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首都圈1983—2014年6期区域精密水准观测成果,分析华北地区近30年的垂直形变演化规律,探讨该时空范围内3次M_S4.0以上地震前垂直形变前兆特征以及震后形变恢复过程。结果表明,首都圈地区的垂直形变整体上是西北升、东南降的继承性运动,并在此大背景下存在局部的垂直波动;研究区域内3次M_S4.0以上地震震前5~7年,在震中附近长轴150km左右的范围均出现了局部垂直形变异常变化,震前异常消失,显示该地区中等强度地震有可能发生于经历比较明显的地壳运动之后转入相对平静的时空范围。  相似文献   

2.
首都圈GPS地形变监测网的布设与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首都圈GPS地形变监测网的布设情况和提高观测精度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首都圈断层形变与重力场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鹤  刘天海  刘善华  张云昌 《地震》2010,30(4):98-105
本文利用首都圈跨断层形变观测和观测场地的综合调研结果, 对跨断层基线、 水准各测项的综合效能进行评估, 对断层整体活动信息进行分析提取, 对首都圈地区强震的映震效能进行分析研究。 利用首都圈地区流动重力区域测网的观测结果, 分析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 对近期首都圈地区的地震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多种形变观测结果,研究了近期首都圈地区形变场出现的两次非线性变化过程,发现两次形变过程可能与边界作用力改变所引起的变化有关.分析认为:①两次形变过程均与大尺度形变场变化相关,这可能与大震所引起的边界动力作用改变有一定的关联;②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对首都圈形变场具有一定的影响,该地震的发生对首都圈地区应变积累具有一定的释放作用;③2004年出现的断层基线大幅度变化与大尺度形变场变化具有协调一致性特征,与首都圈地区强震前的局部应力场增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李延兴  赵承坤 《中国地震》1998,14(2):116-125
简要地介绍了华北地区、特别是首都圈GPS地震监测网的布设、观测、数据处理方法案和监测精度等,较详细地分析了地壳水平形变与构造运动、应力场变化以及地震活动的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首都圈最早建立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网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布设在北京周围广大地区,覆盖了主要活动断裂带.在过去的40多年里,首都圈地区及附近发生了多次强震,如1976年唐山7.8级、1989年大同6.1级和1998年张北6.2级地震等.本文首先对首都圈地区的跨断层流动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映震能力分析,然后探讨了监测场...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以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地形变资料联联合解算应变场的方法。利用华北地区1995-1996年GPS观测与首都圈跨断层水平形变流动测距资料进行联合解算,所得边长变化率的尺度统一归化,获得了华北地区水平奕变场的分布图像。  相似文献   

8.
首都圈跨断层形变反映的断层活动方式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建玲  张晶  王辉  方颖 《地震》2011,31(4):77-85
本文深入分析了首都圈10个跨断层形变场地的流动观测资料, 计算了断层水平滑动量。 结果表明, 首都圈断层形变反映的断层活动非常复杂。 其中: NW走向的施庄断裂左旋滑动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 在观测期内左旋滑动速率约为0.08 mm/a; NW走向的墙子路断裂观测期内以左旋滑动为主, 但水平滑动量较施庄断裂小; NE走向的断层在观测期内的活动方式多以左旋滑动为主, 水平滑动量随时间无明显变化规律。 在对断层活动观测结果详细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平面弹性有限元模型对首都圈的断层活动进行了模拟研究, 认为该地区主要受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左旋剪切的控制, 且不同走向活动断层以左旋走滑为主。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首都圈的跨断层形变资料(1984-2016年),利用11个场地的基线和水准观测资料,计算了断层三维活动量,以此来分析首都圈断层现今的活动特征。同时计算了断层形变协调比序列,分析其与首都圈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首都圈的断层活动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受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影响的西北地区的断层以左旋张性活动为主,而中部和东部断层表现为右旋压性特征。断层协调比结果显示在首都圈及其邻区出现中强地震前后,协调比会出现发散现象,这种现象可以作为今后首都圈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一种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蕴震系统信息合成方法(ISSS,Information Synthesis of Seismogenic System)来描述和评估首都圈蕴震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通过前兆信息合成寻求系统由稳态—非稳态—奔向吸引子新稳态的判据与可能的指标。结果表明:无论是对蕴震大系统(首都圈断层网络)综合形变前兆异常的信息合成,还是对子系统(首都圈几条主要断裂带)前兆异常的信息合成、或是动态灰箱识别异常频次的等权和加权合成,都显著地提高了大同6.1级地震前兆信息的可靠性和清晰度,为首都圈今后地震趋势的评估与预测提供了可信的判据和指标。  相似文献   

