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大厂锡矿的成矿流体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详细研究了矿带内流体包裹体特征,测定了不同类型包裹体在冷热状态下相的转变点温度,利用有关的NaCl-H_2O体系、CO_2-NaCl-H_2O体系相图获得了矿带内不同类型矿床成矿的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参数。通过包裹体成分和同位素研究,阐明了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及其演化特征,探讨了成矿流体的沸腾和不混溶作用以及它们对成矿所作的贡献。估测了矿化深度和盲矿体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辽宁高家堡子银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家堡子银矿床经历了沉积—变质期和热液叠加期。包裹体岩相学研究表明,沉积—变质期不发育可供研究的流体包裹体,热液叠加期发育大量原生流体包裹体,其中石英—黄铁矿阶段主要发育型气液两相、型含CO2三相、型单CO2及型单液相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6~359℃,盐度为3.1%~15.9%NaCleq,成矿流体属NaCl-H2O-CO2体系;独立银阶段主要发育型气液两相和型单液相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分别为114~190℃,2.0%~5.5%NaCleq,属低温、低盐度NaCl-H2O流体体系。通过与矿区新岭岩体中流体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表明成矿阶段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在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经历了早期阶段不混溶作用到晚期阶段地下水的混合过程。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到混合过程对银的沉淀成矿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周云  唐菊兴  黄勇  郎兴海  于玉帅 《矿床地质》2017,36(5):1039-1056
雄村斑岩型铜金矿床作为冈底斯成矿带西段一个重要的大型铜金矿床的代表,对其成矿流体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文章在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对岩体的石英斑晶和不同期次的石英脉体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拉曼光谱分析以及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探针分析。岩相学观察显示,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CO_2三相包裹体和含子晶三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早期石英硫化物脉体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00~500℃,盐度w(Na Cleq)为0.35%~53.39%,晚期石英硫化物脉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20~440℃,盐度w(Na Cleq)为1.39%~22.67%。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矿化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发育CO_2、CH_4、N_2,有利于促进流体的相分离,不混溶气体的分离也有利于金属元素的沉淀。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石英闪长斑岩流体包裹体中富含成矿元素Cu和Au,在流体包裹体气相中,Mo、S、Fe、Mn、Hg、Ni、Tl、Cr、K等元素无一例外地相对富集,Zn、Pb、Rb、As、Br则优先进入液相。高温热液流体不混溶相分离过程中,成矿元素选择性迁移,在各相中进行不均匀分配。因此,雄村矿床成矿流体是直接从岩浆熔体中出溶的高温、高氧化性、高盐度的富含Cu、Au、Mo、Fe等元素的岩浆流体,成矿元素在流体出溶和分离各相中的不均匀分配是成矿元素最终富集成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流体不混溶性和流体包裹体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卢焕章 《岩石学报》2011,27(5):1253-1261
大多数流体包裹体是捕获于均匀体系,但有一部分包裹体捕获自非均匀体系(不混溶体系)。在自然界存在着许多不混溶的过程,这包括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之间,岩浆与热液,岩浆与CO2,盐水溶液与CO2等。液体的不混溶性对于成矿作用十分重要,这方面有3个典型的例子,第一个是金矿的成矿作用与NaCl-H2O-CO2体系流体的不混溶有着重大的关系;第二个例子是斑岩铜矿;第三个例子是伟晶岩,发现在伟晶岩演化和成矿作用中存在着岩浆和热液的不混溶作用。实际上不混溶的大部分证据是从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中获得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来确定哪些包裹体是从不混溶过程中捕获的。这种捕获于不混溶过程中的流体包裹体怎么来确定他的Th和成分。这种捕获于不混溶过程中的流体包裹体怎么与"卡脖子"拉伸作用"中捕获的包裹体和捕获自均匀体系的流体包裹体相区分。  相似文献   

5.
