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地震条带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仕勇 《内陆地震》1990,4(1):44-49
本文试图利用一个新的参数值C_B—带状集中度来定量分析地震空间分布的成带程度。根据1978年1月—1989年8月新疆拜城、乌鲁木齐、乌苏、富蕴四个地震区的地震资料,算出了四条C_B—t曲线,发现在研究的时段和区域内发生的15次Ms≥5.0级地震,其中绝大多数有C_B高值异常。  相似文献   

2.
以大地热流值、温泉分布与地震活动分布为研究对象,使用1970年~2016年11月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青海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目录,利用青海地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的大地热流值和水文地质查明的温泉分布的相关资料,分析了青海地区M≥6.0级地震与大地热流值、温泉分布之间的关系,对比结果表明:(1)青海地区强震活动空间分布不均匀,地震强震空间分布与大地热流值的横向梯度变化有密切联系。(2)青海地区绝大多数(占总数量的92%)M≥6.0级地震震中位置与大地热流中—高值区相关,地震震中分布与地热的横向梯度带位置基本一致,但大地热流值不是唯一决定因素。(3)玉树结古地区的地震与温泉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匹配性。距离断裂带24 km范围内,温泉发育的区域,地震活跃度相对较弱;而地震多发区域,尚未发现存在温泉或者热水塘。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地震时、空、强诸方面的研究中,对震级的分布规律及表征其统计特征的b值研究较多,震级一频度关系式logN=a—bM已被普遍接受,并应用于地震预报。但对于地震的空间分布,这个描述地震活动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则研究较少。事实上,地震观测表明,在大震孕育过程中,在相当大的区域内,都伴随有大量的地震活动,不但会使b值发生改变,而且地震的空间分布图象也会有变化。在实际地震预报中人们也常常通过分析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图象变化,来对未来的地震形势作出判断。例如不少人探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03年1月1日—2013年4月1日芦山地震前震源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分析,发现不同阶段的震源机制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强震孕育过程中构造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震源区中小地震的P轴方位角C_V值在芦山M7.0地震发生前有一个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只是相比于汶川8.0级地震前C_V值的下降-上升过程经历了更长的时间,这表明四川芦山M7.0地震的孕育经历了长时间的应力积累,与许多研究结果相一致。2007年1月1日—2014年4月1日C_V值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有显著的增强与减弱过程,对于发震地点可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齐玉妍  孙丽娜  邱玉荣  李姜  金学申 《地震》2015,35(2):101-110
地震空间分布非均匀性指标Cv值作为一种有效的预测指标近几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受空间分布的事件样本数大小的影响,Cv值会有所改变。本文采用Cv值标准化后的Kcv值,统计了河北及邻区的地震事件空间非均匀性分布,并与地震时空概率增益综合预测模型相结合,进行研究区地震预测。依据河北及邻区40多年的地震观测资料进行了Kcv值扫描和震例统计,研究了该方法应用于河北地区的预测效能及最优时间尺度。对研究区2008—2012年M5及以上地震的概率增益、地震发生概率预测与实际地震发生情况的回溯性检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应用于河北地区地震发生概率的预测是可行的。依据上述方法,对2013—2017年河北及邻区M5及以上地震发生的概率增益和地震发生概率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位于华北地震区东南部, 带内地震主要受长江下游和南黄海海域内一系列断裂的控制, 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 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 本文充分利用该带最新的区域地震台网资料, 历史地震复核资料以及地震构造等资料, 统计和计算了b值、 V4和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 探讨了带内b值空间分布与历史强震、 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空间分布的关系, 进一步研究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特征。 通过本文的研究, 获得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为概率危险性分析提供计算参数; 探讨了该带未来百年地震发展趋势, 初步判定了该带潜在地震危险区, 为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和方法; 研究结果对地震区划、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引入空间距离方法用于定量分析地震空间分布特征,所定义的地震空间分布因子Z_K可以较好地判断地震空间分布类型,当Z_K→1时表征地震空间分布具有丛集的特征,Z_K在0.5附近波动说明空间中地震是随机分布的;Z_K→0则可能对应于地震的网格分布图象。从更深层次上来看,ZK值的变化从地震空间分布的角度出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孕震系统有序复杂程度的动态变化。 以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10次M_s≥5.8地震为例,对Z_K值在中强地震前后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普遍地可检测到高Z_K异常值,具有实用意义的是可以统一地取Z_(αυ=0.642作为异常判断标准。两个7级以上强震前的高Z_K异常值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上升较快、幅度较大,强震发生于Z_K最大值附近。中强地震前的高Z_K异常则持续时间较长、变化平缓、异常幅度较小,地震多于异常结束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发生。 最后本文就震级下限、区域范围对Z_K值的影响等其它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华北地区地震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认为单位面积中地震频次服从幂函数分布,引入了描述地震分布集中度的统计量 c 值,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大震前后 c 值的变化。初步结果表明,大震前 c 值有一个增高的过程,对地震预报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华北几次大震前的地震空间集中度C值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在文献[2]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华北地区单位面积中的地震次数K的频数分布服从幂函数关系:N(K)=A/(1+K)~c,K=0,1,2,……K_(max),这里N(K)为所取区域中含有K次地震的单位面积数。等式中的C值表征了地震在空间分布上的集中程度,称之为地震空间集中度。文中研究了1970—1983间华北地区共发生的九次M_S≥5.8级地震震例,发现震前在震中周围较大范围内的C值都有一个明显的异常上升过程,表明较大地震前中小地震在空间上的集中过程是明显的。文章还就C值变化与实际地震空间分布的关系,C值的物理意义、C值的四种估计方法及其优劣、C值的统计分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利用首都圈地震数字台网2009年1月至2016年3月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ato尾波单次散射模型,固定尾波窗长,计算唐山地区尾波Q值,时间和空间上分析Q值分布特征,结果显示,Q值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在较长孕震时间上呈现降低—升高—降低—发震的过程,且中强震易发生在Q值高低值交界区偏高值一侧,震群易发生在Q值相对较低区域。  相似文献   

