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推进海洋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基于2011~2020年环渤海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Tobit模型测度环渤海地级市的海洋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并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化看, 2011~2020年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仍有较大进步空间。(2)从空间差异看,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格局由2011年高低生态效率水平相间分布的无序状态向2020年两个较高生态效率区空间上集聚的有序化发展倾向转变,但并未出现区域协同化发展趋势。(3)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表明,研究前期纯技术效率作为效率增长的单一推动力存在动力不足问题;研究后期2016~2020年,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双驱动,保证了海洋生态效率的提升。(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碳减排水平对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海洋产业结构呈显著负相关;海洋科技水平正向影响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未来要注重海洋科技发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加强地区间合作,提升海洋发展基础以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狄乾斌  赵晓曼  王敏 《海洋通报》2020,39(2):160-168
旅游生态效率是反映旅游经济与旅游环境双向效应(bi-effect)的重要判断指标。本文基于非期望产出视角,采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价了我国东部沿海18个主要滨海旅游城市的旅游生态效率,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沿海18市滨海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呈中等水平,平均值处于0.727~0.894,阶段特征明显,呈现前期平稳发展,中期下降,后期回升的发展趋势;(2)各城市滨海旅游生态效率水平差异显著,分为下行风险型,持续成长型,稳定型和波动型4种发展类型。平均效率值最高为天津,最低为三亚;(3)分解效率均值中纯技术效率较高,规模效率次之,技术进步是影响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4)投入冗余和非期望产出冗余已经成为阻碍滨海旅游生态效率进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洋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保护如何协调发展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使用C2NLS方法对2003-2016年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海洋生态效率进行测度,使用SDE方法对海洋生态效率的时空演进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对影响海洋生态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探索。结果表明:(1)海洋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差距并未显著缩小,海洋生态效率的地区分布出现极化趋势。(2)海洋生态效率重心表现出西南向移动特征,东北-西南向的空间格局更加明显。(3)环境规制、海洋科技和对外开放可以有效提高海洋生态效率水平;产业结构效应不显著,可能是由于高污染行业同时具有高产出与高排放的特征导致;区位因素效应不显著,海洋生态效率与地区发展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二次型关系,与中国海洋经济整体发展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通道情况相符,部分印证了“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相似文献   

4.
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研究对制定行之有效的低碳海洋交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2006—2015年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的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进行估算,然后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最后运用Tobit模型探究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整体上处于低效率状态,且各省(区、市)间差异明显,但差异正在逐渐缩小。②2006—2015年沿海各省(区、市)市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变动呈现出“M”形波动上升趋势。③将各省(区、市)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水平划分为不同类型,其中上海和天津属于高效率型,河北属于中效率型,其余省(区、市)市属于低效率型。④货运距离和能源结构对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能源强度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提高海洋生态效率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0—2015年沿海地区1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DEA和Tobit模型,对中国海洋生态效率进行了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发现:2010—2015年,中国平均海洋生态效率为0.720,整体处于无效状态并呈现效率下降的趋势。从省际层面看,海洋生态效率较高的多为经济发达地区,海洋生态效率较低的多为欠发达地区。从区域层面看,海洋生态效率呈现出"长三角—环渤海—泛珠三角"递减的格局。在海洋生态效率影响因素中,人均收入和海洋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正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RD投入、海洋保护力度对海洋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影响,港口发展和区位因素对海洋生态效率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沿海各地区必须加快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努力提高海洋生态效率。文章从技术异质性视角出发,按地理位置分布将沿海11个地区划分为三大区域,基于共同前沿下的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对各沿海地区2006—2015年的海洋生态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各组区域下海洋生态效率的差异性、变动趋势以及改善潜力。结果表明:共同前沿下海洋生态效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多年均值分别为0.899、0.841和0.703,如果采用潜在最优生产技术,各区域平均还有10.1%、15.9%和29.7%的效率提升空间。总的来说,我国沿海各地区的海洋生态效率除辽宁较低之外,整体都较高。管理无效和技术无效是导致地区海洋生态效率损失的两大来源,环渤海经济区的技术无效和管理无效皆有,管理无效相对更严重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正逐渐由技术无效向管理无效转变;而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无效呈上升趋势,管理无效却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7.
基于SBM模型的我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海洋强国"建设的深入实施,我国海洋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但也出现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制约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亟须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提高海洋产业生态效率。文章以海水养殖排污总量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SBM模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2006—2015年我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渔业生态效率水平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5年我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呈波动式下降趋势;沿海各地区的海洋渔业生态效率差异显著,且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沿海各地区的海洋渔业生态效率水平可分为高效型、中效型和低效型3个类型,其中广东省和江苏省从中效型下降至低效型,主要原因在于其存在生态恢复滞后性。  相似文献   

8.
