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滇西德钦羊拉地区斑岩及其成矿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羊拉铜成矿富集区新发现的斑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相关我铜多金属矿化进行了研究,认为斑岩形成于同碰撞造山期,属成矿斑岩。与斑岩有关的矿化带从岩体向外可分为蚀变斑岩带、隐爆角砾岩带和脉状矿化带,且矿化逐渐增强。各带的矿物、蚀变及成矿元素组合特点反映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斑岩,成矿类型为斑岩型,成矿时代属于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2.
申萍  沈远超 《岩石学报》2010,26(8):2299-2316
西准噶尔与环巴尔喀什地处中亚成矿域腹地,发育着许多大型和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构成了中亚成矿域最重要的斑岩铜矿床集中区。二者的成矿动力学背景略有差异,成矿岩浆条件和成矿物源有一定的差异,所形成的斑岩铜矿床有所不同。西准噶尔斑岩铜矿床以新发现的包古图斑岩铜矿床为代表,该矿床位于达拉布特不成熟岛弧南部;含矿岩浆为中钾钙碱性中性岩浆,侵位较深(5~10km);S(δ34S=-2.4‰~0.4‰)和Pb(206Pb/204Pb=17.92~18.89,207Pb/204Pb=15.45~15.62,208Pb/204Pb=37.68~38.36)同位素指示成矿物质来自地幔。含矿中性杂岩体由早期闪长岩体和晚期闪长玢岩岩株组成,含矿岩体发育碱性(黑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酸性(绢云母化和硅化)蚀变;以浸染状矿化为主,有少量的脉状矿化。环巴尔喀什斑岩铜矿床以科翁腊德和阿克都卡等超大型斑岩铜矿床为代表,这些矿床位于巴尔喀什-伊犁岩浆弧北部,含矿岩浆为中高钾(科翁腊德)和高钾(阿克都卡)钙碱性中酸性岩浆,侵位很浅(科翁腊德)和较浅(阿克都卡);S(δ34S=0.7‰~6.0‰)和Pb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物质来自地幔和地壳。含矿岩体为连续分异的中酸性杂岩体,包括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等;科翁腊德含矿岩体发育酸性蚀变(高级泥化、绢云母化和硅化)和少量的碱性蚀变(钾长石化、黑云母化和硅化),阿克都卡含矿岩体发育碱性蚀变(钾长石化、黑云母化和硅化)和酸性蚀变(绢云母化和硅化);矿化均为浸染状和脉状矿化。  相似文献   

3.
安妥岭岩体位于太行山北段岩浆成矿带,目前已发现一个大型钼矿,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找矿潜力较大.含矿岩体是一个复式杂岩体,主要成分顶部核心为石英花岗斑岩,而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环绕其构成岩体主体;含矿岩石具有富碱富钾的总体特征,Na2O与K2O随SiO2增加而增加.复式含矿岩体控制了矿化的形态和特征,矿化带呈一个倒扣的不规则筒状,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形成裂隙式充填的脉状矿体,而岩体深部为隐爆角砾岩状矿化和浸染状矿化,属于斑岩型矿床.安妥岭岩体矿化蚀变分带明显,从矿化中心向外蚀变分带为:钾化-硅化带、硅化-绢云母化带、青盘岩化带、泥化-黄铁矿弱硅化带和矽卡岩带.本文就安妥岭钼矿含矿岩体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安妥岭钼矿的进一步找矿和探讨太行山成矿带斑岩型钼矿的成矿规律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堆城与沙坪沟小岩体型斑岩钼矿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堆城和沙坪沟钼矿床为东秦岭—大别钼矿带最典型的2个大(超大)型小岩体型斑岩钼矿床。通过对其基本特征、成矿时代、物质来源等特征综述及对其成矿动力学背景、成矿机制的探讨,结果表明:二者的成矿类型、含矿斑岩体化学组成、矿体产状形态、围岩蚀变分带、成岩成矿时间等具有相似性,矿化均受小斑岩体控制,岩控特征明显。沙坪沟钼矿化的高品位、大储量与其发育的爆破角砾岩、更充分的"流体化作用"、较长时间的热液活动及矿化斑岩体的侵位空间等因素密切相关。二者具有相似的小岩体成大矿的成矿机制,即与含矿小岩体同源同成因的深源浅成的花岗岩基在深部发生分异演化,为浅部的含矿小斑岩体提供大量的热液和矿物质,在小斑岩体头部(或浅部)、以上和以外更大范围的构造岩或围岩中成矿。  相似文献   

5.
