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河硫同位素组成与青藏高原隆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水的平均δ34SO2-4值为+8.4‰,是世界主要大河中硫同位素组成最重的河流;从上游至下游,河水的矿δ34SO2-4值规律性地逐渐增重,在龙门-三门峡河段达最大值。这反映了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而引起的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趋势及随后出现的沙漠化、古盐湖蒸发岩的形成和黄土堆积环境对黄河水硫同位素组成的控制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河中游区重力侵蚀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黄河中游区重力侵蚀宏观规律分析、实验观测、计算模型及新技术应用4个方面研究进展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就重力侵蚀机理模型构建的难点和重点、3S技术及非线性方法等新技术用于重力侵蚀研究的可行性和应用方式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重力侵蚀观测水平较低的原因及其对理论和计算模型研究的严重制约作用。提出重力侵蚀研究应在流域观测站点布设、数据自动测报和积累、计算模型合理概化及与其它类型侵蚀研究结合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3.
黄河中游岩土侵蚀问题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中游出露地层岩性主要有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系和二叠系碎屑岩;中生界三叠系砂泥岩、侏罗系砂泥岩和白垩系砂泥岩;新生界古近系砂泥岩、新近系(原为第三系)红土及第四系风积黄土和现代风积沙。第四系黄土厚度大,结构松散,遇水易解体,具湿陷性,是黄河中游粗泥砂的主要物源;第四系风积沙分布于黄河中游北部,亦是黄河中游粗泥砂的主要物源。岩土侵蚀类型有五:一是风力侵蚀—风沙侵蚀;二是降雨对谷坡面的面状冲刷—坡面侵蚀;三是地表径流对谷底的侧蚀—沟谷侵蚀;四是滑塌对谷坡坡体的破坏—重力侵蚀;五是潜蚀。并对不同侵蚀类型提出了不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黄河中游河龙段岩土侵蚀的地质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传尧 《陕西地质》2001,19(2):82-86
黄河中游河龙段岩土侵蚀环境地质问题极为突出,岩土侵蚀的地质背景主要有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方面。区域大地构造将黄河中游河龙段置于岩土侵蚀最为强烈的空间部位,黄土高原分布的黄土和砂泥岩均为易侵蚀岩土。  相似文献   

5.
人为弃土的堆积与侵蚀过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虎 《西北地质》1998,19(1):61-66
黄土高原地区人为弃土堆积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般都会形成较陡的松散堆积泻溜坡面。在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条件下,人为弃土坡可发生强烈的侵蚀,侵蚀产沙量是裸露自然荒坡的10.8~12.2倍.人为倾倒弃土形成的小型土堆,侵蚀产沙量相对较少,但仍然增加了地表遭受侵蚀的面积.  相似文献   

6.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质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区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脆弱 ,要根治黄河 ,黄河中游至关重要。本文系统论述了本区地貌、气候、国土资源、区域地质构造环境、区域地质 -生态环境问题和黄土高原隆升机制 ,提出了在本区开展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调查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文启忠研究员等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黄河中游地区黄土地球化学演化”已提前完成了任务,并出版了目前国内外黄土地球化学研究的第一部综合性专著《中国黄土地球化学》,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好评。该论著资料丰富、内容充实,方法多样,论证翔实,在理论上有明显创新,提高了黄土地球化学研究在理论上和应用上的深度和广度,对推动本学科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其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上特殊侵蚀沟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独特的水文条件、沉积物的细粒特性,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近年来的半干旱气候条件,尤其黄河近年来严重断流导致了黄河三角洲水上平原发育了大量的异常地质现象,特殊侵蚀沟槽便是其中之一。根据平面形态侵蚀沟槽可分为线状、树枝状、坑洞状、面状,网状及隧道状几种;横剖面形态有“U”形、“V”形、梯形或窄缝形。其规模不一,小者长数厘米,宽深数厘米;大者长数十、甚至百余米;宽十几米,深数十厘米到一米多。沟槽壁上常发育滑塌、流痕或类钟乳等次级构造。  相似文献   

