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斌  赵劲松 《地球化学》1997,26(5):34-53
报道了狮子山等若干夕卡岩型矿床和一个规模较大的无矿化夕卡岩脉中夕卡岩的O、Sr同位素研究结果。绝大多数夕卡岩的δ^18O值介于5.0和8.5之间,低于本区闪长岩类岩石及沉积碳酸盐岩的δ^18O值;  相似文献   

2.
本区夕卡岩的稀土元素(REE)分布模式表现为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的直线型和以Ce、Pr或Nd为峰值的折线型。夕卡岩全岩中REE分布模式基本上受石榴子石中REE的分配行为控制。石榴子石富集LREE可能是承袭形成它们的初始物中REE丰度和分配行为的反映。石榴子石中REE(尤其是La)分布的不均匀性、石榴子石微裂隙及包裹体中REE的丰度可能是导致直线型和过渡型REE分布模式的主要原因。石榴子石中折线型REE分布模式可能受石榴子石晶体化学和晶体结构的控制。具有这种REE分布模式的钙铁-钙铝榴石可能代表相对平衡条件下岩浆结晶分异产物。  相似文献   

3.
夕卡岩的多成因性及夕卡岩型矿床找矿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夕卡岩和夕卡岩矿床的多成因性已得到研究工作的证实。结合国内外的各种成因观点,将夕卡岩成因归纳为5种:①热液交代型(包括接触交代型和层控交代型);②岩浆型;③喷流沉积型;④变质型;⑤多因复成型。在对不同类型成因的夕卡岩矿床进行找矿评价时,要结合不同类型夕卡岩的特点,开展成矿构造、矿物学及岩石学方面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4.
夕卡岩型矿床是一种具有重要工业意义的矿床类型,多年以来一直是矿床学研究工作的热点,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对该类矿床的认识也由传统的接触交代成因演变为多种成因;但目前仍然有很多地质工作者局限于传统的接触交代成因。为了能够更好的认识该类矿床,本文在前期夕卡岩成因类型总结的基础上,归纳了各种夕卡岩及夕卡岩型矿床的主要特征及成矿作用,分析了不同成因夕卡岩类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5.
林文蔚 《地质学报》1990,64(1):53-61
基于对我国夕卡岩矿床的地质研究,应用固溶体热力学模型,对夕卡岩矿床中共生单斜辉石-石榴石矿物对进行分析,建立了共生单斜辉石-石榴石矿物酸度计,以此可以较好地估计夕卡岩形成的介质条件。经对我国各类金属矿化夕卡岩形成酸度的研究表明:不同矿化类型、不同产出条件的夕卡岩具有不同的形成酸度条件和含矿流体的酸度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佐以共生矿物氧逸度的研究,可以建立夕卡岩矿床的氧逸度-酸度相。反映出金属矿化与夕卡岩间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6.
都龙矿床含矿层状夕卡岩成因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的主要含矿岩石--层状夕卡岩,顺层产出中寒武统田蓬组片岩、大理岩中。本文通过层状夕卡岩的地质、岩石化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特征的研究,提出其形成大致经历了热水沉积、区域变质和岩浆热液叠加等三个阶段,属于多因复成夕卡岩,并为矿床成因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7.
夕卡岩型矿床的成矿作用和地球化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夕卡岩型矿床不仅仅发生在中酸性岩体与碳酸盐岩类的接触带上,在基性岩体的接触带上或者远离接触带的地层中也可以形成夕卡岩,成矿围岩也突破了碳酸盐岩类岩石的限制,在火山沉积凝灰岩等较活泼的火山沉积岩中也可以形成夕卡岩和夕卡岩型矿床;这类型的矿床大多数与陆壳俯冲带中的岩浆弧有关,其成矿温度以中低温为主,成矿深度从浅表成到中深成的环境为主,深成环境不利于夕卡岩的形成;夕卡岩型矿床的成矿物质以深源为主,部分可能有地壳物质的混入;而成矿流体的不同演化阶段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早期以岩浆水占优势为特征,并向天水方向演化,晚期主要以天水占优势为特征。  相似文献   

