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HT5"SS]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产品等资料,从大气环流特征、物理量场、K指数、沙氏指数及降水云团的发展演变等方面对2007年6月13日兴安县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500hPa高原槽加深东移影响本地;700hPa西南低空急流带来强盛的水汽辐合;850hPa低涡切变在兴安站附近生成并维持,同时地面相应位置有静止锋维持.同时有低压倒槽影响.高、中、低空环流形势的良好配合.是6月13日兴安站暴雨产生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
1993年7月28日夜至30日,长江上游发生了一次突发性的特大暴雨,其降水中心的峨眉山市 ,24小时雨量达509.5mm,破四川省40余年来3日两量最大纪录,本文采用较详细的边界层和雷达回波资料结合物理量诊断,对此次强暴雨过程作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两场不同性质降水先后发生在同一区域是导致此次强暴雨过程日雨量破纪录的重要原因.而引起两场不同性质降水的天气系统分别是边界层内的中-β尺度浅薄扰动和700hPa中-α度西南低涡.此外,特殊的地形作用和200hPa辐散流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强度.  相似文献   

3.
对1998年7月2~4日连续出现大暴雨的环流形势及湿热能量场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700hPa低能舌和850hPa相对高能锋区相叠加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对流云团演变特征等方面,分析了2006年7月3~4日出现在湖北郧西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形势下产生的;700 hPa和850 hPa的冷槽、切变线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区位于700 hPa切变线右侧、850 hPa切变线附近;暴雨区上空存在明显正涡度柱,低层辐合与中高层辐散形成抽吸作用,为暴雨过程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存在于孟加拉湾至我国西南地区的水汽通道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必需的水汽;整个暴雨过程都伴随着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初生、发展、合并和减弱,降水主要由发展型对流云团造成。  相似文献   

5.
对2006年5月21日到5月24日台山市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主要从500hPa、850hPa及地面三层形势的演变过程进行天气形势分析;探讨了此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及其它降水因子情况.结果表明,在这次特大暴雨过程中500hPa、850hPa及地面形势的配合与强降水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单站要素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NCF.P1°*1°再分析资料、物理诊断量、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地面自动站等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3日(以下简称"6.3")广东暴雨级强降水过程的特征,并探讨了此次暴雨级强降水的成因及落区.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中层切变和地面低压槽共同配合下产生的;西北部暴雨发生在850hPa切变线南侧的风速辐合区,中部及粤东的暴雨与500hPa高空槽的移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分析还发现:以大尺度天气为背景,充分分析数值预报可以大概确定强降水强度及落区,再仔细分析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站等资料可以基本确定强降水发生、发展及结束时间.  相似文献   

7.
受高空中低层切变线影响,2002年10月28~30日,赣南出现了1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对这次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整层水汽充沛,湿层深厚,地面~200hPa T-Td<4℃;500hPa以下各层T-Td<1℃,接近饱和.西南风低空急流是为连续性暴雨向北、向上输送水汽的主要通道,有利于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的产生.风的垂直切变较弱,仅为2×10-3@s-1.中低层切变线是造成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它存在于过程的始终.切变线的形成、停滞、加强、北抬、南压促成了赣南3场暴雨的连续发生,形成了我市历史罕见的秋汛.  相似文献   

8.
"2002.3"强沙尘暴过程的中尺度动力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较成功模拟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的MM5模式输出资料进行了动力学诊断研究,计算了动量收支残差x,结果表明,3月19日高低层上,最大x矢量位于河西小槽的后部,表明动量残差主要是加速西北气流的南下.x矢量与风矢量y的夹角在槽后<90°,这说明动量残差在槽后加速冷空气南下,非常有利于小槽的发展和东进南下.300 hPa动能转换E的带状分布非常清楚,并且E的大值中心分布在高空急流(>50m/s)的两侧,这也表明高空急流在能量转换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涡度、散度和位涡的分布特征与引发此次沙尘天气的河西小槽位置比较一致.轨迹分析表明,在300hPa高空主要是低压槽起引导作用,500hPa向东南方向移动,而在700hPa气块在高原北侧的绕流非常明显.将沙尘浓度和气块轨迹叠加在一起时,可以确定沙尘的输送路径,所以它有一定的预报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T213 1°×1°和欧洲中心实时资料,对2007年4月l~3日四川盆地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乌拉尔山到贝加尔湖以东为宽广深厚的低压带,地面上巴湖附近为冷高压,此冷高压在500 hPa脊前西北气流的引导下东移南压,是造成此次寒潮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而且低空急流也对降温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500hPa环流、850hPa环流、地面形势、卫星云图与雷达资料、地形的屏障作用等方面,分析2008年台山市"龙舟水"的特大暴雨过程,试图为今后作"龙舟水"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发生季节、地域及影响系统都十分相似的"97.5"、"81.5"两次孟湾风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由于影响系统强度的差异,造成降水的范围及量级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超强台风“罗莎”和“韦帕”大风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要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FY-2C卫星红外云图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对2007年登陆浙南闽北交界的超强台风“罗莎”和“韦帕”大风过程及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地面气压场的分布对台风登陆前后大风的出现时间、影响范围以及登陆后大风的持续时间有重要的影响;台风登陆之前FY-2C红外云图对大风的影响范围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而台风外围螺旋云带进入东海海域的时间则可以作为预报台风大风开始影响温州的一个参考依据;多普勒雷达最大径向速度对台风极大风速的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预报挑战度"(measure of forecast challenge,MFC)是一种衡量预报难易的新尺度;"可预报性演变指数"(predictability horizon diagram index,PHDX)是一种检验集合预报的新评分。这二种新指标是杜钧等于2019年提出来的,文章发表在美国气象学会英文杂志《天气和预报》上。为了让国内基层台站业务预报和研发人员也能熟悉和应用这些方法,我们在此作一简短的总结介绍。  相似文献   

