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高华根 《台湾海峡》1994,13(2):198-203
本文用模糊时间分维方法探讨了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规律。结果发现,“大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与分维持征间有良好对应关系。台湾东,西地震带自本纪纪以来划分的4个“大地震”活动高潮时段前,都有一段时显维过程。可以认为,分维特征较好地反映了台湾地区的中长期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海沉积层地震速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海纵向上发育了新生界、中生界碎屑岩和古生界沉积地层。在分析整理收集到的地层速度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层速度的变化规律:沉积层地震速度随地层的埋深增加而增加,新地层速度低、老地层速度高;欠压实地层的砂岩速度与泥岩速度基本相当或低于泥岩速度,正常地层的砂岩速度大于泥岩速度;砂岩储层的速度随孔隙度的增加而降低,流体成分的变化对速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对外开放十多年来取得的成果,系统介绍了各海域的油气勘探现状和1994年所取得的勘探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海处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作用的关键区域,新构造运动频繁,活动断裂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浅地层剖面仪测量、单道地震、多道地震和海底地震仪探测(OBS)等海洋地震勘探方法是调查研究海域活动断裂的主要地球物理手段,各自具有不同技术优势和探测功能,在海域活动断裂调查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OBS广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探测和长排列多道地震勘探,获得了中国近海的区域深大断裂展布特征,深化了深大断裂形成与演化的深部动力学机理的认识,进而分析了其对活动断裂控制与约束关系。根据活动断裂时代新、埋藏浅的特点,综合利用浅地层剖面仪测量、单道地震和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方法,获得了中国近海海域活动断裂的分布、走向和差异升降等特征,分析了新构造运动的演化规律。本文综述了海洋地震勘探技术方法的主要特点和功能,及其在海域活动断裂调查中的功能和作用,总结了利用地震勘探技术方法在中国近海新构造活动断裂调查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提出了在未来的海域新构造运动地震调查研究中,应采用多技术方法组合系统调查与研究的思路,着力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探索应用横波地震勘探和海底可控震源等新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南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震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南沙海域水深为200∽2500m,其中大于500m的水域约50万km^2,该区大部分区域发育沉积盆地,构造类型多样,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温度及压力条件。根据地质及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分析了南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地质条件及地球物理标志特征,认为南沙海域具备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条件,南沙海槽和南沙中部海域是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海四分量地震资料解释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莺歌海盆地中浅层存在大量的密度型、低速型和钙质型亮点,只有低速型亮点才是气藏亮点,单纯用纵波地震难以准确预测出亮点类型;莺歌海盆地中深层可能还存在中弱振幅型的气层,用纵波地震预测这种形式的气层也是很困难的。四分量地震可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浅层气层的纵横波振幅比、速度比、泊松比远远低于水层和泥岩层,中深层气层的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明显低于其它层。用纵横波地震参数比可较好地预测岩性和气藏。应用不同方向的转换横波的走时差异、准各向异性系数的大小及横向(Y)分量的转换横波的反射能量的强弱来预测地层岩石各向异性的强弱。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中国近海四分量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和应用的流程。四分量地震技术在改善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成像、浅层气层检测及岩石各向异性(裂隙预测)方面的效果是很好的。乐东8-1等构造中深层的储层发育,储盖组合和储层物性均较好,中深层的勘探前景是比较好的。  相似文献   

8.
9.
威海市宝泉汤温泉成因及其对断裂和地震活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海市是胶东地区温泉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而研究温泉与断裂及地震活动性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宝泉汤温泉位于市区的东部,是一种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矿化度较高的地热水,水化学分析表明,温泉水属于Cl-Na·Ca型;温泉受NW向神道口断裂和近EW向城南河断裂的控制,大气降水和海水顺着断层或断裂破碎带下渗和深循环形成温泉,地热水循环深度能达到2 022.14 m;温泉水循环对断裂及围岩有弱化作用,和温泉的热能释放作用一起降低了断裂和本区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10.
综合综述了中国近海油气资源的潜力,勘探开发状况及其在我国能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今后中国近海油气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1.
史学建 《海洋通报》1998,17(2):51-57
东亚岛弧海沟系在平面形态上表现明显的不连续性,各段两端向大陆弯曲,中部向海凸出,这种形式与海底岭脊密切相关;地震活动沿岛弧呈狭窄的带状分布,但其活动性在岛弧的延伸方向上及岛弧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岛弧两端或岛弧与海岭的交接地段活动性较强,而中段活动性较弱。菲律宾海板块西侧(靠大陆)活动性较其东侧(靠太平洋)强,马里亚纳弧的NNE和NE方向段地震活动弱于其它的方向段。岛弧地震和大陆地震发生的时间关  相似文献   

