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凝灰岩夹层分布广泛,能谱测井资料解释凝灰岩夹层Th元素含量为25×10-6~35×10-6,元素地球化学测试结果Th含量在15×10-6~80×10-6之间,平均36.6×10-6,明显高于与其互层的泥岩或炭质泥岩的平均值,也高于地球各圈层的平均值,属于Th富集状态。延长组凝灰岩夹层中Th的富集可能主要有2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原始岩浆中Th含量较高,因其性质相对不活泼,未发生明显的迁移;其二是凝灰岩经历了较强烈的水解蚀变作用,蚀变产物以粘土矿物为主,从而可能吸附了上下地层中的Th,最终导致了凝灰岩夹层中Th的富集。Th的富集可以作为研究区识别凝灰岩夹层的标志,有利于进行更精细的地层对比。同时,Th/U比值反映出的延长期凝灰岩沉积作用所引起的元素迁移和古环境变化,可能对延长组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对地层记录中反映基准面变化旋回的时间地层单元的二级划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成油体系可明显的划分为1个中期地层层序和10个短期地层层序,它们在时空上的演变反映基准面、可容纳空间变化对沉积物沉积厚度、堆积方式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储集物性变化也明显受基准面、可容纳空间变化的影响,上升旋回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随基准面上升变差,下降旋回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随基准面下降变好,且下降旋回砂体物性好于上升旋回的砂体物性。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发育东北和西南两大沉积体系,东北的河流三角洲体系已为大量的勘探研究资料所证实,而西南体系因受勘探程度限制,目前研究不够。本文通过最新钻探成果,结合盆地西南部露头资料,确立盆地西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浊积)相。冲积扇以西南缘平凉崆峒山和汭水河剖面为代表,扇三角洲及湖泊(浊积)相为区内钻井剖面所证实。长6-长8为区内主力油层组,地层保存完整,钻探程度相对较高。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局部发育河口坝,浊积体以厚层块状为主。长8亚期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最发育期,横向形成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三支前缘砂体带,是石油聚集的重要区带;长7亚期随着湖盆沉降,周边抬升强烈,湖岸较陡,大量发育浊积体系;长6亚期湖退导致扇三角洲再次发育,但规模较长8亚期弱。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单层厚度大,砂岩粒度较粗,颗粒分选及物性好,是石油富集的最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   总被引:129,自引:11,他引:1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广泛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其总体沉积特征为:沉积体系及相带发育完整;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较高;发育各种沉积构造、动植物化石及生物遗迹构造。曲流河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具有复杂分支与决口历史,因此常呈交织状,受分流河道冲蚀作用的影响,河口坝不发育。曲流河三角洲主要形成于湖盆坳陷回返期。通过对岩相组合、骨架砂体的几何形态及盆地古地理背景的综合分析,认为延长组的环境演化反映了浅水台地型三角洲逐渐转变为陆上平原的过程。曲流河三角洲可形成良好的储层,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三叠统长6油层组湖底扇特征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通过岩心观测、薄片观察和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湖底扇的岩石类型、粒度特征、沉积构造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浊积岩的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浊积砂岩的矿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较低,杂基含量高。粒度分析表明其具有典型的浊流特征。沉积构造可见递变粒序、底层面构造、滑塌角砾,且发育鲍马序列;反映了浊积岩具有明显的韵律性和旋回性。识别出薄层浊积岩、中层浊积岩、厚层浊积岩3种类型并分别描述其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亚相划分,详细描述了各亚相特征,确定了浊积岩分布在庆阳、合水、固城、安置农场地区。浊积岩的形成主要受外界的触发机制、充足的物源供给、古斜坡地形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6.
7.
夏青松  田景春 《沉积学报》2007,25(2):246-25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长6—长8中发育与地震有关的震积岩,通过岩心观测识别出的震积岩标志主要有微同沉积断裂、震裂缝、液化砂岩脉、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地震角砾岩、负荷构造及枕状层等。同时在塔17井中发现完整的震积岩垂向序列,序列自下而上分为下伏未震层、微断裂层、微褶皱层、碎块层及液化均一层,上覆未震层。该震积岩的发现为盆地构造演化提供了动力学解释,表明晚三叠世随着秦岭、南祁连海槽的封闭,南北向逆冲带发生强烈活动,是本区延长组震积作用的直接诱发因素。同时该震积岩的发现,为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6—长8发育的大规模浊积岩的外界触发机制是由地震活动引起的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8.
雷晓岚  张林  于波  李江  吴剑 《地质通报》2009,28(5):603-608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分析,对姚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阶段划分、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孔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长4+5储层储集砂体成分主要以长石砂岩为主。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砂岩经历了早期成岩阶段A、B期和晚期成岩阶段A期(A1、A2 期)的成岩演化过程。早期的压实作用、多种矿物胶结作用是使物性变差的2个重要因素,但早成岩阶段形成的绿泥石膜保护了一些砂岩的原生孔隙;晚成岩阶段A期的溶蚀作用,特别是长石的溶蚀是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贺静  冯胜斌 《地质学报》2017,91(3):645-657
笔者在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段的岩芯中首次识别出液化柱变形构造,本文从三维空间研究其宏观与微观特征。赋存液化柱的长8段的多个层位的岩芯中均发现有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如液化流动变形、水塑性变形及脆性变形等,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的钻井岩芯中,并在垂向上重复出现。结合长8段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分析,笔者认为长8段的液化柱与软沉积物变形系地震触发。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以南秦岭地震造山运动与盆地沉陷是长8段软沉积物变形的构造背景。根据地震触发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时空分布,鄂尔多斯盆地在长8段沉积的地质时期已受控于秦岭造山带动力机制的控制,而不是传统认为的仅在长8段沉积末期。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为一套规模巨大的红色砂泥岩沉积,其形成原因,仍存在疑问。以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为研究对象,借助钻井岩心和野外剖面的观察描述、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矿物成分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等手段,结合红层上下其他颜色地层的对比,对这套红层的沉积特征和形成古气候背景进行研究,探讨其成因和成色机制。通过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的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的红层是干旱炎热气候和强氧化环境的沉积产物,为原生成因,其红色主要来自作为染色剂的赤铁矿。通过上下不同颜色沉积岩对比研究发现,沉积岩出现不同的颜色主要是由于矿物组成不同,是盆地构造演化和气候环境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