一次8级以上大震.目前,有关该次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已有一些考察结果.另外,大震发生后,许多学者对这次地震发震的形变、构造及动力背景,未来我国的地震趋势等做了研究和分析,一致认为这次特大地震对我国大陆1~3年地震大形势将产生重要影响,但影响的范围、程度等尚缺乏定量或半定量的研究.昆仑大震对中国大陆的地壳运动到底产生了一个怎样的影响,搞清这个问题,对分析我国最近几年的地震形势及地震危险区的判定有很大的意义.基于此点,本文利用有限元模拟了中国大陆8.1级大震的同震水平形变场(相对欧亚板块),分析了其对中国大陆不同地区的影响,并给出一些半定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根据观测,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生8.9级地震前同一纬度“段”上两侧MS≥6.0地震活动是具有时间和空间信息的,二者都可以作出回顾性时、空预测的结果。不仅如此,根据红山地震台的记录仍然可以得到“活动时段”预测的结果。最后强调了我们对大震预测的基本认识:大震前小震活动水平的涨落和分布情况是预测未来大震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基础资料,而且都是这次大震前的“整体多维活动”。  相似文献   

20.
1988年在全国地球物理灾害会议上,我们曾指出,在1922年、1937年和1969年我国汕头和香港地区的巨大风暴潮(它们分别造成七万,一万多和数千人的死亡)前,在广东分别有三次6—7(1/4)级大震发生,即1918—1921年的南澳6—7(1/4)级大震群,1936年灵山6(3/4)地震和1969年阳江6.4级地震。我们认为大震前、大震时和大震后大范围构造运动会加剧并使地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