郭建强 《地质与勘探》2017,53(3):413-424
四川雅江措纳玛杂岩体位于甘孜-理塘断裂带中段东缘,由日勒玛、格希、措纳玛、购隆、下德差、多隆等6个岩体组成,岩性包括石英闪长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该杂岩体属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通过对措纳玛杂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蚀变矿化等特征的分析,以及与华南南岭含矿花岗岩、江西大湖塘地区燕山期含钨花岗斑岩、新英格兰含锡花岗岩等典型钨锡矿化花岗岩、西藏玉龙斑岩和扬子地台西缘含矿斑岩的对比研究,确定措纳玛杂岩各期岩体的含矿性,尤其钨钼随杂岩体的岩浆演化程度增高而在晚期的斑岩中矿化最佳。由此确定晚期的格希岩体——花岗斑岩为研究区成矿地质体和勘查区的矿化中心,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6.
重熔斑岩型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林 《矿产与地质》1991,5(4):249-261
对重熔斑岩型锡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的岩石类型、岩体形态、规模、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矿物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对该类矿床的矿化、蚀变分带特征和矿化与蚀变带的关系作了论述,指出了该类矿床最重要的蚀变带为黄玉云英岩化带, 在详细研究该类矿床的基础上,建立了重熔斑岩型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7.
大别山北麓钼(钨)矿带上的钼矿化,成因多与集中分布的中生代中酸性小岩体(花岗质斑岩)有关.信阳~汤家坪一带已知燕山期中酸性小花岗(斑)岩体40余处,且多具钼矿化,历经数年地质工作,已探明中型以上的钼矿床7处.该区内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不尽相同,但成矿时代、围岩蚀变、岩体与矿化空间上的联系,都有一般斑岩钼矿床的共同特点.总结该区成矿酸性小岩体地质特征,成矿作用、成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规律的研究成果,可为该区找矿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南铜钼矿段位于中国著名的福建上杭县紫金山矿田内,是该矿田最新发现的另一个典型的斑岩型矿床。该矿床形成于白垩纪,矿化(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与成矿同期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围岩蚀变由深到浅分别为青磐岩化带、绢英岩化带、高级泥化-泥化蚀变带和氧化带。蚀变矿化期次可划分为:(早期)绢英岩化期、斑岩矿化期、浅成低温热液叠加期、成矿后期脉和表生期。其中,斑岩矿化期又可分为钾硅酸盐化阶段、青磐岩化阶段和(晚期)绢英岩化阶段;浅成低温热液叠加期主要为泥化-高级泥化蚀变。对比研究发现,西南矿段具有与典型斑岩矿床相似的矿化蚀变特征,但缺失钾化带且矿化规模小,成矿斑岩以岩枝状(非岩株状)水平侵位,产生非对称蚀变分带,据此推测西南矿段深部可能存在真正的成矿斑岩岩株和大储量及高品位的矿化中心。通过短波红外光谱(SWIR)研究发现,从矿化中心到外围,伊利石结晶度值(IC)和伊利石2200 nm吸收峰位值(Pos2200)均有明显的从高值到低值的变化趋势。此外,研究发现高IC值(2.1)和高Pos2200值(2203 nm)可作为紫金山地区勘查该类矿床的找矿标志。本研究可以为紫金山地区斑岩矿床的成矿规律认识和找矿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云南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郭晓东  王治华  陈祥  王欣  王淑贤 《地质学报》2009,83(12):1901-1914
滇西马厂箐铜钼(金)矿床是与喜马拉雅期富碱侵入岩体有成因联系的内生金属矿床.铜钼金成矿与马厂箐岩体空间上紧密相伴,时间上相近或稍晚.蚀变矿化和元素组合具有明显地分带性:岩体内发育斑岩型铜钼矿化,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产出接触交代型铜钼(金)矿化,围岩地层中则产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铅锌矿化.铜钼矿化主要发育在石英钾长石绢云母化蚀变带中.这些不同成矿作用在时空上紧密共生,在矿化类型、蚀变类型和元素组合分布上连续递变,清晰地展现出成矿流体从岩浆中分凝出来并在向外运移的路径上淀积金属的图像.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喜马拉雅期富碱侵入岩提供了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铜钼金成矿属于同一个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的产物.受富碱侵入伴驱动,成矿作用由斑岩体内部向接触带和围岩地层推进,矿化类型、围岩蚀变和元素组合反映出成矿流体系统由高温向低温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REE在判别斑岩体含矿性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满洲里乌奴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热液蚀变过程中REE行为的研究发现,铕亏损对斑岩矿化具指示意义,总结提出了斑岩体含矿性的REE评价指标.据此对本区甲乌拉、西天山和牡丹江地区的5个斑岩体进行了REE评价研究,所获结论与钻探工程揭露一致.指出REE方法在找矿评价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太华山金矿区位于福建中部尤溪-德化-永泰三县的结合部位之"闽中金矿集中区",是该区具有找矿前景的靶区之一。