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地壳构造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进程,是受它所处的世界大地构造的特殊位置所决定的。由于中国陆壳位于黄汲清教授划分的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及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交织迭置区域中,因此各构造域的构造活动,均将影响波及到中国幅员范围的地壳。甚至彼此互相交织、迭置和改造,而酿成中国地质构造的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壳构造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进程,是受它所处的世界大地构造的特殊位置所决定的。由于中国陆壳位于黄汲清教授划分的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及滨太平洋构造域[1]的交织迭置区域中,因此各构造域的构造活动,均将影响波及到中国幅员范围的地壳。  相似文献   

3.
黄东海大陆架及邻域大地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利用“活动论”的观点和大地构造历史分析方法,对黄东海大陆架及其邻域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调查资料与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并将地壳演化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总结出了中国东部及邻域的大地构造发展与演化规律。并依据不同地质时期区域构造主应力的分布特征和不同地区的基底、盖层发育情况,着眼于中国东部及邻域构造演化的动力机制,客观地再造了研究区大地构造演化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4.
黄东少大陆架及邻域大地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利用“活动论”的观点和大地构造历史分析方法,对黄东海大陆架及其邻域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调查资料与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并将地壳演化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总结出了中国东部及邻域的大地发展与演化规律。并依据不同地质时期区域的构造主应力的分布特征秒同地区的基底、盖层发育情况、着眼于中国东部及邻域构造演化的机制,客观地再造了研究区大地构造演化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5.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地质学界对大地构造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研究者各自从不同的观点出发,从各个角度,总结了中国地壳构造发展规律。以立论根据和研究方面不同,大致可分为:  相似文献   

6.
中国邻近海域含油气盆地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盆地形成时代、边界条件、盆地演化和热力学历史,将我国大陆附近海域中的十七个主要沉积盆地,划分为四种类型;克拉通边缘断陷盆地;大陆边缘断陷盆地;弧后盆地和小型洋壳盆地.通过对上述各类盆地的分析,认为这些含油气盆地具有六个地质特点:1.盆地绕陆分布,多数处于大陆架上.2.从地壳厚度、基底性质、盆地发展和构造单元上分析,海陆区域构造性质十分近似.3.盆地面积大小不一,海、陆相沉积均有,大部分盆地以新生代沉积为主.4.盆地处于现代构造活动带上,这对盆地发育、热力场条件形成、生油与构造配合和大量圈闭的产生,十分有利.5.具有不同时代的盆地纵向上迭置,和盆地不同发育阶段即几个断陷—拗陷上下迭置的复式盆地特点,使油气来源具多源性.6.由于沉积体积大,多种沉积相带交替出现,生油条件好,储层发育,圈闭多并成带分布,油气藏类型多等,认为中国邻近海域含油气盆地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对寻找大、中型油气田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7.
南黄海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下扬子准地台的东部,是我国东部重要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关于南黄海盆地的成因机制,现在还存在较大的争论,故对南黄海盆地的成因机制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南黄海盆地处在特提斯构造域、亚洲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中心位置,其形成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起到主要作用的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8.
根据地质、地貌及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探讨展布于云南边陲哀牢山两侧的北西向断裂组成的红河断裂构造带,在东南亚的延伸特征。提出在该延伸带两侧沉积建造、构造活动,地球物理场和大地构造发展上均有显著差异。并进一步探讨该断裂构造带在大地构造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海的形成、演化与油气资源(英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南海是在欧亚板块上发生发展的.其区域板块主要是元古代(2300—1288Ma)以来多个时期形成的地壳块体构成.其基本格局:西北为印支、华南元古代一古生代陆壳微板块拼合区;中部是白垩纪—中新世洋壳或过渡壳扩张区;东及东南部是由垩纪以来过渡壳复杂聚敛区.它们先后经历了7个旋回的构造作用,形成了7个微板块区34个地块(带).二、南海的形成主要导源于中中生代开始的大洋板块作用下,欧业板块东南缘发生张裂和海底微扩张的结果.白垩纪(126—120Ma)南海第一次海底扩张,产生北东向M8-M17线状磁条的洋壳海盆以及海盆两侧北东向被动陆缘沉积盆地等造海构造系列和自垩纪—始新世西北婆罗州和菲律宾聚敛构造系列.渐新世—中新世(32一17Ma)第二次海底扩张在中央海盆出现近东西向5d一11线状磁条的洋壳,南海南、北两侧地壳减薄,异常地幔发生及被动陆缘沉积盆地等造海构造系列和迭加在婆罗州和菲律宾前期聚敛带上的聚敛构造系列等,均是这个时期产物.后期吕宋等菲律宾聚带发生逆时针旋动并向北迁移35°,使南海的洋壳从马尼拉海沟向东消减,从而导致南海边缘海的形成.三、南海两次海底扩张和相应的沉积作用,形成了各种类型沉积盆地,特别是南、北西陆缘区白垩纪—始新世、晚渐新世一中新世两套生储盖组合相迭置的陆缘含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已编制完成并将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图件之一。本文主要介绍该专业图件的编图思路、方法、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的特征。该图主要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采取了剥皮法(剥去第四系)编图方法,主要表达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包括构造单元划分、断裂构造、岩浆活动、盆地分布等特征,在海底和沉积盆地中,还用等值线表示出了新生界的厚度。基于现今大地构造格局将本区划分出六级地质构造单元:一级构造单元为板块(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二级构造单元为构造域(东亚大陆构造域、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三级构造单元为地块或岛弧,四级构造单元为盆地、隆起区、隆褶带或海盆区,五级构造单元为隆起或坳陷,六级构造单元为凸起或凹陷。  相似文献   

