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用“聚类分析”、“加权压能场和湿斜压”以及“灰色预测”等方法制作山西省汛期暴雨落点落区预报时,同时用“湿辐合”方法进行计算,并采用“湿辐合”与“聚类分析”暴雨落点落区叠合集成,“湿辐合”与“加权压能场湿斜压”暴雨落点落区叠合集成,以及“湿辐合”与“灰色预测”等方法叠合集成,客观地确定出预报量可能出现的落点或落区。经过历史资料回代运算和2001年实时运行表明,此方法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论大气中凝结过程水汽内能与压力能的不同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辜旭赞 《气象学报》2003,61(4):494-500
通过计算可逆湿绝热过程与不可逆湿绝热过程,讨论了大气中凝结时的水汽内能(内潜热)与压力能(外潜热)作功过程的不同物理作用及其在不同(对流与非对流)降水天气系统中的影响。发现“可逆”与“不可逆”湿绝热过程中的凝结外潜热都对环境大气作负功,这是因为水汽相变为水而使得水汽压力能减少。最终环境大气通过凝结外潜热过程,对整个“系统”(如降水对流运动的飑、冰雹、龙卷、台风和非对流运动的锋面降水系统等)作功,其作功“热机”效率约为5%。  相似文献   

3.
黑河实验区沙漠戈壁上空“逆湿”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采用区域大气模拟系统-RAMS,模拟了黑河实验区沙漠戈壁上空的“逆湿”,并研究了“逆湿”发生时沙漠戈壁大气边界层结构,模拟结果表明,“逆湿”形成是平流作用的结果,沙漠戈壁边界层内较小的风速,弱不稳定层结及存在的下沉气流都有利于其近地层内逆湿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非地转湿Q矢量在台风“云娜”暴雨过程中的分析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04年8月12-15日台风“云娜”登陆后造成的大范围持续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能比较清楚地揭示台风暴雨的演变过程,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负值区和流场辐合区与未来12小时的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的垂直分布能够反映台风外围对流发展的深度,对判断台风在陆地上的维持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去年12月,全国湿有效位能应用会议在杭召开后,我省不少台站立即组织力量,边学习,边试验,定出初步预报方案,经过今年汛期的试用,初见成效。杭州市台用A_(mk)方案,成功的报出6月9日及6月13日两次全区性暴雨;绍兴市台用“湿能”配合其它物理量作诊断分  相似文献   

6.
绿洲周边荒漠戈壁夏末土壤-大气水分传输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2000年8-9月在甘肃敦煌地区戈壁滩上取得的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临近绿洲的戈壁土壤湿度和温度特征以及相对应的大气湿度特征,发现土壤热量活动层约为5cm厚,比一般土壤要薄得多;临近绿洲的荒漠戈壁上,不仅近地层大气多为逆湿,而且浅层土壤有时也出现逆湿。土壤湿度日变化能清楚地被区分为湿维持、水分损失、干维持和水分补充等四个阶段。土壤湿度廓线表明:土壤水分活动层厚度约为10m;湿维持阶段的浅层土壤逆湿是土壤湿度廓线最主要的结构特征,这一土壤湿度结构预示着夜间土壤可能通过凝结吸收大气水分,它与白天的土壤水分蒸发共同构成土壤对大气水分的“呼吸”过程。土壤逆湿的形成与土壤温度状态、大气逆湿强度和大气稳定度都有关。  相似文献   