随着太华山金矿区金坂矿段深部找矿勘查较系统的工程投入,发现了该区段深部的含矿斑岩体及其矿化蚀变系统。通过对金坂矿段620 m中段以上的含矿斑岩、矿化类型、蚀变分带特征及斑岩与各类型矿化的关系等进行系统分析,初步认为太华山金坂矿段矿化类型具有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的特征,其金银矿(化)体在空间上与流纹斑岩紧密相伴,主要产于流纹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中,自上而下的矿化类型分为:顶部(微)细粒浸染型、中部石英细脉/网脉型及深部热液角砾/黄铁矿浸染石英脉型等,成矿具有"一体多型"的特点。结合太华山矿区太华山矿段、尤岭隔矿段地质特征的对比分析,提出了该区深部金银矿找矿地质模型,对完善太华山热泉-次火山斑岩成矿系统模型及其指导深部探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   总被引:23,自引:21,他引:2  
陆内环境斑岩型矿床的发现对斑岩成矿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陆内成矿带之一,成矿带内发育多个重要的斑岩型矿床,如铜山口Cu-Mo矿床、鸡冠嘴Cu-Au矿床、白云山Cu矿、城门山Cu-Mo矿床、武山Cu-Mo矿床、丰山洞Cu-Au矿床、丁家山Cu矿、洋鸡山Au矿、沙溪Cu-Au矿床、冬瓜山Cu-Au矿床、舒家店Cu矿床和安基山Cu矿床等。本文选取成矿带内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斑岩型矿床,对其地质特征(地层、构造、含矿斑岩、脉体特征和围岩蚀变)、成岩成矿年代、成矿岩体的岩石化学和成岩成矿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讨论和试图阐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显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于燕山期陆内造山过程,成矿斑岩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149~105Ma之间,进一步可以分为早、中、晚三阶段:149~135Ma、133~125Ma和123~105Ma,三阶段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成矿带中的断隆区,早阶段(149~135Ma)和晚阶段(123~105Ma)多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化,中阶段(133~125Ma)矿化为典型的斑岩型矿化。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斑岩型矿床的含矿斑岩为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岩石,大部分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为源自富集地幔的岩浆和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混合的产物,源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浆对成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混入使得混合岩浆富水、硫和金属(Cu、Au)等。进一步通过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对比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斑岩型矿床一般不发育高级泥化岩帽(advanced argillic liithocaps)以及浅部的高-中硫矿化蚀变系统,含矿岩浆源区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等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3.
江西冷水坑铅锌银矿床是我国重要的铅锌银矿床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斑岩型铅锌银矿床.冷水坑斑岩型铅锌银矿床位于中国东部中生代月凤山火山盆地边缘,含矿斑岩为燕山中期碱性花岗斑岩,侵位于上侏罗统火山岩地层内,斑岩体边部发育大量的隐爆角砾岩.矿区发育两种矿化类型,即斑岩型矿化与层状改造型矿化,此两种均与碱性花岗斑岩有关.矿化以Pb、Zn、Ag为主,伴生少量的Cu、Au.斑岩型的铅锌银矿化发生在斑岩体内以及接触带中,具有面型矿化特点并显示出明显的矿化分带性.层状改造型以铁锰银铅锌矿化为主,矿体均为隐伏状分布于碱性花岗斑岩附近的火山岩含铁锰地层中,产状与火山岩地层一致.铁锰碳酸盐铅锌银矿体在靠近斑岩体时,银铅锌矿化相应逐渐增强,而远离花岗斑岩体,矿化明显较弱.围岩蚀变作用明显,主要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硅化和黄铁矿化.矿化蚀变特征、蚀变类型与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不同,缺少斑岩铜(钼)矿床早期蚀变的钾交代作用(黑云母化与钾长石化),发育大量铁锰碳酸盐蚀变.矿田矿化蚀变具有一定的分带性,由岩体内向外蚀变可以分为三个带:绿泥石绢云母化带、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带和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斑岩型矿床的铅锌银矿化与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蚀变密切相关.通过对蚀变矿物绢云母的~(40)Ar/~(39)Ar同位素测定,获得冷水坑斑岩型铅锌银矿化年龄为162.8 ±1.6Ma,与含矿斑岩形成时间一致,说明冷水坑斑岩型铅锌银成矿作用发生于中国东部燕山中期陆内环境.  相似文献   

14.
