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北浅滩生态状况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苏省盐城市占有苏北浅滩的最大部分,主要由沿海滩涂和辐射沙洲组成,面积46.8万hm2左右,其中:潮上带18万hm2,潮间带16.13万hm2,辐射沙洲12.67万hm2。2004年以来,我们采用社  相似文献   

2.
江苏近岸高、低潮位变化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德安  张忍顺 《海洋工程》2004,22(4):119-125
利用MForeman改进的G·Godin潮汐调和分析及预报程序对江苏省辐射沙洲海域的16个验潮站潮位资料进行了调和分析和潮汐预报。根据各测潮站高、低潮位预报结果,对各站高低潮潮时差、低潮每日延迟时间、高潮每日延迟时间进行了统计计算,并对辐射沙洲海域高低潮潮时差特征值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利用潮汐表预报结果探讨了江苏沿岸6站的高潮位、低潮位、高低潮潮时差、高潮每日延迟时间、低潮每日延迟时间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分析给出了各量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3.
苏北辐射沙洲是长江口以北、废黄河口以南的南黄海西部的辐射状海底沙脊群,南北长约200公里,东西宽近100公里。海区水深在30米以内,有一系列作辐射状排列的大型沙脊和潮流深槽相间分布,辐射顶点大致在东台县弶港镇东南15公里的条子泥上。这些沙脊中有部分面积高于零米(理论深度基准面,下同),低潮时可出露有大小沙洲70余个,其中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有50个。沙  相似文献   

4.
江苏岸外辐射沙洲区域动态变化的遥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君  张忍顺 《海洋科学》2004,28(2):77-80
江苏近岸海域分布的辐射沙洲,南北长200km,东西宽90km;以弶港为顶点,由10余条呈条带状的大型沙脊向北、东和东南方向伸展而成,在近岸部分低潮时出露的大小沙洲总计70余个,0m以上的沙洲面积达2100km^2多,是江苏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辐射沙洲作为一个特殊的地貌体系,以其形态  相似文献   

5.
张蓓  堵盘军 《海洋学报》2016,38(3):49-59
苏北辐射沙洲海域由10余条主沙脊和10余条主水道组成,其沙脊群间水动力的消长决定了沙洲的生成、发展及消亡,形成了滩槽相间、水道交错的独特地貌。黄海旋转潮波与东海前进潮波交汇于沙洲中心弶港,在沙洲外围诸多流系如黄海沿岸流、苏北沿岸水和长江冲淡水等影响下,又受复杂地形和大气强迫对浅水作用的影响,沙洲间余环流结构呈现4种环流结构迥异的特征。本文利用2006-2012年间8次共23站一年四季、涵盖主要沙脊和水道间准同步调查数据,以及沙洲南部4站长达1个月以上连续观测的ADCP资料,结合吕四和洋口港海洋站气象水文数据,分析了沙洲间余流四季输运分布格局,并重点讨论和分析了沙洲南部余流与风应力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苏北陆岸岸滩主要潮沟近期变迁的遥感解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海军 《海岸工程》2002,21(1):24-28
收集了7个时相的陆地卫星资料、5个时相的SAR影象和3个时期的海图,利用其中的9个时相对苏北辐射沙洲陆岸岸滩次级潮沟近年来的摆动进行了分析,得出其变动范围与周期;在MapInfo中数字化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的海图,对辐射沙洲区主要沙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江苏北部(下称苏北)岸外辐射沙洲形态特殊,面积广大,是我国唯一、世界罕见的沉积动力地貌特征类型区。开展该区的调査和研究对苏北海岸带开发和海洋沉积动力学理论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学者通过大量海洋水文、泥沙、海底地形和地貌调查研究,对苏北海岸的成因和岸外沙洲的演变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王文清等,1982)。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和1958-1993年苏北海岸带调査资料、卫星照片等的对比分析,以及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的诊断,指出水动力是苏北海岸和岸外沙洲形成和演变的主要作用力。  相似文献   

