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收集各附件I缔约方最新递交的森林管理参考水平报告和专家评审报告,对各缔约方采用的森林管理参考水平确定方法进行了综述,重点分析了确定森林管理参考水平的三个基本要素:森林管理核算面积、核算参数和采伐量。大部分缔约方采用了国别方法或欧盟共同方法,少数缔约方采用历史数据或其外推作为参考水平。由于采用的核算方法和参数基本上都是基于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和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因此森林龄级结构和采伐量的预测成为影响森林管理参考水平的重要因素。各缔约方在确定其森林管理参考水平时,尽可能利用其森林特点,结合宏观经济预测,采取尽可能降低参考水平的策略,以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最大限度地利用森林管理碳吸收汇。  相似文献   

2.
《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三次会议(COP3)在日本京都市举行, 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缔约方(即公约附件一缔约方)在2010年(可以在2008年到2012年之间) 之前的第一承诺期内,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  相似文献   

3.
附件一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及其履约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最新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基准年(1990年),附件一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转型期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非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美国和加拿大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为显著,相对于1990年,2005年其增幅分别为19.2%和28.6%;英国和德国能源部门温室气体减排量最为显著,其减幅分别为7.8%和17.4%。在2005年,有超过一半的附件一国家的实际排放量低于其目标排放量,履约进展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4.
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最新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基准年(1990年),附件一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转型期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非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美国和加拿大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为显著,相对于1990年,2005年其增幅分别为19.2%和28.6%;英国和德国能源部门温室气体减排量最为显著,其减幅分别为7.8%和17.4%。在2005年,有超过一半的附件一国家的实际排放量低于其目标排放量,履约进展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介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1缔约方和非附件1缔约方递交"履约信息通报"的情况和主要内容,阐述我国编写"履约信息通报"所存在的难点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根据主要附件I缔约方2011年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递交的1990—2009年国家温室气体(GHG)排放清单数据,包括报告的《京都议定书》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活动数据,对其LULUCF GHG源/汇趋势、《京都议定书》缔约方LULUCF相关活动在履约中的作用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对缔约方会议确定的森林管理活动汇清除的限额进行评估。分析表明,1990—2009年,附件I缔约方LULUCF总体表现为净GHG汇清除,且总体上呈波浪式增加趋势,20年增加了65.9%,但年际波动较大。1990年LULUCF汇清除相当于GHG排放总量的7.41%, 2009年上升到13.68%。《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最初两年(2008—2009年),各缔约方每年可从合格的LULUCF活动中获得2.38亿t CO2当量的汇清除,相当于这些缔约方基准年源排放的1.91%,可抵消其减限排额的45%。汇清除主要来自森林管理活动,而其他活动的汇清除所占份额很小。LULUCF活动使《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为一些缔约方过多地使用森林管理活动的汇清除来完成其减限排指标提供了机会,特别是俄罗斯、日本和意大利等国。这为目前正在谈判的第二承诺期LULUCF规则,特别是如何利用森林管理汇清除的规则敲响警钟。  相似文献   

7.
本文搜集了2014年4月最新提交的附件B 35个主要缔约方报告的2008—2012年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LULUCF),能源,工业过程,溶剂使用,农业及废弃物6个领域的温室气体(GHG)排放与吸收的数据,估算了第一承诺期各领域的相对减排贡献及各缔约方在各领域做出的减排努力。结果表明,各领域减排量占所有领域总减排量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能源62.6%、工业过程13.9%、农业13.4%、LULUCF 7.4%、废弃物2.6%和溶剂使用0.1%;各缔约方在各领域的减排量相当于其基准年总排放量的平均值由大到小分别为:能源8.7%、农业3.0%、LULUCF 2.5%、工业过程1.3%、废弃物0.5%和溶剂使用0.1%。总体而言,能源领域是GHG减排的主导领域,农业和LULUCF起到辅助减排的作用;多数缔约方选择的LULUCF活动产生的核算结果表现为弱GHG吸收汇,其利用LULUCF活动履约的减排贡献相对较小,仅相当于能源领域减排量的12%,但对于新西兰和冰岛的贡献较大,其LULUCF活动产生的汇清除抵消了两国在其他5个领域GHG排放量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8.
适应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问题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近两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下关于适应气候变化谈判的进展,分析了适应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问题及各利益集团的立场,结合《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进展,提出了我国今后在适应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谈判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第二承诺期LULUCF有关议题谈判进展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05年作为《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一届会议(CMP.1)决定启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程以来,国际社会通过《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特设工作组(AWG-KP)针对第二承诺期的谈判紧锣密鼓地进行。在第二承诺期如何利用LULUCF活动(包括与LULUCF活动有关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也是谈判中的主要议题之一。通过调研,概述了AWG-KP的谈判进展,结合第一承诺期LULUCF有关规则的不足,对LULUCF有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关于第二承诺期LULUCF规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5年11月28日-12月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这次大会不仅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1次缔约方大会,同时还是2005年2月生效的《京都议定书》的157个缔约方的第1次聚会。此次会议被看作是自京都会议以来,就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召  相似文献   