新疆哈密市沙东钨矿是中天山地块首次发现的大型钨矿床,通过对沙东钨矿主成矿阶段形成的含白钨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研究。初步确定矿床成矿温度为160℃~350℃,成矿压力为54.039~71.946 MPa,成矿深度1.80~2.40 km,成矿流体为富含多种气态组分的中低盐度流体。综合矿区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成果认为,沙东钨矿矿床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中低盐度的NaCl-H_2O-CO_2(-CH_4)体系。成矿流体主要来自酸性岩浆热液,主要含矿热液富碱、富硅和富CO_2、富F等挥发份流体。成矿过程中流体发生不混溶,对钨的富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山东金岭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力  孙丰月  王佳良 《岩石学报》2010,26(12):3735-3744
对山东金岭金矿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及单个包裹体成分激光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金矿石中发育含CO2相、气液两相和CO2相等三类包裹体,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了NaCl-H2O-CO2体系的不混溶作用;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6.6%~10.8%NaCleqv)、低密度(0.54~0.93g.cm-3)的特点;成矿温度集中于280~300℃之间,成矿压力为70~119MPa,成矿深度为6.78~9.07km;矿石石英中流体包裹体成分普遍含CO2。结合新近的流体包裹体同位素分析结果和测年数据,认为成矿流体为地幔流体、岩浆流体和大气降水的混合产物,矿床成因类型为幔源流体参与成矿的造山型金矿床中成亚类。  相似文献   

7.
吉林夹皮沟立山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温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夹皮沟立山金矿为一大型石英脉型金矿床。对取自该区老5号矿脉石英脉型金矿石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该区石英 中主要发育CO2,含CO2三相,气液两相及单液相等4种类型原生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各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 218.2~420.0℃,盐度为3.1%~11.4%;经CO2包体、富CO2包体及气液两相包体共生发育及包体中CO2相成分分析结果 表明,成矿流体为不混溶体NaCl-H2O-CO2系类型。据不混溶体系成矿温压估算方法,确定该矿床成矿温度为335~415.0 ℃,成矿压力为(750~1250)×105 Pa,成矿深度约为4.4~7.5 km。  相似文献   

8.
吉林夹皮沟金矿带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夹皮沟地区夹皮沟群变质岩—斜长角闪岩及夹皮沟和二道沟金矿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及单个包裹体成分激光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金矿石中发育水溶液相、含 CO_2相及 CO_2相等三类包裹体,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了 NaCl-H_2O-CO_2体系的不混溶作用,各类包裹体均一温度157.2℃~440℃,盐度1.8%~11.6%NaCl eqv,流体密度0.54~0.96g/cm~3;变质岩中以发育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为主,其均一温度为260℃~480℃,盐度为36.5%~54.8%NaCl eqv,流体密度为1.06~1.17g/cm~3,反映了变质流体为一中温、高盐度、高密度均匀 NaCl-H_2O 热液体系。成矿流体与变质流体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该区金矿床成矿流体并非来自太古代变质热液。结合新近的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和测年数据,认为本区金矿成矿流体以来自岩浆热液为主,矿床成因属中生代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9.
荒沟山金矿床为吉南老岭金-多金属成矿带内较具代表性矿床之一,产于元古宇老岭群珍珠门组地层之中,受韧性剪切带构造控制.按地质特征、矿物组合及矿脉之间的穿切关系,将荒沟山金矿床热液成矿作用划分为Ⅰ黄铁矿-毒砂-石英阶段和Ⅱ晚期辉锑矿-乳白色石英两个阶段.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显微测温研究表明:Ⅰ阶段石英中发育含CO2三相、碳质及气液两相3种类型的原生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属不混溶的中低温、低盐度NaCl-H2O-CO2体系热液,在成矿过程中发生过不混溶作用而导致金等有用元素沉淀富集;Ⅱ阶段石英颗粒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属均匀的NaCl-H2O体系热液.碳、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Ⅰ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Ⅱ阶段流体除继承早阶段的热液外,还有大气降水的混入;δD和δ13CV-PDB值分析结果证明两个成矿阶段流体均与地层发生过较强的水岩反应.矿床成因属于中温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0.
