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纯净空气与H2O/ CO2污染空气来流对比试验结果基础上,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和化学动力学方法,研究了H2O和CO2污染组分对煤油燃料超声速燃烧的影响,获得了试验手段难以得到的燃烧室流场参数和性能数据。完成了相应的煤油燃料超声速燃烧室二维数值计算,其中匹配了进口总温、总压、马赫数、氧气摩尔分数和工作当量油气比。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相应试验测量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燃烧室流场数据、性能参数分析了H2O和CO2污染的动力学影响、以及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1)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值总体上吻合,两种手段均体现了纯净空气来流时不同煤油当量油气比的燃烧室性能,并反映了一致的“污染效应”影响趋势;(2) H2O污染、H2O+ CO2污染的存在降低了煤油燃料超声速燃烧室性能,体现在燃烧诱导压升、燃烧效率、流向冲量增量的下降,而且随着污染组分含量的增加,燃烧室性能下降越加显著。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以下简称“ZL”)对H2O2诱导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正常H9C2心肌细胞、PC12细胞作为对照,分别以不同浓度的H2O2处理细胞4 h,建立氧化损伤模型;在H2O2处理细胞前用ZL预处理24 h,作为ZL药物组,采用CCK-8法检测以上各组细胞存活率。结果:与未经H2O2处理的细胞比较,400 μmol/L H2O2处理的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下降至(47.25±4.14)%(P<0.01);600 μmol/L H2O2处理的PC12细胞存活率下降至(52.53±4.31)%(P<0.01);经10~320 mg/ml的ZL预处理后,H9C2心肌细胞、PC12细胞的存活率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L对H2O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PC12细胞氧化损伤有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3.
丁旭  徐琰  郭崇峰 《海洋学报》2010,32(9):6632-6636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近紫外光激发的蓝色荧光粉Sr2B5O9Cl:Eu2+,研究了SrCl2 ·6H2O用量和Eu2+浓度对其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随着Eu2+浓度的增加,其结构无明显变化,发光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当其浓度为8mol%时,荧光粉的发光强度最大;当用Ca取代Sr时,荧光粉的发射峰从425 nm红移到453 nm. 适当过量  相似文献   

4.
在试验水池中,开展了波浪在岛礁地形上演化问题的研究。首先在实验水池中建立了西太平洋某岛礁地形的模型,然后采用改进的JONSWAP谱,由造波机产生不同周期、波高的随机波浪。试验中观察到了不同类型畸形波生成的过程及不同波面形态的畸形波。对偏度、峰度及水深与畸形波要素Hm/HsHm表示波列中的最大波高, Hs为有效波高)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对畸形波波高Hfr与偏度的关也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发现峰度与畸形波要素i>Hm/Hs呈正相关, Hfr增大时相应的偏度也会呈现增大的趋势。此外,水深的变化剧烈时(如斜坡、海山位置)有助于畸形波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过氧化氢(H2O2)等活性氧(ROS)物质因具有绿色高效的特点,在废水处理、杀菌消毒等领域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利用电催化生成H2O2是一种实时提供活性氧物质的有用方法。然而,目前报道的大多数高性能催化材料都是粉体形式,不便于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因此,制备可直接应用的电极材料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利用喷涂-热解的制备方法,制备了高活性氧催化活性的氧化炭黑(O−CB)/多孔碳毡电极,通过聚四氟乙烯(PTFE)的修饰优化电极表面的氧气传质,成功制备氧掺杂碳气体扩散电极。研究结果表明,O−CB/PTFE-5 wt%电极具有最高的催化性能,其合成H2O2的速率达27.19 mg·L-1(mg catalyst)-1·cm-1·h-1。海洋典型污损微生物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的抗菌实验表明,该电极电催化作用60 min产生的活性氧对Pseudomonas sp.的杀菌率可达到97.69%,作用120 min的杀菌率可达到99.99%。  相似文献   

6.
Forms and functions of inorganic carbon in the Jiaozhou Bay sediment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norganic carbon form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mutual transformation and contribution to carbon cycling in the Jiaozhou Bay sediment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organic carbon in sediment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forms:NaCl form, NH3·H2O form, NaOH form, NH2OH·HCl form and HCl form. Thereinto, NH2OH·HCl form and HCl form account for more than 70% of total inorganic carbon. There was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every form of inorganic carbon and their correlativity was clearly different with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except the similar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NH2OH·HCl form, HCl form and total inorganic carbon in all regions of the Jiaozhou Bay. All forms of inorganic carbon were influenced by organic carbon, pH, Eh, E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sediments, but their influence ha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regions. Every form of inorganic carbon transformed into each other continuously during early diagenesis of sediments and the common phenomenon was that NaCl form, NH3·H2O form, NaOH form and NH2OH·HCl form might transform into steady HCl form. NaCl form, NH3·H2O form, NaOH form and NH2OH·HCl form could participate in carbon recycle and they are potential carbon source; HCl form may be buried for a long time in sediments, and it may be one of the final resting places of atmospheric CO2. Inorganic carbon which entered into sediments was about 4.98×1010 g in the Jiaozhou Bay every year, in which about 1.47×1010 g of inorganic carbon might be buried for a long time and about 3.51×1010 g of inorganic carbon might return into seawater and take part in carbon recycling.  相似文献   