7.
朱抱真 《气象学报》1986,44(1):118-124
谢义炳教授在1978年大连“暴雨会议”上,发表了“湿斜压大气的天气动力学问题”一文(以下简称H_4)。这篇论文提出了开展湿斜压大气动力学研究的一些具体意见。以后在国内的气象界有着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气象学报》1983年第2期发表了对读者来信的“编者按”;第3期又发表了谢义炳教授的长信。信中说:湿斜压大气的研究,“虽然在实际工作人员间受到欢迎,却在理论工作者间引起了不少误会…。这些误会似牵涉到一些根本问题”。我阅读后,认为有必要对H_4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8.
《气象科技》1977,(2):27-27
1976年9月23—29日华南片台风科研协作座谈会,由广东省热带气象研究所主持在广州进行。会议总结交流了“四·五”期间台风科研协作经验,讨论通过了“五·五”期间台风科研协作规划,并就1976—1977年的协作会战交换了意见,作出了初步安排。会议确定在“五·五”期间华南片台风科研协作要继续主攻台风路径预报,开展台风复杂路径预报和  相似文献   

9.
MJO不同活动中心位置对云南冬半年降水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牛法宝  杞明辉  杨素雨  琚建华 《气象》2013,39(9):1145-1153
通过对热带对流季节内振荡(MJO)的研究和业务实践应用表明,利用对MJO传播过程来研究延伸期(10~30 d)天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可行的手段。然而,在明确了MJO的活动位置条件下如何依据大气环流条件来把握云南冬季降水过程的延伸期预测,是预报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考虑云南冬半年在有北方冷空气南下入侵云南前提下, MJO活动位置(分为“干窗口”和“湿窗口”两种情况)及有无合适的水汽引导环流条件(分为“孟加拉湾一带90°E附近有南支槽系统”和“孟加拉湾至中南半岛西侧一带为反气旋环流”两种情况)主要有4种不同的配置类型,选取MJO影响下前3种不同配置类型的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期望能为云南冬半年延伸期天气预测过程中较好地把握过程降水及降水强度提供理论依据。分析表明: MJO活动中心进入孟加拉湾及西太平洋热带地区(本文称之为MJO“湿窗口”)以后将会充分激发这些地区的对流活动,MJO活动中心在孟加拉湾及西太平洋热带以外地区(本文称之为MJO“干窗口”)时不能充分激发云南上游热带地区的对流活动。在有北方南下冷空气影响云南的背景情况下,MJO在“湿窗口”时,要使云南出现大范围的降水天气过程必须还要有合适的环流条件(90°E附近南支槽前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引导热带地区的水汽进入云南;MJO在“干窗口”时,即便有合适的水汽输送与扰动环流条件,仍然不能造成云南大范围的降水天气过程。由于MJO在激发水汽方面的贡献非常明显,利用MJO的东传规律可以有效地进行云南冬半年降水的延伸期天气预测,并对中短期天气预报业务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江苏出梅日界定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况观测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江苏出梅日的界定进行探讨,并将7月4 -20日的低温高湿多雨、寡照的异常气候判定为“倒黄梅”,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2011年和2009年的两次“倒黄梅”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2011年江苏出梅日为6月30日;(2)出梅后的7月4-20日是“倒黄梅”天气过程;(3)北上台风对梅雨和“倒黄梅”结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4)“倒黄梅”和梅雨(含“二度梅”)的天气特点为:前者冷暖空气频繁交替、雨带多经向分布、中低空温湿场反位相配置,常为低温高湿的局地对流性降水;而后者冷暖空气稳定对峙、雨带多纬向分布、中低空温湿场同位相配置,常为高温高湿的大范围稳定性降水.  相似文献   

11.
朱炎坤 《气象》1987,13(4):48-48
调节好水杯水位,是确保百叶箱通风干湿表测湿精度的一项重要措施。地面观测规范规定“水杯高度一般调至使水面略高于湿球球部底端,以保持湿球纱布充分湿润”及“调节次数和时间随地区、季节,天气情况灵活掌握”。但实施中,灵活性大,不易掌握。因此观测员只好摸索着干,操作难度较大。在湿度多变的日子里,它的水位不是偏高,致  相似文献   