王艳丽 《地质与勘探》2014,50(3):475-485
湖南界牌岭锡多金属矿位于南岭中部,主要矿化为大规模缓倾斜顺层分布的含矿云母黄玉蚀变岩和云母萤石蚀变岩型锡矿、铍矿以及萤石矿化。成矿地质体为碱长花岗斑岩,具有高硅、低钙、过铝特征,钠长石An值平均为0.11;∑REE平均值高达698.19×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Eu轻度亏损的右倾型,同时富含成矿元素及挥发性元素,其中含F可达0.12%。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为92±1Ma(MSWD=1.5)。综合对比南岭成矿带、右江成矿带主要矿床与界牌岭锡多金属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界牌岭的成矿地质体和成矿地质特征明显不同于南岭燕山早期相关的钨矿床,而与右江成矿带燕山晚期锡多金属成矿作用更为密切,是右江燕山晚期锡多金属成矿带的东延。  相似文献   

15.
大脉状产出的卓玛铜铅锌矿,成矿母岩为印支期侵位于图姆沟组的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构成的复式岩体。岩体由中心向外,具环状面型的"斑岩型"蚀变特征,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蚀变有关。由中心到外围,由深到浅,形成深部斑岩钼(铜)矿→中部矽卡岩铜矿→外围脉状铜铅锌矿的成矿系列特征,目前发现的矿体仅是斑岩型矿床分带中上部的大脉型矿体部分,深部具有寻找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体潜力。  相似文献   

16.
阿尔玛雷克斑岩铜矿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尔玛雷克斑岩铜矿包括了两个超大型矿床、一个大型矿床和一个中型矿床。矿田内4条主断裂切割成5个构造断块,矿床产于西部和东部上升断块中,含矿岩体为海西中晚期中本乡性复式岩体,成矿与晚期富碱高钾浅成花岗闪长斑岩有关,具有成矿元素高含量和低Li、Rb、Cs含量的特点。矿床具有良好的蚀变-矿化分带特征,矿石中高钾钠比值说明矿化 富集与钾质交代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沙坪沟斑岩型钼矿含矿岩体及其蚀变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金寨县沙坪沟钼矿尚处在详查阶段.该矿床规模大,品位高,矿化高度集中,具有矿化时间长,蚀变强度高,成矿期次多等特点.本文从矿区岩浆岩、含矿岩体、成矿岩体及其蚀变特征入手,来探讨该矿床在成矿作用方面的的上述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东昆仑那陵格勒一带斑岩铜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陵格勒含矿斑岩带位于秦祁昆中央造山带东昆仑中段,其中有多个斑岩铜(钼-金)矿床产出。含矿斑岩与三叠纪花岗岩密切共生。笔者对该带斑岩多金属铜矿床构造背景、蚀变与矿化关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含矿斑岩的岩石学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含矿岩体和成矿母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旗 《甘肃地质》2013,22(1):1-17
学术界通常认为,岩体有含矿与不含矿之分。含矿岩体与矿床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密切相关,是成矿的母岩。认为含矿的热液和成矿金属元素来自岩浆,是岩浆演化分离的晚期从岩浆中分异出来的,属于岩浆期后矿床。笔者的研究表明,花岗质成分的含矿岩体与成矿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可能有关,但是,不可能成因上有关,含矿岩体也不是成矿的母岩。含矿岩体本质上是一个二元概念,是岩体+蚀变的产物。叠加了蚀变和矿化的岩体就是含矿岩体,没有叠加蚀变和矿化的岩体就是不含矿岩体。花岗质岩浆与热液是两个体系,不是一个体系。成矿所需要的大量的水和金属元素不是来自含矿岩体,而是来自下地壳深部;含矿岩体本身的水和矿化元素也不是来自岩浆,也是来自深部。含矿岩体大体上相当于成矿围岩,不过这个围岩不是沉积岩和变质岩而是花岗岩。实践表明,区分含矿岩体和不含矿岩体从理论上说是不科学的,从方法上说是非常困难的,从找矿实践上说是无益的。笔者指出,虽然含矿岩体存在上述诟病,但是,含矿岩体毕竟是事实,含矿岩体的术语仍然是可以用的,不过,应当重新认识含矿岩体问题,并赋予含矿岩体以新意。  相似文献   

20.
小龙潭铜钼矿区角闪黑云石英二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和浅色花岗斑岩与矿化关系密切,属主要含矿岩体;区内普遍发育自交代和热液蚀变作用,蚀变分带具典型斑岩铜矿蚀变分带特征,钾化带保存较好,表明本区深部有寻找隐伏岩体及隐伏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