11.
书海拾贝     
中国海域构造地质学张训华等编著海洋出版社出版本书从海洋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中国海所处大地构造背景、地球物理场、地层、断裂、岩浆岩、沉积盆地、构造区划和形成演化等方面,对中国海域构造地质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和新见解。本书是张训华等十余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近200年来大地构造理论建立与发展历史。当今大地构造理论研究的现状,各种学派的理论观点,特别是板块构造理论在地学革命中对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影响,随之产生的地体构造和新的全球构造观。尽管板块构造理论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但有关大陆构造、全球构造、造山作用和运动机制等一些基本问题尚未得到完满的解决。70年代以来,国际上开展一系列重大调查研究计划,使地球科学朝着“广、精、深”方向发展,这将有力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滨太平洋构造域构造格架和东海地质演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东海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根据刘光鼎院士的意义,中国东部大陆边缘海构造演化过程可归纳为陆核形成阶段(Ar-Pt1-2)-古全球构造阶段(Pt1-C)-中间构造变动阶段(P-T2)-新全球构造发展阶段(T3-Q),最后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3次变革运动,即:T3-K1的挤压,改造:K2-E3^2的拉张,聚敛;E3^2-Q的俯冲,沉降,从而塑造出现今中国海,陆的大地构造面貌,东部大陆边缘海,以东海陆架盆地为代表,主要形成于晚白垩世至中新世,经历了断陷-拗陷-区域沉降3个演化阶段,东海一个特殊的地质构造即冲绳海槽,关于它的成因说法不一,但从它具有高热流。强地震,多火山,活断层等现代构造活动的显著特征,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典型的发育在大陆边缘,由陆壳扩张而成,尚处于扩张早期的弧后活动盆地。  相似文献   

14.
具有统一发展史和构造属性的中国华北-东北南部-朝鲜北部地区构成了东亚地区较大的稳定区-中朝古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得其内部及其南部的大地构造格局逐渐明朗化,作为中朝地台与其南侧的稳定区-扬子地台之间的过渡带-秦岭地槽的构造轮廓、构造属性、发展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厘定。由于郯庐断裂的影响,加之研究程度的限制,在该断裂以东,中-朝古陆与扬子地台的构造关系及其间过渡带-秦岭地槽的东部延伸问题一直困绕着人们,加之朝鲜半岛的构造复杂性及黄海地区的资料缺乏,致使中-朝古陆南缘的大地构造格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构造地质问题。古生物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沿着秦岭-大别山-南朝鲜的汉城分布着一系列的古陆隆起,其分隔了北部和南部的两个海盆(中朝海盆和扬子海盆),使得两个海盆的古生物交往受到了阻碍,从而导致了南北两侧的古生物差异,尤以早古生代最为明显,至晚三叠世之后南北两侧的古生物面貌趋于相似。近期研究成果表明:胶东地区曾有过中晚古生代地层的沉积,而在朝鲜松林地区也发现了中晚古生代地层,这进一步说明了胶南隆起北部拗陷带、南黄海盆地及朝鲜汉城隆起北侧的临津江坳陷在中晚古生代呈经历了相近的大地构造发展史。沿秦岭-大别山-胶南隆起-临津江褶皱  相似文献   

