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2年6月14日12时,利用湘乡县省水泥厂万罗山矿区人工爆破,对地下水,土地电进行了一次爆破效应的观测试验,试验从3月5日开始,6月19日结束。 一、基本情况 交通位置 万罗山位于湖南省湘乡县棋子桥公社,地理坐标东经112°11′45″,北纬27°45′45″,爆破碉室坑道底板海拔320公尺,试验场距湘黔铁路棋子桥站3公里。 人工爆破试验概况这次爆破系采矿扩邦工程,爆破场自然条件两面临空,两端夹制,属于多自由面,爆破主碉长33米,1号支碉长20米,2号支碉长11米,两个药室总装炸药量89.53吨。导碉堵塞长度26米,爆破能量相当于M_32.6级地震。 相似文献
2.
两个埋在土层或基岩内的电极接成通路之后,就有稳定的电流通过测最仪表。这种装置在地震群测队伍中被广泛使用,称之为“土地电”。从电化学和地电学可知,两个电极埋入地层内的通路电流,可以反映电极电位差和地下介质中的电流场。室内试验和现 相似文献
3.
4.
土地电是地震群测队伍广泛应用的基本手段之一。它的电极与引线接口处的密封处理,关系到电极的寿命、观测资料的可靠问题。从解剖自贡荣边水库测报点土地电说明,用绝缘胶布和沥青封闭接线头的方法,沥青容易老化、开裂,随地下水作用而潮湿、 相似文献
5.
利用国内大型风沙物理风洞实验模拟沙尘暴电现象,研究风沙起电机理,结果表 明,不同风速下不同沙粒会产生不同极性的电场强度和电位效应,风沙电随风速增大而增强 ,且随沙粒度增大而减小. 在沙漠区的16m,8m,4m和1m高度上观测到27次不同沙尘暴天气 过程的电场和风速随时间变化. 结果表明, 在晴天4个高度上的电场均为小正电场值,电场 随高度降低而减小,最大电场强度在5kV/m以下,日风速变化对各层电场起伏没有较大影响 . 有沙尘天气,各高度上的电场强度随风速变化而变化. 16m高度上电场均为负值,平均值 为 -20kV/m;中层8m 电场一般为较高正电场值,达到10~40kV/m,与16m高度上电场呈反相 关;下层1m 电场值变化一般很小,在1kV/m以下. 在强沙尘暴天气4个高度上的电场均为负 电值,电场值随高度降低而减小,16m高度上最大平均电场强度达到-200kV/m以上,瞬时值 超过 -2500kV/m,与晴天电场矢量相反. 相似文献
6.
目前,各地测报组安装的土地电,有的是南—北、东—西向的,有的是多方向的。这两类土地电,到底预报地震的效果哪一类好,目前,各地的意见很不一致,我们想仅就这两类的土地电在接收震源电源的情况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13.
14.
张国清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9,30(Z1)
减少干扰时间,提高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的精度,是每一个台站竭力追求的目标.本文阐述了乌加河地震台在观测中遇到的各种干扰地电阻率观测精度的现象,以及排除干扰的始末.并通过对多次排除干扰过程的总结和研究,得出能够较快判定干扰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电极电位和接地电阻的变化是土地电曲线(日均值或时均值)变化的主要原因。电极电位和接地电阻与电极成分、电极周围土壤中水的成分、湿度等有密切关系。 单纯的应力变化不会引起大地电场的变化。在孕震过程中,只有应力使电极周围的水分重新分布或成分改变,从而使电极电位和接地电阻改变时,土地电曲线才有变化。 相似文献
16.
17.
2001年8月19日2011~2030UT,AE指数相对较小(40~130 nT),Cluster 卫星穿越磁尾电流片.利用Cluster 观测资料分析,发现宁静期间有双峰电流片存在,这期间没有明显的高速流,没有明显的电流片振荡. 同时,进一步分析双峰电流片中的离子特性发现:质子数密度Np在中性线( = 0)附近相对较大,呈非对称性分布;质子温度分布比较均匀;在中性线两侧,质子y方向上的流速Vy方向相反. 最后讨论LHDI(低混杂漂移不稳定性)的非线性演化可能是形成宁静期间双峰电流片的主要机制. 这些对进一步完善电流片形成机制可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18年8月到2019年12月期间我国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所观测的地磁数据,反演了赤道电集流(EEJ)电流密度的纬度剖面;通过选取的4729个清晰的EEJ事件,分析了在地方时(LT)14:00附近的EEJ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磁平静期间,CSES卫星观测的EEJ电流密度的峰值位于磁赤道附近,其平均幅度约为27 mA·m-1.该幅度小于CHAMP和Swarm卫星的观测结果,这与2018—2019年期间太阳活动水平较低(平均F10.7指数约为70 sfu)有关,此外也与CSES轨道所处的地方时相关.平均而言,EEJ的主瓣宽度约为4°,主瓣和旁瓣的峰值电流密度之比约为2.7;在本文所关注的事件中,东向EEJ事件约占83%,西向EEJ事件约占17%;这个比例与CHAMP卫星的观测结果稍有不同,与14:00 LT附近西向EEJ出现的概率较低有关.东向EEJ的峰值电流密度对经度、季节和太阳辐射水平有显著的依赖性.EEJ峰值密度随经度变化呈现明显的4波结构,可归因于低层大气非迁移潮汐的作用.EEJ峰值电流密度有明显的季节依赖,其幅度在春秋分较大,冬夏季较小.在2018—2019年期间,尽管太阳活动水平较低,EEJ峰值密度随太阳辐射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