撒岱沟门钼矿床位于河北省境内,是该区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钼矿床,矿体分布于二长花岗岩体内,钼矿化主要与微斜长石化、硅化、白云母化关系密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撒岱沟门钼矿床主要发育3种类型的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含CO2三相包裹体和CO2包裹体.成矿前与成矿期后流体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分剐为280℃~452℃、5.4%~18.4%NaCl eq和153℃~279℃、3.9%~9.7%NaCl eq;成矿期流体中3类包裹体都发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0℃~370℃,盐度4.3%~14.4%NaCl eq;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撒岱沟门钼矿床石英中的δD为-82‰~-98‰,δ18OH2O为0.1‰~6.2‰,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晚期有大气水的混入.成矿流体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3个阶段的流体演化:早期岩浆脱水、脱气,成矿期不混溶作用和晚期大气水混合,其中,流体的不混溶作用时辉钼矿的沉淀成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新疆西天山木祖克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木祖克铅锌矿床成因,探讨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成矿各阶段脉石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液矿物中的包裹体类型丰富,主要为气液水两相包裹体和含NaCl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后者主要发育于Ⅰ阶段石榴子石和Ⅱ阶段绿帘石中。由Ⅰ→Ⅱ→Ⅲ→Ⅳ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330~568℃→299~416℃→181~320℃→137~196℃)和盐度(38.8%~49.8%NaCleq→34.8%~38.4%NaCleq→1.4%~11.46%NaCleq→1.1%~5.6%NaCleq)有明显降低趋势。Ⅰ阶段石榴子石和Ⅱ阶段绿帘石中发育气液水包裹体和含NaCl子晶的多相包裹体,Ⅲ阶段石英中的气液水包裹体与同期次的纯液相水包裹体、纯气相水包裹体共生,且均一温度相近;各阶段成矿流体均发生过不混溶作用,其中Ⅲ阶段成矿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导致方铅矿、闪锌矿等的析出并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2.
北山金窝子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流体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潘小菲  刘伟 《岩石学报》2006,22(1):253-263
金窝子金矿床为于甘肃北山中成矿带。包裹体测温研究表明,从成矿初期到主成矿阶段,石英捕获了H2O—NaCl,H2O-CO2-CH4-NaCl,或H2O-CO2-NaCl体系的流体。大脉型金矿成矿初期,热液成矿流体由高温中盐度H2O-NaCl-CO2-CH4四端元组份混溶的均一相热液流体;石英-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捕获两成分和温度都不相同的热液组份:低盐度、富水溶液、较冷的热液和高盐度、富挥发份CO2、CH4和水蒸气、较热的热液。主成矿阶段石英捕获的两类型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相差近100℃,而且富挥发份流体盐度相对于贫挥发份流体盐度高,上述特征表明主成矿期3号脉大规模金成矿并非流体沸腾作用结果。网脉型金矿(210号脉)黄铁矿-石英成矿阶段、石英.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成矿阶段石英捕获的地质流体的温度-成分特征无明显差异,均捕获了两种组份不同、成矿温度一 致的地质流体(高盐度富水溶液流体和富堤盐度CO2+CH4流体),与许多金矿的流体不混溶金成矿机制矛盾。  相似文献   

13.
杨宗文  刘灵 《贵州地质》2014,31(2):105-108,146
对贵州黔东镇远金堡铅锌矿床碳—氧、硫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温度、盐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方解石和白云石碳同位素在-5.7‰-6.9‰,落在典型的火成碳酸岩区域(-5‰-7‰);氧同位素在11.2‰12.2‰之间,略高于火成碳酸岩。闪锌矿硫同位素分布集中,在11.5‰14.2‰之间,结合该区域的碳同位素,暗示成矿物质来自于深部地幔或岩浆作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06 238℃之间,冰点温度在-1.8-24℃之间,对应的盐度为2.926.1 wt%NaCl eq.,判断该矿床成矿流体属中低温、中高盐度的成矿流体。从闪锌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变化趋势分析,成矿温度及盐度范围变化较大,成矿流体经历了不混溶过程,可能是岩浆热液在降温减压的过程中发生不混溶现象而形成的。结合区域地质条件及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研究,认为镇远金堡铅锌矿床成矿热液来源及其可能与岩浆热液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刘斌 《岩石学报》2005,21(5):1416-1424
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着烃-烃不混溶体系中捕获的流体包裹体,由于这些包裹体具有复杂的组成和相态,因此不混溶包裹体组合的判别和热力学参数的计算常常难以进行。根据烃-烃不混溶体系中两个端员组分流体包裹体室温下的相态特征和在温度-压力平面图上等容线交点显示的位置,划分成三种类型流体包裹体组合,本介绍了三种类型流体包裹体组合特征,叙述了不混溶烃-烃包裹体组合的测定和判别方法,并且阐述均一化包裹体相态方程和气-液平衡常数原理和方法与此同时列举了自然界简单的三种类型不混溶烃-烃包裹体组合的测定、判别和计算的几个实例,利用相态方程和气-液平衡常数,不但精确地计算出包裹体均一压力,并且精确地计算出流体密度和体积等热力学参数。最后,利用均一成气相和液相的两种包裹体在 p-T 平面图上等容线交点同样计算出流体包裹体组合的捕获温度和压力。  相似文献   

15.