15.
具有统一发展史和构造属性的中国华北-东北南部-朝鲜北部地区构成了东亚地区较大的稳定区-中朝古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得其内部及其南部的大地构造格局逐渐明朗化,作为中朝地台与其南侧的稳定区-扬子地台之间的过渡带-秦岭地槽的构造轮廓、构造属性、发展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厘定。由于郯庐断裂的影响,加之研究程度的限制,在该断裂以东,中一朝古陆与扬子地台的构造关系及其间过渡带-秦岭地槽的东部延伸问题一直困绕着人们,  相似文献   

16.
华北板块东部中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地格局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华北板块东部印支和燕山期构造演化差异、盆地分布格局变迁及其空间叠合关系是中国东部构造变化的结果。中生代期间,郯庐断裂带应对应依兰—舒兰断裂带,它们与兰考—聊城—盐山—台安—大洼—敦化—密山断裂带呈共轭关系。两断裂带将华北板块东部分割为多个三角块体,三角块体的构造演化与陆内壳下拆沉和壳内挤出逃逸构造有关,并控制了华北东部燕山期高原隆升及岩石圈减薄、郯庐左行走滑机制及其两侧反对称盆地格局和挤压与伸展型盆地共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海陆及邻域大地构造格架图"的编制为契机,块体构造学说被提出。该学说将中国海陆及邻域的地壳演化史分为5个阶段:陆核形成阶段、古全球构造阶段(包括成台过渡和稳化阶段)、中间阶段和新全球构造阶段,在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新全球构造阶段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将块体和结合带赋予新的定义和内涵,作为板块之下的二级构造单元,用以表示古全球构造阶段的大地构造单元。二叠纪末期,聚合的Pangea大陆在中国及邻域存在3个块体群:劳亚块体群、古华夏块体群以及冈瓦纳块体群。古华夏块体群由众多规模不大,但地壳发育历史复杂的块体组成,蕴含丰富的大地构造信息。通过收集、整理区域构造背景和岩性地层等资料,并对各种体现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测年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将古华夏块体群划分为华北、扬子、华南3种类型,对其演化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厘定。华北型块体于古元古代末期(约1.8Ga)完成成台过渡;扬子型块体于新元古代初(约800 Ma)完成成台过渡;华南型块体于早古生代末期(约400Ma)完成成台过渡,之后各类块体分别进入稳化阶段,直至早二叠世末一起进入中间阶段,体现了地壳演化中的同序时差现象。印支运动后,又作为欧亚板块的一部分,随板块一起参与到新全球构造阶段的演化旋回中。  相似文献   

18.
西太平洋边缘地质结构和陆洋地壳的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文佑  张抗 《海洋学报》1985,7(6):733-743
新生代以来,拼合的亚洲大陆东部以大陆壳的拉张、减薄和不同程度的大洋化为主要趋势,形成了大陆裂谷和边缘海盆地,造成大陆向太平洋的蠕散和仰冲,亚洲大陆和西太平洋间的相向运动造成了岛弧-海沟系,在西太平洋有散布的海台,其中一些可能是早期大陆的残块。大地构造旋回通常以拉张开始,以挤压结束,当以拉张为主要趋势时,大陆上出现各种裂谷,最终出现洋壳,当以挤压为主时,洋壳可封闭,陆壳碰撞并加厚乃至造山,这种发育过程可因应力转化、松驰而发育不完全,从而产生出复杂的构造型式,显然,地壳运动和转化的机制与地球的自转和壳下热动力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9.
沉积物颗粒与下覆颗粒间转动角是制约沉积物颗粒起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样品采集于1987年。作者通过一系列实验探明了沉积物转动角同颗粒形状、相对粒径比以及迭瓦状构造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均匀粒径条件下,球状砾石转动角的测量数值同理论数值相吻合,但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这一结果同前人利用球状砂粒进行实验所获得的结果相一致。利用球状、椭球状及棱角状砾石进行的实验表明,沉积物转动角φ随相对粒径的增大而减小,随颗粒扁平度及颗粒棱角度的增大而增大。扁平砾石的迭瓦状构造将导致转动角的增大,其增大值约等于砾石的迭瓦角。若其它因素相同,沉积物起动的难度自球状、椭球状、棱角状及迭瓦状构造而依次增强。这些结果将有助于对颗粒粒径、形状、构造同沉积物搬运临界状态以及沉积物选择性起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0.
胶东温泉地质、地热背景及其控泉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东地区众多温泉与本区大地构造背景、区域地质特征、新构造运动的历史、特殊的地貌条件及相对高的地热背景值密切相关。而不同时代和性质的断裂构造控制着局部地热场的分布,成为温泉出露的控泉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