9.
10.
黄河中游全新世黄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洪汉 《地球化学》1984,(3):237-246
Holocene loess in the Middle Huanghe Valley can be subdivided into 3 formations which are composed commonly of upper loess and lower dark loessial soil (a kind of paleosol) : the Xifeng Formation of Late Holocene, the Longxi Formation of Middle Holocene and the Luochuan Formation of Early Holocene. The layers of dark loessial soil at similar stratigraphic levels in different localities show such a change in age that samples from south are older than those from north, indicating a northward shift of the climate, belt during pedogenesis.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面积广大,不同区域的新生代构造演化有很大差别,根据新生代构造运动特征与沉积过程的差异,将黄土高原划分为鄂尔多斯稳定地块、陇西地区和汾渭新生代裂谷3个新生代构造运动分区。新生代构造运动控制黄土高原新生代沉积与侵蚀过程,从而产生明显地貌分异,并可划为3个一级地貌分区: 1)鄂尔多斯黄土地貌区。第四纪黄土覆盖在新近纪红土梁、峁及红土盆地等古地形之上,后被侵蚀,形成复杂多变的黄土地貌景观; 2)陇西黄土地貌区。主体为新近纪红土地貌,上覆少许第四纪黄土,实际为红土地貌区; 3)汾渭裂谷黄土地貌区。裂谷盆地的地貌主体为河流两侧的阶地和台地,其上堆积第四纪黄土,形成不同时期的黄土台塬。鄂尔多斯周边新生代裂谷的出现控制了黄河的发育。新近纪末银呼裂谷与汾渭裂谷进入快速发展期,吕梁山相应隆起; 鄂尔多斯地块西北部也轻微抬升,使古黄河初步形成并流经晋陕峡谷一带,进入三门湖并东流入海。第四纪时期早期,黄河曾长期处于河湖并存期,中更新世末,黄河溯源侵蚀使湖泊消失,并呈现目前的黄河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侵蚀现象是黄土高原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自然的规律。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可概括为三种类型:(1)水流侵蚀;(2)重力侵蚀;(3)风力侵蚀。控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为:降水、地形、植被和岩土性质。降水和地形两个因素称之为“侵蚀性因素”;植被和岩土性质两个因素称之为“可蚀性因素”。土壤侵蚀的发生与否,以及侵蚀的程度,最终取决于上述侵蚀性因素与可蚀性因素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如果侵蚀性因素的效果大于可蚀性因素的效果,则发生侵蚀作用;反之,则侵蚀作用不显示。  相似文献   

13.
J.S.LEE 《地质学报》1924,3(3):351-391
As the Gorge District of the Yangtze is one of the few areas in China that can deservedly boast before the world its scenic grandeur as well as beauty, it has been long felt that a systematic account of its geological conditions would open another aspect of interest to the scientific travellers. There are already on the record the observations of Pumpelly, Richthofen, Abendanon, Willis and Blackwelder, Noda and others; but the results of their work, important as they are in certain respects, seem to ind...  相似文献   

14.
As the Gorge District of the Yangtze is one of the few areas in China that can deservedly boast before the world its scenic grandeur as well as beauty, it has been long felt that a systematic account of its geological conditions would open another aspect of interest to the scientific travellers. There are already on the record the observations of Pumpelly, Richthofen, Abendanon, Willis and Blackwelder, Noda and others; but the results of their work, important as they are in certain respects, seem to ind...  相似文献   