11.
张北6.2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国杰  黎凯武 《地震》1999,19(3):261-266
介绍了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前华北地区,主要是首都圈地区的地壳形变特征。分析了GPS结果、跨断层形变观测以及定点台站观测的异常信息。认为张北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异常大部分是“场兆”异常;张北震中区在震前至少半年是处于形变闭锁阶段;地壳形变的前兆发展在总体上存在由东南向西北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12.
张北6.2级地震的连续形变前兆异常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首都圈连续形变观测网内倾斜及应主的观测资料,对张北地震的前兆异常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结果:震前1年半到两年(即1996年)在这一地区存在较大区域的连续形变异常,在这种中长异常背景的基础上,倾斜、应变观测结果再次出现新一轮异常,并且新的异常在观测地点和时间上一致,异常点相对于中长期时的空间范围缩小,响震中区集中(约200km范围内)。新一轮异常从其中最早的异常开始到地震发生在1年以内  相似文献   

13.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分析首都圈跨断层形变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大同6.1、张北6.2和文安5.1级地震前后首都圈地区的跨断层形变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计算了断层垂直形变速率及其各个主成分和能够反映断层总体活动水平的综合指标W.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信息,去除相关干扰信息,有助于对前兆资料的分析研究;综合指标W可以较好地反映前兆资料的异常变化,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前兆观测资料的总体映震水平;首都圈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对大同6.1、张北6.2、文安5.1级地震都有较好的映震能力,从中可以捕捉到中强地震孕育、发展、发生过程中的前兆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4.
2001年MW7.8昆仑山地震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发生的最大震级地震。同震破裂产生的巨大应力扰动驱动控制着显著震后形变。二十年尺度的大地测量数据记录了地震后长时间、大范围、时空依赖的震后形变演化过程及差异,揭示了昆仑山地震破裂段复杂的断层分段震后运动学特征、分段摩擦性质差异和青藏高原中北部岩石圈流变性质/结构横向各向异性。本文简要回顾昆仑山地震后基于二十年尺度时序InSAR和GPS的震后形变观测方法和时空特征,特别是时空密集的InSAR观测,是该构造区震后GPS观测的重要补充及其不可替代的观测手段;总结大范围震后形变模拟方法及其揭示的震后运动过程、多种动力学机制及其关系。最后总结提出昆仑山地震震后形变20年研究取得的科学认识及尚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一方面要持续性地对东昆仑断裂带大范围地表形变进行观测研究;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震后形变模型,进一步深化对该断裂带地震周期形变、区域构造对周期形变控制作用、复杂断层运动时空演化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应用综合信息函数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形变观测点的空间非均匀分布和首都圈地区几次强震前形变场的变化规律,考虑各测点的不同地球物理性质,利用近20年来的形变资料,计算了首都圈及邻近地区1995年以来的综合信息函数值,动态地显示了在局部区域内中强地震前,形变异常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首都圈体应变变化特征与6级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福旺  刘北顺 《中国地震》1999,15(4):370-376
“首都圈体应变综合观测台网”是由联合国开发署援建的,目的是提高首都圈地震预报和科研监测能力,弥补首都圈范围平原地区地壳应变场观测不足的弱点。所采用的是美国华盛顿卡奈基研究所研制的SacksEvertson体积应变仪,其观测精度可达到10-11量级。同时具有以...  相似文献   

17.
引言 2001年,按照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工程的建设要求,怀来台形变观测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包括基础环境、供电、避雷、通信系统和前兆仪器的改造。陆续改造安装了DSQ型水管倾斜仪、SS-Y型伸缩仪、VS型垂直摆倾斜仪、TJ-IC体应变仪和辅助观测的TCM-3型洞温测量仪、PTH/R-III气象参数测量仪。2001年10月1日进入试运行,2001年底通过中国地震局工程管理中心的质量验收,2002年进入正式观测。为更好地使用该台的数字化资料,及时对数字化和模拟资料的一致性、精度质量进行对比,分析产生差别的原因,探讨辅助观测与观测值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路珍  李瑞莎  唐红涛  贾鹏  季灵运 《地震》2016,36(4):89-100
以形变观测资料为基础, 对地球物理场区域形变测量和定点形变测量资料中的震前异常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 得到以下认识: 对于大范围的地球物理场区域形变, 异常发生时间较早, 范围相对较小, 适合于中长期地点的判定; 定点形变观测, 异常发生距发震时间较近, 但范围分布则较广泛, 适合于短期地震的预测, 发震地点需要结合大范围的区域形变测量资料来判断。 本工作对认识前兆异常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加强实际预报效能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京津城际铁路水准测量资料,绘制了京津地区垂直形变图,发现京津城际铁路水准复测结果同样也出现了与首都圈地区同期水准测量相一致的"南升北降"垂直形变异常现象.分析认为应加强首都圈乃至华北地区的形变监测,为判定形变发展趋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地壳形变方法对强震中期趋势的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觉民  张祖胜 《中国地震》1997,13(2):128-138
用全国范围50的代至90年代初期大地测量资料对我国大陆未来的强震危险区进行预测和划定;依据近30年来华北地区的垂直形变动态,探讨判断本区未来1-3年尺度强震危险性的指标;利用首都圈的断层形变监测结果,提出用定点形变和大面积形变综合分析地震中期趋势的方法和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