11.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3年1月1日至1988年11月5日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获得了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及附近区域多个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图像,初步揭示了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结果表明:澜沧—耿马地震之前,研究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不均匀性特征.澜沧7.6级地震震源区以低于0.7的异常低b值、低a值以及整个研究区最短的局部复发间隔Tl值为特征,表明震源所在断裂段在震前已处于高应力闭锁状态,具有发生大震的应力条件.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2005年7月25日林甸5.1级地震前多项地震学参数(地震空间分布、b值、YH值、D值、Gl值、A(b)值等)的异常变化,期望从中能够找出对中强地震短临预报有意义的地震学参数和特征图像,以增加对中强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依信息维的定义:本文给出计算地震空间分布信息维数的具体方法。由此计算了海城、唐山地区1970—1987年地震空间分布的信息维,发现海城7.3级、唐山7.8级地震前2—3年,信息维D_1均有一个明显的异常下降过程,临近大震之前达最低值,震后逐步回升,但回升速度却有快有慢。对地震空间分布信息维结构、无标度区及其上下限等进行了分析,对其物理含义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结果表明,无标度区一般仅跨越1个数量级,无标度区上限标度值在不同时段基本保持不变,相对较为稳定;无标度区下限标度值在大震前数年开始变小,大震后回升,在某一标度范围内波动,稳定性较大震前正常时段为差。本文还指出,无标度区下限标度值除指示出样本数据噪声背景的大小外,似乎还随孕震过程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引用地震活动度 S 对苏、鲁、皖、豫地区几次中等强度地震前 S 值进行时、空扫描。结果表明,该区大多数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 S 值等值线分布范围有扩展—收缩现象;主震前2~3年内,在震中区一定范围 S 值时序曲线出现升高—降低或升高—降低—回升发震的过程。上述 S 值的时、空变化反映了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地震活动的活化—寂静或活化—寂静—二次活化的发震过程。初步认为,适当选择 S 值的权系数进行其时间和空间扫描可给出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地震活动的异常信息,对本区地震的中期预报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1995年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多项地震学参数(地震空间分布,b值,C值、D值,Mf值,GL值,YH值,AC值等)的异常变化,期望从中能够找出对中强地震短临预报有意义的地震学参数和特征图像,以增加对中强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周仕勇  朱令人 《地震研究》1992,15(3):263-270
本文从信息量的角度出发研究定量描述地震活动时空分布异常图象的方法,并定义了缺信量I_Q值来定量分析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或空间上分布图象的异常程度。文中还根据1977年1月~1990年11月新疆部分地震区的地震资料,算出了四条I_Q—t曲线,发现在研究的时段和区域内发生的10多次M_s≥5.0级地震中,绝大多数有I_Q低值异常。  相似文献   

17.
根据蒙古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目录,计算了蒙古国地区地震的空间分形维度D值和震级—频度关系中的b值。结果表明蒙古国地区地震空间分形维度D值约为1.56,说明了蒙古国地区地震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丛集性。蒙古国地区b值约为0.962,非常接近1,说明蒙古国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地震活动区。我们还分析了b值和D值随深度变化情况,结果揭示了蒙古国地区地壳介质结构的各向异性程度和应力分布的空间差异。文中研究结果还表明蒙古国地区地震的b值和D值呈现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7年西藏米林MS6.9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获得了较准确的余震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米林地震震源区的b值空间分布,并结合前人资料研究了米林地震前后的b值变化。重定位结果显示:米林地震余震序列呈NW?SE向分布,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缝合带和比鲁构造岩片的北东边界,震源深度集中于3—20 km范围内。b值时间分布显示:米林地震震前震源区的b值降低,表明震前震源区存在较强的应力积累;地震后震源区的b值呈现跳跃式上升,反映出震源区应力释放,同时随时间的推移,b值逐渐趋于稳定。米林地震震源区的b值在0.52—1.35范围内变化,15 km深度以上b值在东、西方向上存在差异,15 km以下在东北、南西方向上存在差异,由此推测不同的b值分布与地下的结构特征有关,浅层的b值变化与震源区的破裂程度相关,深部变化则反映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岩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地震台网1970—2021年地震目录,结合赤峰及通辽地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分布,采用最大似然法,对研究区域进行b值时空扫描,结果显示,低b值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侧NE向大兴安岭断块隆起带两侧和赤峰—开原断裂及一系列NE向断裂相交汇区域,符合研究区域应力分布特点。对研究区域内15次中强地震及1次小震群活动进行震例回溯,发现5次地震事件发生在低b值及周边区域,表明b值变化对区域中强地震的发生有一定指示作用,但效果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20.
利用历史中强地震和近40年的区域台网地震资料,采用地震复发间隔变异系数和活动性参数b值空间扫描方法,对鲁东—黄海活动地块的背景地震活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中强地震活动的主体区域是南黄海南部坳陷区和陆地苏南隆起区,目前都处于中强地震活动平静期;b值空间分布显示,苏南隆起区南边缘最低,南黄海南部坳陷区次之。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活动性参数图像,研究区域内现今地震活动主要受NW向、NNE向和近EW向活动断裂控制,中强地震沿该方向断裂分布或丛集在它们与NE向断裂交汇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