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基本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省气象台站1961~2007年的逐日观测资料,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气候基本特征及其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多种季风和复杂地形的影响,该区降水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逐候降水量的变化可初步分为两种类型,以高原气象站点变化为主的高原型和以四川盆地西北周边气象站点变化为主的盆周型.地震灾区雨季气温近47年呈增加的趋势,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地震灾区雨季降水量主要存在2年、4年和16年左右的周期,雨季气温主要存在4年、8年和32年左右的周期,气温和降水异常是不同周期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以5·12汶川地震为例,介绍了大型地质灾害发生后的救灾过程中,灾区建筑、设备和人员的雷电防护技术,阐明了地震灾区的雷电危险性和现代救灾的特殊性,重点研究了灾区过渡性板房和人员的防雷技术,为确保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出了科学有效的防范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汉川地震重灾区和极重灾区四川境内35个气象台站1981年1月~2010年12月3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月、年雷暴日数,年雷暴初、终日期,初终间日数,采用气候趋势系数方法和数理统计、概率分析等方法,对汉川地震灾区雷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和年代(际)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认识雷电灾害在地震灾区的危险性,探讨地震灾区雷电灾害应急防御对策,分析了墨江5.9级地震灾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危险性:灾区雷电易发风险呈北高南低,震中处于雷电极高易发区,年平均地闪密度为1.87次/(km2·a),平均地闪强度为33.41 kA,7—9月地闪活动最为频繁,午后至夜间地闪活动活跃,17—19时地闪次数达到峰值。震中5 km范围内震后当月的雷电危险性等级为极高,灾区雷电危险性较大的区域是牛库村、毕库村和丙蚌村等。依据地震灾区雷电危险性等级和特点,确定应急防御对策:①应急安置点的选址避开雷击易发区域;②按照“重点防护、以点带面、示范宣传”的原则和区域防护、滚球法防护的设计理念装设应急避雷装置;③综合防御直击雷、闪电电涌侵入、接触和跨步电压的可能危害;④开展雷电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科普宣传。  相似文献   

5.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地震灾害发生后,青海省气象局针对玉树地震灾区临时安置点增多,人员集中,临时搭建的帐房、活动板房等各类救灾过渡房受建筑结构和材料影响从而极易遭受雷击的实际情况,组织制定了《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防雷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便于使用者了解和掌握《规范》的具体要求,本文就《规范》中的一些防雷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解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春末夏初,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地热火朝天。在汶川、北川等地震重灾区,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大部分受灾群众陆续搬进了温馨舒适的新居。  相似文献   

7.
图片新闻     
《青海气象》2010,(2):F0002-F0002,F0003,F0004
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截止4月25日,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70人失踪、12135人受伤。90%的居民房屋倒塌。调查表明。玉树县、称多县的部分地区灾害严重,涉及人口约10万人。灾区烈度达到9度。地震造成大量的房屋破坏,急灾区结古镇的土木、砖木结构几乎全部倒塌或者严重破坏。砖混结构80%以上倒塌。框架结构的房屋约20%倒塌。教育、卫生、电力、通信、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灾区堰塞湖流域面雨量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志  赵琳娜  张国平  许凤雯 《气象》2010,36(6):7-12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唐家山等堰塞湖水位上升,直接威胁到灾区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堰塞湖面雨量的预报至关重要。应用GIS技术,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水系资料、堰塞湖位置等信息,应用水流逆向搜索方法,并参照航拍影像和1:5万高程数据进行修正,提取出南坝、唐家山、肖家桥以及老鹰岩等堰塞湖上游小流域和地震灾区所处的嘉陵江、岷江、涪江、沱江以及青衣江上游流域边界,应用泰森多边形法开展了以上流域面雨量预报。初步建立了面对突发性应急事件,流域特征信息不完备状况下的小流域面雨量预报服务技术,为应急决策服务提供了水文气象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地震救灾初期,为让受灾群众第一时间得到安置,各应急安置点在非常规条件下高速建成,并未考虑雷电防御措施。新建的安置点人员聚集,有的甚至建设于雷击高易发区域,做好雷电防护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地震救灾初期特点,将雷电易发区划、现场勘测、直击雷防护等技术方法综合运用,对保护对象选择、防雷工程设计、施工等主要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得到适用于地震救灾初期的防雷应急保障方法和应用流程。研究所得在墨江县5.9级地震救援中取得良好效果,可见该方法对迅速提高震后灾区应急安置点雷电防御能力,保障民众生命安全具有积极作用,具备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近2万人失踪及数十万人受伤,倒塌建筑物难以计数,灾区范围超过10万平方公里(图1),波及陕西、甘肃、重庆、云南、河南、湖北等省市,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唐山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自然灾害之一。  相似文献   