12.
非地转湿Q矢量及其在华北特大台风暴雨中的应用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姚秀萍  于玉斌 《气象学报》2000,58(4):436-446
在非地转 Q矢量的基础上 ,考虑天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非绝热加热作用 ,引入非地转湿 Q矢量的概念 ,并推导出其表达式以及用非地转湿 Q矢量散度为唯一强迫项所表示的非地转ω方程。同时 ,用非地转湿 Q矢量分析方法诊断了由北上台风倒槽引起的一次华北特大暴雨过程 ;结果表明 ,非地转湿 Q矢量能较清楚地揭示暴雨过程系统的演变 ;通过比较非地转湿 Q矢量、垂直速度和不考虑“湿”过程的“干”Q矢量散度与暴雨落区的配置关系 ,结果发现 ,非地转湿 Q矢量与降水落区存在最佳的对应关系 ,非地转湿 Q矢量散度负值区能较好地预报出未来 6h的降水落区 ,而且其中心数值的大小与未来 6h降水的强度存在正相关的对应关系 ,从而说明非地转湿 Q矢量对于暴雨天气系统诊断和预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工具 ,其散度负值区可以作为未来 6h降水落区预报的重要指标 ,为暴雨的预报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于去年十二月十五——二十一日在肖山召开了“1983年湿有效能量推广应用经验交流会”。来自全国26个省、市气象部门的130余名气象科技工作者共同探讨了湿有效能量对天气预报的重要作用。与会者一致认为,湿有效能量对暴雨预报是有  相似文献   

14.
利用干湿球温度表测定空气湿度,是当前所有气象台站都使用的常规方法,可是在冬季,由于湿球溶冰不当而影响湿度记录的情况在各地是屡见不鲜的。虽然记录能从毛发湿度计上获得补偿,但在毕竟影响了记录的精度和比较性。所谓“溶冰不当”主要是指:在进行干湿球温度表观测时,湿球示度不稳定(由零下上升到零度,或者从零度继续下降)或者湿球示度高于干球示度,使湿球无法读数,从而无法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近年来,我国在暴雨的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提高暴雨预报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使目前暴雨的过程预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暴雨的落区预报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困难。本文应用“湿辐合”方法对我省1970-1975年8月份共10个暴雨个例进行了湿辐合分析。所谓“湿辐合”就是主要抓水汽的集中和潮湿不稳定能量的产生、积累、  相似文献   

16.
近日,辽宁省气象部门“辽河流域气象预警及服务技术方法研究”等12项科研成果获2005年辽宁省气象科研成果奖。  相似文献   

17.
土壤温湿仪     
《气象科技》1976,(8):26-26
江苏宝应县城郊公社红日大队知识青年科研小组,在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关怀下,在工人师傅的帮助下,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试制成功了“土壤温湿仪”。这种两用仪器,测温采用热敏电阻作感应元件,利用电阻的内阻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相应变化,接入平衡电桥线路,用指示仪表直接反映出被测的土壤温度。测湿是采用电导法,土壤含水量多少和土壤导电率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含量多,导电率高;反之则降低。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云顶亮温资料,对2006年6月24—25日陕西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对流云团是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原因。强对流发生前,近地面存在逆温层。强对流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流层高低层湿位涡“正负区垂直叠加”的配置是强对流天气发展的有利形势。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层湿位涡正压项等值线密集的零线附近及湿斜压项的正值区。  相似文献   

19.
台风“榴莲”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孟松  曾小团 《广西气象》2002,23(1):13-14,21
分析2001年7月2-3日台风“榴莲”暴雨过程中湿位涡及其各分量的变化,发现对流层低层的850hPa湿位涡的负值中心、700hPa湿位涡的正值区与强降水中心相对应;急流与层稳定度的变化,影响着湿位涡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分析 2 0 0 1年 7月 2 - 3日台风“榴莲”暴雨过程中湿位涡及其各分量的变化 ,发现对流层低层 85 0 h Pa湿位涡的负值中心、 70 0 h Pa湿位涡的正值区与强降水中心相对应 ;急流与层结稳定度的变化 ,影响着湿位涡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