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黄海微体古生物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的海洋微体古生物研究从无到有,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超微化石等海洋微体生物壳体是海洋地质研究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部分.南黄海是我国开展微体古生物研究较早、研究基础较好的海区.本文旨在回顾过去,立足现代,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的海洋微体古生物研究从无到有,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超微化石等海洋微体生物壳体是海洋地质研究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部分。南黄海是我国开展微体古生物研究较早、研究基础较好的海区。本文旨在回顾过去,立足现代,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从一滴水可以看大海。然而,在汪品先教授的实验室里,从占一滴水几十分之一的小虫壳子,可以看到千百万年前的古海洋——这就是上海同济大学的海洋微体古生物实验室。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和他的研究集体,把有孔虫等微体化石作为观察对象,在那里分析海洋的古环境。 汪品先自1960年在莫斯科大学毕业归国后,长期从事海洋地质和微体古生物的科研和教学,从辽河口到海南岛,他和兄弟单位合作对我国广大海区的微体化石分布进行了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微体古生物学在古海洋学和其它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微体古生物学本身的发展方向,1993年9月2日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开放实验室举行了“世纪之交的微体古生物学及其在中国的前景”微型学术讨论会。台湾大学黄奇瑜、美国耶鲁大学魏国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穆西南、地矿部地质科学院何希贤、地矿部海洋地质调查局夏金宝、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郑连福、胜利油田钻井地质公司刘传联、同济大学汪品先、赵泉鸿、吴国瑄等也应邀参加了会议。正在西欧的同济大学王律江,还以书面发言的形式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5.
由地矿部海洋地质综合研究大队、地科院地质研究所合著的《东海陆架新生代古生物群——古动物分册》一书,最近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系统描述了东海陆架新生代地层,描述了孢子花粉、沟鞭藻,轮藻,硅藻、钙质超微化石、有孔虫、介形虫、软体动物等8个门类,554个属,1382个种的古生物群,并讨论了化石组合(带)的特征、分布变化规律,地质时代和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6.
《古海洋学概论》是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汪品先教授等集体编写的,他们参阅了500多种文献,博采众家之说,加以科学分析,取其精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古海洋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最新成就.包括氧、碳同位素、微体古生物和沉积学等方法,涉及大洋地层学、古洋流、古气候、古水温、古海水化学、碳酸盐补偿深度、古生物生产率以及古海洋的演化史和重大事件等.深海钻探使地球科学产生了两个重大突破:第一是以具体的沉积物岩心证实了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第二是创立了一门新的边缘科学——古海洋学.板块构造学说已为我国地质学界所熟识、接受和应用,但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对古海洋学还比较生疏.本书可作为地质、海洋等有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教材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地质、海洋、水文、气象和生物工作者阅读参考.  相似文献   

7.
由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主办的“油气盆地研究短训班”自1983年10月17日至11月17日在无锡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举办.参加这届短训班的学员共30余人,来自地矿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所属各石油勘探局、研究所、各普查大队.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业治铮、汪品先教授主编的《南海晚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一书于1992年12月中旬出版。 该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事件比较研究及其应用”成果的一部分。该课题从1989年起,由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三单位合作共同承担的。 南海地形复杂,属于半封闭型边缘海。沉积物对海平面的洋流体制的变化反应灵敏,具有古海洋学研究得天独厚的条件。三个不同系统学术单位的三十多位科学工作者,发挥各自的特长,对南海陆坡、深海平原以及陆架、珊瑚礁共十余个钻孔或沉积柱状样进行研究,开展了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化石和翼足类等四个门类的微体古生物定量分析,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沉积物的粗组份分析,粗细两类粒级的粒度分析、化学分析和扫描电镜,偏光镜下的观察,矿物颗粒的电子探针能谱分析以及放射性与古地磁测年等测试分析项目,采用了古生态转换函数等数据处理技术,初步建成了一  相似文献   

9.
钙质超微化石(nannofosils)在上个世纪就被人们发现,至今已有百余年的研究史.本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以来,在我国对其研究也日益兴起.钙质超微化石通常仅有1—30微米,大者可达50—60微米,颗石藻(coccolithophori-da)是其中主要类型.它广泛分布于侏罗、白垩纪以来的海相地层中,由于个体微小,数量众多,分布极广.演化迅速,又能反映海水温度、气候等环境变化,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因此随着石油勘探、深海钻探和海洋沉积的深入研究,已被列为一项重要的化石门类,成为地层划分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古海洋研究的一项重要依据.钙质超微化石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北京平原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的初步研究》(王乃文等,中国科学,B辑,1982年3期.)(以下简称《研究》)一文报导了在北京平原地区若干钻孔中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无疑,这对深入探讨和认识该区和我国北方东部地区第四纪沉积、海侵和古气候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然惜在《研究》文中对某些关键性的钙质超微化石鉴定和论述明显地存在着较大的疑商之处.当然,相应据超微化石成果引伸出的若干认识也颇值重新估价和考虑.为讨论方便起见,首先有必要对目前国际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分带概况作一简要的介绍.自1970年Martini,E.在罗马的国际第二届浮游生物会议上提出海相新生代钙质超微化石分带方案以来,虽经丰富和补充,但分带方案和基本内容一直无实质性改变,它在国际上早已广为使用.按Martini方案,第四系钙质超微化石被分为三个带:  相似文献   