8.
江苏岸外发育典型的辐射状沙脊群,沙脊群的地貌与沉积变化是海岸海洋动力地貌研究的热点领域。东沙是辐射沙脊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在东沙浅滩采集了18个柱状岩心,利用210 Pb方法分析了柱状岩心沉积物210Pb比活度,计算获得了东沙地区10个站位的平均沉积速率。东沙地区平均沉积速率有"西部边缘低、东部边缘高"和"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辐射沙洲东沙附近地形格局和潮流对沉积速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辐射沙脊主要水道的演变特征及其水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四十年来的水下地形资料对比显示:南黄海辐射沙洲区水道普遍存在逐渐向南偏移的趋势(西洋主槽冲深、南延,南翼烂沙洋水道、小庙洪水道向南逼进)。有关辐射沙洲整体南移的原因及机理虽有诸多猜想,但至今没有统一可靠的认识,这种趋势性过程的驱动力成为辐射沙洲区海岸冲淤动态研究及港口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恢复黄河北归以来苏北黄河三角洲海岸不同发育阶段的岸线位置和水下地形的基础之上,通过所建立的潮波数学模型,研究了在苏北黄河三角洲不同演变阶段南黄海潮波系统的特征及水动力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岸线后退和水下三角洲的夷平,辐射沙洲地区潮差不断增大;水动力不断加强,而且加强的区域逐渐向南偏移,这种大范围区域性水动力主轴的向南偏移就有可能是导致辐射沙洲整体南移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悬浮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3年春季(3—4月)和秋季(9月)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的悬浮体样品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有机无机组成、粒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2003年春季研究区内悬浮体浓度要普遍高于秋季的悬浮体浓度。悬浮体浓度最高值区位于长江口-老黄河口之间的近岸区。陆源物质为主的无机组分是悬浮体的主体成分,特别是在近岸浅水区和接近海底的底层水中尤为突出;(2)研究区海水中的悬浮体主要来源于辐射沙脊区(老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沉积物再悬浮;(3)悬浮体分布是风浪、潮流及沿岸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风浪和潮流是影响本区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巨大的风浪和强大的潮流造成辐射沙洲海底的沉积物再悬浮、搬运和再沉积,并在苏北沿岸流的作用下向沙洲外缘输运。  相似文献   

11.
以南黄海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为对象,基于已验证的该区域沉积动力学数值模型模拟近30 a(1979~2011年)的水下地形演化,计算辐射沙脊区域海底地形年际变化标准偏差,对沙脊和水道的地貌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估。研究发现,地形变化标准偏差愈小,地貌愈稳定;标准偏差愈高,地貌愈不稳定。定量地确定了南黄海辐射沙脊区域内沙脊与水道稳定性系数的时空分布,发现主要淤积区域位于沙脊周围,近岸沙洲有淤高的趋势;主要侵蚀区位于水道,沙脊间水道逐渐冲刷加深,如西洋水道和黄沙洋水道。本研究提出的基于海底地形年际变化标准偏差确定地貌稳定性评估方法,可为海岸陆架地貌稳定性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赵一飞  徐敏  刘晴  舒强  王平 《海洋学报》2021,43(8):66-80
苏北辐射沙洲是分布于江苏岸外的典型沉积堆积体,受长江、黄河泥沙供给和近岸潮流动力的共同影响,发育了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潮滩,沉积物元素可以记录潮滩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在辐射沙洲岸滩采集了3个短柱沉积物岩芯,建立可靠的年代框架,采用高分辨率XRF元素扫描仪进行地球化学元素测试,选用XRF信号强度高的14种元素进行聚类和相关性方法提取环境信息,研究过去百年尺度人类活动和海岸环境变化下的苏北辐射沙洲岸滩沉积环境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典型潮滩剖面岩芯沉积物中Si、Ca、As和Fe元素相对含量较高,且自北向南其含量不断增加,Mn、Ba、Cu和Zn元素含量较低,在所有剖面含量变化不大。在垂向上,Si、Ca和Fe元素变化趋势一致,而Ni、Zn和S元素在不同柱状岩芯中呈现与Si、Ca和Fe相反的变化趋势。相关关系和聚类分析显示,Si、Ca和Fe元素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即具有近似的地球化学行为和一致的物质来源;与元素Ni、Cu和Zn呈负相关,暗示了这几种元素与前者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苏北辐射沙洲潮滩沉积物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且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物质来源、水动力环境、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导致沉积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三角形网格海洋模式ADCIRC-2DDI和海浪模式SWAN双向耦合模式,建立了苏北辐射沙洲海域高精度水动力模型,用以研究该海域天文潮-风暴潮-海浪相互作用。以2012年15号台风"布拉万"为例,分别采用WRF气象模型后报风场和台风模型风场进行台风期间水位和波浪场的数值模拟,与实测资料的对比结果显示模型较准确地模拟出了"布拉万"台风期间的风暴增水与海浪过程,但模拟的极值增水和二次增水时间较实测资料提前了3 h左右。对"布拉万"台风期间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在浅滩及浅滩前沿水域,水位和海流对海浪模拟结果具有显著影响,是否耦合计算的有效波高差异可达1 m以上;波浪对水位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在水深大于15 m的区域,波浪引起的水位变化小于5 cm,在浅滩区域,波浪引起的水位变化在4~10 cm,是否考虑波浪耦合对漫滩区域的模拟结果影响较大,进行浅滩及浅滩前沿的水动力计算,有必要考虑浪流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14.
前言宽阔的苏北海涂是我国粉砂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地区,世界著名的苏北辐射沙洲就位其中部,东沙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沙洲.不久前东沙还几乎是调查与研究的空白区,而近年来对它的调查与研究以及生产力基础估价,还仅限于常规的方法与手段.对此,作者应用大地卫星多光谱CCT数据,出大容量的I~2S101数字图象处理系统,采用处理分  相似文献   