成矿流体中金的沉淀机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张德会 《矿物岩石》1997,17(4):122-130
成矿流体中金的沉淀机理是金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建立在现代实验地球化学和络合物化学等理论基础上,热液成矿流体中金的迁移形式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结合矿床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的研究,对金的沉淀机理已提出了许多假说,如沸腾作用、不同流体的混合作用、流体不混溶作用、热液蚀变等等。一方面,受成矿地质环境的制约,不同矿床类型和不同成矿环境,金的沉淀机理可能不同;另一方面,不同沉淀机理还有各自不完善之处,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而成矿实验地球化学、计算机模拟等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油气田中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组合的判别和计算刘斌,沈崑(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山东省地质研究所,济南250021)关键词油气田、不混溶流体包裹体、有机包裹体在油气形成、运移过程中,常常存在复杂相态的非均匀状态流体。它们被矿物捕获后...  相似文献   

17.
耿庄金矿床产于燕山期隐爆角砾岩体内,是晋东北具有代表意义的金多金属矿床之一。对矿床流体包裹体系统研究表明,不同成矿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有5种类型:富气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含CO2三相包裹体、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及少量纯液相包裹体,流体属H2O-CO2-NaCl体系类型。成矿前阶段包裹体类型多样,且以相似的均一温度共存,显示流体具明显沸腾及不混溶特性;成矿温度集中于170~180 ℃。结合同位素和金矿物特征,认为耿庄金矿床应为与燕山期次火山热液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额尔古纳市虎拉林金矿床成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矿床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激光拉曼光谱成分分析,研究成矿流体性质,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少量含CO2三相、含子矿物三相和纯气相包裹体等.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320~360℃,盐度为19.2%~21.8%,密度为0.73~0.90 g/cm3,估算成矿压力为92.1~129.1 MPa,成矿深度为3.07~4.3km.成矿流体气相成分以H2O为主,其次为CO2、CH4和N2,微量的C6H6、C2H6和C3H8等,总体属H2O-CO2-NaCl体系.成矿流体是一种不混溶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并可能有幔源组分参与.金主要是以金氯配合物的形式迁移.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隐爆角砾岩型金矿类似,应属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9.
金昌金矿位于海南岛西部戈枕韧性剪切带北东段,属碎裂蚀变岩型金矿。据矿石结构和构造特征及矿物共生组合将热液成矿期划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且中阶段为金成矿的主要阶段。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示,早、中阶段原生包裹体以含CO2包裹体为主,晚阶段发育水溶液包裹体。上述三个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分别为280~324℃、211~303℃和147~259℃,盐度范围分别为6.20%~9.98%NaCleq、1.74%~10.73%NaCleq和0.18%~10.11%NaCleq,指示成矿流体以中低温、低盐度为特征。结合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成矿流体属于典型H2O-CO2-NaCl流体体系。利用不混溶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计算得到主成矿阶段包裹体捕获温度为330~360℃,捕获压力为130~150 MPa。综合研究表明主成矿阶段发生的流体沸腾与相分离为金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马达加斯加北部绿岩带石英脉型金矿的成矿温度和物质来源,对Maevatanana和Andriamena两个绿岩带石英脉型金矿的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这两条绿岩带金矿流体包裹体较为发育,有H2O-NaCl包裹体,即水溶液型(Ⅰ类);CO2-H2O-NaCl包裹体,即LH2O+VCO2型(Ⅱ类);富CO2包裹体,即LH2O+LCO2+VCO2型(Ⅲ类)和少量含子晶的H2O-NaCl包裹体,即含NaCl子矿物型(Ⅳ类)等4种类型;成矿阶段可分为早期成矿、主成矿、后期成矿阶段,早期成矿阶段以Ⅰ和部分Ⅱ类包裹体为主,偶见少量Ⅳ类含NaCl子晶包裹体,主成矿阶段以大部分Ⅱ类和Ⅲ类包裹体为主,后期成矿阶段以Ⅰ类包裹体为主;Maev和Adm金矿成矿流体以CO2-NaCl-H2O型为主,同时含有不同程度的CH4、N2和H2,以及少量的H2S等挥发分,表现为富CO2、中-低盐度、中高温和不混溶.结合已有区域地质背景和成岩成矿特点,推断流体成矿作用与过程中大量花岗质岩浆经过同熔或重熔作用生成及上侵定位有密切关系,矿床形成与陆内碰撞造山过程,并且有深部来源物质参与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