11.
对南海34个站位表层沉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钙质超微化石δ^18O化范围为-2.656‰~0.006‰,平均为-1.517‰;δ13C值变化范围为-1.510‰~0.778‰,平均为0.140‰.通过与有孔虫同位素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钙质超微化石δ^18O高于浮游有孔虫而低于底栖有孔虫,δ13C值低于浮游有孔虫而高于底栖有孔虫.从平面分布来看,南海表层沉积钙质超微化石氧同位素在东北和西南各存在一个小于-1.5‰的低值区,碳同位素在东北存在一个小于0的低值区.钙质超微化石与有孔虫同位素值的差异性可能与其生命效应及生活环境有关.而钙质超微化石与有孔虫同位素平面分布规律上的不同也揭示了海水温度、盐度、营养水平等海洋参数可能对超微化石和有孔虫同位素的分馏起不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月19-21日,海底观测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陆军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召集,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实验室和中国IODP办公室共同举办,来自国家科技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国家地震局、中科院、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十余家涉海单位的58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放射虫研究在古海洋学中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虫是海洋微体古生物的一个重要类群 ,广泛分布于从赤道至两极的各种海域 ,同时垂直分布于从表层到上千米深的水层中 ,其分布格局和群落结构受水体温度、盐度、生物产量和营养盐含量等环境因素控制 ,又与水体的迁移交换密切相关[1]。沉积物中的放射虫化石蕴含着丰富的古生态、古海洋环境等地质历史信息 ,其丰富的种类性、极高的分异度和对突发性海洋 气候事件的灵敏反应 ,对建立高分辨率地层层序、恢复古气候及重建高精度短时间序列的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不易溶的硅质壳 ,在CCD以下的深海区具有其他钙质类微体化石不可替…  相似文献   

14.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系统描述钙质超微化石在南海表层沉积中的分布特征,对遍布南海的175个样品进行了实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钙质超微化石绝对丰度相差很大,从0—3.8×1010个.g-1不等。平面上将钙质超微化石丰度分为3个区。共鉴定出钙质超微化石21属28种,以Emiliania huxleyi、Florisphaera profunda和Gephyrocapsa oceanica为优势种,其中Florisphaera profunda占据绝对优势。南海钙质超微化石分布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14°N线南北两边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存在差异;二是南海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两片海域为最高,并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分布趋势。对影响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的水深、上升流与营养盐、陆源物质稀释作用、碳酸盐溶解作用等因素作了讨论,并根据钙质超微化石随水深的变化推测南海碳酸盐补偿深度应在4 000m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东海底质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品先  闵秋宝 《海洋学报》1981,3(1):188-192
钙质超微化石是颗石(Coccolith)及其相近化石的统称.颗石是颗石藻纲(Coccoli-thophyceae)表面的钙质骨骼,一般只有1-15μ大小,需要用电子显微镜研究.近年来,钙质超微化石在侏罗纪以来海相地层研究中,尤其在大洋沉积物的研究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关于太平洋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和水层中颗石藻类的分布,美国、苏联和日本都作过研究,而关于东海海域中的分布情况尚未见报导.近来,我们通过对东海20个表层沉积样品超微化石的分析、鉴定发现,其数量分布和属种组合与沉积速率、海水温度与海流分布等均有密切关系.目前,东海沉积中超微化石的系统研究工作尚在进行之中,现仅就初步分析的结果,作一简短报导.  相似文献   

16.
李文勤 《海洋学报》1987,9(4):471-479
运用钙质超微化石,判定海相地层年代及分析古海洋环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通过对赤道太平洋、东海、日本海3个不同海域的柱状岩心中所出现的钙质超微化石,分析研究了上述海域的古海洋环境的变化以及地层的年代.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生物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钙质超微化生物地质学研究方法,分析鉴定了多金属结核中的钙质超微化石,建立了多金属结核生长层柱状剖面图,确定了多金属结核形成的三个生长阶段及其年代,为揭示多金属结核的成矿规律和分布规律提供了必要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钙质超微化生物地质学研究方法,分析鉴定了多金属结核中的钙质超微化石,建立了多金属生长层柱状剖面图,确定了多金属结核形成的三个生长阶段及其年代,为揭示多金属结核的成矿规律和分布规律提供了必要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9.
南海西部表层沉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研究了南海西部308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钙质超微化石,发现除一个样品外,所有样品均含有钙质超微化石,但相对丰度相差悬殊,在0-1725个范围内变化。钙质超微化石在平面上的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分区性,可划分为3个区。超微化石组合与南海其它地区超微化石组合面貌相似,由15属23种组成,以Gephyrocapsa oceanica,G.spp.(small),Emiliania huxleyi和Florisphaera profunda为优势种,占90%以上,其中Florisphaera profunda为绝对优势种。本调查区超微化石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重点讨论了水深、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碳酸盐的溶解作用以及重力流的沉积作用等因素对超微化石分布的影响,并根据超微化石的分布推断碳酸盐临界补偿深度(CCrD)约为3100m,碳酸盐补偿深度(CCD)大于4300m。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2°~22°N,116°~122°E)表层沉积中的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硅质与钙质生物丰度和比值的定量分析以及碳酸盐含量的测定,发现碳酸盐含量、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及钙质生物比值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和硅质生物比值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却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增加.研究表明,调查区内微体化石丰度和比值以及碳酸钙含量的高低,与碳酸盐溶跃面(lysocline)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密切相关,碳酸盐溶跃面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南、北还存在一定差异,碳酸盐溶跃面南部较北部深,南部在2 600 m上下,北部则在2 200 m上下;碳酸盐补偿深度也是南部的较深,南部为3 600 m上下,而北部在3 400 m上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