15.
弶港辐射沙脊成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弶港辐射沙脊位于现代长江三角洲以北,旧黄河三角洲以南,主要砂体展布于苏北岸外浅滩区.其独特的辐射状沙脊分布型式和极为巨大的规模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但是由于工作条件的限制,该区目前研究程度还低,以至对这一重要沉积单元的成因至今众说纷纭.如何正确认识弶港辐射沙脊是认识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整个发育过程的关键.本文根据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弶港辐射沙脊及邻近海域所作  相似文献   

16.
黄海浒苔绿潮自2007年以来连年暴发,但对漂浮绿藻在其源地—苏北浅滩的分布、发生和发展过程仍缺乏精细刻画。本文主要采用哨兵2号卫星遥感影像,对2018年苏北浅滩的漂浮绿藻信息进行提取,结合地形、微波+红外融合海表温度和CCMP海面风场数据,分析了影响漂浮绿藻时空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漂浮绿藻于5月23日在苏北浅滩南部首次通过遥感影像被探测到,在6月逐渐向北发展扩大,在7月中旬消失。漂浮绿藻最早可追溯至浅滩中心紫菜养殖筏架区边缘,而后沿潮沟形成宽度为10~200 m、断续绵延数十千米的条带。在黄海绿潮发展过程中,浅滩持续向北及外海输送漂浮绿藻。在浅滩以北,漂浮绿藻的分布和漂移与海面风向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海绿潮的早期预警和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在苏北辐射沙洲内侧死生港水道所进行的多次水文和岸滩地貌调查,本文讨论在强劲的潮流作用下潮汐水道及其毗邻岸滩演变的某些规律,分析潮汐水道的潮流和沉积物特征,探讨死生港对岸滩造成严重冲刷的原因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东台县死生港水道位于江苏岸外辐射沙洲的中心区北部,把中心区的沙洲-条子泥与弶港地区的岸滩分开。近几年来,它逐渐向岸移动,使岸滩遭到极为严重的冲刷,局部岸段的冲刷陡坎高达5~6米。低潮时出露的死生港水道,从条子泥的滩脊二分水起,到归入西洋的口门外止,全长约15公里。本文根据死生港水流泥沙观测,槽底及边滩底质的颗粒分析以及地貌考察,结合卫片与航片的判读,就死生港的冲刷问题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潮流作用下岸滩演变的某些特征加以论述,并提出现阶段整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位于苏北海岸与南黄海内陆架的辐射沙洲具有极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同时还拥有丰富的生物、航运、旅游等其他海洋资源类型。本文以辐射沙洲沿岸地区自然资源状况为研究对象,地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首先对整个研究区内的自然环境、旅游资源状况进行了概要介绍;然后以如东为例,通过对其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对辐射沙洲沿岸这一特殊区域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新的分带开发、点轴开发模式和水陆交互的交通模式以及相应的开发原则。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0—2011年春、秋和冬季在黄海3个航次调查取得的悬浮体数据,结合MODIS L1B遥感数据,建立基于MODIS第4波段反射率的表层悬浮体浓度(SSC)的反演模型。利用合成的MODIS月均数据和悬浮体反演模型,反演出黄海表层悬浮体的月际分布,并对形成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显示:黄海悬浮体分布有3个高值区,分别对应3个悬浮体来源,苏北浅滩及成山头高值区来源为海底泥沙的再悬浮,山东半岛北岸高值区来源为由渤海海峡输入黄海的泥沙。黄海悬浮体的分布及扩散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冬季,由于冬季风形成的波浪与沿岸流强盛,黄海3个高值区明显,其中山东半岛北岸与成山头形成一条连续的高悬浮体浓度水体条带;春季,由于波浪及沿岸流减弱,黄海悬浮体浓度显著减小,山东半岛北岸与成山头成为2个独立的高值区,表明其不同的悬浮体来源;夏季,仅苏北浅滩形成由于潮流导致再悬浮的悬浮体浓度高值区;秋季,由于冬季风逐渐加强,黄海悬浮体浓度显著增加,并逐渐过渡到冬季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20.
苏北沿海暗沙成因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苏北沿海浅水区,分布着形态十分独特的大型滨岸沙洲。由于它主要是潮流作用形成的,又大多处于水下,故简称“潮流暗沙”或“暗沙”。 1960年,我们在苏北沿岸进行水文和地质地貌调查时,发现在废黄河口以南、长江口以北的苏北沿海浅水区(水深在20—30米以内)分布着数十条潮流暗沙。它们分别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