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遗址保护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特征以及考古学的不可逆性、不确定性,使遗址数据的共享成为一项紧迫的工作。本文通过对遗址保护过程的分析及遗址保护相关单位的分类,提出了遗址数据"授权使用,分级共享;远程使用、保证安全;限时使用,有偿服务"的共享原则和集中管理的共享服务模式。结合当前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趋势,研究提出了基于云计算平台的遗址保护数据共享平台总体框架,并对总体框架中的遗址考古公共服务云GIS平台进行功能设计,以石峁遗址为例,实现遗址数据资料在公共服务平台上的发布、展示、查询浏览及遗迹模拟展示。  相似文献   

2.
2006年2月14日。钱江晚SEA5版报导了笔的一项研究成果:距今8200年前的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了钻木取火的弓钻。目前已知国外最早的弓钻所加工的痕迹发现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梅尔伽赫遗址第三时期,距今近6000年,比跨湖桥遗址晚二千多年。相传三皇五旁之首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为民造福万代。那么跨湖桥遗址的弓钻是什么样的呢?  相似文献   

3.
以地学背景分析为基础,探讨了地学背景与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关系。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渭河地堑内的西安凹陷,地学背景对于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体现在新构造运动奠定了文化遗址形成的环境背景,区域水系及地貌结构为半坡先民提供了良好生活环境,秦岭北坡及附近的岩石为石质工具的物质来源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土遗址数量较多,且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故对土遗址及其环境的时空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大型土遗址的发现保护多利用考古、实地调查和空间信息技术等方法。鉴此,本文分析了吐鲁番地区土遗址及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至2010年间该区域土遗址本体及其内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病害发育和人为破坏。病害主要为裂隙与坍塌、风害、酥碱病害、水蚀、表层剥落、生物病害等,其中,普遍的病害是裂隙与坍塌和风害。1990-2010年,研究区土遗址外部地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耕地和居民地明显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明显减少,尤其是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这2个世界文化遗产区域发生的变化更明显。土遗址周围的人类活动强度在增加,绿洲内部土遗址的外部环境较绿洲边缘或外部更加剧烈;内部的土遗址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外部环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类的耕地和居民地开发活动。  相似文献   

5.
考古遗址是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重建考古遗址三维模型对于历史回溯、古环境恢复和古迹保护等考古工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考古发掘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手绘图件难以实现考古现场环境的模拟与再现,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出遗址中文化层与其所包含地物的空间关系。近年来,考古学家引入各类勘察新技术用于考古文化层与遗迹的三维建模,但这些方法无法应用于已完成发掘工作的遗址三维重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以考古发掘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手绘图件为数据源的考古遗址三维建模方法。该方法以探方为基本建模单元,将考古文化层与遗迹分开建模,利用探方分布图及探方图建立考古文化层三维模型,利用遗迹图建立考古遗迹三维模型,并以三维实体布尔运算方法,将两者无缝整合,构建完整的田野考古遗址三维模型。最后,以湖南澧县八十垱东区为研究区,验证了本文相关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传统考古过程中积累的大量资料,有助于将传统考古学在宏观尺度下的定性描述转化为现代"数字考古"中微观尺度的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陕西省汉五陵原为研究区域,基于高分辨率影像(DOM航片)、多光谱影像(ALOS多光谱影像)和Quickbird融合影像数据,对五陵原遗址区结构性线状特征信息进行了提取。结果表明:融合后使影像隐含的空间纹理得到明显增强。用Gram-Schmidt方法的DOM和ALOS多光谱+NDVI融合影像,清晰地反映了遗址区的结构性线状特征;而Canny算法的边缘检测,能很好地提取遗址区显性和大量隐性的线状特征,对古遗迹的解译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华北国土资源》2012,(4):34-35
7月1日晚22时30分,从俄罗斯圣彼得堡传来喜讯,经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会议投票表决,云南"澄江化石地"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澄江动物化石地是我国著名国家地质公园和东亚优先一等古生物遗址,是展示5.3亿年前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状况的"窗口"。据了解,这是我国已经入选的9项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中唯一的化石产地,填补了中国没有古生物化石自然遗产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新疆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富蕴县,距乌鲁木齐485公里,是中国第一个以典型矿床和矿山遗址为主体景观的国家地质公园。其独特的阿尔泰山花岗岩地貌景观和富蕴大地震遗迹使之具有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内涵和美学意义,这些地质遗产世界罕见,极具价值,构成了新疆环准噶尔神秘旅游线上一道耀眼的风景线。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面积619平方公里,由世界地震博物馆之称的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北国江南之誉的可可苏里、中国  相似文献   