11.
范江琳  郭晓军  青泉  马力 《气象科技》2020,48(2):242-247
降雨阈值是泥石流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野外考察、文献查询等手段,收集了汶川地震灾区典型区域(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震后34次泥石流事件和对应的降雨过程,通过统计诱发泥石流的降雨历时及平均降雨强度,建立了该地区的降雨I-D(雨强-历时)关系;针对I-D关系在实际预报中的不足,结合中国气象部门的雨量划分标准和诱发泥石流的降雨历时将降雨分为小量级降雨(SI)、中量级降雨(MI)和大量级降雨(LI)3个等级,得出复合型降雨I-D关系。结果表明:①都汶地震灾区诱发泥石流的降雨历时为2~53h,平均降雨强度为0.1~13.8mm/h,I-D关系可表示为I=5.94 D-0.70;②复合型降雨I-D预报模型可进行分级预警,其中约80%泥石流事件超过了橙色等级预警线,I-D关系式为I=10.0 D-0.56(1h≤D 12h),I=4.8 D-0.26(D≥12h);③改进后的复合型降雨I-D阈值线斜率更小,预报精度更高,更适合中国西部山区的泥石流预报工作,且在2014—2016年都汶公路沿线的泥石流预报检验中取得了较好效果。本研究拟为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的预警预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甘肃陇南地震灾区2次暴雨过程的诊断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30日和7月21日发生在陇南灾区的2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30"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切变低涡,水汽条件和能量条件都相当好,但垂直上升运动不太剧烈,致使陇南灾区达到暴雨标准的站数相对较少;"7.21"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原低涡,能量条件不如"6.30"暴雨充分,但水汽及垂直运动条件较好,形成暴雨的3个条件基本满足,致使陇南灾区50%以上的站达到暴雨标准.而暴雨的成灾程度与暴雨中心落区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43年来云南地震活动对水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郭维栋  汤懋苍 《高原气象》1995,14(3):373-378
本文利用1951-1993年降水、地震资料,分析了云南省及其邻域的地震与汛期降水的相互关系。发现不同地质构造区域的地震对降水的影响明显不同,得到板内地震多为“湿震”,板缘地震多为“干震”的结论,并通过分析特定时段和区域的资料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最后还讨论了板内、板缘地震与水旱相联系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该文利用2011—2015年云南省地闪资料及1900—2013年云南省地震活动资料,通过对雷电活动的年分布、月分布、日分布以及密度空间分布和雷电活动强度分布的分析,与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利用Arc GIS软件作出1900—2013年全省地震与年平均地闪密度、正负闪强度叠加图和6级以上强震与年平均地闪密度、正负闪强度叠加图,找出地震活动高发区的雷电活动分布规律,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估算灾区最大风速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务荣  何华庆 《气象》1996,22(11):53-57
根据邮电等部门的长途明线线路的有关杆线强度设计的资料,得出了在无气象观测记录的灾区估算最大风速的方法和经验公式,并给出了实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1961-2007年逐日地面气温资料、1971-2000年整编地面气温资料,以及2006年1月1日-2008年4月30日的逐时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进行气温的气候特征分析,较系统和全面地得到汶川“5.12”特大地震重灾区气温的日、旬、月、年变化以及极端气温特征,为该地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气象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17.
利用河西走廊地区月降水和地温、地震资料,分析该区域降水异常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河西走廊降水异常可分为4个区;强地震会造成河西降水半年以上持续多雨(少雨),影响河西走廊降水异常的强地震分布在6个区域;各区域地震对河西走廊降水异常影响不同,主要有河西本区及上游强震将使河西半年内持续多雨,中阿巴热点和S涡列的强地震将使本区半年内持续少雨。  相似文献   

18.
2008年9月22日至27日,汶川地震灾区出现了“5.12”大地震以来最强的一次降雨天气过程。本文从这次强天气过程的降雨特点及致灾情况进行分析,结合灾害性天气发生前、发生中和结束后三个不同阶段,详细分析了国家级各个阶段的气象服务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此类强天气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及时性、时效性及气象服务效益。  相似文献   

19.
《气象科技》1975,(2):45-45
关于震前的气象“热异常”现象,过去地震工作中已有所察觉和注意,最近兰州地震大队气象地震组根据对我国近几年大震现场的考察,收集震区群众对震前气象异常的普遍反映,总结我国地震史料中关于震前气象的丰富记载,并进而运用近代气象资料加以系统分析,提出震前气象“热异常”是一个突出的、普遍的现象。在我国历史资料中,关于地震前气象“热异常”现象的记载,直接记载“热”现象的如:“霪雨后天大热,宜防地震”、“震前蒸热”,震前正逢“特大炎暑,热伤人畜甚重”及“未震之前数日,四面天边变黄如  相似文献   

20.
"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61-2007年逐日地面降水资料、1971-2000年整编地面降水资料,以及2001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的逐时地面降水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进行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较系统和全面地得到汶川“5.12”特大地震重灾区降水的日、侯、旬、月、年变化以及不同降水量级出现日数、概率,降水持续时间,不同时间段最大降水及止日等方面的降水特征,为该地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气象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