8.
方招信  孙庆安  朱恒 《安徽地质》2009,19(2):103-106
世界上含金镁夕卡岩矿床十分罕见。本文简单介绍了安徽淮北三铺地区含金多金属镁夕卡岩矿床的成矿基本地质条件、矿床富镁特征和交代矿化蚀变分带模式。重点研究锶、钡元素在矿床中的迁移规律以及锶/钡比值的分带性,在研究大量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分析Sr、Ba分别追随Ca、K元素迁移方向,发现Ba元素由内带向外带迁移、Sr元素由外带向内带的逆向迁移规律,首次指出该镁夕卡岩矿床中的Sr/Ba比值的分带性,确定出Sr/Ba比值0.3~3.0为矿(体)化交代蚀变带,可作为镁夕卡岩型矿床重要的地化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
鸡笼山夕卡岩金(铜)矿床分带及流体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轶男  赵一鸣  毕承思 《矿床地质》1998,17(Z2):365-368
鸡笼山金铜矿床产于燕山期钙碱性花岗闪长斑岩与下三叠统大冶组灰岩接触带。夕卡岩分带从内向外依次为花岗闪长斑岩→蚀变花岗闪长斑岩→透辉石-石榴石夕卡岩→石榴石夕卡岩→硅灰石或石榴石-硅灰石夕卡岩一大理岩。矿化分带序列为Cu(M。)→Cu(Au)→Au(Cu)→Au-Pb-Zn。与早期夕卡岩阶段有关的流体包麦体表现为高温高盐度。温度范围400~680℃ ,平均456℃ 。大约有18%所测石榴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含石盐子晶,盐度为20.6%~51%NaCl,平均43.2%NaCl。石英、方解石中的包裹体代表成矿期的流体,温度范围126~386℃ ,平均286℃,盐度为8.7%~21.2%,平均15%。成矿深度为2 km,静水压力20 MPa。  相似文献   

10.
从REE和硅同位素特征探讨西藏甲马矿床层状夕卡岩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对西藏甲马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矿床中层状夕卡岩的REE及Si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典型岩浆热液接触交代夕卡岩、典型热水喷流型矿床和现代海底热流体进行对比,显示该矿床层状夕卡岩与典型岩浆热液接触交代夕卡岩存在较大差异,而与现代海底热流体和喷流型矿床及其共生的热水沉积岩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认为,甲马矿床层状夕卡岩的形成与岩浆热液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而与古海底热水活动有关,应属热水喷流成因。这为其共生矿床的成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地区花岗岩潜在含矿性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在对鄂东南、九瑞、怀宁、铜陵、宁芜、宁镇和苏州西部7个主要成矿岩带典型花岗岩体岩石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花岗岩与铁、铜矿床的内在联系,研究了该区花岗岩的潜在含矿性特征,建立了花岗岩潜在台矿性的系统判别图解.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的特征、属性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是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交汇、衔接和转换的焦点部位,主要包括大别造山带、郯庐断裂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三大著名的构造单元,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动力学深部过程与浅表响应的经典地区。将大陆造山带、大型断层、矿集区结合起来,瞄准板内变形、运动学和动力学,建立区内大陆动力学的系统研究框架,研究两大构造体制转换的精细过程,分析陆内构造演化和动力学的深部过程与浅部效应,将有助于大陆动力学理论的新突破,指导"第二成矿空间"的深部找矿。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族及邻区区域铅同位素组成背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区域各类地质体铅同位素组成背景。研究表明;区域各类地质体铅同位素组成特征是受原始地幔的不均一性、壳幔交换的动力学过程、层圈铀、钍、铅丰度及作用发生的时间等诸因素控制,为此,通过区域铅同位素背景的研究可以为地球化学分区、示踪物质来源及区域成矿预测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白龙江中上游地区金矿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白龙江中上游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是受地层和构造双重控制的金矿床。在阐述矿床空间分布规律、控矿因素、区域矿化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地质地球化学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5.
关于长江中游洪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水灾频发的国家 ,长江中游历来就是重灾区。 1998年的长江洪水是 195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全流域性洪水 ,高水位持续时间长 ,洪水量大 ,洪水遭遇情况恶劣是这次长江汛期的突出特点 ,由此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导致长江中游洪灾的原因是众多的 ,其中气候异常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但过度围湖垦殖与江湖关系失调亦是洪涝灾害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长江中游河湖环境越来越不利于超额洪水的排泄。江汉湖群、洞庭湖和鄱阳湖面积缩小 ,容积减少 ,对河流水量的调蓄作用大大降低。同时荆江已演变为典型的弯曲河道 ,成为防洪的重点地段。荆江大堤的修建隔断了江湖联系 ,改变了中游河湖关系。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中游洪灾日益加重。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抗洪减灾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岩浆岩及铜铁成矿带的深部构造背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曙光 《安徽地质》2001,11(2):118-122
地球物理和中、新生代幔源岩浆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华北和华南陆块的深部岩石圈地缝合线较地表地缝合线南移。在郯庐断裂带以东南移至南京一镇江一线,并从南京往西呈南西走向延伸至桐城一带;在郯庐断裂带以西的大剐山区,深部地缝合线至少南移至岳西以南。这一贴近长江中下游的深部地缝合线,有可能在郯庐断裂系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左行走滑作用下而导致引张,从而诱发了地幔上隆和大规模岩浆事件及铜铁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1998年长江中游特大洪灾分析表明: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中游湖泊萎缩,干堤防洪标准低,河道泄洪不畅,是洪灾形成的主要因素.三峡水库是长江中游防洪体系中的骨干工程,必须与其他工程相配合.长江中游防洪减灾工程应坚持:(1)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2)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的原则;(3)"固、蓄、疏"并举,以"疏"为主的原则;(4)防洪与除渍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管理、联合攻关、综合整治的原则与对策.建议除加固长江干堤外,重点建设两条分洪河道,建好3个梯级蓄洪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开堤开垸放淤工程.  相似文献   