9.
古遗址作为古人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和文化遗存,客观反映了在长期的人地关系相互作用下的地理空间特征及其分异情况,但是由于史前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在聚落迁移或对周边资源探索中更多地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这种行为符合“最优路径”的思想。本文旨在基于考古调查和基础地理数据,模拟构建古人在聚落选择上的迁移最优路径,探讨古人行为模式,重点研究成本数据确定和成本栅格数据的集成方法及最优路径应用分析。以长江中游新石器晚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为连续研究文化期,对其中1200多处遗址的基础地理数据和考古数据进行分析;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距水系距离等自变量,基于二分类逻辑回归模型,构建研究区史前聚落遗址分布模型。为分析聚落群的时空演变,首先基于期望最大化方法(EM算法)和Voronoi方法对聚落遗址数据进行聚类划分聚落群的中心点的确定,选取分布模型中的自然因子系数作为权重计算成本栅格数据,进而模拟聚落遗址按时序迁移的最优路径。研究结果符合古人类在迁移过程中多考虑以最低成本从山谷、丘陵中穿行的基本规律。并对比已探明的聚落遗址信息,验证模拟的最优路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提出的方法,避免了人为选择权重生成成本栅格所带来的仅依靠主观因素的局限,提高了考古研究的科学性,其研究方法和结论对于探究史前聚落遗址时空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郑洛地区为研究区域,以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前期、仰韶文化后期和龙山文化时期为时间序列,对研究区域的流域盆地面积与相应的遗址点数量的关系、流域盆地面积与相应的遗址点增长速率的关系,以及各个流域盆地中遗址点分布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相关方法分析,以数字化的形式表明了流域盆地面积与分布的遗址点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相关程度与其他3个文化时期相比较小;(2)对各流域盆地内遗址点的变化趋势分析发现,流域盆地面积与分布的遗址点变化趋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也解释了流域盆地黄河流域(B)、伊洛河流域(C)的变化趋势最快的缘由;(3)对各流域盆地内遗址点的分布密度进行分级可发现,在裴李岗文化时期,东部地区遗址点的分布密度大于西部地区,而其他3个文化时期是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旧约》是一部具有鲜明传记特征的文化文本,《新约》在继承《旧约》中耶和华一神教信仰的同时,也继承了《旧约》的传记性特征,在以人系事、人物塑造和历史感等方面表现出相应的传记性。因此,《新约》也是一部具有鲜明传记特征的文化文本。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历史典籍的梳理,发现中国的海神信仰具有漫长的历史及演变的内在规律性。其中明显表现在海神崇拜具有避难、求渔、求子等方面的功能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正敦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由雅丹景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以及自然景观游览区和文化遗址游览区组成,面积2 067.2平方千米。特殊的地质背景和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形成的地貌景观,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古丝绸之路形成的文化遗址在这里浑然成为一体。令人称奇的雅丹地貌、山泉相映的鸣沙山-月牙泉,以及广袤壮阔的沙漠、戈壁和西湖湿地,它们是大自然的杰作;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古丝绸之路文化遗址阳关、玉门关以及古军事遗址汉长城、河仓城等则是敦煌历史文化的见证。  相似文献   

14.
钻石 钻石具有摩思硬度最高的10度,接下来是9度的红宝石,蓝宝石,第3项是8.5度的变石和猫眼石等,再下面是8度的绿宝石,黄玉等。  相似文献   

15.
日本传统海洋文化底蕴深厚,关注日本海洋文化是对全面推进海洋文化研究具有深远意义的拓荒工作.研究立足文化人类学、在功能主义视角下,针对日本海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海神信仰,分别就日本海神信仰的内涵及本质、功能性分化与发展、功能实现途径、功能分类及其文化价值加以提炼与解析,从而揭示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日本海神信仰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方国土资源》2013,(11):17-18
向寻明胜同志学习是国土资源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一面有血有肉的“镜子”:从寻明胜身上,我们看到了崇高信仰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也学到了如何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心中有信仰,心里装着群众,正因为此,寻明胜数十年扎根基层、尽职为民、勤奋务实、廉洁自律,虽然生活“最清贫”,却在当地“最得民心”。  相似文献   

17.
正东兰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是农民运动领袖、百色起义领导者韦拔群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故乡,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右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走出了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士冕等5位共和国第一代将军。东兰县境内革命遗址众多,历史意义厚重,  相似文献   

18.
福康安征台与妈祖信仰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将福康安是乾隆帝的宠臣,也是平定台湾林爽文事件的功臣。福康安因征台和渡海需要而推崇和传播妈祖信仰,不但倡建有三座妈祖庙,而且留有题匾、碑记等。一方面他想证明清廷得到了妈祖神助,另一方面也想表明清廷认同妈祖信仰,这对抚慰台湾同胞心灵和强化妈祖信众的国家认同意识都起积极作用,而在北京创建的天后宫对妈祖信仰在京城的传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云南剑川地区象鼻洞遗址孢粉组合和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云南剑川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植被和气候变化特点以及当地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选取象鼻洞遗址各地层的13个土样进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堆积时期孢粉植物群以亚热带和温带成分为主,类型相对丰富,呈温暖期气候特征,但气候存在小的波动,呈现出早期温暖湿润、中期短暂干旱、晚期又逐渐暖湿的特点;木本植物花粉在孢粉总量中占绝对优势,说明当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明显;可作为食物来源的植物很少,因此,当时居住在象鼻洞的人类主要食物应来源于捕捞或狩猎;对照邻近地区已有的研究成果,推测该遗址气候变化与季风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0.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过相应的数字化保护探索还相对缺乏。本文就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意义、内涵、主要内容与关键技术等开展探讨:① 数字化可以丰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有助于促进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② 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主体内容包括粮食与生计安全、农业生物多样性、地方和传统知识体系、文化与信仰和社会组织、景观与美学特征;③ 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关键技术包括多粒度时空数据对象分析与处理、云计算与服务、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研究表明,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对建设目标、标准以及示范性应用等的研究,同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并明确其地位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