11.
国际气候谈判背景下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附件I和非附件I缔约方提交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要求不尽相同。2007年以来,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透明度、以国家温室气候排放清单为核心的国家信息通报提交频率及其磋商分析问题成为气候谈判争论的焦点之一,发展中国家承担的相关义务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通过阐述该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排放清单编制的不同要求,特别是通过对目前发达国家所接受的清单审评制度和我国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情况的分析论述,明确我国国家清单编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问题的谈判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到目前为止,几乎历次会议都涉及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的谈判内容,但谈判进展甚微。通过综述《公约》谈判进程中与适应气候变化有关的主要决定,分析了适应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问题谈判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我国在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问题谈判中应持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2月10日凌晨6时许,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会议中心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1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次缔约方会议主席用激动得颤抖的声音宣布会议胜利闭幕。会议最终就启动发达国家2012年后温室气体限控指标谈判达成协议,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25次缔约方会议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未能就各方最为关注的《巴黎协定》第六条市场机制实施细则达成一致。会议成果平淡主要有4个原因:第一,过度强调提高各方减排目标力度而未能聚焦《巴黎协定》第六条相关谈判;第二,主席国和部分缔约方急切将各方尚未形成政治共识的提高承诺力度问题引入谈判进程,破坏了谈判氛围;第三,各个议题推进不平衡;第四,发达国家企图逃避责任,促使发展中国家更加团结并形成对立。展望2020年的全球气候多边进程形势,《巴黎协定》第六条相关谈判将继续作为重点,提高力度也将成为讨论主题,但片面强调1.5℃目标可能引发重谈《巴黎协定》风险,同时发达国家背弃《公约》、转嫁责任意图明显。全球气候治理应聚焦落实承诺的力度,并平行推进《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最新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基准年(1990年),附件-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转型期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非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美国和加拿大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为显著,相对于1990年,2005年其增幅分别为19.2%和28.6%;英国和德国能源部门温室气体减排量最为显著,其减幅分别为7.8%和17.4%.在2005年,有超过一半的附件-国家的实际排放量低于其目标排放量,履约进展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一次缔约方会议(COP11)将于2005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会前加拿大政府邀请38个缔约方曾于9月22~24日在渥太华举行了部长级的磋商会,会上由加方散发了一份背景文件,题为“气候变化行动——有效国际行动的重要困素”,以便与会者讨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姜伟新副主任应加拿大环境部长斯特凡那·戴恩的邀请率团出席了会议。作者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应邀参加了磋商会。会后,他撰文介绍了讨论的概况。现应本刊之约,在此简要介绍了该背景文件的四大要点,以及会上三位学者的引导性发言的重点,并对各缔约方的不同观点作了关键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2月在蒙特利尔举行的《京都议定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决定按议定书第三条第九款的规定启动附件一缔约方(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2012年后温室气体减排指标的谈判,即第二承诺期谈判,并成立了“不限名额特设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第二承诺期谈  相似文献   

18.
《巴黎协定》基本照顾了各缔约方的核心关切,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原则,基本体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分。在适应部分,《巴黎协定》设立了与全球温升目标相联系的全球适应目标,明确了对发展中国家的适应支持,并确定了具有一定法律约束力的全球适应信息通报和5年周期的全球盘点。在损失损害部分,《巴黎协定》锁定了《公约》下的华沙损失损害国际机制,并基本确定了一个各国通过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共同解决损失损害问题的框架。但是,《巴黎协定》仍然没有解决很多技术性问题和缔约方之间关键性和实质性的分歧。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将继续在适应和损失损害问题中面临着出资压力,应通过增强国内适应行动、强化适应和损失损害相关研究和高效利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3个方面,为谈判争取主动并为推动全球适应气候变化减少损失损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京都议定书》附件I国家缔约方进一步承诺特设工作组(AWG)第四次会议于2007年8月27-31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此次会议重点讨论附件I国家(工业化国家)在2012年之后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与目标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前     
2009年底于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5次缔约方会议(COP15),在《哥本哈根协议》中接受了2℃阈值的目标,即把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限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2℃[1]。2010年底于坎昆召开的第16次缔约方会议再次确认了2℃的目标[2]。但什么时候是工业化前没有说明。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的术语表中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