14.
在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时常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合理的设计外部进程访问数据库的时闻控制方案,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响应时问的前提下。把握好系统与网络负载同系统事务响应处理速度之间的平衡关系。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对于某些类型数据的响应处理缺乏有效率的解决途径。此类数据采用通常的处理方式往往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基于此,开发了1种由ODS API和Socket缩程的数据库ESP扩展方法,由应用系统主动查询方式变为数据库系统主动通知或推送的方式,从而提供了1种高效率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利用温州地区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Micaps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温州新一代气象雷达资料等,对"南川""狮子山"外围云系对温州造成的大风和强降水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台风外围云系影响时大风和强降水的预报着眼点:可根据雷达基本速度场中的强径向风、地面气压梯度的增大区和台风路径、移速等判断大风;可在...  相似文献   

16.
“三· 七· ”高炮射速较大 ,火力较猛 ,能自动装填发射。利用“三七”高炮进行人工增雨防雹 ,是实现农业抗旱减灾一项有效的科学措施。哈尔滨地区高炮共 1 2 7门 (双管 73门 ,单管 5 4门 )。目前是哈尔滨市进行人工增雨防雹的主要设备。这里从实际出发 ,阐明了 5年来在高炮管  相似文献   

17.
0411号热带风暴路径特点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0411号热带风暴具有跳跃式移动、范围小、持续时间短等特点。从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对0411号热带风暴路径进行分析,揭示造成0411号热带气旋跳跃式移动的主要原因是高空引导气流的加强,副高边缘风速加大到16m/s,和热带低压北部的东风波系统对其产生的吸附作用。粤东地区的不稳定中心、高温和高湿中心对热带风暴也产生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双台风“纳沙”(1709)和“海棠”(1710)先后登陆福建后的强度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纬水汽输送的强弱变化是造成双台风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而越赤道气流对水汽输送起到关键作用。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低空风场强弱变化一致,西风急流增强伴随中低空东风加强是“海棠”陆上强度维持不减的原因之一,反之“纳沙”快速减弱。双台风效应对强度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双台风靠近相吸作用下,“纳沙”残余环流卷入“海棠”环流中,为其输送正涡度因子及斜压能量,也是促使“海棠”强度维持的原因。台风登陆后,其上空三种不同层差的垂直风切变值表现一致减小的变化趋势及低于6 m·s-1的风切,有利于弱台“海棠”陆上长久维持。海岸锋生及海表通量动热力因子对“海棠”右侧中小尺度对流发展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加剧了“海棠”非对称性结构,促使“海棠”强度维持不减。  相似文献   

19.
蒋宗孝 《气象》1996,22(6):25-28
通过分析1994年5月1-3日闽西北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地面尺度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揭示了这场特大暴雨的物理机制和各要素场特征。  相似文献   

20.
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立广 《气象学报》2020,78(6):1065-1075
虽然台风一词已经家喻户晓,但是300多年来关于台风的词源众说纷纭。通过收集和分析古今中外关于台风词源的资料,得到两个结论:(1)台风词源的争议出现在16世纪后期平托《远游记》出版以后;(2)欧洲一些学者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台风”源自希腊语的说法,也没有给出“台风”在阿拉伯语和印度洋周边国家语言中来自希腊语的证据。相反,现有的文献资料表明,虽然飓风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占主导地位,但是台风的早期叫法在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沿海方言中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台风一词在中文里有自身独立的演变过程,从浙江吴语的“风痴”经过口语到福建的“痴风”,由于“痴”和“颱”在闽语中发音相近,在闽语中变成“风颱”和“颱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