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002年11月20日,中国第十九次南极考察队离开上海港码头,乘“雪龙”号考察船,经过一船二站58天的航行在2003年1月17日顺利抵达南极中山站。在考察队临时党委的领导下,全体队员奋战10天胜利完成了200t余的补给物资、400t余柴油的卸货任务,为夏季科学考察和新宿舍楼的装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利用第25次南极考察队获取的中山站海洋、气象考察资料,结合中山站过去20年的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2009年中山站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等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同时围绕互联网络带来的预报手段的进步、预报能力的提高等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在天气预报领域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5.
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建于1957年,位于相距中山站大约100千米直线距离的维斯德福尔特丘陵地。在1984年中国独自组织进行南极考察之前,应澳大利亚南极局邀请,并由我国极地考察办公室的前身,即当时的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派遣,中国少数科学家参加了澳大利亚不同南极考察站的越冬考察。其中戴维斯站是接纳我国科学家最多的考察站,前后有8位中国科学家在那里越过冬。根据第21次队考察工作计划的需要,中山站 相似文献
6.
挺进冰穹A 从这里出发 2004年12月6日,南极拉斯曼丘陵,万里蓝天,骄阳当空。南极中山站,21次队旗、彩旗飘扬,主楼左侧五星红旗和两边澳大利亚、俄罗斯国旗迎风招 相似文献
7.
在举国欢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2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6次受派赴南、北极科学考察的中国极地考察队的老队员、中国首次南极越冬考察队队长,我的心情格外激动,20年前远渡重洋、登上冰洲、鏖战风雪、建站升旗、扬我国威的艰辛岁月至今仍历历在目。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越冬队的八名队员,听从祖国的召唤,南极的需要,义无返顾地坚守在刚建成的、站区条件还十分简陋的长城站,勇克第一冬的重重困难,度过了茫茫极夜的诸多艰辛,圆满地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我们中国首次南极越冬考察的重任,并于1985年12月7日,安全地回到了祖国。在首都机场受到了国家海洋局、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气象局、国家测绘局等部、委、局领导的热烈欢迎和接见。在杭州火车站,又受到了浙江省、杭州市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领导的热烈欢迎和接见。我们深深感到,这是祖国人民对我们首次南极越冬考察队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莫大鞭策。首次南极越冬考察为我国赢得了《南极条约》协商国地位,并从此取得了对国际南极事务的决策权。 相似文献
8.
9.
1979年12月29日笔者代表我国科学家首次正式赴南极考察,从此揭开了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史上的第一页。当年还不到40岁的“小伙子”,而今不少人已经称我“董老儿”了。虽深知这是对我的尊称,但心里不是个滋味儿,人就这么老了?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这一生毕竟为我国蒸蒸日上的南极事业作出了贡献!仅仅25年,我国的南极事业从无到有,并已经成为国际南极大家庭中举足轻重的成员,我为之感到自豪!说句心里话,我内心里还真的从未觉得我已经到了“廉颇老矣”的时候,虽然没有“我真的还想活上500年”的雄心壮志,但在有生之年,我会继续把精力用到极地的科学研究上去! 相似文献
10.
在全国海洋科技大会上,本刊记者就中国极地考察现状与未来发展采访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记者:神秘的南极和北极,天寒地冻,白)皑皑,深深地影响着人类居住的蓝色星球。自古以来,地球两极就吸引着无数人探索好奇的目光。请您谈谈目前国际极地考察的现状。曲探宙 相似文献
11.
12.
13.
在国家海洋局的领导下,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所的具体组织和指挥下,中国第十九次南极考察队147名队员,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在风雪南极考察中全面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队员们高举“南极精神”这面大旗,认真遵照临时党委“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的要求,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自2002年11月20日至2003年3月20日,历时120天,安全航行2.3万余海里,以排除万难,夺取全面胜利的勇气,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任务。此次考察队任务艰巨,是历次执行“一船两站任务中时间最短、现场科学考察任务最重的一… 相似文献
14.
15.
我国自1984年起,通过近20年的努力,已经在南极相继建成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国南极中山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在北极建立了中国黄河站,成功地开展了19次南极考察和2次北极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研成果,为维护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权益,开展两极的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极地考察站的站务档案真实地记录着极地考察的历史和主要文件,具有最为完整的考察站日常管理信息,成为最重要的极地科学考察管理史料。本文将分析极地考察站务档案收集、积累和保管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提出见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17.
我国在南极建有长城和中山两站。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经1986年、1992年和1996年的几次较大扩建后,目前站区总建筑面积约3400m^2余。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站区总建筑面积约2700m^2余。两站建筑设施主要包括:生活栋、科研栋、通信栋、气象栋、发电栋、车库、综合库、食品冷冻、冷藏库等。为了保障考察站的正常运行,两站除配备了供电、供水、取暖、通信等系统外,还建有油料储备供应系统、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水陆交通运输工具和工程机械等。长城站已运转了20年,中山站也已运转了15年,为了能满足我国南极考察事业发展的需要,计划在“十五”期间对南极两站进行逐步实施改建和增建部分建筑和考察设施。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10月15-16日,"2014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南极考察30周年纪念会(CSPS 2014)"(China Symposium on Polar Science 2014the 30th Anniversary of CHINARE)在山东青岛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办,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协办。来自国内外102家科研单位和管理机构的470余人参会,交流论文100余篇。秦大河院士及来自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中国气象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大会名誉主席陈连增,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晓方同志作了大会发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0月11日,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逐次迈向"雪龙"船。那时正是举国欢庆祖国60华诞的仲秋之际,166名南极科学考察队员踏上雪龙船,远离祖国和亲人,远涉重洋,奔赴南极。对岸欢送的人群渐渐散去,船平静地前行,我望着苍茫的大海,内心却波涛汹涌。一种无法预测和无法掌控命运的恐惧感袭来,人性的脆弱和渺小在浩瀚的海洋面前毫无保留地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