15.
铂族元素在地壳中的富集:以布什维尔德杂岩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幔是地壳铂族元素富集的主要源库。铂族元素迁移主要有两个途径:(1)地幔部分熔融物质侵入地壳;(2)地幔板片就位于俯冲/碰撞带。前一途径比后一途径重要得多。地幔物质进入地壳造成铂族元素富集并成为可供开采的主矿产而非副产品,这一过程可包含许多成矿作用机制:(i)基性侵入体中Ni-Cu硫化物矿浆的发育,岩浆冷却与分离结晶作用导致富含Cu,Pt,Pd的硫化物矿浆的形成;(ii)层状侵入体一定层位形成高品位的铂族元素硫化物层,伴生或不伴生铬铁岩;(iii)富铂族元素及硫化物的岩浆沿着层状侵入体的边缘就位;(iv)直至层状侵入体结晶分异作用晚期的硫化物不混溶滞后分离;(v)不发育硫化物不混溶作用的铬铁矿结晶作用;(vi)低程度硫化物浸染带中的热液作用与铂族元素富集;(vii)乌拉尔-阿拉斯加型侵入体重结晶过程中的铂族元素与铬铁矿的次生富集作用,岩体在风化过程中形成砂矿床;(viii)黑色页岩形成过程中Pt的富集。南非布什维尔德火成杂岩蕴藏世界Pt资源的75%,Pd资源的54%,Rh资源的82%,并具有(ii)、(iii)、(iv)、(v)、(vi)成矿作用的实例。在这些作用中,作用(ii)形成的现有经济储量和资源量占90%,作用(iii)占9%。Merensky矿层(占总资源量30%)是一个铂族元素富集层位,它含1~3铬铁矿薄层,在可采宽度内硫化物平均含量为1%~3%(质量分数)。硫化物一般被认为是铂族元素的主要聚集体。该矿层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含硫化物的基性热岩浆上升汇聚而成。这些岩浆的汇聚造成超镁铁质堆晶岩的厚度(主要是斜方辉石岩,某些地区包括橄榄岩)变化于50cm至数米之间。开采通常集中在厚度不到1m的地带。矿层的成因至今仍存在争议,一些观点认为铂族元素来自下部上升的热液流体,另一些观点认为铂族元素来自上部岩浆的硫化物沉降作用,并形成了Merensky辉石岩。已经知道矿层上覆的辉石岩、苏长岩和斜长岩中矿物来自两种岩浆类型:一种富含MgO(12%,质量分数)和Cr,而贫Al2O3(12%);另一种含典型的粒玄岩成分。UG-2铬铁岩含有全部经济资源量的58%,由一0.6~1m厚的铬铁岩层(有时见辉石岩夹层)和上覆的1~3层由铬铁矿所构成的薄层。虽然硫化物被认为至少是某些情况下对铂族元素的富集起作用,但UG-2的硫化物含量(0.5%~1.5%)显著低于Merensky矿层。UG-2层之下共有13个铬铁岩层位,所有的都含铂族元素,虽然铂族元素总含量和(Pt+Pd)/(Ru+Ir+Os)比值远低于UG-2。UG-2内所含的辉石岩"夹层"具高的87Sr/86Sr比值,说明与顶部熔融岩石的混合促进了铬铁岩和硫化物的形成。作用(iii)的主要实例是Platreef。目前它占总资源量的9%。不过,沿该带正积极开展找矿勘探工作,这一比例将来还会提高。这一矿层的厚度比Merensky和UG-2都要大,目前开采厚度达50多米。Platreef呈带状,上部为斜方辉石岩的堆晶岩;下部为辉石岩、长石辉石岩和苏长岩,它们与页岩、铁矿层和白云岩强烈相互作用,直接形成了底盘岩石。笔者认为Platreef是不同期次岩浆作用的结果,这些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单元产物,包括布什维尔德主岩浆房的UG-2和Merensky矿层。新的岩浆进入主岩浆房会造成先存岩浆移位、岩浆错动并会冲破岩浆房的壁。圆筒状、带状岩管中的超镁铁岩含极高的Pt品位,在布什维尔德杂岩的下部切穿堆晶层,被认为是热液再活化的产物。它们现在未被开采,只是构成存封的铂族元素资源,对整个杂岩体资源没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A. W. GRABAU 《地质学报》1927,6(2):155-198
INTRODUCTION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Dr. J. G. Andersson's important "Essays onthe Cenozoic of Northern China" in 1923 much material has accumulated, partlyas the result of the explorations by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and partlythrough the expeditions sent out by other institutions, especial1y the Central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隆起与黄河地文期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隆起与黄河发育历史有密切关系,黄河地文期既反映黄河发育的各个阶段,也与青藏高原隆起的阶段性相对应。根据最近对黄河阶地及地文期的研究,将黄河发育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1)黄河雏形期,时代为上新世,黄河至少已达到河套地区;2)河湖并存期,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黄河已达到共和盆地,沿黄河及大的支流出现若干湖泊;3)大黄河期,晚更新世至今,沿黄河的湖泊消失,现今黄河的基本面貌形成。  相似文献   

18.
19.
20.
本文通过黄河晋陕峡谷河段21个地点的阶地横剖面观察和阶地对比研究,确定出6级宽谷阶地序列,同时,依据17个放射性测年数据对阶地定年。6级宽谷阶地序列揭示了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区域造陆隆起和局部构造变形,区域造陆隆起的发生时间比之青藏高原隆起要滞后0.113~0.25Ma,而且,平均区域造陆隆起量比之青藏高原的内部和边缘的隆起量小得多。晋陕峡谷河段发生过3期加积作用幕,指示着造陆隆起景观中的气候变化时间线。渭河盆地北缘的韩城断裂悬崖带记录着构造基准面下降,影响的河流长度仅为21~127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