18.
近2000年来长江上游荔枝分布北界的推移与气温波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蓝勇 《第四纪研究》1998,18(1):39-45
通过对近2000年来长江上游荔枝分布北界变化的讨论,说明长江上游荔枝种植北界最北可达北纬31°40’,近2000年来荔枝种植的北界总的来看是逐渐向南退缩;两晋、南北朝时期和唐后期的寒冷气候在长江上游地区反映不太明显,而南宋12世纪的寒冷气候在长江上游反映十分明显,这说明12世纪的寒冷气候是长江上游近2000年来最寒冷的时期;在12世纪中长江上游又以70年代最为寒冷。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砂山形成的年代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野外考察、资料整理分析及实验数据测试等工作,并与有关研究对比,较全面地分析论证了长江中游砂山沉积的风成特征。本次研究首次发现南昌附近的梁家渡古埋藏砂丘剖面,并佐证了武昌青山、湖南岳阳等地的砂层沉积。在此基础上通过年龄测试、扫描电镜观察等确证了砂山的形成时代和风成微观特征,与相关研究综合分析,较深入地论证了长江中游砂山的风成成因。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献中关于长江洪水的记录比较粗略,对于了解长江水体的历史变化带来很多不确定性.长江两岸考古遗址地层中的事件地层为研究长江水体的历史变化提供了新的视野.汉东城遗址位于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汉东村,地处长江上游西岸一级阶地上,是川南黔北渝西水上交通要道.本文对遗址地层样品进行了粒度、地球化学元素、酸碱度等的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T0104剖面土壤以粉砂质壤土为主,但是与同剖面其他层位的样品相比,第7层样品粉砂含量明显偏高;地层中样品的地球化学元素含量,以SiO2、Al2 O3、Fe2 O3为主;与UCC相比,本地区土壤SiO2、Al2O3、K2O等元素含量相对稳定,但是Na2O明显偏低,P2O5明显偏高.地层中的CIA值,在汉代及以前,在65~75之间,Rb/Sr值在65~80之间,处于中等化学风化作用阶段,气候相对温湿;在汉宋之间,CIA值和Rb/Sr值均有一个明显降低及逐渐回升的过程,之后CIA值和Rb/Sr值一直在60左右徘徊,说明气候在降温之后虽有所回升,但整体比前期冷干.地层中铷锶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显示,在汉宋之间的某个时段内,该区域发生强降水的可能性非常大.在遗址发掘出土遗存和测年的基础上,对遗址土壤粒度、地球化学元素等分析,结合气候变化背景资料综合分析认为:1)汉东城遗址所在区域在唐中后期确实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洪水事件;2)本次洪水事件可能与强降水有关;3)通过与现代洪水记录的对比分析认为,遗址地层中记录的洪水事件可能比1998年和2018年洪水规模还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