12.
1992年6月28日在洛杉矶以西150Km的莫哈维沙漠中发生了7.4级的强烈地震.在以后的10天中,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网在该区记录到5000次不同烈度的地震.该区以地震烈度高著称(平均每年约12000次),但如此高的地震活动性从19世纪初以来未见到过.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海的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岸海域水质中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汞、铅、镉、石油类等8项评价因子均有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测值,其中活性磷酸盐、无机氮、铅的超标率分别为66%,62%,57%。主要污染指标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铅、汞,污染指数分别为3.12,2.46,2.18,2.10。  相似文献   

14.
李赶先 《台湾海峡》1996,15(1):81-85
本文利用三轴庆力椭球理论,探讨了台湾海峡春两侧弧陆碰撞断裂系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台湾岛东部地应力椭球,δ1与δ2水平,而δ3垂直;在台海海峡及两侧,δ1与δ3水平,而δ2垂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长江口外海域浅层气地震反射特征的研究,发现该地区浅层气地震反射形态特征丰富,按不同形态特征分类如下:(1)按整体形态特征分为:幕状反射、柱状反射、气烟囱状反射;(2)按顶界面形态特征分为:不规则顶界面、较规则顶界面;(3)按侧面形态特征分为:侧面竖直、侧向突出;(4)按组合形态特征分为:垂向多层强反射、横向间断的浅层气反射、竖向变化的浅层气反射。总结了调查区内浅层气反射形态特征的分布规律,编制了长江口外海域浅层气分布图。讨论了浅层气反射区内部的强反射分布形态与浅层气空间运移路径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荣峰 《台湾海峡》1999,18(2):147-153
本文根据广义分维方法,分析计算了1972年以来福及其周边地区ML≥5.0级地震,台湾地区Ms≥7.0级地震前后小震活动广义时间分维和广义空间分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闽台两地中强震前普遍存在着Dt,Ds的低值异常,福建地区中强震前2a左右完成降维过程,而台湾地区则有强震前1a左右结束异常。  相似文献   

17.
闽南海域1906年3月28日地震基本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国内外早期地震台站的记录报告和有关资料,以测震分析的方法对1906年3月28日发生在闽南海域的较强地震进行重新校订,文中结合宏观和仪器记录处理结果进行了讨论,并与其他作者结果相比较。  相似文献   

18.
东沙群岛海域的折射地震探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合近十多年以来在东沙群岛海域进行的反射地震资料,声纳浮标资料,双船扩长排列剖面地震测量资料及海底地震仪的折射地震资料,绘制了东沙群岛海域关于沉积层基底与地壳结构的地震地质剖面,揭示了陆架,陆坡至中央海盆之间的地壳从陆壳向洋壳的变化中,过渡睦壳具有断块构造及被拉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在研究区海域深水陆坡区地震数据采集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深水区地震数据采集技术,主要包括优化研究区海域深水区观测系统设计技术、提高研究区海域深水区激发效果技术、改进研究区海域深水区地震数据接收技术以及提高研究区海域深水区成像效果的其他技术方法等。通过系统研究和创新,进一步提升了研究区海域深水区地震数据采集水平,获得了研究区海域历史上最好的地震数据品质。  相似文献   

20.
高翔 《海洋与湖沼》2017,48(6):1235-1243
地震广泛发生于板块的汇聚边界,并表现出多样性。全球多数8级以上和所有9级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板块界面即俯冲断层,此类板间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本文聚焦于孕育此类大地震的地震带及其下方的慢地震带区域,阐述断层热-力学在研究地震活动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潜在的应用。在目前对地震发生时间尚无法有效预测的前提下,了解地震发生的地理位置和最大震级对防震减灾工作尤为重要。俯冲断层的热-力学特征可以:(1)借助岩石学特征,圈定大地震发生的上下边界,估算潜在发生大地震的震级;(2)借助海底热流和地形观测,确定俯冲断层强度,推断大地震发生的地理位置;(3)借助岩石学特征和地震观测,推断断层流变学特征(脆性摩擦与黏性蠕滑),建立与实测地震的对应关系,如地震带与其下方的慢地震带分别对应着两段相互分离的脆性摩擦区域。以上研究都离不开热流观测对研究结果的约束,然而目前对俯冲带的热流观测还相对不足。西太平洋周边拥有多个典型俯冲带,开展这些区域特别是马里亚纳俯冲带的热流观测是研究俯冲断层热-力学的重要依据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