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绿洲土地利用评价—以张掖绿洲为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随着绿洲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使得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扩大,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却相对狭小,再加上掠夺式经营和不合理开发,导致了绿洲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以张掖绿洲为例,分析评价土地承载力、草场截畜量和城镇土地利用等,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核心在于水,核心区域在于绿洲。灌区是构成绿洲的最基本单元。论文应用最邻近距离指数(NNI),分析了张掖绿洲灌区中居民点与水浇地及渠系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在张掖大小共39个灌区中,有22个灌区的NNI值<0.5,灌区中居民点总体表现为聚集分布态势,但空间差异明显,沿山灌区居民点聚集程度明显高于绿洲中腹灌区,映射出不同灌区水资源的基本约束力。从微观角度考察,居民点与水浇地、渠系、道路之间的平均临近距离从沿山独立灌区-绿洲边缘灌区-绿洲中腹灌区逐步增加,说明沿山灌区水浇地、渠系与居民点的关系更密切。灌区中居民点与渠系、水浇地表现出显著的"亲水型"和"亲地型","质点"(居民点)-"廊道"(渠系和路网)-"域面"(土地)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4.
绿洲土地利用评价──以张掖绿洲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洲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随着绿洲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使得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扩大,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却相对狭小,再加上掠夺式经营和不合理开发,导致了绿洲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以张掖绿洲为例,分析评价土地承载力、草场载畜量和城镇土地利用等,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绿洲荒漠带土壤水盐异质性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黑河中游张掖绿洲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1,他引:10
对黑河中游地区典型绿洲的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分析表明,在无灌溉情况下,绿洲及绿洲边缘过渡带表层土壤含水量水平分异明显,由绿洲区的20%左右递减到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的2.9%。绿洲荒漠带土壤水分变化反映了人类利用绿洲水资源的程度,在绿洲地下水资源开发过度和绿洲边缘人类活动剧烈的区域均存在着生态裂谷,对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极为不利。绿洲荒漠带土壤可溶性盐分含量的水平分异表现为绿洲土壤可溶性盐分含量比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和荒漠区低;绿洲界外区不同荒漠类型土壤含盐量变化不同,在绿洲外围沙质荒漠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在绿洲外围砾质荒漠(戈壁)区,土壤含盐量明显高于绿洲区;荒漠区土壤含盐量的垂直变化表明,含盐量最高的聚集层一般不在表层,而在40~60 cm的亚表层。受土壤水盐分异的影响,绿洲外围荒漠植被类型出现分异,从高位绿洲到中位绿洲,外围区荒漠植被的耐旱性和耐盐性均增加。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张掖绿洲LUCC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利用1995和2000年Landsat 5、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中国1:10万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对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绿洲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进行了研究。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张掖绿洲LUCC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诊断出各影响因子对该区LUCC的贡献作用大小,同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检验了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7.
为明晰内陆河流域绿洲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以黑河流域张掖盆地绿洲为研究对象,根据土地利用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反演得到2000—2020年张掖盆地绿洲规模连续数据,分析张掖盆地绿洲规模和内部结构演变规律,结合盆地近20年经济、人文、水文资源等数据厘清驱动绿洲演变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近20年张掖盆地绿洲规模扩张了485.78 km2,整体呈现出荒漠向绿洲转化的趋势;绿洲内部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近20年间耕地面积增加最多,相对于2000年增长了19.00%,而林地面积减少最多,相对于2000年减少了25.38%;绿洲规模和内部结构变化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其中经济发展与人口增加对绿洲规模扩张和内部结构变化起直接作用,水资源对绿洲扩张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9.
构建五套可以反映和评价干旱区绿洲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反映、适时监测及预测干旱区绿洲SARD态势,为区域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是干旱区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的难点之一。本文以新疆吐鲁番绿洲为例,构建干旱区绿洲SARD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是吐鲁番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均为弱可持续状态,并指出其制约因素和潜力。 相似文献
10.
人工绿洲防护林体系稳定性评价——以景泰县引黄灌区绿洲防护林体系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引水灌溉发展起来的人工绿洲是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稳定的人工绿洲防护林体系是绿洲稳定的前提条件。根据人工绿洲防护林体系稳定性的含义和实质,构建评价其稳定性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层次19个评估因子组成;通过分级量化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提出了人工绿洲防护林体系稳定性评判标准和具体的评判方法。以甘肃景泰县引黄灌区人工绿洲为例,对其防护林体系稳定性进行评判,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说明本评价方法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13.
和田绿洲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和田绿洲为研究对象,详细地介绍了和田绿洲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的总体目标、总体设计方案、数据库和数据流程、软硬件环境和系统功能。在系统支持下有效地实现了和田绿洲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由于本系统具有使用灵活、高效准确、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可为从事绿洲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南疆克里雅河绿洲发育和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以塔里木盆地中克里雅河绿洲为典型例子,分析现代绿洲发育与演变的证据,并以绿洲沉积物的绝对年龄数据作对照,演绎出绿洲演变的序列与过程,并就影响绿洲演变的三种因素,气候(温度为主)新构造性质和人类活动作出分析,三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耦合决定绿洲的性质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引用宋松柏等人提出的RSWRS系统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分单项指标可持续利用隶属度和等级评分两种方法对指标量化,为避免线性加权求和方法得出的指标数值因忽略低指标数值对可持续利用的限制影响,建立了以可持续隶属度幂权重求积方法的水资源复合系统综合指数模型,对陕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与线性加权求和方法得出的结论相比较。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显著的区域分异、独特的生态环境、各异的自然条件使农业生产的空间差异很大.这为甘肃发展多种模式的生态农业提供了可能。在分析甘肃常规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植被退化、农业环境污染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后,得出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才是甘肃省农业发展唯一出路的结论。根据甘肃省地域的差异性和生态类型的复杂性设计了生态农业发展的7种模式,并提出了甘肃省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广应用科学技术等。 相似文献
17.
Cai Yunlong 《地理学报(英文版)》1995,(2)
LInttoductionUnderthereformandopenpolicies,fivespeCaleconowiczoneshavebeenestablishedinChina.TheyareShenzhenCity,XiamenCity,ShantouPrefedureandffeinanProvince.Thesespecialec0n0whczonesprovidegoodopportbotiesfOrforaigninvestmar,andfLJnCtionasimportantproce…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区域发展均衡性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区域发展的均衡性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于悬殊,必然影响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测度地区发展存在的差距,就成为理论界和决策界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甘肃省为例,探讨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进行地区经济发展均衡程度测度及可视化表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甘肃河西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分析了河西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优势、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以科学技术为动力,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水资源为杠杆,建立节水型绿洲经济体系,保护绿洲生态环境,推进绿洲城市化进程和发展旅游业等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甘肃黄土高原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农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成因的分析,指出是人类的掠夺性行为加速了本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恶变,并提出了甘肃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