张莹  韩立民  秦宏 《海洋与湖沼》2022,53(5):1288-1298
近年来,如何实现海水养殖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前人研究海水养殖生态效率时,较多关注对环境非期望产出的衡量,较少考虑海水养殖的环境正外部效应。以海水养殖碳汇量作为衡量海水养殖环境正外部效应的期望产出,以海水养殖氮、磷污染产出量作为非期望产出,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2008~2017年我国海水养殖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回归模型,通过构建海水养殖专业化程度、规模化程度和集约化程度三个变量衡量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内部影响因素,并综合考虑科技、经济、管理、外贸等外部影响因素,考察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1)考察期内我国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总体尚未达到最优状态; (2)不同海域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均值存在显著的阶梯式区域失衡; (3)海水养殖规模化程度与科技管理水平对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海水养殖专业化程度、集约化程度、培训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外贸依存度对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具有负向影响,海水养殖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从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科技研发与推广投入、加强海水养殖进出口与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碳排放为非期望产出,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2006-2014年的海洋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分析表明:(1)中国海洋经济平均效率在研究期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整体上处于下降态势,但在研究期末有所回升;空间上,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值与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效率值相比始终处于最低状态,但三大经济圈差距明显;(2)中国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期内呈现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8%,主要由于海洋经济技术效率的下降;空间上由研究期初的中部高、两端低演变为期末的全国均衡发展,但南方差异较大;(3)通过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做出回归分析,得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海洋产业结构水平和海洋科研人力资本水平是海洋经济效率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7—2016年中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运用标准差椭圆刻画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引入广义矩估计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海洋渔业生态效率较高的地区为江苏、广东和山东,生态效率中等的地区为浙江,生态效率低的地区为辽宁和福建,生态效率无效的地区为河北、广西和海南;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布的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偏移,且空间格局在南北方向呈扩张状态,在东西方向呈收缩状态;海洋渔业的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和科技支撑对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正向作用,而对外开放程度对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郑慧  高凡  赵昕 《海洋通报》2020,39(1):61-69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和贸易国,中国渔业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选取基于规模报酬可变假设的DEA模型测算了中国海洋渔业补贴的效率水平,进一步利用Malmquist指数对补贴效率的动态变化进行分解,探究效率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然后建立分析补贴效率影响因素的面板Tobit模型,对补贴投入和环境变量对补贴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海洋渔业补贴效率整体较低,且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最后基于实证结果从改善补贴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改善渔业补贴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丁黎黎  张凯旋  杨颖 《海洋通报》2021,40(3):254-261
近年来关于海洋经济增长效率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目前尚未有文献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综述.本文从技术进步中性与海洋经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中性与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偏向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偏向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四方面对海洋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文献梳理,分析总结了近年来学者们在海洋经济增长效率领域的主要...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明晰中国海洋经济动力因素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特征,本文从技术、资本和劳动力三方面出发,引入PVAR模型与GIS技术,分析2005-2015年度我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动力因素与海洋经济空间响应格局分布。结果表明:整体上,全国涉海就业率与技术进步短期内无法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从长期来看,涉海就业率的增加、海洋科技成果转换与海洋资本存量的逐渐增多,对海洋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但后劲不足;从部分来看,受海洋技术进步、海洋劳动投入正向影响作用的地区多集中于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海洋资本存量影响较大地区多集中于除河北外的环渤海地区,部分沿海省份海洋经济产值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对海洋技术、海洋劳动、海洋资本的需求日益增加;各沿海省份三大海洋经济动力因素发展均不协调。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海洋渔业发展新挑战,促进渔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践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文章基于2009—2019年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运用包含生态环境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泰尔指数分别量化我国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及其地区差异与变化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2009—2019年我国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水平仍不高,随着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水平的逐步提升,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泰尔指数逐年降低,表明我国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正逐渐缩小;(3)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占地区GDP比重、海洋捕捞产量占海水产品产量比重、渔业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水产技术推广经费对我国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水产品因污染造成损失产生负向影响。据此提出加强海洋资源监测、强化海洋渔业科技支撑、转变渔业发展模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维全  王玉霞  韩雪 《海洋通报》2020,39(4):416-425
旅游产业是海岛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借助 DEA 模型测度 12 个海岛县 (区) 的旅游效率,采用组合方法对海岛旅游效率的空间特征演变进行刻画,并通过 EVIEWS 软件分析海岛旅游效率的影响因素。 (1) 海岛旅游综合效率总体不高,技术效率是海岛旅游效率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规模效率水平较低,海岛旅游发展能力未得到全面发挥。 (2) 海岛县 (区) 之间旅游效率总体差异不大,相对差异明显。海岛旅游效率空间状态演变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可能存在“贫困陷阱”和“俱乐部趋同”现象。 (3) 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信息对海岛旅游效率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交通条件、城镇化是海岛旅游效率发展的约束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