7.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CFx层对CF+3刻蚀Si表面过程的影响.由模拟数据可知,温度对C和F的沉积有显著的影响;通过提高样品的温度,物理刻蚀得到了加强,而化学刻蚀被减弱.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Si的刻蚀率相应增加.刻蚀产物中的SiF,SiF2的量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SiF3的量与基体温度没有直接的关系.Si刻蚀率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SiF,SiF2相似文献   

8.
蒋明波  吴智雄  周敏  黄荣进  李来风 《海洋学报》2010,32(10):7314-7319
利用机械合金化和冷压烧结法制备得到n型和p型Bi2Te3基热电材料,在80—300 K温度范围测量了电导率、Seebeck系数,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低温热电性能.采用Bi2Te3基热电材料制备出半导体热电器件,并配合附属设备搭建出一套半导体温差发电装置.利用液氮汽化时释放的冷能,对半导体热电器件的发电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得出这种半导体热电器件输出电压、输出功率与电流关系式,测得最大的输出功率达到1.33 W,从而证明了冷  相似文献   

9.
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室内模拟了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Meretrix meretrix 对Cu、Pb的生物富集,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文蛤体内重金属污染物的动态监测和对富集与排出过程监测结果的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文蛤富集重金属的吸收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bioconcentration factors)、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得到的Cu、Pb各动力学参数分别为,K1为4.6333—72.3754;K2为0.0512—0.0798;BCF为60.7646—1414.9634;B1/2为8.69—13.55。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对重金属Cu、Pb的生物富集数据符合双箱模型,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比较结果得出,吸收速率常数K1及生物富集因子BCF均随着外部水体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文蛤对Cu富集能力大于Pb;Cu在文蛤体内的生物学半衰期B1/2大于Pb;理论平衡状态下生物体内Cu、Pb的含量CAmax随着外部水体中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暴露条件下双箱动力学模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应用于文蛤的富集动力学研究的,仍需要进一步开展不同条件下实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0.
热液喷口附近的羽状流中存在明显的化学及浊度异常,通过探测这些异常可判断是否存在热液喷口及确定喷口的具体位置。本文研制了一款可用于探测热液喷口的多通道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体积小、精度高的特点,且可在4000米深海中进行工作。该化学传感器共配备五个全固态电极,一个为参比电极,其余四个为离子选择性电极,并且可根据所测量的化学离子进行更换。本文基于该化学传感器共进行了两组实验。在第一组浅海试验中,化学传感器集成了pH,Eh,CO32-和SO42-电极,在浅海海域中测量对应化学量,结果表明该化学传感器可在实际应用中获得高精度、稳定的测量数据。第二组实验为深海热液探测,装配了pH,Eh,CO32-和H2S电极的化学传感器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区域的29次测线中投入使用,共获得有效数据27组。通过对测量所得到的化学量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确定热液喷口的化学异常探测方法,若某时间段内Eh和H2S的电势降低,而pH和CO32-的电势上升则可判定存在化学异常。利用该方法对27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共发现5个潜在的热液喷口。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学传感器可有效地探测由热液引起的化学异常,适用于实际热液探测中。  相似文献   

11.
郑炳松  孙彦乾  陈俞  马景龙  李英骏 《海洋学报》2010,32(10):7020-7026
提出了一种利用单飞秒激光脉冲驱动类氖钛X射线激光的物理方案.利用自相似方法研究了不同脉冲前沿的单飞秒激光辐照钛平板靶产生的类氖钛X射线激光等离子体的特性,得到了电子温度、电子密度和定标长度三者的定标律,讨论了给定输入参数下各定标律曲线的特性.研究表明,利用单个飞秒激光能够实现X射线激光的产生,而且脉冲前沿强度随时间增长平缓的飞秒激光有利于驱动X射线激光.本研究为实验上实现单飞秒激光脉冲驱动X射线激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于1989年10月—1990年6月间,进行了氦氖激光散焦扩束辐照对孔雀鱼抗病力及生长发育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经能量密度为2.86J/cm~2激光处理的仔鱼,在车轮虫和水霉、绵霉等病原体侵袭下,其成活率比对照组高126%。在能量密度为5.37J/cm~2激光辐照下,两个月的幼鱼,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分别比对照组的高36.4%和52.5%;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脂肪酶活性降低53.5%。在生长方面,90天雄(雌)鱼的体长比对照组增加8.3%(9.7%),体重增加41.7%(39.6%);当激光的辐照剂量为7.52J/cm~2时,其对机体生长发育所产生的生物刺激作用并没有随着相应增强。  相似文献   

13.
目标激光脉冲一维距离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辉  吴振森  宫彦军  张耿  王明军 《海洋学报》2010,32(10):6988-6993
根据激光雷达方程及粗糙面脉冲波束散射理论,提出了目标激光脉冲后向散射回波功率即激光一维距离像的计算表达式,并获得斜板、球和圆锥一维距离像的具体形式.数值计算结果与粗糙平板和圆锥激光脉冲回波强度实验数据比较,两者符合良好.数据分析表明,激光一维距离像曲线能够较好反映目标的纵向几何外形信息.我们着重讨论了入射激光脉冲宽度与目标径向尺寸对距离像的影响.上述研究可为激光波段的目标特征提取和识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动态测量系统中时间同步问题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传感器动态测量系统中时间严格同步是实现系统实时、准确获取空间目标位置、姿态等信息的关键。围绕解决传感器间数据同步问题,提出针对两台计算机的时间同步方案,制定传感器数据采集方案,提出相应的数据内插算法。综合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及算法成功地解决了多传感器动态测量系统中的时间同步问题,系统综合测试精度优于0.05mm,远远高于0.465mm的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15.
舰载浅水激光测深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近海浅水区域水深测量的激光双频相位法测量方案,采用声光调制1064nm和532nm光波分别测量水面和水底距离。在实验室进行了该系统的模拟实验,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王擂然  刘雪明  宫永康 《海洋学报》2010,32(9):6200-6204
在正色散掺铒光纤激光器中,利用非线性偏振旋转技术实现自启动锁模,得到了具有极大光谱宽度的高能量、无波分裂耗散型脉冲.该耗散型脉冲的形成是腔内增益、损耗、非线性偏振旋转、正色散和其他非线性效应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机理与传统的负色散激光器完全不同.当抽运功率为500 mW时,该类型脉冲的光谱覆盖了1530—1660 nm范围,半高全宽光谱宽度可达42 nm以上.脉冲具有极大的正啁啾,其时间带宽积为483,而单脉冲总能量最大可达34.4 nJ.  相似文献   

17.
The positron impact-ionisation of atomic hydrogen in the presence of a linearly polarised bichromatic field is investigated in the first Born approximation. The field is composed of a fundamental frequency and its second harmonic. The state of positron in the field is described by the Volkov wavefunction, and the continuum state of the ejected electron is described by the Coulomb-Volkov wavefunction. The dressed ground state of target is a first order time-dependent perturbative wavefunction. The tripl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and their dependencies on laser field parameters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modified by a monochromatic field.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herent phase control is significant and the laser-assisted ionisation cross sections caused by positron and electron are different.  相似文献   

18.
首次使用266nm激光脉冲对泥鳅受精卵进行辐照,引起畸变。辐照分别对全卵、只对胚盘、只对卵黄三种方式进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说明266nm激光对泥鳅受精卵的作用是光化学作用,而不是光致热效应,可能引起DNA分子结构—碱基的变化。核质关系实验证明了细胞质对细脆发育过程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 He- Ne激光束偏转技术研究金属表面被脉冲 Nd:YAG激光烧蚀时在空气中所产生的冲击波。给出了冲击波前锋的传播轨迹。研究表明 :在近距离处 ,冲击波的传播轨迹接近于强爆炸波轨迹 ;冲击波波速明显大于空气中声速 ;随着传播距离增大 ,冲击波波速逐渐趋近于声速。  相似文献   

20.
数值模拟飞秒激光加热金属的热电子发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安民  高勋  姜远飞  丁大军  刘航  金明星 《海洋学报》2010,32(10):7198-7202
研究了超短超强激光脉冲与薄膜靶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电子热发射.当超短激光脉冲与薄膜靶相互作用时,首先入射超短脉冲激光对吸收深度内的自由电子进行热激发;接下来热激发电子将能量传递到附近的晶格,再通过电子和晶格二体系的热传导,以及电子晶格间的热耦合,将能量传递到材料的内部.因此,电子在皮秒级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不能与晶格进行能量耦合,使电子温度超出晶格温度很多,电子热发射就变得非常明显了.用双温方程联合Richardson-Dushman方程的方法对飞秒脉冲激光照射金属靶的电子热发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电子热发射对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